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王守仁可以平定宁王叛乱?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4 08:55:34 4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王守仁可以平定宁王叛乱?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拌生】的最佳回答:

一是王守仁是学过兵法的。

二是王守仁是知行合一的,就是他的行动力非常强。

下面详细讲一讲王守仁是怎么平定宁王叛乱的。可以从他的行动中,理解什么叫知行合一。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前往福建去平叛。走到半路,接到一个消息。宁王叛乱了。

宁王是明朝的王爷之一,第一代宁王叫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最开始的驻地在大宁,现在的内蒙古辽宁一带。朱元璋派他在这里守卫大明。此人善于谋略,但还是被另一位更腹黑的哥们给黑了。那位就是燕王朱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去跟建文帝争皇位时,首先冲到他的大宁,借口寻找帮助把宁王朱权给绑架了,逼迫宁王跟他一起造反。当时许下诺言,成功之后,这天下你一半我一半。

朱棣的话有时候你可以信,有时候不能信,有关权力分配的,那当然是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不但不跟朱权分天下,连苏州、钱塘这些一二线城市也不给,把朱权调离边疆,打发到四川一带。

朱权一气之下,跑到南昌不走了。朱棣理亏也就随他去了。从此宁王的封国就在南昌。

过了这么多,历代宁王还是比较宁静,直到现在出了一位不那么宁静的宁王。这位宁王叫朱宸濠。

史书记载朱宸濠这个人很聪明,但是很轻佻。这个世界上,很多坏事就是这类人干出来的。我们说良知良知,一部分是良,一部分是知,朱宸濠就属于那种有知无良的人。

到了他当宁王之后,就开始蓄养死士,家里搞了一大批亡命之徒,没事还客串一下土匪,带着人去江面上打劫商船,按理说王爷应该不差钱,打劫商船除了弄点钱之外,可能还有点军事演习的味道。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这位宁王肯定是要造反的。这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炸,你说要拆除吧,又怕提前把它引爆了。所以明朝上上下下都知道宁王要反,但就是拿不出方法,眼睁睁看着这炸弹自己爆了。

宁王造反的时候,王阳明正好受命去福建平叛,六月十五抵达丰城县,这里离宁王的南昌城只有一百多里,可以说误闯进了反王大本营。

这里还有一个很惊险的事情。六月十三号是宁王的生日。王阳明当时从赣州去福建,要经过南昌府,按理说要给王爷祝寿的。但就在要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官印忘带了。所以,王阳明就赶紧派人回去取,他自己在半路上等,这样就耽搁了几天。恰恰,宁王就是利用过寿这个机会造反,一来附近的官员都过来祝寿,可以趁这个机会把这些官员控制住。另外,生日造反,图个吉利,明年的生日就不在南昌过了,要在北京过。

如果王阳明也去祝寿,毫不意外,肯定要被朱宸濠抓住,王阳明是肯定不会投降的,那王阳明的性命就要打上句号了。

虽然意外的躲过了一劫,但是现在住的地方离南昌也很近啊,只有百来里地,而且王阳明这些年在南方平叛,早就引起了宁王的注意,宁王一直想把他拉扰过来。拉拢不过来,那也要杀掉。这会,宁王已经派出了追兵,要来捉拿王阳明。

王阳明能否逃出宁王的追捕呢?

得知宁王造反之后,福建肯定是不能去了。不但不能去,眼下的问题是怎么逃出宁王的魔爪。

这个时候,王阳明手下只有一百多士兵,如果要回赣州大本营搬兵,肯定来不及。

这时候,王阳明决定前往吉安。王阳明从贵州龙场出来后,第一站就是在吉安的庐陵当县令,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愁。而且当地的百姓也很信任他。这里将成为他策划讨贼的大本营。

吉安在赣江的中流,坐船去比较方便。

可是,要出发的时候出问题了。风向不对。吉安在南方,可是当时正吹着南风。当时是六月,夏天。南风多北风少。不但吹的是南风,而且风很大,船逆风而行,很难前进。

这时候,王阳明只好向诸葛亮学习,向天借风,他在船头焚香祈祷。表示老天爷你看在苍生百姓的份上,麻烦赶紧把风向调一调。你要是照顾宁王,那你吹南风吧。我掉水里淹死算了。

这么一祈祷,风向还真的变了。王阳明大喜过望,赶紧从船上站起来。

开船开船,赶紧去吉安。

大家赶紧动了起来,可是,半天船还没有动起来。

为什么呢?

大家都在瞎忙,真正开船的船夫不见了。

船夫下班了,船夫说太阳已经下山,不能出船。这个可能还真不是船夫偷懒,而是为了安全起见,毕竟开夜船危险系数大。

但这个时候你跟我讲安全运输法则?军事面前,没有任何法则,完成任务是唯一法则。

王阳明一把拔出剑,要把船夫斩了祭天。

还是大家苦劝,说这个事情杀人不好,等会还得靠他开船。

但王阳明盛怒之下,还是把船夫的耳朵砍了下来。

为什么王阳明这么愤怒呢?就是因为知行合一。

表面上大家都着急,但是可能有的人心里有侥幸,说不定宁王造反,根本没空管我们呢,迟一点也没关系嘛,明天太阳出来再走也不迟。只有王阳明是真正清楚的,他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有任何侥幸心存。你知道有危险了,还不行动,那就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知道了,就必须马上行动。

船终于开了起来。

开了二十里地,王阳明突然说:停,停。

又有什么事?

船太慢了。

因为是大船,行进速度很慢。

那慢一点开也是开啊,宁王的追兵不会这么快吧。

如果这样想的话,说明你的知行合一就没有学到家。发现问题不去解决问题,寄希望于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比如船慢,不去解决,只是希望对方也慢,那就不叫知行合一。知道船慢,那就想办法解决,这才叫知行合一。

王阳明下令,赶紧去找商船,换船开。

商船找来了,王阳明换了船。这时候,王阳明把自己的衣服取出来,吩咐放到大船上去。

为什么呢?

“等下追兵来了,你总要给他们一点交待吧。”

王阳明连追兵的需求都想好了。要是追兵来了什么都没有,他没有办法回去复命,肯定穷追不舍,如果扔下两件衣服,他可以拿着回去交差,追捕的心自然就松了。这也算是金蝉脱壳之计吧。

吩咐完这一切,王阳明又指着官船前的罗盖,这个东西得带上。

为什么啊?

呆会去了吉安府,我们怎么证明自己?

大家恍然大悟,七手八脚把这个罗盖给取下来,放到商船上。

应该留什么,应该带什么,紧急关头,王阳明一丝不乱,心里特别的清楚,而且全部都转化为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

一路上,王阳明经过临江府,临江知府热情出迎,看他坐的商船不舒服,提议给他换条好的官船。

王阳明马上拒绝了。自己坐的商船就是绝佳的保护,换官员?再舒服也不换。

到了新淦县,这个县的县令平时很关注操练兵马,热情邀请王阳明留下来。我这城里有兵,宁王追兵来了也不怕。

王阳明同样拒绝了:你的心意是好的,但你这个弹丸小地,不堪用武。

王阳明这一路逃亡,思路非常清楚。

在他极为高效的行动力下,王阳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吉安府。当时吉安府已经戒严,城门紧闭。王阳明把自己的罗盖一举,城门一看,是自己人,这才打开大门把王阳明迎了进去。

宁王的追兵,他们确实追了上来,已经截住了王阳明最初乘坐的官船。但王阳明已经换船,再追就来不及了。追兵只好拿着王阳明留下来的衣服回去交差。

王阳明终于摆脱了第一个危机,但接下来,王阳明将面临更艰难的选择。王阳明原本是奉旨前往福建平叛,现在宁王突然起事,他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该如何选择呢?

前面我们说到王阳明去福建平叛,半路碰到宁王叛乱,而且宁王还派兵前来捉拿王阳明。

王阳明一路上巧换商船,留下官服,摆脱了追兵。接下来,他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决定留下来。因为局势有变,眼下最危难的事情就是宁王叛变。王阳明马上给部里上书,表明自己留下的原因。

他说: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难,如果我不管的话,让朱宸濠顺流而下,万一南京失守,他将以此为根据地北上,半个月之内就将动摇京师,这样,胜负就难说了。这是天下安危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

这个书,王阳明连上两次。为什么?因为害怕信路不通,不一定能送到北京,送到北京,不知道又被什么人给拦截下来,所以他连上两书,内容完全相同,保证能够送到。

宁王之叛,跟王阳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国难当头,王阳明决定留下来甘赴国难。

那怎么解决宁王之叛呢?

到达吉安之后,王阳明马上给江西浙江等地发出公文,通告宁王叛乱之事,然后宣布,自己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将奉命讨贼,大家不要惊慌。

王阳明早就有平匪的业绩摆着,江南一带对他是如雷贯耳,听到朝廷派他出来主持局面,心里总算放心了。

但事实上,王阳明这时候根本没有收到朝廷的旨令,他这是矫旨了。但事出紧急,王阳明已经顾不得这些手续。知行合一,想到什么就去做。

除了这个之外,王阳明大造声势,说皇帝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大明王师已经集结,从北京出来平定宁王之叛。

另外,王阳明又伪造一封紧急公文,里面说总督两广的都御史已经收到消息,正率四十万狼兵前往江西,请沿途各兄弟单位准备好接待工作。

这个公文编得非常像,因为狼兵向来是比较跋扈的,沿路都是要好好招待的。这些情况,王阳明在赣州平定匪患时早就领教过了,这样的公文他也看过,所以拿过来稍改一下,一封足以乱真的公文就出来了。

除了假借狼兵,对其他单位,王阳明也毫不客气,拿来就用,各种公文层出不穷。什么徐州兵马,淮安本马,甚至他自己也有两万兵马等等已经全部出动,总数不下数十万,八面而来。

写完这些公文,王阳明叫来十多名小吏,把这些书信缝在里面的里衬,让他们前往南昌,故意被朱宸濠的伏兵抓住。

在最开始摆脱朱宸濠的追兵时,王阳明就想清楚了,当时他跟临江知府对话,就表示,朱宸濠有三计,上计是直捣军师,乘其锐气,出其不利,如果一举攻下京师,天下就要变色了。中计是攻打南京,则半壁江山会落到朱宸濠手上。而下策就是困守南昌,等到王师四集,那破他就容易了。

事实上,朱宸濠原本是准备采取上计,直捣京师的。

我们宁王其实也是有一点智商的,但是,他的智商要是碰上哲学军事家王阳明,那完全就不够看了。王阳明除了散布假消息,还四处发通告,一是让所有的商船,特别是卖粮的全部停止运输,以免被朱宸濠截获。又再次祭出十牌家法,劝告百姓不要四处走动。王阳明再次强调,勤王大师正在路上,你要跑出去乱走,安全我们可是不保障的。

王阳明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朱宸濠也是半信半疑了。很多人曾经问过王阳明,说我们散布这些消息,只怕朱宸濠不一定相信吧。

王阳明告诉他,这个东西散布出去,不是为了让朱宸濠全部相信,但只要他有一丝犹豫,我们就成功了。

这里面的秘密也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朱宸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他知道直捣京师是他唯一的希望,应该乘其锐气,马上发兵。王阳明制造这些假消息,就是搅乱朱宸濠的知,让他无法行。或者说无法第一时间行。

抓住自己的知行合一,破坏对方的知行合一,这就是破敌的关键。

王阳明的消息传出来后,朱宸濠害怕了,要是自己现在出去,不是迎头撞上官兵的主力?

就迟疑了这么几天,但总算智商没有完全下线,还是想明白了。自己刚起事没两天,京城就算得到消息,也得四五天,怎么可能就马上组织起大军呢?

很快,探子也回来了,证实了王阳明的话纯粹是胡扯,北京方向根本没有大军出动。

朱宸濠终于醒悟了,但这时直接进攻京师的机会已经不在了。北京肯定做好了准备。

于是,他采取了中策,进攻南京。

那么,朱宸濠能否攻下南京?王阳明的反间计告一段落,接下来,他将如何破解朱宸濠的攻势?

发现自己被骗后,朱宸濠醒悟过来,带着大军前去攻打南京。

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位平叛功臣。这位功臣叫杨锐,是安庆府的都指挥史。安庆是长江五虎城市之一。处于南昌跟南京之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朱宸濠先是派了说客,希望安庆能够开城投降。杨锐守住城门,说,要想我们安庆投降,除非逆濠自己来。

杨锐痛骂朱宸濠是逆濠。朱宸濠听了之后当然是大怒。叫嚣要将安庆城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候,他的谋士告诉他,不要进攻安庆,我们应该绕过安庆,拿下南京,只要南京在手,安庆垂手可得。

可以说,朱宸濠手下还是有能人的。局势分析得很清楚。朱宸濠听了以后,也觉得有道理,准备绕过安庆,但走着走着,他还是掉过头来,非要拿下安庆不可。

为什么呢?

因为杨锐令人在城的四角树起大旗,上面写三个字:剿逆贼。又安排士兵上城一起喊口号:剿逆贼!剿逆贼!

朱宸濠坐在

【2】、来自网友【脑洞历史观】的最佳回答:

一是王守仁是学过兵法的。

二是王守仁是知行合一的,就是他的行动力非常强。

下面详细讲一讲王守仁是怎么平定宁王叛乱的。可以从他的行动中,理解什么叫知行合一。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前往福建去平叛。走到半路,接到一个消息。宁王叛乱了。

宁王是明朝的王爷之一,第一代宁王叫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最开始的驻地在大宁,现在的内蒙古辽宁一带。朱元璋派他在这里守卫大明。此人善于谋略,但还是被另一位更腹黑的哥们给黑了。那位就是燕王朱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去跟建文帝争皇位时,首先冲到他的大宁,借口寻找帮助把宁王朱权给绑架了,逼迫宁王跟他一起造反。当时许下诺言,成功之后,这天下你一半我一半。

朱棣的话有时候你可以信,有时候不能信,有关权力分配的,那当然是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不但不跟朱权分天下,连苏州、钱塘这些一二线城市也不给,把朱权调离边疆,打发到四川一带。

朱权一气之下,跑到南昌不走了。朱棣理亏也就随他去了。从此宁王的封国就在南昌。

过了这么多,历代宁王还是比较宁静,直到现在出了一位不那么宁静的宁王。这位宁王叫朱宸濠。

史书记载朱宸濠这个人很聪明,但是很轻佻。这个世界上,很多坏事就是这类人干出来的。我们说良知良知,一部分是良,一部分是知,朱宸濠就属于那种有知无良的人。

到了他当宁王之后,就开始蓄养死士,家里搞了一大批亡命之徒,没事还客串一下土匪,带着人去江面上打劫商船,按理说王爷应该不差钱,打劫商船除了弄点钱之外,可能还有点军事演习的味道。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这位宁王肯定是要造反的。这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炸,你说要拆除吧,又怕提前把它引爆了。所以明朝上上下下都知道宁王要反,但就是拿不出方法,眼睁睁看着这炸弹自己爆了。

宁王造反的时候,王阳明正好受命去福建平叛,六月十五抵达丰城县,这里离宁王的南昌城只有一百多里,可以说误闯进了反王大本营。

这里还有一个很惊险的事情。六月十三号是宁王的生日。王阳明当时从赣州去福建,要经过南昌府,按理说要给王爷祝寿的。但就在要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官印忘带了。所以,王阳明就赶紧派人回去取,他自己在半路上等,这样就耽搁了几天。恰恰,宁王就是利用过寿这个机会造反,一来附近的官员都过来祝寿,可以趁这个机会把这些官员控制住。另外,生日造反,图个吉利,明年的生日就不在南昌过了,要在北京过。

如果王阳明也去祝寿,毫不意外,肯定要被朱宸濠抓住,王阳明是肯定不会投降的,那王阳明的性命就要打上句号了。

虽然意外的躲过了一劫,但是现在住的地方离南昌也很近啊,只有百来里地,而且王阳明这些年在南方平叛,早就引起了宁王的注意,宁王一直想把他拉扰过来。拉拢不过来,那也要杀掉。这会,宁王已经派出了追兵,要来捉拿王阳明。

王阳明能否逃出宁王的追捕呢?

得知宁王造反之后,福建肯定是不能去了。不但不能去,眼下的问题是怎么逃出宁王的魔爪。

这个时候,王阳明手下只有一百多士兵,如果要回赣州大本营搬兵,肯定来不及。

这时候,王阳明决定前往吉安。王阳明从贵州龙场出来后,第一站就是在吉安的庐陵当县令,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愁。而且当地的百姓也很信任他。这里将成为他策划讨贼的大本营。

吉安在赣江的中流,坐船去比较方便。

可是,要出发的时候出问题了。风向不对。吉安在南方,可是当时正吹着南风。当时是六月,夏天。南风多北风少。不但吹的是南风,而且风很大,船逆风而行,很难前进。

这时候,王阳明只好向诸葛亮学习,向天借风,他在船头焚香祈祷。表示老天爷你看在苍生百姓的份上,麻烦赶紧把风向调一调。你要是照顾宁王,那你吹南风吧。我掉水里淹死算了。

这么一祈祷,风向还真的变了。王阳明大喜过望,赶紧从船上站起来。

开船开船,赶紧去吉安。

大家赶紧动了起来,可是,半天船还没有动起来。

为什么呢?

大家都在瞎忙,真正开船的船夫不见了。

船夫下班了,船夫说太阳已经下山,不能出船。这个可能还真不是船夫偷懒,而是为了安全起见,毕竟开夜船危险系数大。

但这个时候你跟我讲安全运输法则?军事面前,没有任何法则,完成任务是唯一法则。

王阳明一把拔出剑,要把船夫斩了祭天。

还是大家苦劝,说这个事情杀人不好,等会还得靠他开船。

但王阳明盛怒之下,还是把船夫的耳朵砍了下来。

为什么王阳明这么愤怒呢?就是因为知行合一。

表面上大家都着急,但是可能有的人心里有侥幸,说不定宁王造反,根本没空管我们呢,迟一点也没关系嘛,明天太阳出来再走也不迟。只有王阳明是真正清楚的,他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有任何侥幸心存。你知道有危险了,还不行动,那就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知道了,就必须马上行动。

船终于开了起来。

开了二十里地,王阳明突然说:停,停。

又有什么事?

船太慢了。

因为是大船,行进速度很慢。

那慢一点开也是开啊,宁王的追兵不会这么快吧。

如果这样想的话,说明你的知行合一就没有学到家。发现问题不去解决问题,寄希望于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比如船慢,不去解决,只是希望对方也慢,那就不叫知行合一。知道船慢,那就想办法解决,这才叫知行合一。

王阳明下令,赶紧去找商船,换船开。

商船找来了,王阳明换了船。这时候,王阳明把自己的衣服取出来,吩咐放到大船上去。

为什么呢?

“等下追兵来了,你总要给他们一点交待吧。”

王阳明连追兵的需求都想好了。要是追兵来了什么都没有,他没有办法回去复命,肯定穷追不舍,如果扔下两件衣服,他可以拿着回去交差,追捕的心自然就松了。这也算是金蝉脱壳之计吧。

吩咐完这一切,王阳明又指着官船前的罗盖,这个东西得带上。

为什么啊?

呆会去了吉安府,我们怎么证明自己?

大家恍然大悟,七手八脚把这个罗盖给取下来,放到商船上。

应该留什么,应该带什么,紧急关头,王阳明一丝不乱,心里特别的清楚,而且全部都转化为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

一路上,王阳明经过临江府,临江知府热情出迎,看他坐的商船不舒服,提议给他换条好的官船。

王阳明马上拒绝了。自己坐的商船就是绝佳的保护,换官员?再舒服也不换。

到了新淦县,这个县的县令平时很关注操练兵马,热情邀请王阳明留下来。我这城里有兵,宁王追兵来了也不怕。

王阳明同样拒绝了:你的心意是好的,但你这个弹丸小地,不堪用武。

王阳明这一路逃亡,思路非常清楚。

在他极为高效的行动力下,王阳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吉安府。当时吉安府已经戒严,城门紧闭。王阳明把自己的罗盖一举,城门一看,是自己人,这才打开大门把王阳明迎了进去。

宁王的追兵,他们确实追了上来,已经截住了王阳明最初乘坐的官船。但王阳明已经换船,再追就来不及了。追兵只好拿着王阳明留下来的衣服回去交差。

王阳明终于摆脱了第一个危机,但接下来,王阳明将面临更艰难的选择。王阳明原本是奉旨前往福建平叛,现在宁王突然起事,他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该如何选择呢?

前面我们说到王阳明去福建平叛,半路碰到宁王叛乱,而且宁王还派兵前来捉拿王阳明。

王阳明一路上巧换商船,留下官服,摆脱了追兵。接下来,他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决定留下来。因为局势有变,眼下最危难的事情就是宁王叛变。王阳明马上给部里上书,表明自己留下的原因。

他说: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难,如果我不管的话,让朱宸濠顺流而下,万一南京失守,他将以此为根据地北上,半个月之内就将动摇京师,这样,胜负就难说了。这是天下安危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

这个书,王阳明连上两次。为什么?因为害怕信路不通,不一定能送到北京,送到北京,不知道又被什么人给拦截下来,所以他连上两书,内容完全相同,保证能够送到。

宁王之叛,跟王阳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国难当头,王阳明决定留下来甘赴国难。

那怎么解决宁王之叛呢?

到达吉安之后,王阳明马上给江西浙江等地发出公文,通告宁王叛乱之事,然后宣布,自己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将奉命讨贼,大家不要惊慌。

王阳明早就有平匪的业绩摆着,江南一带对他是如雷贯耳,听到朝廷派他出来主持局面,心里总算放心了。

但事实上,王阳明这时候根本没有收到朝廷的旨令,他这是矫旨了。但事出紧急,王阳明已经顾不得这些手续。知行合一,想到什么就去做。

除了这个之外,王阳明大造声势,说皇帝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大明王师已经集结,从北京出来平定宁王之叛。

另外,王阳明又伪造一封紧急公文,里面说总督两广的都御史已经收到消息,正率四十万狼兵前往江西,请沿途各兄弟单位准备好接待工作。

这个公文编得非常像,因为狼兵向来是比较跋扈的,沿路都是要好好招待的。这些情况,王阳明在赣州平定匪患时早就领教过了,这样的公文他也看过,所以拿过来稍改一下,一封足以乱真的公文就出来了。

除了假借狼兵,对其他单位,王阳明也毫不客气,拿来就用,各种公文层出不穷。什么徐州兵马,淮安本马,甚至他自己也有两万兵马等等已经全部出动,总数不下数十万,八面而来。

写完这些公文,王阳明叫来十多名小吏,把这些书信缝在里面的里衬,让他们前往南昌,故意被朱宸濠的伏兵抓住。

在最开始摆脱朱宸濠的追兵时,王阳明就想清楚了,当时他跟临江知府对话,就表示,朱宸濠有三计,上计是直捣军师,乘其锐气,出其不利,如果一举攻下京师,天下就要变色了。中计是攻打南京,则半壁江山会落到朱宸濠手上。而下策就是困守南昌,等到王师四集,那破他就容易了。

事实上,朱宸濠原本是准备采取上计,直捣京师的。

我们宁王其实也是有一点智商的,但是,他的智商要是碰上哲学军事家王阳明,那完全就不够看了。王阳明除了散布假消息,还四处发通告,一是让所有的商船,特别是卖粮的全部停止运输,以免被朱宸濠截获。又再次祭出十牌家法,劝告百姓不要四处走动。王阳明再次强调,勤王大师正在路上,你要跑出去乱走,安全我们可是不保障的。

王阳明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朱宸濠也是半信半疑了。很多人曾经问过王阳明,说我们散布这些消息,只怕朱宸濠不一定相信吧。

王阳明告诉他,这个东西散布出去,不是为了让朱宸濠全部相信,但只要他有一丝犹豫,我们就成功了。

这里面的秘密也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朱宸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他知道直捣京师是他唯一的希望,应该乘其锐气,马上发兵。王阳明制造这些假消息,就是搅乱朱宸濠的知,让他无法行。或者说无法第一时间行。

抓住自己的知行合一,破坏对方的知行合一,这就是破敌的关键。

王阳明的消息传出来后,朱宸濠害怕了,要是自己现在出去,不是迎头撞上官兵的主力?

就迟疑了这么几天,但总算智商没有完全下线,还是想明白了。自己刚起事没两天,京城就算得到消息,也得四五天,怎么可能就马上组织起大军呢?

很快,探子也回来了,证实了王阳明的话纯粹是胡扯,北京方向根本没有大军出动。

朱宸濠终于醒悟了,但这时直接进攻京师的机会已经不在了。北京肯定做好了准备。

于是,他采取了中策,进攻南京。

那么,朱宸濠能否攻下南京?王阳明的反间计告一段落,接下来,他将如何破解朱宸濠的攻势?

发现自己被骗后,朱宸濠醒悟过来,带着大军前去攻打南京。

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位平叛功臣。这位功臣叫杨锐,是安庆府的都指挥史。安庆是长江五虎城市之一。处于南昌跟南京之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朱宸濠先是派了说客,希望安庆能够开城投降。杨锐守住城门,说,要想我们安庆投降,除非逆濠自己来。

杨锐痛骂朱宸濠是逆濠。朱宸濠听了之后当然是大怒。叫嚣要将安庆城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候,他的谋士告诉他,不要进攻安庆,我们应该绕过安庆,拿下南京,只要南京在手,安庆垂手可得。

可以说,朱宸濠手下还是有能人的。局势分析得很清楚。朱宸濠听了以后,也觉得有道理,准备绕过安庆,但走着走着,他还是掉过头来,非要拿下安庆不可。

为什么呢?

因为杨锐令人在城的四角树起大旗,上面写三个字:剿逆贼。又安排士兵上城一起喊口号:剿逆贼!剿逆贼!

朱宸濠坐在船里,听得心烦意乱,自己都绕着走了,你还来招我惹我?不打你,我这口气咽不下。

所以,朱宸濠掉转船头,下令先攻安庆,再下南京。

这一来,就中了杨锐的计,杨锐之所以辱骂朱宸濠,正是希望将朱宸濠吸引过来。因为如果朱宸濠直奔南京,便会酿成大势,所以他要把朱宸濠拖在自己的安庆城下。

我们说,所有成功的人,他的特征就是知行合一,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按对的事情去做。朱宸濠之所以失败,就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明明知道眼下攻南京是最重要的事情,却无法按自己的知去行事。

朱宸濠领了六万大军。安庆城内不过数千。攻城原本是不难的。但朱宸濠放出话,要杀安庆一个鸡犬不留,这等于将安庆城逼到了绝路,安庆城上上下下,官员老百姓都齐上阵守城。

杨锐还时不时用箭射出招抚书,劝说叛军就地解散,有时还出城偷袭一下。一时之间,朱宸濠虽然兵力占优,但还拿不下安庆。

当然,假以时日,安庆也不一定守得住,那自封讨贼总指挥的王阳明这时在干什么呢?他下一步的行动将如何选择呢?

在杨锐死守安庆时,王阳明的兵马终于调齐了。这些年他一直在平叛,在各地训练了不少精兵。又有十家牌法,调兵速度很快。

但是接下来,应该怎么进攻呢?

部下建议王阳明去救援安庆,因为安庆这边打得很苦,都快守不住了。但王阳明表示,朱宸濠在南昌城留了一万精兵守老家,如果我们去救安庆,那南昌的贼兵就会尾随而来,另外还会把我们的粮路给断了。而朱宸濠发现我们来援安庆,他必定是掉头跟我们死斗。安庆城里是没有多少兵的。它的兵力只能保证守城,无法出城跟我们呼应。

所以救安庆,很可能被朱宸濠包了饺子。

所以,王阳明的选择是直接进攻朱宸濠的老巢南昌。

这就是围魏救赵,要点就是攻其必守之处,因为反贼的家属们都在南昌,攻打南昌,他们必定会要回来救援,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调动对方。

我常常在想,如果说起明朝的名将,很多人会想到徐达,想到常遇春,想到戚继光,但可能不一定第一时间想到王阳明,我觉得王阳明的兵法绝对能排明朝前五的。但他的儒家大师的身份影响了他。

且说王阳明调集大军冲到南昌城下,他下达了一个命令:全军用命,如果士兵不用命,就斩队将,队将不用命,就斩副将,副将不用命,那就斩主将。

这个直接追究到位了。大家一看,王大人是玩真的,这回不能再忽悠了。

王阳明有多少兵马呢?史书记载是三万,但有一半是守家的,真正能够上阵的只有一万多。但是,王阳明就是用这一万多攻下了南昌,还擒拿了朱宸濠。更神奇的是,死亡的士兵只有六十八人。

这简直是军事上的奇迹。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呢?攻心为上。

攻南昌城之前,王阳明先给南昌城发公告,表示我们这次来,只是为了攻打主谋朱宸濠,同时也是为了解救平时被朱宸濠欺压的南昌百姓。所以,两天之后我们将攻城,这一天,大家不要惊慌,老百姓照常过日子,还像往常一样,平时你们早上豆浆油条,那一天你们还是豆浆油条。而城内的士兵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成了。

朱宸濠为什么攻安庆攻不下,就是因为放出话要屠城,搞得全城人抱成一团跟他对抗。王阳明这一布告,就是防止有什么误会,导致南昌全民皆反。

做好宣传工作,王阳明出发了,出发之前,先杀了几个人,表示这些人不听命令,杀了以儆效尤。其实这些人是前面宁王派来劝降王阳明的。养了这么多天,都胖了两三斤,但王大人的饭也不是白吃的,关键时候也要派点用场才行。

这一杀,大家都震住了。王大人动真格了啊,真杀人了,再偷懒可不是玩的。

来到城下,王阳明一声令下: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克,诛其伍,四鼓不进,诛其将。

进攻之后,王阳明这边是士气如虹,城内的反兵纷纷倒戈投降。

不用一天的功夫,王阳明就拿下了南昌。

选择到了朱宸濠的手上,他是回军抢夺南昌,还是继续攻打安庆,还是赶往南京呢?上策依然是赶往南京,中计是继续攻打安庆,争取拿下安庆做为自己新的大本营。而下策当然是回军。

朱宸濠选择了下策,撤掉安庆的围攻,率领大军回头扑向南昌。

这个时候,王阳明应该怎么办?

部下建议他应该死守南昌,不跟朱宸濠对战,等四面的援兵来了之后,再收拾他。

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是一个老成之策。

但是王阳明分析的更准确。

他说,朱宸濠已经不行了,他进没能拿下安庆南京,退没有地方可退,士气已经完全被打没了。这个时候我们出奇兵,只要稍稍挫其锋芒,他们一定会不战而溃。

王阳明为朱宸濠设下了一个铁桶阵,地点就是在鄱阳湖。

在潘阳湖。王阳明布下伏兵,等朱宸濠回军到鄱阳湖时,让先锋接敌就退,将叛军吸引到包围圈,随后伏兵四起,第一天的交战就杀敌过万。朱宸濠惊慌失措,不得不拿钱出来鼓励士气。打斗阵的赏银千两。

两天以后,两军正式大决战。在地势上,朱宸濠占了上风。此时吹得是北风,朱宸濠正好是顺风。接战之后,王阳明的先锋将伍文定失利,不得不率部后退。剩下的人一看不对劲,都想着退了。

王阳明马上拿出自己的长剑,交给中军官,让他前去斩下伍文定的脑袋,以正军法。

但是,他又悄悄告诉中军官:“你去的时候,如果看到伍文定还在坚守奋战,那就暂缓执行。”

伍文定听到这个军令后,全身冒了一身冷汗,赶紧操起武器,站到船头指挥士兵激战,对方一炮过来,火焰顺风烧过来把他的胡子都烧掉了。

伍文定毫不动摇。

军心终于稳住了,王阳明的大军趁机反攻,将朱宸濠的叛军击溃。

这一战,伍文定被定为首攻,这一战也成为他军事生涯最大的亮点。胡子被烧了,这可不是年年都有的事。后面,伍文定官至兵部尚书。

王阳明一念之间,就把一个原本要被斩首的懦将变成了名将,原因就在他的心学。他的心学倡导人皆有良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只是一时被蒙蔽了。

王阳明只是激发了伍文定内心原来的良知,就改变了伍文定的一生。

朱宸濠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发现自己的良知啦。

大败之后,他换了衣服 ,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坐了一条小船准备逃跑。走到芦苇丛里,看到对方来了数条渔船。救苦救难的菩萨来了。朱宸濠马上招呼。

老乡过来一下,帮个忙,有重谢。

好咧,渔船过来之后,把朱宸濠接上渔船,哨声一响,四下里杀出一堆官兵。

原来这是王阳明早就埋下的伏兵,王阳明早已经交待清楚了,埋伏在这里不要动,也不要看到外面杀得起劲,也想抢功,自有一份大功送上门。

王阳明真可谓用兵如神!

朱宸濠就此被活抓,王阳明的心学通过了最大的考验,证明这是一种可以运用到实践的真学问,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嘴上功夫,纸上功夫。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也欢迎大家每天晚上九点看我的直播,今天我们讲五代十国。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