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关宁锦防线是明末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为何有人说是它拖垮了明朝?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有得观史】的最佳回答:
崇祯皇帝一继位就面临两大问题,农民起义风气云涌和建州女真崛起。明朝面临两线作战,耗费很大,当然很难受。不过崇祯刚继位,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想有一番作为,于是重新启用被罢官的袁崇焕。
袁崇焕提出了五年复辽计划,崇祯急于出成绩,也为了解决两线作战的困局,能用五年时间彻底解决辽东问题,他当然很高兴。崇祯给予袁崇焕极大支持,国库空虚,就增加辽饷,甚至动用自己的小金库。
崇祯朝,地球处于小冰河期,自然灾害不断,再加上明朝末年,官场腐败,官员盘剥百姓加剧,人民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才造成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崇祯增加辽饷,自然是加重了农民负担,使更多的人交不起税,为了活命,纷纷加入起义军。起义军队伍越壮大,剿灭起来越困难,需要的费用也就越大。
国库没钱,辽饷也增加了,关宁锦防线钱还是缺钱,大臣周延儒给崇祯出主意,全国各地有很多驿站,这些驿站基本成了官员免费旅游的服务站,裁掉这些驿站可以节省很大一笔开支。崇祯欣然答应。驿站被裁,大批驿卒失业,生活没了着落,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大军。李自成就是其中一员。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道蒙古部落,从喜峰口入关直逼北京,崇祯复辽梦想破灭,关宁锦防线不再有复辽任务,但它还是阻止清兵入关最重要防线。毕竟清兵入关山海关是最近的道,这条防线还得守。
有人说,放弃宁远和锦州,明军撤回山海关,不是可以省下很多钱吗?辽东经略熊廷弼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山海关到北京才几百里,无险可守,北京安全无法保障,皇帝能干?放弃宁锦,朝廷必须南迁,可是崇祯至死也没能离开北京。虽然清军可以越过燕山入关,但是他们问鼎中原必须打通山海关通道。所以,关宁锦防线必须守,而且还要重点防守。
1640 年,明军派洪承畴率领十几万大军解锦州之围,这十几万军队是西北平定农民起义军的部队,结果松锦之战大败,洪承畴被俘投降,十几万大军化为乌有。
洪承畴走了,给农民军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李自成快速壮大起来,最后颠覆了大明。
关宁锦防线耗尽了大明的财,耗尽了大明的百姓,耗尽了大明的军队,说它拖垮了大明没错。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2】、来自网友【老伊先生谈史】的最佳回答:
关宁锦防线有什么实质意义吗?
这实际上是明军无法在野战中击败清军后,明军采取的愚蠢举动。
历史上明朝坚守辽西走廊以后、清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是历史事实。在 1644 年山海关入关之前,清军前后有五次破关入内地,随意劫掠、围攻京师,最远一直打到了现代的江苏连云港一带。
看地图就知道,在清军控制蒙古地区后,关宁地区两面受敌,一面那是海。狭窄的辽西走廊地带,明朝原先是作为进攻收复辽东基地的地方,后来密布堡垒,无数明军将士一次次在关宁锦地区抛洒热血,毫无意义地战死,还是未能阻挡住清军入关。
清军没有急于入关的原因,不是因为辽西阻碍了他们的后勤补给线,是明朝的军事潜力还没有被消耗殆尽。作为小国的清朝需要等到明朝实力大大消耗之后才可以入主。所以清军故意反复袭扰,消耗明朝的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清军几乎是毫无顾忌地在整个北方肆虐,关宁锦防线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所以,所谓的这个防线,意义何在?
关宁锦防线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明清两次战略性决战中,大量消耗了明军实力,沉重打击了明朝。明军只要无法在野战中决定性战胜清军,就无法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而死守辽西走廊的意义并不大,连牵制清军都做不到,清军多次入关时,关宁方面明军没有做出任何有意义的、有实效的反应,这和北京孤悬的地位有关。
由于关宁锦防线抽空了明朝北方防御力量,清军多次洗劫彻底摧毁了北方防御力量,当时整个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都已经失去了动员能力。所以,李自成夺取北京时很轻松,清军入关击败大顺军也不太费力,实质就是京师周围地区已经被清军多次入关后消耗一空,没有动员能力了。清军一直要达到山西南部和河南才遇到大顺军的强有力抵抗。
所以说关宁锦防线没有什么重要的战略意义,除了满足明朝统治阶层上下无意义的虚荣心和面子。明朝在最后时刻,放弃关宁防线,将北方战略上唯一的机动兵力关宁军解放出来,这才是可能的夺回战略主动权的机会,虽然很冒险。
但是,鉴于关宁军以往表现,加上各路明军的协调能力为零,文官武将长于内斗,明朝得靠天降奇迹才能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