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国民党军中一个团,营,连都是什么编制,有副职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0 22:15:34 4次浏览

关于问题国民党军中一个团,营,连都是什么编制,有副职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梁老师说事】的最佳回答: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这事说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为什么呢?咋说呢?国民党自打建立黄埔军校开始,他就一直在整军,基本上就没怎么停过。

咱不说别的,就从北伐战争结束到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爆发,就这不到十年的时间,国民党对军队的整理就有好几次了。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国民党为嘛会这么频繁的整理军队呢?

这里头的道道很复杂,但其中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到是可以说道说道的。

国民党虽然是一个党派,但他这下头派系林立,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还有桂系,阎锡山的晋绥军,张学良的东北军等等。

面对这么多的派系军队,蒋介石想要把控军队,不费一刀一枪的那最好不过了,所以他就用整理军队的事情来达成削弱对手的目的。

怎么削弱呢?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当年东北军可是有着二十万人马,兵强马壮就不说了,武器装备都是一流的。

结果一个西安事变下去,蒋介石对东北军进行整编。原来的东北军那可都是甲种军,一个军四个师,每师有三个团,合共十二个团。

就这么一整编,甲种师变成了乙种师,一个军被砍成了两个师这就不说了,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的编制,合共八个团。

莫名其妙就少了四个团的编制,而单位编制还给加了一层,塞进去旅的建制,军队命令下达就变的缓慢了。

这么一弄,军队变少了,对手的实力削弱了。而且每个月领取的军饷也就变少了,乙种军的待遇,能和甲种军的待遇一样吗?

就这么不动刀枪的把各个派系的军队给缩减了。

当然了,这里头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国家编制太过混乱也不是个事,必须进行统一。

当然这么说空落落的,小编具体给您说道说道,有兴趣的话,您可以接着往下瞅。

首先介绍一下北伐之前,中国军队的编制,说这事主要是为后边的解释做一个铺垫。

这个时期,咱就挑几个主要的派系简单的说一下。

您比方说国民党军。国民党军的建立起始于黄埔军校,而黄埔军校之所以能进行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到了苏联人的支持。

国共合作吗?苏联又是给予资金支持,又是给予枪炮弹药的支持,还有人员指导,这才有了后来的北伐军。

所以国民党军一开始执行的是苏联的建制,他属于三三建制,一个师三个团,一个团三个营,全师有五千五百人。

说道这里,小编想插一嘴。

军队这个基础单位,并不是说越大越好,他还讲究一个灵活,师的编制太大,那么在运行起来必然会慢。

如果将师作为最基本的作战单位的话,这就要吃亏的。

好了,咱接着说事。

那么这个时期,北伐军在团,营,连这个级别上是有副职的。

说道这里,还得说一下其他部队的编制,让您感觉一下编制有多混乱。

在北伐军中,并不都是采用苏联这种三三制的,您比方说第七军,他采用的是法军编制,军下边是旅,有九个旅,一个旅两个团,一个团四个营,一个营三个连。

原因是第七军是新桂系的嫡系部队,和黄埔出来的不一样。

而之后被北伐军打服气,收编的其他军队,后来都采用了三三制。

那么其他军队呢?

您比方说奉系,用的军—旅—团这样的编制,晋系呢,一个师下边就一个旅加一个团,至于其他的大多都是师下边两个旅四个团的编制。

所以看起来就比较乱。

北伐后的整编

宁汉合流之后,国民党在取得第二次北伐成功之后,就开始了对除了东北,西南,西北地区之外的军队,进行整顿。

按照蒋介石的话说:

“北伐完成,军事急应结束,裁兵节饷,从事建设,已成全国一致之要求。”

咋说呢?当时根据统计,中国光军队的人数就有二百多万。

按照当时的局势,中国要为维持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光军费这一块就够头疼,毕竟军队是不从事生产的,没有战事的时候,一个军每个月的开销就有六十万左右(中央军的标准)。

面对四个集团军的开支,节省军饷也成了一个议题。

所以在 1928 年的八月份,国民党召开的第二届五中全会上,就通过了一个《整理军事案》,这里头主要说明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将全国的军队进行收缩,俩字——裁军!

全国的军队要裁减到五十个师。(这个数据和后来实施的不一样,至于原因,说和做总是存在偏差)

这《整理军事案》是通过了,但要实施起来还是需要时间的。

翻过年到了 1929 年的一月份,全国编遣会议在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议题是干嘛呢?简单的说就俩字——削藩,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将军权收归回来。

您就说吧,这事能有个好?地方上那些个派系大佬当然不开心了,阎锡山和冯玉祥就表示了反对,这事就算是黄了。

所以整编计划也就那样,成了摆设,实施不下去。

咋说呢?其实在 1929 年的时候,全年事实上有六十三个师进行过整编的,但这事触动的利益很大,最终这六十三个师就算是整编完成了,随后又进行了快速的扩张,跟啥也没干一个样。

所以这个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编制依然混乱,这一次整顿,白费劲。

也就因为这次整编,最终引发了中原大战,毕竟要削弱地方军阀的实力,他们不干,最终蒋介石通过这一次战争把地方这些个军阀算是打服气了。

随后蒋介石就重启了军队整理计划,最终整理出一套《民国十九年陆军暂行编制表》,这就是我们翻阅资料,经常出现的十九年编制,就是这个东西。

这个十九年编制,彻底的执行下去了,算是国民党南京时期第一个正式编制。

有的部队,使用这种编制,一直用到了抗战爆发后的一年。

小编给您说说这个十九年编制是个啥样子的。

他这一次是把军这一级的编制给废了,直接从师这一级进行整编的。

他分甲乙丙三个种类的师。

这甲种师,下辖三个步兵旅,每一个旅下边又有两个团。

其中还包括师直属部队:

一个炮兵营,这里面又有三个炮兵连,每一个连有四门炮。一个工兵营,下辖三个工兵连。

还有一个包括两个连队在内的辎重营,其余骑兵,通信兵和师特务连个一个。

乙种师下边少一个步兵旅,是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三个团(比甲种师的旅多一个团,和甲种师步兵团的总数是一样的),其余配属和甲种师是一样的。

到了丙种师,下边是两个步兵旅,每一个步兵旅有两个团,至于师直属队,除了工兵营少了一个连之外其余都一样。

咋说呢?这编制下来之后,整编完成除了师下辖的步兵团可以到位之外,师直属的特科部队,其实都没有达到编制中的要求。

后来和日本人在抗战中较量,这就导致了火力的严重不足,被日本人占了不少的便宜。

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又悄悄的给自己进行了扩军,他的嫡系部队一水都是甲种师就不说了,还偷偷的搞出了独立旅和补充旅。

举个例子您看看蒋介石是怎么搞的。

您比方说一开始第十一师,他是按照苏联的编制,三三制搞出来的,下边有三个旅,一共九个团。

这要是按照十六年编制来的话,应该是三个旅六个团,必须砍掉三个团的编制。

而第十一师的这三个旅分别是三十一,三十二和三十三旅。

蒋介石把三十三旅的番号撤销,然后编成了一个独立旅,这不就保留了下来,还合乎规矩。

而这些个独立旅和补充旅,在 1931 年之后逐渐的被扩编成了师级单位。

好了这是一个总体的编制变化,接着我们来看看,团以下是个什么情况。

团以下的编制都差不多,每一个步兵团下边有三个步兵营,每一个步兵营里头会有三个步兵连,加一个营直属的机枪排用来增加火力。

那么军官的职务在连里就有了变化,在一个连里有五个军官,他们分别是三个排长,加一名连长,至于另外一个是相当于副连长的教官。

出现了教官的职务,原因是这一套体系仿了德国人的军队编制,教官的职务是负责平时训练部队的,所以人家也不叫副连长,直接叫教官了。

那么排里头有没有副排呢?还真没有,他相当于副排的位置上,是一名资深军士。

这也是为什么小编说,这个时候国民党一个连队里头只有五个军官的原因。

这是这个时期的军队编制,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1932 年以后的整编。

1932 年的三月份军事委员会成立了,这个时候蒋介石推行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所以同时出现了两种编制。

第一种叫整理师,第二种在发动对红军围剿的时候,为适应作战需求编制的所谓剿匪师(其实可以划归为整理师的丙种师)。

这一时期的整理师是为了提高部队的灵活性,同一时间增加部队的火力。

您比方说一个整理师,他也分甲乙丙三个类型。

甲种师下边是两个旅四个团,和十九年编制的丙种师有些类似了,但加强入了一个独立团的编制,比十九年编制甲种师少了一个团。

乙种师是两个旅四个团,不设置独立团这种编制。

至于丙种师下边只有三个团,不设置旅这一个级别的编制。

在团一级有了火力加强,有了团属步兵炮连,营属小炮排,连队里头有了直属机枪排,一口气让一个连多出了六个机枪班。

这也是为什么,在红军反围剿时期,特别的喜欢打国民党中央军的原因,这家伙太肥了,打一个就够一支部队换一波武器,用一段时间的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对红军进行围剿的时候,他同样发现了按照十九年编制出来的师,他灵活性不足(团级编制有点多),所以相应的适用于战术需求弄出一个所谓的剿匪师,师的下边直接是三个团(其实就是丙种师的设置)

您比方说陈诚第十八军下边的四个师就是这样安排的。

原因说出来也有意思,一开始十八军下辖的十一师是两旅六团制的甲种师(第一次整编的),而五十二和五十九这个两个师是两旅五团制(第二次整编)。

结果这三个师被红军给歼灭了,国民党就把十一师,十四师以及四十三师一分二,又弄出三个师。

三个师变六个师,人没有变化番号多了三个,那么下辖的只能是团了,旅被取消了,变成了丙种师。

团下边是三个营,是直属团一级的重机枪,特务,炮击炮等等都各有一个连的编制,甚至都塞进去一个编制——侦察队。

而班这一级却加强到了十四个人。

这个编制是比较特殊的,他是一种适应战术需求而出现的一种编制。

咋说呢?这个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整编,没能继续下去。

再一次整编

这事到了 1934 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中,红军的反围剿失败了。

那么蒋介石又推出了他的整军计划,这一次整军就促成了德械师的出现。

这就是大家伙熟悉的 1935 年出来的整理师和 1936 年出来的调整师。

计划用三到四年的时间把这个编制完成了。

师这一级的编制都是两个旅四个团,那么整理师的特点是以原来部队的军官为基础,打造部队,而调整师呢?他的军官是从各师里头挑选出来,打乱编制的。

调整师虽然是两个旅四个团,比之前的编制少了,但火力得到了加强,光轻重机枪一个调整师就有三百二十八挺。

至于团这一级的军官编制,就有了一些变化,在团一级里头塞进去一个职务——附,叫团附(没打错,不是团副),他是没有副团长的,变成了两个团附,一个是中校团附,另一个是少校团附。

连这一级别依然没有副连长,用教官代替。

排这一级没有副排长,而是资深士官。

至于副团长,副排长的出现,还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以后的事情。

因为在作战的过程中,发现之前的编制不符合实际情况。和日军作战的过程中,基层的士兵伤亡很大,基层的军官伤亡也不小。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面临一个问题,一支部队主官战死,那么这支军队的接任者是谁的问题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备选的军官,就拿排一级说事,只有排长没有副排长,仅仅用资深士官代替,到时候排长阵亡之后,资深士官顶替排长职务,这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

所以就出现了副职。

那么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又开始对军队进行整顿,这就出现了堪比一个军实力的整编师,还有什么暂编师等等。

这又是一套,还特别的繁琐,有时候看他们的番号都有点眩晕的感觉。

总之这种整顿,一直等到国民党败退小弯弯之后,进入了最后一次整顿,国民党的整军这才算是完成。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特别复杂,因为“国民革命军”的部队编制经历了多次改动和变化,作战序列里又分为嫡系和杂牌,编制更是不能统一而显混乱,也只能大概说明一下。在黄埔党军建立之初,其基本编制受苏联军制影响,以“三三制”为原则(装备训练也是苏式的),比如 1925 年 8 月第一军正式组建时,即下辖三师九个团,团以下仍然以“三三制”为基准分设三营、营辖三连、连辖三排直至各步兵班。

这个期间由于军职设置也模仿苏俄,所以连队是有“副连长”以及“副排长”职务的,同时还特别设置了各级政治指导员和党代表。比如黄埔一期的杜聿明毕业后,最先就是分配到第一军的前身:教导第 1 团,在该团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不久晋升为第二排“副排长”,后来又辗转回到老家陕西,在国民二军高桂滋团的补充营担任“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从 1928 年起由于跟苏联彻底翻脸,以及军阀混战的不断进行,蒋军以及各地方实力派军队的编制堪称五花八门,根本没有一定之规,所以也没有讨论的必要。直到 1930 年中原大战结束,蒋军用武力压服各地方实力派以后,开始进行陆军编制整理工作,此时已经从“师俄”开始向“师德”转变,步兵师开始实行两旅四团标准的“方块师”,基层军制也有所调整。

根据《民十九年陆军暂行编制表》的规定,步兵师又分为甲、乙、丙三类,步兵团则下辖三个步兵营,每个步兵营下辖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排,而步兵连则下辖三个步兵排和一个供应班。那么连级部队军官配置情况如何呢?全连共有军官 5 名,军士 16 名和士兵 145 名,总计 166 名官兵。

重点在这 5 名军官的职务上,其中有三名少尉军官是步兵排长,一名是连长,而另外一名是连部“教官”(平常训练部队的),所以在这一时期,蒋军确实没有了副连长的职务,不过这名教官也等于是连长的助手,所以也经常被称为“连副”,但其实跟副连长的职务还是不能划等号的,毕竟名不正言不顺,而“副排长”干脆不是军官编制,是以资深军士担任。

到 1936 年开始进行“调整师”的编制设置时,根据“民国 25 年陆军整理草案”的规定,每个步兵团辖步兵三营、通讯一连、重机枪一连、迫击炮一排,而步兵连的额定编制为:全连官佐 5 员、军士 14 名和士兵 147 名。故而可以发现,尽管连以上编制有所调整,但步兵连的规模、官兵额定设置的变化不大,仍然是一名连长一名教官和三名排长,未设副连长职务。

这一时期蒋军的军职设置也借鉴了一些北洋军制,为了安置整编后裁汰下来的大批编外军官,开始在团以上单位设置“附员”,比如之前专门介绍过的中校团附李天霞、谢晋元,上校师附张灵甫等等,其中在团级设置中校和少校团附各一人,但不设专职副团长。不过呢,那个中校团附由于衔级较高,一旦团长不能视事基本就是他接管部队了,所以经常被称为“团副”,注意是俗称而非官称。

这个编制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经过一年多的实战检验后,蒋军也开始对编制进行检讨和调整,在 1938 年底的第一次南岳(衡山)军事会议上,将原有的兵团、军团、旅三级建制全部裁撤。同时考虑到战争时期各基层军事主官经常阵亡或者负伤的情况,而又没有“法定继承人”不利于作战指挥,团以下单位遂开始设置专职副职,于是有了副团长、副连长等职务。

其实在抗战胜利后的 1946 年,蒋军再次整编时也进行了相当的编制和职务调整,如果展开的话那就没头了,以后再介绍。至于问题描述中所提到的情况,其实哪个都没有错,抗战老兵说没有副连长,那是因为抗战初期确实没有;而《我的团长我的团》那是什么时间?中国远征军踏出国门的 1942 年以后,所以烦了当个副连长也很正常。

研究这个问题不能以静态模式,因为蒋军的编制和配置,始终在发生变化。《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阿译原来是少校营长,后来的职务是什么?炮灰团副团长嘛!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