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有哪些关于清朝的谣言?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博物馆狐狸】的最佳回答:
中国人戴梓在清朝初年就发明了机关枪?这是个虚构的神话……戴梓没发明任何东西,只是仿制了欧洲的洛伦佐尼式燧发枪。
关于“戴梓发明机关枪”的谣言,在网上已经被夸张到不堪入目了。比如什么“八国联军在故宫发现了这种武器,竟然自愧不如”,“比马克沁还先进“,”“领先时代 200 年”,“康熙打断了中国火器的进步”等等。
其实戴梓发明的连珠枪,国内正规的历史书早有定论,该枪仿制的是康熙年间进贡的“昂里哑国枪”(即英国,制作者为伦敦枪匠约翰·史密斯)。故宫出版社的《清宫武备图典》专门花了两三页的篇幅,来解释这个问题。
据《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记载,戴梓后人戴遂堂告诉作者纪晓岚:“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从这段文字看,戴梓制作的这柄枪与故宫馆藏的“昂里哑国枪”基本一样,仅仅是弹仓贮弹量不同,戴梓枪储弹 28 发,而“昂里哑国枪”储弹 20 发。至于枪身结构,尤其是关键的火药铅丸储存和发射方式,完全是一样的。
事实上,“昂里哑国枪”是 1680 年左右诞生的一种带弹仓的燧发枪,在当时是相当创新的发明。发明人也不是英国人,而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枪械制造商米歇尔·洛伦佐尼。因此,这种弹仓燧发枪被称为洛伦佐尼式燧发枪,英国伦敦一位枪匠库克森在 1686 年仿制后,又被英美称为“库克森枪”。
我们可以从洛伦佐尼式燧发枪的结构和发射方式,找到戴梓连珠枪的真实面目,因为后者的记载仅限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短短一段文字。
洛伦佐尼式燧发枪采用了弹丸和火药分开的双弹仓系统,两套弹仓分别安置在枪托内,一上一下。两套弹仓的出口则安装有一个“可旋转的圆形机轮”,用于装填枪管。对比《阅微草堂笔记》,正是戴梓连珠枪的“机轮开闭,其机有二”。
洛伦佐尼式枪的射击操作大致如下:装填时首先将枪口朝上,将旋转机轮左侧的一个长操作杆拉到最大位置,使机轮中的两个空腔分别对准弹丸仓和火药仓。然后反转枪口朝下,让弹丸和火药分别落入两个空腔。随后,在枪口保持朝下的情况下,拉回操作杆,将弹丸和火药依次输送到枪膛,完成装填。随后就可扣动扳机,激发燧石开火。
由此可见,戴梓连珠枪的真实面目并不神秘,更谈不上什么“远远领先世界”,只不过是同时代欧洲先进燧发枪的仿制品。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戴梓确实是一名优秀的枪炮工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仿制成功欧洲最新式枪械,距离洛伦佐尼式枪的发明可能只有 10-20 年。这说明,当时科技传播的速度还是相当快的,甚至清朝都能迅速学习到。
尽管如此,戴梓连珠枪对清朝的作用,也没必要夸大。这种枪械制造工艺复杂,造价昂贵,在欧洲也是很小众的产品,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还是普通燧发枪。即使清朝认可戴梓的连珠枪,最多也只能作为皇帝的玩物。
清朝在康熙时代就已经不缺燧发枪技术了,缺的是将燧发枪大批装备部队的决心(但是清朝嫌燧发枪成本太高,是火绳枪的三倍)。结果到了乾隆和道光年间,清军的主力武器仍是火绳枪,西方却已经从燧发枪进化到撞针枪了,这才是落后西方的关键差距。(陶慕剑)
【2】、来自网友【木山文】的最佳回答:
一,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 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乱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辟疆怕惹祸,只好托言她已死了。并举出当时大诗人吴梅村诗中所谓”墓门深更阻候门”为证。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之位,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
于是又举出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屡点董字,来证实其事。
也有人说圣祖玄烨四幸五台,前三次皆为省觐乃父而去的,而且每至,必屏侍从独造高峰叩谒
。圣祖最后一次去五台山,世祖已死。所以圣祖第四次幸清凉山的诗有云:”又到清凉境,巉岩卷复垂。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雨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语极哀悼。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和结局。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聘木陈忞,王琳琇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
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外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诏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琱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武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再说一句,皇贵妃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是旗人之女。见于明文记载,与冒辟疆侍姬汉人之女董小宛,全不相干。殊不知董鄂一字,是地名,系满语的音译,为满洲八大姓氏之一,与姓董的汉人风马牛不相及。
二,狸猫换太子。
这本是元曲中的一个剧本名,说的是宋真宗的李宸妃生子,章献皇后以为己子,后继位为宋仁宗的故事。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換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胤禛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胤禛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过后,世宗即位,大封陈氏数人,特擢陈世倌至显位。等到乾隆时,其优礼于陈氏者尤厚。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如果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世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
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又有人说,高宗既自知非满人,所以在宫中经常穿汉装。有一次,高宗穿好汉人古装冕旒补褂之后,问亲近大臣,象不象汉人?一位老臣跪奏:皇上不象满人,实在太像汉人了。
上述之说,盛行于清朝末年。有必要为之剖辩。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馆,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再说清高宗喜穿汉装也是事实。须知清朝一代,不但清高宗喜穿汉装,其他皇帝和后妃,喜欢穿汉装的亦复不少。迄今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他(她)们穿过的汉人服装和他(她)们穿着汉装画的许多画像。这当然不能由此得出满人有汉人血统的结论来。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然这是编造出来的。以往,先朝的末代皇帝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元末的元顺帝,说他是宋徽宗投胎的。又如明末的崇祯皇帝,也说他是元顺帝的再世。甚至还有说明成祖朱棣就是元顺帝的化身的。诸如此类,牵强附会,不一而足,都是不足为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