关于问题如果从历届茅盾文学奖中选出五部经典小说并排序,您会选哪几部?为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华山论书】的最佳回答:
“茅盾文学奖”更像是一个倒金子塔.怎么说?就是刚开始几部含金量最高,文学性,可读性,思想性都很高,后来受社会,经济,观念发展的冲击,慢慢就有些日见衰退,但也不全是这样,偶尔也会异军突起或者横空出世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如近年出版的麦家的《暗算》,如海派江南流派小说《繁花》,如李洱的《应物兄》。
要列出前五名很难,因为每部获奖都不容易, 都有独具一格的特色,所以只能从获奖后多年来,还畅销不衰,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为标准。
(自右至左陈忠实,路遥右三,贾平凹右四)
首先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其次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还有阿来的《尘埃落定》,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熊召政的历史小说《张居正》。
《白鹿原》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可读性很强 ,一旦沉沁其中,就吸引你一口气读完。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创作手法上,陈忠实主要借鉴了 80 年代拉美文学及西方叙事史诗的影响 ,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有对俄罗斯文学名著的借鉴, 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还有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
内容如同小说题目 ,它就是叙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情节,全书有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底蕴,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这是一部陕西三秦大地近现代 50 年的历史画卷和史诗,这本书也反映了 80 年代的”反思文学”的潮流和文学精神。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穆斯林的葬礼》写的是玉器世家,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盛衰及命运的沉浮。人世伦理的冲突和交错扭结的爱情亲情纠缠一起的曲折故事,
是一部悲情小说,看过此书无论男女老幼都会止不住从内心涌出热泪,让人荡气回肠,具体不必细说了,写得太好了!只引用著名作家冰心的读后感言——
“我对本书十分喜爱。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好评,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此系冰心特为<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写的序)
阿来的《尘埃落定》,堪称当代纯文学的典范之作,它的文学艺术创新的表达方式,取材藏族史实的稀缺性,夹杂着男一号一位傻子却又有超奇幻的预言能力,都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的阅读体验。有些地方描写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有同感 ,也有当代文学大师如卡尔维诺《风雨夜行人》的影子,还有迷幻主义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叙述色彩。
小说描写一贵族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恩爱,从而生出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虽然现实生活中傻乎乎,但却具备超常人的预测功能。
小说 90 年代初就已完成,但作者初出茅庐,被十多家出版社拒绝,当时流行的是情仇爱杀离奇小说,这种纯文学作品没有市场。1998 年,在阿来准备放弃了,凑巧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到成都笔会,无意中翻到阿来的这篇作品,大为震撼,回到北京即推荐给社长,被定为当年力推作品出版。恰好公众经过一段纯文学有了起色,出版后一发不可收,仅盗版就印量惊人。一时洛阳纸贵。
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喜欢文学的朋友不要错过。下面摘录几个作品中的经典段子,
1 一个活佛一旦不是活佛就什么都不是了。(套用造句:特朗普总统一旦不是总统就什么都不是了等等)
2 本来,那样的问题是不该由僧人来想,但他还是禁不住想了。想了这些问题,他心里已经没有多少对别的教派的仇恨了,但他还必须面对别的教派的信徒对他的仇恨。最后他问:“为什么宗教没有教会我们爱,而教会了我们恨?
3 就在这时,我突然明白,就是以一个傻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在那里,保持着它的完整、它的纯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全部得到。
还有熊召正的《张居正》。
茅盾奖获奖辞这样写道”因其丰瞻的文史修养,恢宏均衡的艺术架构能力、对特定历史底蕴的富于当代性的揭示”。
说的这么饶舌而深奥的,用大白话解释 ,就是作者不但文学水平高,历史底子也丰厚,能讲历史故事过程中让人联想到当代现实生活。
《平凡的世界》一书,是路遥创造的奇迹,这部命运多舛的作品,出版至今 30 多年来畅销不衰,并在普通读者中间口碑相传。它的精神力量高过文学价值,体现在底层青年 通过个人奋斗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遥的写作扎根于普通人的生活中,饱含着对底层民众的同情与深情。
《人生》《平凡的世界》更像是连续性的姊妹篇,两部作品都是描写农村与城市 底层青年的奋斗,爱情,内心彷徨,路遥与他的主人公一起爱恨情殇,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经历。书中有些地方与司汤达《红与黑》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些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的旋律和大气恢宏。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付出的精力与心血是惊人的。废寝忘食,熬夜通宵达旦,正如他一部作品名字。《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如流星般短暂辉煌人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如路遥座右铭所说”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2】、来自网友【吴公子燎】的最佳回答:
我没有读过那么多书,比如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读过的不到十分之一,读不读一本书,我的取舍标准俩条:第一,对这个作家的偏爱程度,比如像刘震云,他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读过,再比如王安忆,贾平凹,莫言,也是这一类。第二就是茅奖名单公布后,会看一些新闻报道,尤其是相关的书评,然后找感兴趣的来读。比如李准,霍达,陈忠实,刘斯奋,宗璞这些。
下面,我就我读过的选出 5 本和大家分享下,说说我为什么喜欢。
1: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这个人,有一种河南人特有的那种幽默感,他自己说河南人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有话不直说,要绕着弯说,但是绕弯不能瞎绕,还得让你要听的懂。比如他举了一个例子,好比傍晚老张去老王家串门,正赶上老王家吃饭,老王问老张:吃了吗?别的地方的老张怎么说我不知道。但是河南的老张会这样说:中午的饭吃了。
所以表现在刘震云的小说上,就是话密而且绕,我感觉在写《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刘震云经常沉浸在这种感觉里,并且感受很享受,但是也经常会在一个有趣的细节上走的太远,用力太过,而影响全书整体的结构。
但是,要承认,这样的语言是有作者鲜明的个人特色的,就是作者的可识别度极高。除了语言外,这本小说哪里好?
我个人理解,《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是讲“交流”的困难,人与人到底能不能真正的互相了解,而成为知音,人和人交往通过语言,但是交往过程中,比如你和别人说话,第一他可能根本不关心你说什么,你说什么,他都只按自己的思路想,然后按他的逻辑把他认为的你聊上一通,这个不能交流,第二,有人用心听你说,但是他总是会“误读”你的话,而且这种误读不是故意的“曲解”,这就比较难了,就是他“不懂你”,想懂,态度很真诚,但是懂不了,能力很有限。这怎么办呢?
我觉得写《一句顶一万句》的刘震云是有野心的,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一个故事,他觉得他看到了人类的一个秘密,就是交流的困难,导致人心无处安放,这个困难能被破解吗?你可以去看他的书,和书里的主人公一起寻找答案。
另外,就算你不想想这么深,只想当一个故事读,那也不错,因为之前说了,这里面有多中国人,人情世故的观察,很多幽默的段落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2:陈忠实《白鹿原》
陈忠实是陕西籍的作家,我对他不是很熟悉,他的作品我也只读过这一本。
应该说这也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我感觉这部书前半部分写的从容,越到后面气就有些短,这也是很多长篇小说的通病。
《白鹿原》是一本写“变化”的书,封建的,传统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冲击,逐渐在破坏之中,消亡之中。人也好,家族也好,乃至一乡一县,都抵挡不住潮流。抵抗潮流的人是悲壮的,被结局是悲剧性的。我自己的感觉是陈忠实对于这种变化的心情是矛盾的,对于“仁义”的白鹿原是留恋的。
当然,作为一个故事来看,作者用了很多中国传统小说的手法,把很多事情处理的很传奇,比如白嘉轩的几个老婆,那块有鹿的地,还有被人津津乐道的“枣”。这些都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3:王安忆《长恨歌》
王安忆是上海作家,和之前俩位作家不同,她的语言比较具有现代性。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比之前俩位要小的多。加之王安忆特有的女性视角,所以她的小说给我带来的阅读感受既不是幽默,也不是辉宏,而是“精致”
作者通过上海的弄堂,飞翔在天空中的鸽子,一个精致的女人—王琦瑶共同营造起来的上海意象,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有魅力, 在细腻, 精致中为我们诠释时代的变迁。
一座城市,一个人,为我们展现人与城市的关联。
了解上海,上海文化,上海人,上海女人,这部小说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
至于故事,我就不在这里介绍了。
4:李准《黄河东流去》
李准,在写《黄河东流去》之前,就已经很有名,算是个老作家,他之前写过一本《李双双小传》,拍成了电影。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黄泛区人民的生活,塑造了一大批面对苦难的生活,无辜的死亡但是仍然保持有高尚的情操,淳朴的友谊,坚贞的爱情的一群人的故事。
作者的手法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在他描写人的时候,很注意刻画人性的复杂性,比如里面有一个地主,他却刻意的展现“如农民一样”的品质,而在农民的身上,也不避讳他们的缺点和弱点。
作者的语言很好,熟练的运用民间的俗语口语,民歌,同时又能看出作者对古典文学语言的运用,比如这样的句子:“委婉凄凉的唢呐,像大漠落雨,空山夜月”也有这样的句子:“蓝五哥,你放心,我要是日后变心,你杀了我,你宰了我,我姓宋,我叫宋雪梅,咱俩跑出去吧,跟着你,就是要饭我也愿意。”
5:莫言《蛙》
莫言就不用说了吧?莫言是山东高密人,阿城说:莫言的故事讲的好,这个话可是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很早之前说的。
我个人的感觉是,莫言早期的作品比他后期的作品要好。
而且作为小说读,我觉得《生死疲劳》比《蛙》要好看
作为一个问答,我写的够多的了,因为每一个作家,如果要介绍清楚,都是一篇大文章,我这个回答希望能激起你阅读的兴趣,如果你读了之后,哪怕只是想去读其中的任何一本,那么我这个回答就没有白写。
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