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水浒中《智取生辰纲》一节,烈日炎炎似火烧,押解生辰纲的土兵为何还争着喝酒?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2 21:21:08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水浒中《智取生辰纲》一节,烈日炎炎似火烧,押解生辰纲的土兵为何还争着喝酒?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记得也就是 90 年代初期,当时还没有酒驾的说法。

南京的夏天很热,很多司机中午去吃饭,都要喝几杯冰啤酒。

今天这就要拘留,但那时候都当做饮料一样,没什么了不起的。

而水浒那个宋代,生辰纲的土兵争着喝酒,是因为那个酒同啤酒差不多。

我们喝的烈酒,白酒,叫做蒸馏酒,是元代才开始在中国普及的。

一说元代蒙古人喜欢喝烈酒,所以下面拍马屁的多,发展了蒸馏酒技术,出现了今天高度数的烈酒。

蒸馏酒最低度数也有 20 度,最高可以达到 60 度。

二战中,苏军甚至勾兑医用酒精喝,度数最高可以达到 75 度,很容易喝出人命。

但元代之前,中国基本都是酿造酒,度数都不高。

酿造酒就是今天的米酒、黄酒之内,度数都在 10 度以下。

大家注意水浒里面就都是酿造酒,而且也分品种。

比如皇帝赏赐的御酒,度数都比较高,可以达到 8 到 10 度。

而乡下酒店里面的酿造酒,水平比较低,很多只有 2 到 3 度,按照今天标准就是带酒精的饮料。

而武松喝的三碗不过岗,应该属于乡下比较好的酒,度数在 6 到 8 度,同今天的欧洲啤酒差不多了。喝三碗,差不多就是今天的 2 瓶,因为还要爬山过景阳冈,不能再多喝了,会影响赶路。

而武松喝了 18 碗,相当于今天 12 瓶瓶酒,等于喝了一打。虽说夸张,但萨胖极限就能喝 10 瓶啤酒,慢慢喝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武松肯定比我壮得多,12 瓶还是可以喝的,他也确实躺到了。

道理也是一样,杨志上了黄泥岗,他们十多人买一通酒,每个人也就是喝个一二碗,还不到 1 瓶啤酒,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2】、来自网友【净水如心】的最佳回答:

水浒中《智取生辰纲》一节,烈日炎炎似火烧,押解生辰纲的土兵为何还争着喝酒?

智取生辰纲,是小说《水浒传》一个重要桥段。大名府梁中书,为了给蔡京做寿,搜刮民脂民膏共计十万贯生辰纲,派杨志押运到东京(现河南开封)。

晁盖、吴用等人得知消息后,经过周密谋划,决定在隐秘的山林处黄泥岗动手。白胜挑着酒沿路叫卖,引得炎热中赶路的军士们更加饥渴难耐,因此,争相买酒解渴。哪成想,酒里有蒙汗药,因此,押解生辰纲的军士们都中了晁盖等人的道。

我们知道,酒是一种发热的液体,按照常规,那么热的天,渴了应该喝水,而不是喝酒。押解生辰纲的土兵为何还争着喝酒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从古自今“酒”的演变过程。

酒,是一种发酵食品,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后产生的。而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尤其是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含糖的水果中,含酵母菌也最多。当成熟的野果和树体分离,从树上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日常生活中,在腐烂的水果摊位甚至垃圾堆附近,我们也经常能闻到类似于这种气味。那就是由于水果腐烂、发酵以后散发出来的。

据说,人类最早发现酒,是从猿猴的“石洼中”。在水果成熟的季节,猿猴们把大量的水果收储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醉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后又在石洼中将液体析出来,这就是我们后来称之为“酒”的东西。

在我们国家,南宋以后,元朝以前,中原流行的酒都属于发酵酒。按照现在酒的度数衡量,度数最高也超不过二十度;而市面上卖的酒,绝大多数,都是米酒。酒的度数大多数应该是在十度左右。由于酿造者大多是家庭作坊,因此,酒的度数千差万别。大多应该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过滤而得。再往前推算,因为酿造工艺不成熟,酒的度数很可能更低。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琼浆玉液”,听起来似乎很美味,其实,说白了,就是很混浊的意思。

夏朝的时候,我们的古人就学会了用发霉的谷芽做“酒曲”。“曲”,就是把谷类物质中的淀粉转化为糖。这种糖继续发酵,就产生了酒精。据说一直到秦朝、汉朝的时候, 古人制作出的这种“曲”,都比较古朴。用这种“曲”酿造出来的酒,外观混浊,不清爽。因为做法太简单,工艺始终无法提高,度数也一直比较低。这就是最早的米酒。

唐宋时期,出现了“黄酒”。

另外就是果酒,也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自然界中醉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猿猴贮藏的石洼中发现的“酒”浆。

由于那时酒的度数较低,因此,和我们现在的烈性酒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其实和我们现在喝的啤酒或许更相似。成为人们夏季防暑降温的饮品。

再后来,酿酒的人家越来越多,就形成了酒文化。做酒的人家也越来越多,酒馆也开遍了大街小巷。

现在,我们知道了酒的历史演变,也知道了宋元时期的酒的样子和度数,回过头来再回答题主这个问题。

《智取生辰纲》是小说《水浒传》第 15 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这个问题说明以后,我们也就知道了烈日炎炎似火烧,但是押解生辰纲的土兵为何还争着喝酒的原因了。因为这种酒度数低,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喝的清凉饮料。

不过,这种走街串户叫卖的酒,应该是一种比较劣质的酒。如果是在比较正规、稍微大一点的酒店里,肯定还有一种更好的白酒,度数也稍高一点。

比如在《水浒传》第 22 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里,武松走进酒店,店家称自家的酒有老酒的味道,按照店家的说法: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香好吃,少刻时便倒。

店家口中的老酒,应该是指长期存放的黄酒,颜色大体呈现微红。因此有人也把这种酒称为“女儿红”。由于存放时间较久,酒精度或许会升高一些。另外,这种酒的酒劲有点像蒙族的“马奶酒”。喝着的时候,感觉不出什么力道,一出门见风,酒劲马上就上来了。否则,假如真的像现在的啤酒,酒家也就不敢自称“三碗不过岗”了。

诚然,武松喝了十八碗,不管度数高低,毕竟是太多了。因此,到了景阳冈上,山风一吹,武松已经摇摇晃晃失态了。

另外,从武松到了景阳冈后的反应看,他喝的“三碗不过冈”酒,显然和押送生辰纲那些军士们当做饮料喝的那种酒,应该多少有些区别。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