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左宗棠一共带了多少兵打败阿古柏,是如何收复新疆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对用兵规模的把握,对军事资源配置的掌握,都十分精到。
用兵规模:在精不在多
左宗棠指出:自古关塞用兵,在精不在多。
千里远征,补给线长,兵力太大了吃不消。
而当时要进军新疆,这一问题则更为突出。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各城之间的距离很大,补给十分困难。
而且,无论是新疆地区,还是甘陕地区,经连年兵乱,物资紧张,就地筹粮更是难上加难。
同时,当时镇压陕甘地区的起义刚刚结束,各军折损都比较多,有的队伍已经暮气沉沉。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大清,国防压力很大,到处都需要钱,“海防”与“塞防”之争激烈,反对左宗棠用兵的呼声很高,这就更要求左宗棠“花小钱,办大事”了。
为此,左宗棠提出“酌量汰撤”,对队伍进行部分裁撤。
进军前,各军陆续裁撤 40 余营(2 万余人),只保留了 141 营。
其后,在进军时,左宗棠甄选精锐,以刘锦棠等部共 80 余营出关,加上原先就驻在新疆的伊犁将军所部 8 营、哈密办事大臣所部 4 营,总兵力约 6、7 万人。
除此之外,左宗棠自统 20 余营在星星峡以东担任警戒,为战略预备队。
兵力分配:精中选精,攻守合一
敌人多骑兵,擅长流串作战。
因此,除加强攻势外,留下足够兵力守后路,限制敌人活动空间,保护粮道,也是极为重要的。
部署进军北疆时,左宗棠以部分军队守哈密,防吐鲁番之敌东犯,防止其串入甘肃,确保后方安全,又分 5 营保粮道,4 营驻安西、玉门,堵截敌人流串。
而用于进攻的,是以刘锦棠率精锐 4 万人,进军北疆。
刘锦棠的 4 万人,包含了老湘军 25 营,及“敢于搏击疆场”的金顺所部 40 营,是精锐。
这是一个攻守合一的部署。
把握节奏的关键:明确的方略+精准择将
4 万人,兵力并不占优势,劳师远征,如果逐城硬攻,不但必然旷日持久,且很可能不敷使用。
因此,进攻取胜的关键是:把握住战场节奏。
对此,左宗棠的思路是:缓进急攻,先北后南。
缓进,就是准备好了后勤等工作再发动攻势;急攻,就是进攻的速度一定要快,一击致命!
先北,就是趁敌来不及调整,先攻取敌人兵力较轻,且形势关键的北疆,再夹攻南路敌军。
战略确定后,关键是要找到能准确执行此战略的精明将领。
当时,朝廷推荐了两个人:景廉、金顺。
左宗棠认为,景廉无应变之才,不适合这样的作战任务,金顺敢战,可以为将,但不适合作大将。
左宗棠选定了刘锦棠,规定前路各军的“进止机宜”,全部由刘锦棠统一指挥!
风驰电掣,变化无穷,收复北疆
事实证明,刘锦棠确实有足够的应变之才,能够把握住战场节奏,能够风驰电掣的完成“急攻”。
左宗棠给刘锦棠的指示是:必先攻古牧地,撤乌垣、红庙之藩篱,乃可成捣穴犁巢之举。
刘锦棠进军途中,敌人已经开始加强古牧地的兵力,但工事构筑尚未完成。
刘锦棠侦察敌情后,认为时间紧急,不能再拖,且当时正是麦豆收获季节,有粮可因,遂决心不待后队跟进,急攻古牧地。
刘锦棠又发现:敌人在好走之小路上严密防守,在缺乏水源的大路上防备松懈,其意在于引诱清军跨越 50 里戈壁,陷入前阻坚城,人马缺水的困境。
刘锦棠遂将计就计,以一部修沟渠,做出要走大道的架势,自率军走小路突袭黄田,抢占制高点。
刘锦棠一番奇袭,击破敌军,但一时无法攻破拥有坚固城池的古牧地。
刘锦棠也不死拼,暂退回黄田,控制险要。
随后,刘锦棠待后续各部抵达后,先攻破外围敌军,再居高临下,强攻城池,一战而定!
此战,歼敌近 6000 人,北疆敌军主力被歼。
随即,刘锦棠趁北疆敌军精锐被歼,南疆敌军援军未至的机会,急进乌鲁木齐。
敌人完全没有料到刘锦棠来得如此之快,弃城而走,清军轻而易举地收复了乌鲁木齐!
如此,北疆作战,胜局已定。
此后,清军进攻玛纳斯南城,围攻了 2 个多月才拿下,但这些已不妨碍全局!
如果不是刘锦棠对节奏的精准把握,如果攻各城都像玛纳斯南城一样艰难,清军恐怕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平定北疆!
随即,清军休整,再次“缓进”,准备收复南疆之战。
兵力调整
随着北疆的收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左宗棠需要对兵力进行调整了!
一方面,既已平定北疆,则北疆各城堡要隘当然要留兵把守!
如此,“留防之兵日增,进战之兵日减”
另一方面,转战千里,进攻各部当然都出现了一定的伤亡疾病,有些部队也出现了士气下滑的情况。
同时,原本只是担任守护后路、粮路任务的徐占彪等部,在接下来的收复南疆作战中,也要担任夹攻任务。
因此,左宗棠需要对兵力进行结构性调整。
左宗棠从兰州防营挑选千人,补充湘军缺额,并从后方调了马队 3 营加强刘锦棠部,又抽调了马队 1 营加强徐占彪部,抽调马队 1 营,炮队 1 营,加强张曜所部。
加强的,主要是炮队和马队,正是为了下一阶段的“急攻”。
同时,左宗棠也继续裁撤部队,以减轻后勤压力。
他令金顺部守备北疆各要隘,并将其从 40 营所编为 20 营。
经过调整,在总的开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左宗棠调整了兵力结构,加强了一线部队的力量。
精准的部署+充分放权一线将领=奇迹般的效率
敌人守南疆的部署是:以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三城为重点,以托克逊为重点。
左宗棠的部署是:以刘锦棠攻达坂;张曜与徐占彪会师后进攻吐鲁番,然后与刘锦棠会攻托克逊(如果吐鲁番攻取后,刘锦棠仍未克达坂,则先助刘破达坂)。
这个方略,是利用收复北疆后,“北能制南,南不能制北”的有利态势,分进合击,“使贼备多力分,不至为所牵制”,牢牢把握主动权。
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基本确保了清军的战略主动权。
然而,一线将领的主动发挥,则使战役的进程得以加速。
原本,左宗棠担心刘锦棠一路力量不足,因此,特意交代刘锦棠,“仍非缓进急攻不可”,要等待金运昌部抵达后再进军。
然而,金运昌部因路途遥远,未及时抵达乌鲁木齐。
刘锦棠认为:南路的天气很早就会变得炎热,麦子收割在春夏之间,不应在等待中消耗时间,遂决心提前进军。
刘锦棠的提前进军,出乎敌人预料,又是一次出其不意的奇袭,迅速攻克了达坂。
随即,刘锦棠只休整 4 日,分 6 营协助张曜等部攻吐鲁番,自率部队直扑托克逊!
刘锦棠的“急攻”,完全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清军仅在城外激战取胜后,敌人就弃城逃走。
如此,在刘锦棠的发挥下,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三城及下,南疆门户洞开,清军已完全掌握主动权!
随即,左宗棠又对队伍做出调整:以刘锦棠率 32 营为前队,为“主战”之军,长驱直入,张曜率 16 营为后队,“且战且防”之军,两部合计 2 万人。
为了加快战争节奏,完成远程奔袭,左宗棠再次精简了作战部队!
刘锦棠再次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白彦虎军为主要打击目标,一个月内奔驰 2000 余里,收复南疆东四城。
随后,刘锦棠等人秋风扫落叶,又收复南疆西四城。
至此,除伊犁外,全部失地为清军所收复!
再次调整兵力,重兵施压,备战促谈,收复伊犁
随后,在收回伊犁的问题上,大清与俄国开始谈判。
显然,对方是不愿轻易归还的,企图敲一笔大竹杠。
左宗棠深知:谈判,是要以实力为基础的。如果不能在军事上表现出决心,谈判桌上想要不被欺负是不可能的。
因此,左宗棠日夜与刘锦棠等人分析局势,商议方略。
随即,左宗棠拟定了一个武力收复伊犁的方案。
伊犁将军金顺率 25 营 1.2 万人扼晶河一线,防俄军运动;刘锦棠率领 28 营 1.1 万人,从冰岭以西经布鲁特游牧地区直指伊犁;另以 6000 人分屯哈密等地为后队,又以 3000 人加强塔尔巴哈台的防务。
整个部署,准备参战的部队约 5 万人!
当初,预备收复北疆时,调集的总兵力为 6、7 万人,收复北疆后,由于需留兵守各地,因此作战兵力只有 2 万多。
如今,为武力收复伊犁,准备了 5 万人,可见左宗棠做出了付出一切的准备和决心!
左宗棠本人,也不顾年事已高,抬棺出关,“誓与俄人决一死战”!
左宗棠的决心,极大的震撼了俄国人。
原本,俄国人在谈判桌上是很嚣张的,甚至表示:这么拖延时间(谈判),倒不如打仗来得痛快“。
话虽这么说,左公的决心还是令俄人畏惧的。
不久,朝廷调左宗棠回京。
这原本是有心妥协之举。
然而,俄人以为朝廷招左公回京是为商议开战之事,遂表示要”务须及早定议,免生枝节“。
左宗棠的武力准备,成为大清在谈判中的后盾,使俄人让步,大清改约成功。(当然,还是又 7.1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入俄国,这仍是一个不平仍条约)。
收复新疆之战中,左宗棠共用兵 6、7 万人。
兵力上,清军不占明显优势,千里远征,形势本不妙。
然而,左宗棠正确的战略部署,精准的选将,以及不间断地对军队进行调整,使清军始终掌握主动权,既风驰电掣又稳如泰山,一举收复新疆。
左宗棠、刘锦棠等人做事的方式值得后人学习,他们的伟绩更值得后人铭记!
【2】、来自网友【麻花的故事】的最佳回答:
左公收复新疆是真的不容易,兵力、战术运用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反而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反而是左公背后为收复新疆所付出的艰辛,才是收复新疆的关键所在。
左宗棠
财政问题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钱打什么仗,更何谈收复新疆了。所以我们先来看左公收复新疆面临的最大问题——财政问题。
1840 年,英国用船坚利炮告诉了清廷一味闭关锁国只能落后挨打,随后西方列强闻风而至,各种不平等条约让本就已经入不敷出的清廷更加岌岌可危,加之随后几十年的发生的事情,清朝的财政问题一直站在崩溃的边缘。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百年屈辱的开端
首先,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江浙这个清朝的经济中心也在战争中凋敝了不少,可以说给了清朝财政狠狠一击。
其次,洋务运动的兴起,军事开支进一步加大,西洋炮厉害就造西洋炮,西洋战舰厉害,造不出来就买,这些开销可是天文数字。
最后,老佛爷还没事就挪用国库充盈她的内务府,没事修修园子,以满足她的奢华生活,这笔开销也不能小看。
洋务运动
总之,清朝末年到处都要用钱,但收入却是越来越少,几近失调。为了维持统治,朝廷没办法只能下放权力给地方,允许地方额外征税,前线和边防驻军也自行筹措钱粮满足军需。
而左公在 1866 年出任陕甘总督时朝廷就一分钱没给,都是靠着左公自己的关系在东南各省筹钱,但这钱要多了,人家也不是冤大头,于是就联合起来抵制左公,对于西北的军需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了了就耍赖说没钱。
可见左公当年在西北,经济问题有多困难。最后收复新疆虽然朝廷给予了一些财政上的支持,但更大的部分还是靠左公自己解决的,这个后面再说。
当时西北的困难难以想象
战略眼光
说到战略眼光,不得不佩服左公的高瞻远瞩。当时就收复新疆这个问题,在清朝内部分歧是很大的,阿古柏侵占新疆后,清廷中以李鸿章为首的大部分人的意见是放弃新疆,认为新疆那个地方没什么价值,还得花钱驻军得不偿失。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这些人,毕竟华夷秩序是封建士大夫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想着占地就是为了耕种、收税,没有领土主权意识也是正常的,而新疆正是他们严重的化外之地,放弃了利大于弊。
天朝上国思想
除此之外,背后有美国支持的日本在 1874 年公然借口琉球渔民在台湾被杀出兵台湾。这事最后清朝无奈只能承认日本此举是“保民之举”,赔了 50 万两白银。
日本是什么地方?在清朝士大夫们看来那是比新疆还化外的地方。这些蛮夷都敢来趁火打劫,于是整顿东南海防这事得到了清廷上下一致的支持。
但问题是新疆问题此时还摆在那没解决,一个是海防,一个是塞防,都是边防,那么军费自然也就是一个出处,以当时清朝的财政状况明显是不可能两全其美的,必然要做出选择,于是一场关于塞防重要还是海防重要的争论在清廷高层上演了。
海防塞防之争
以李鸿章为首的一部分人认为加强海防才是当务之急,他们用的还是上面说到的理由,加之当时英国、俄国对新疆也虎视眈眈,认为就算能收复新疆也守不住,应该缩减西北方面的军费用于东南海防建设。
而塞防派则认为海洋是天然的屏障,而俄国对新疆可以说是步步紧逼,清廷退一步,俄国就进一步,如果这个时候清廷退了,那么俄国就会得寸进尺,最终结果难以预料。
而就在两派争执不下,同治皇帝又在这个时候死了,踌躇不定的清廷不得不将各方意见整理后发给远在西北的左公,让左公给点意见。
同治皇帝
左公看了各方意见后,可以说是被李鸿章以放弃塞防来加强海防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奇怪逻辑给气得不轻,他认为,塞防和海防同样重要,而且从长远来看海防确实更为重要。
但事情总有个轻重缓急,目前新疆的问题就摆在眼前,已经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而东南沿海的问题随着《北京专约》的签订,已经基本解决了,暂时不会出现更多的变故。
而当左公这封奏折出现再朝堂上下时,不少原本支持海防的大臣也被左公的深谋远虑所折服,开始倾向左公。
左公看时机成熟,顺势上书朝廷了一份详细的收复新疆的战略计划,最终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别看上文说得简单,这背后的派系斗争、贪腐问题、朝廷和地方的矛盾都是左公收复新疆的阻碍,左公在背后的付出和斡旋只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多。
左公
左公是如何收复新疆的
收复新疆的阻碍被左公一点点解决,最后才到了具体的战术运用。
1876 年 4 月,已经 64 岁高龄的左公进军肃州,并眼光独到地启用了湖南年轻将领刘锦棠,让刘锦棠带领 25 个营入疆,加上已经于哈密等地驻守的部分兵力,清军总数在 6 万左右,这就是题主比较关心的兵力问题。
当然,就像文章开头说的,兵力永远都不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这背后还有战术的运用、武器装备、后勤、外交策略等都是关键。我们一条一条来看。
收复新疆之战
战术方面左公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这就要是因为新疆情况复杂,阿古柏主要活动范围在南疆,实力强大,北疆相对实力较弱,而且水草丰茂,占领北疆可以极大的缓解清军的后勤压力。
所谓“缓进急战”,则是因为新疆太大,清军此役的战线必然很长,每攻占一个据点后将士必须休整到最佳状态并等待后勤补给抵达,才能继续前进,而每一仗必须速战速决,不能被阿古柏牵着鼻子走,毕竟新疆太大了。
另一边,收复新疆还得考虑虎视眈眈的英俄两国,左公经过多方获取情报,认为英俄本身在中亚和印度问题上就矛盾重重,不太可能会联合起来阻挠他收复新疆,加之此时俄国和大清的关系还算缓和,于是左公采取了稳住俄国,死磕英国的外交策略。
俄国和英国在中亚博弈
定下具体的战术方针后,左公还得解决钱粮问题,上面说过清朝财政在当时已经近乎崩溃,前线将领得自行筹措钱粮,收复新疆虽然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从而获得了部分给养,但这点钱根本不够维系收复新疆这个庞大的计划。
所以左公只能自行解决这支部队的给养,主要是通过向华商和外商银行借款,虽然也是困难重重,可左公最终还是借到了 800 万两,这 800 万两虽然也无法满足此役的需要,但却极大保证了大军的军费开支。
有钱没粮也不行,钱又不能当饭吃。当时陕甘因为回民叛乱经济凋敝,自给自足都难,更别说卖粮给大军了,可如果从内陆购粮,时间久不说,运输成本也要高上不少,反而从俄国购粮成本就要低上很多。这不是就和左公稳住俄国的外交策略联系上了,可见左公做的任何一个决定的时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一环扣一环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解决了粮草问题后,装备不行那这仗也不好打,尤其是阿古柏背后有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从而获得了许多先进的装备武器。
为此,左公命胡雪岩和德国人联系,从他们那同样采购了大批德械武器装备,同时开办兰州制造局,仿造这些武器装备和研发新式武器。可以说当时左公收复新疆的这支部队,就算放到整个世界上来看,武器装备都是最先进的。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万事俱备,于是刘锦棠将军率部趁阿古柏还没反应过来之际,迅速就占领了迪化等北疆重镇,1876 年 9 月,北疆除被俄国借口占领的伊犁外已经全部被收复。
此时随着新疆各地天气渐冷,不适于继续进军,于是左公下令大军休整。而新疆各部在得知清军入疆后纷纷宣布起义反抗阿古柏在新疆的暴虐统治,可见阿古柏在新疆的统治并不得民心。左公有信心收复新疆肯定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隔年 4 月,刘锦棠将军又亲率三路大军挺进南疆,月余时间就连克阿古柏数座重镇,阿古柏自己闻讯后更是仓皇出逃,结果半路就死了,阿古柏的儿子继承汗位继续负隅顽抗。
刘锦棠将军
至此,清军收复南疆也只是时间问题。随着清军势如破竹,英国人坐不住了,想要出面调停,让清朝承认洪福汗国为清朝附庸,结果左公本着寸土不让的理念果断拒绝了英国人。
1978 年 1 月 2 日清军收复和阗,标志着收复新疆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期间得益于左公稳住俄国的策略,俄国还真的没有在这场旷世之战中有所动作,但上面说到,当年俄国趁阿古柏叛乱侵占的伊犁等地还在俄国人手里,所以收复新疆的大计还没有成功。
另一方面,俄国人并不想到手的鸭子飞了,但由于当年他们侵占伊犁等地用的是帮助清朝驻守,以防伊犁等地也被阿古柏占领,待清军收复迪化等地后便归还,所以不还口实上也说不过去。
于是俄国开始了小动作,一面支持阿古柏残部继续侵扰新疆,一面想要在外交上向清政府施压,1878 年清政府代表被俄国逼迫府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清政府赔偿军费 280 万两,并割让了除伊犁城以外的大量土地和交通要冲给俄国。
《里瓦几亚条约》部分内容
举国震惊,清政府概不承认《里瓦几亚条约》,并签订条约的代表治罪,但这个时候李鸿章又跳了出来说条约都已经签订了,如果不履行,就是给俄国以侵略中国的借口,以左宗棠那外强中干的军队根本就不可能是俄国人的对手,干脆承认算了。
左公大怒,狠狠驳斥了李鸿章的卖国言论,在左公看来,想要有平等谈判的机会,就必须要让对手看到自己的实力,不然就算承认了这个条约,后面还会有更多的条约,清政府又能承认几个,得到了清廷的支持。
于是左公一面派人前往俄国谈判稳住俄国,一面开始保护南疆的英国商人,释放出与英国缓和的信号,做好和俄国人撕破脸的准备。
李鸿章
做好准备的左公再一次下令让清军分三路挺进伊犁,69 岁高龄的左公也拖着病躯,带着棺材从肃州前往哈密,誓死捍卫领土主权。
此时的俄国其实也不好受,在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中损耗巨大,根本无力再战清朝,但也不想就这么放弃伊犁,于是一方面继续增兵伊犁,一方面派军舰在在渤海耀武耀威大有威胁之意。
俄国人此举虽然把清廷上下吓得不轻,但左公的战略部署给了前往俄国谈判的人巨大信心,最终真正外强中干的俄国人无奈于 1881 年 2 月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
这个条约签订后,俄国虽然将伊犁大部分地区还给了清朝,但清政府还是割让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量土地,也算是一大遗憾。
至此,左公收复新疆的大计虽然有那么一点点瑕疵,但也算是成功了。收复新疆后,重病的左公就马不停蹄奔赴东南沿海,组织建设东南海防,抵抗法军。1885 年 9 月,左公病逝,享年 74 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在左公身上再贴切不过。
左宗棠
结语
左公收复新疆可谓是付出了很多艰辛,我们也从其中看到左公在当时绝对是中国不多有国家概念,领土意识且眼光长远的国之栋梁,在战略战术运用方面更是不输前人,说左公是清末最厉害的将领都不为过。
但左公为新疆为后世做的最大贡献还是他收复新疆后不计其数地上书,让朝廷在新疆和台湾建省(台湾于左公病逝后一个月的 1885 年 10 月建省)。而清政府也终于在 1884 年在新疆建省,又新疆巡抚取代伊犁将军府掌管新疆军政大权(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居功至伟的刘锦棠将军就是第一任新疆巡抚),政治中心也由伊犁迁往迪化。自此,新疆算是彻底废除了落后的伯克世袭制,行政、财政、军事等制度和内地各省一致。
梁启超先生曾评价左公此举“两汉以来始终和我们若即若离的西域三十六国,算是完全编入中国版图,和内地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