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何楚云飞直到抗战后期才晋升师长?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19:48:17 7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何楚云飞直到抗战后期才晋升师长?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合赞历史】的最佳回答:

《亮剑》里面其实有很多 BUG,要说原因,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就是作者自己出了纰漏,楚云飞和李云龙等人的职务和级别在抗战期间几乎原地踏步,这只是其中之一。

国军的军衔分为铨叙军衔和职务军衔,并不完全对等。整个抗战期间,因为战争频仍,所以铨叙军衔停了很长时间,绝大多数人的铨叙军衔很长时间没有晋升,一直在原地踏步,比如廖耀湘,抗战开始的时候是中校,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仍然是中校。

但职务军衔方面,一直在不断的晋升。原因也很容易理解,战争时期,每次战役战斗结束,都得论功行赏,功过赏罚都必须分明,这是统兵作战的基本原则。所以,大多数人在战争期间,职务是一直在不断晋升的。

还是以廖耀湘为例。抗战开始时,廖耀湘刚从法国学习滚筒技术回国,在教导总队担任中校参谋,上级是邱清泉。但在杜聿明组建 200 师的时候,到处笼络人才,廖耀湘也被他选中,去了 200 师,之后以 200 师为基础组建第五军,廖耀湘就担任了新编 22 师师长。

远征军第一期远征缅甸作战战败之后,杜聿明辗转回国,廖耀湘则辗转之后去了印度兰姆伽基地受训,之后和孙立人分任新一军和新六军军长,这时候他的职务军衔已经是妥妥的中将了,但实际上铨叙军衔仍然是中校,因为没有评定。

还有杜聿明,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时候,他是装甲兵团团长,但实际上已经是师长级别的干部。之后以他所率领的装甲兵团为骨干,组建了国军第一个机械化部队 200 师,他当师长,之后又组建第五军,他担任军长。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惨败回国之后,用杜聿明的话说,丧师辱国,但因为他在同古会战的作战指挥中有功,之后又没有像孙立人一样听美国人的命令直接去印度,而是按照军委会和常校长的命令,企图强行翻越缅北野人山回国,几乎丧命。

所以军委会和常校长并不认为他丧师失地,反而认为他表现不错,回国之后以第五军为基础组建第五集团军,他升任集团军总司令。如果按照抗战初期的职务军衔,这时候他已经可以算是上将待遇了,但实际上铨叙军衔仍然是少将。

常校长准备控制云南的时候,又任命得到他信任的杜聿明担任昆明卫戍司令。抗战结束后常校长强行解决龙云,杜聿明奉命五华山捉龙有功,加上他反复建议争夺东北,常校长最后下令,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已经是战区司令级别了,但实际上还是中将军衔。

楚云飞是黄埔五期生,但在晋绥军中任团长。不过在《亮剑》中出场的时候已经是 1939 年,这时候山西战场的大战已经基本上结束了,说明他在抗战开始的时候可能和李云龙一样,也是刚从营长或者副团长升任团长不久。但即便如此,他的职务晋升也不可能完全止步不前,即使他在晋绥军中混,也不太可能。因为此时晋绥军中能力比较强的军事将领并不多,他这样黄埔出身的将领既有常校长信任,又可以得到阎老西儿司令长官认可,晋升只会更快。

比如同为晋绥军出身的傅作义得力干将郭景云,1931 年晋升营长,抗战开始时任团长,1940 年晋升 101 师师长,这是傅作义的起家部队,所以他在这个位置上待的时间比较长,到 1948 年才晋升 35 军军长。

像楚云飞这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训练和作战指挥能力都还比较强的将领,即使在 1939 年才当上团长,也不太可能一直原地踏步,否则就不符合常校长的用人风格了。

他之后调任 89 师师长,这个部队也不一般,是汤恩伯的起家部队。众所周知,抗战之前国军有三个所谓的德械师,也就是调整师,分别是 87 师、88 师和 36 师,而 89 师的番号跟在两个德械师之后,也是重点打造的部队,一直在 13 军,跟着汤恩伯。

解放战争开始后,89 师跟着 13 军去抢占东北,这时候的 13 军号称五大主力之外的第六大主力,也是中央军中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不过 89 师后来在热河地区被解放军消灭了,并没有参加淮海战役,更不在第五军战斗序列之中。

第五军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的时候,其主力为 45 师、200 师和调入不久的 46 师,并没有 89 师,另一个第五军的老部队 96 师这时候被调到了 70 军,也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师长邓军林一度在战场上被任命为第五军军长,后来被俘了。

不过,职务原地踏步是《亮剑》中几个主要人物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旅长、李云龙、楚云飞、丁伟和孔捷等等,都一直原地踏步,这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抗战期间战斗频繁,部队调动和重组非常频繁,不可能长期驻扎在一个地方,职务和级别不动。

【2】、来自网友【第五十七朵云】的最佳回答:

楚云飞不是抗战后期晋升师长,而是回到中央军嫡系后才晋升第五军 89 师师长。

楚云飞的事情涉及那个时代复杂的军队关系,他既是黄埔五期地道的天子门生,又是晋绥军阎锡山信任的心腹,同样是团长,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李云龙眼里,楚云飞是大妈小妈抢着宠的红人。

当年常校长就是凭黄埔校军的东征北伐,在军阀的世界里,打出一片新天地,到临近抗日,才勉强获得各地军阀的部分认可,但是各地已经形成利益集团的军阀,时不时也还是各有野心,一旦涉及其势力范围,其抵抗也异常坚决。从西安事变看,他是各方都可以勉强接受的“共主”,但除与我党有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外,那些名义上已经被他收编的地方军阀,始终自成势力,李、白的桂系,一直到百万雄狮兵临城下,都准备过大江的时刻,都还在给常校长上眼药。

反过来常校长也在早期,就开始考虑给各地方军阀部队掺沙子,楚云飞大概就是第一批带着一定任务,没进中央军,而是回到家乡的黄埔生之一。通常这些地方军阀也不是傻子,这类黄埔生回地方,郁郁不得志者多,不过楚云飞不同,电视剧里也没法表现,原著里对楚云飞的相关介绍,楚云飞去黄埔,似乎还是阎锡山指派的,所以很多人根据他在晋绥军一直是团长,就说楚云飞也受阎锡山猜忌,遭遇职场天花板,这是不对的,楚云飞这个团长,在晋绥军也不是普通团长,按书里描述,晋绥军楚云飞 358 团,是加强到四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的加强模范团,拥有人马五千,这在当时,已经是普通国军半个师的编制,特别是还有一个炮兵营,在别的部队,哪怕是中央军嫡系,团级单位别说配置一个炮兵营,能加强个机枪营,都是硬的不得了的部队了。而在晋绥军,这种团长起码不会是个受猜忌的人可以担任的。

从楚云飞接触李云龙八路军的行为看,楚团长行动自由尺度非常大!不能小看这一点,在当时“沾红”可是非常可怕的事,为这个事被收拾了,楚云飞喊冤都没地方喊去,但是你看,他接触李云龙非常自然,无所顾忌,事后也确实没有因之吃什么挂落,说明什么?说明这是在常校长,在阎长官眼里,忠诚度已经无需考验的心腹!从我们读者的上帝视角看,楚云飞在与李云龙的接触里,两人固然惺惺相惜,可是各自的立场分明的很,风格再高,气度再大,联合抗日结束后,放手一搏的表达很清晰,一点不虚伪,而两个人后来的经历,也印证当年各自放下的狠话,从楚云飞的角度说,他对得起常校长,对得起阎长官对他的信任。

至于楚云飞一直是团长,一来他那个团确实特殊,特么说是加强旅都行,这种核心部队,肯定不能放弃。二来晋绥军也有自己的问题,晋绥军是阎长官一手拉扯起来的部队,这位老汉相当善于政治运作,甚至在那一批老军阀里,经济上也很有一套,把个山西治理的铁桶一块,一直到什么程度呢?—— 那时相当看不起中国,看不起中国军阀的日本人攻进山西,华北侵华日军高层曾感叹:以后大东亚共荣就该像山西这样子!后来我们对阎长官还有一个半官方的评价:儒枭。

但是山西的这种发展,是阎锡山地方强权政治的结果,对中下层山西民众毫无道理可讲,任何异议都是先来五十大板,然后问你是听话还是咱们接着再来?阎锡山做大做强的地方,在于他比当时别的军阀大方,对于自己核心利益集团,舍得分权分利益,这才捆绑起晋军集团,还捆绑的相当扎实。可能很多人不愿意认同我这说法,那么看看晋军的战绩,阎长官政治上长袖善舞,能在几个鸡蛋上跳舞,经济上在地方军阀中排名极其靠前不说,还极具自主性,这一点很重要,东北奉军别看经济情况更好,实际整个东北已经被日本操控。

这么厉害的阎长官之下,晋军所有胜绩全是政治运作得来,从来没有靠某场硬战获得什么利益,包括晋军升级为晋绥军,势力最盛时扩张到山西,绥远,察哈尔,河北四省,可是晋军出省就没打过胜仗,有人觉得晋军在省内,保卫自己土地时,打的还可以,虚幻的给晋军加了个“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人设,其实晋军在山西省内战斗力一样拉,之所以内战强,是阎锡山已经对手下的兵颇为绝望,重点建设了炮兵部队,而当时的交通条件,他山西搞的比较好,内线作战,火炮支援到位,炮兵没垮之前,跟三七年的日军都有得一战,出省火炮跟不上,谁见谁捏,其战斗力拉到什么程度?—— 不能动用火炮的情况下,出川抗日,都走成叫花子的川军,在山西境内频繁洗劫他的军火物资储备仓库,他的晋军既拦不住,也追不回,只能跑到常校长那告状,然后不了了之。

山西兵战斗力不行吗?八路军如何发展起来的?最初就全靠山西子弟支持!跟着八路军才是保卫自己经济成果,跟着阎长官是洗劫自己的经济成果啊!只不过八路没来,在你阎锡山大板子政治之下,不敢怒,不敢言而已,并不是你阎锡山真的建成了皇道乐土!

到抗日结束,晋绥军编制很阔绰,前前后后有过十个军的番号,可是军队一直就是十三四万人,八个师,再有点骑兵炮兵,始终扩张不起来,跟八路军东渡八年,拉起来小二百个团比,充分说明了山西子弟做出的选择。

反映到楚云飞身上,就是晋绥军官多兵少,你楚云飞就在 358 团团着吧你!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