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东北处于山海关外,但为什么感觉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
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澹奕】的最佳回答:
让你多读书,你偏去养猪,东北的确是在关外,但如今的东北人大多都是从关内迁过去的。
东北话作为全国最有辨识度的地域方言之一,感染力很强,能够轻易带偏其他地方的口音,大学宿舍里只要有一个东北人,那毕业的时候,一整个宿舍估计都满嘴大碴子味。
东北话叫做东北官话,其他地方的方言,大多数都是经历漫长岁月变迁才形成的,相对来说东北话成形的时间比较迟,也就近代现代一两百年的岁月。
东北地区,也就是如今的黑吉辽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这一大片在古代人烟非常稀少。
从先秦到明朝,东北大部分地方都生活着北方的游牧族群,像是扶余人、肃慎人、女真人、契丹人、靺鞨人等等,从中原来的汉人,主要集中在辽东一带。
明朝晚期,东北的女真崛起,明朝没了之后清朝入关,而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被封禁,在东北地区除了驻军还有少数留守的百姓,以及被流放的人之外,基本没有其他。
本来东北的人口就很少,清朝将其封禁之后东北的人口变得更加稀少,前后长达两百多年的封禁状态让东北地区变得非常原始。
而这种情况下,东北地区当时主要的语言,也是以满人等族群所说的语言为主。
汉语在当时的东北,并没有那么常见,虽然也有说汉语的,但数量很少,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曾经生活在辽东一带的明朝百姓与驻军,他们说的汉语方言千奇百怪,并不一致。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关内大量农民失去了生活来源,为了谋生,开始有人通过各种方式冒险前往人少地多的关外地区,逐渐形成了著名的移民运动,也就是“闯关东”。
后来清朝也意识到了移民实边的重要性,干脆彻底解除了对东北的封禁,一时之间,大量来自于关内的民众涌入东北地区,形成了浪潮。
而在闯关东的人口之中,以直隶、山东这两个地方的人最多,此外还有山西与河南人。
直隶,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那时候闯关东的人口里,直隶民众的比例非常高,不仅是直隶,也有大量北京地方的居民。
溥仪退位之后,大量清朝旧人纷纷前往东北,尤其是在伪满时期,而这些世代生活在北京的人也将大量北京的文化带到了东北地区,产生了文化融合。
现在的汉语标准普通话,是以北方官话作为基础制定的,主要采集地并非北京,而是在河北承德的滦平地区,这里的方言相较于普通话,更容易学习。
毕竟北京话当中,经常带有儿化音、尾音之类,不是那么容易学习与推广。
当年前往东北的移民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以河北、北京与山东的最多,这些地方的说话音调原本就接近普通话,各地的移民汇聚东北,一番交融之后,形成了现在的东北话。
当然,东北话是个统称,东北内部黑吉辽三地的说话腔调还是有点区别的,尤其辽宁地方的东北话带有更多的山东话腔调,与吉林、黑龙江的东北话差异比较明显。
其实不光是东北话,北方地区的官话,基本上都与普通话没有太大的差异,至少都能听得懂,而这也导致很多北方地区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普通话非常标准。
汉语主要的方言区有八个,其中七个在南方,只有一个晋方言在北方,其余都是官话地区。
除了西南、江淮、中原官话,东北、北方官话跟普通话很接近,毕竟以东北官话为母语的人,就是曾经说北方官话的人迁徙到东北然后形成的,而普通话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
虽然东北处于山海关外,但是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的人,大部分都来自于关内,整个北方包括东北话在内,官话地区的口音都没有特别大的差别,接近普通话很正常。
【2】、来自网友【晨曦小荷】的最佳回答: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东北处于山海关外,历史上是关外民族!可东北话为啥接近普通话?
东北地区从历史上看就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处于华夏文化圈内。一直受着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
哪里是东北呢?广义上讲,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的广大地区,甚至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在关里人看来,东北就是一关一山,那关叫山海关,那山叫关东山(它在山海关以东,所以叫关东山,另个名字现在更出名:长白山),其实东北何止这些呢?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北大平原、大小兴安岭又有长白山,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总之统称就是白山黑水,在这个广大的区域里的人们主要讲着“东北味”的普通话。正如有西北味、西南味、华东味、华北味、华南味、华中味等等的普通话一样。学会普通话,走遍中国都不怕。
其实东北话也不是铁板一块,分着几种主要形式,我先按我的思路分解一下:
从地域上划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这里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四盟)。
特点就是从南向北,口音越靠北越厚重粗犷。辽宁的口音相对薄、柔、慢;而黑龙江省的口音最厚、刚、快,它主要包括黑龙江省以及吉林靠近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另外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吉林省的口音就介于辽宁和黑龙江两省口音之间。
从历史上看:
东北话来自于官话,当然了这个官话自然是汉语的官话,从唐开始到满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政府的汉文官话,一直影响下形成的。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朝代就是明清两代,尤其是清朝。这其中夹杂了大量的外来语和本地各少数民族的本地语,外来语比如朝鲜、日本、俄罗斯,本地语主要是来自满族和蒙古族。而汉语官话主要来自以北京为中心的辐射圈。比如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热河等等省份,也就是华北平原的范围内各种北方官话。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因此实际上北方官话必然受到南方官话大量影响。因此东北话实际上就一直受着传统官话影响,它实际上从唐开始慢慢就存在。若说更早的时期,汉化融合要推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再久远的就要追溯到匈奴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吸引了。鲜卑、契丹、女真、蒙元、满族总体上都来自于东胡,也就是广义上的大东北地区,比如鲜卑来自于大兴安岭地区,而蒙古族来自于色楞河、肯特山地区,在黑龙江的上游区域地区。契丹来自辽河上游,女真和满族来自于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好了,不能再说详细了,否则就扯远了,也不是重点了。
这些朝代,东北地区都在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内,因此也就极大的受到中央文化圈的影响,比如清努尔哈赤,实际上是明朝地方上的一个部落酋长,领明朝的官衔和俸禄,是明的臣子,因此他从辽宁汉族官员那里学习的汉语就一定接近明朝北京城的官话。而当满清入住中原了,必然会给北京的汉语官话带去东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词汇和方言。大家不妨去听一听满清最后一位皇帝的讲话,那口音就介乎现在北京话和东北松花江大拐弯处,比如哈尔滨等地的口音。
从近代承袭上看:
辽东半岛和鸭绿江以及长白上部分地区的东北话更接近胶东口音,也就是山东味的普通话;辽西等地的东北话更接近唐山口音,也就是河北味普通话,靠近内蒙的地区就有内蒙的影响,靠近俄罗斯地区的就会受到一些远东俄罗斯的影响,靠近朝鲜地区的就会受到一点朝鲜影响,这些所有因素都会向中心传导和繁衍,东北中心地带就融合了众多语言,所以形成了独特、独立的语言风格:地道东北话。
新中国成立,四野从东北一直解放到海南岛,部队的主要成分就是东北人、山东人、河北人。而祖国首都最终确定在北京,距离东北近,而且大量东北人涌入北京等华北地区,互相的交流和互动多,因此东北话就跟普通话接近。
另外东北地区虽然是边疆地区,但是是文化大省区,普通话的普及工作做得非常好,因此东北话与普通话更接近,尤其是哈尔滨、长春、沈阳这几个连线的轴心城市地区更是接近普通话。
打开话匣子就停不住,车同轨、书同文,方便交流和互动,作为我们大中华繁荣昌盛不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这是必由之路,而这里面就有我们每个华夏人的音容笑貌,这音里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心声。学会普通话,走遍中国都不怕。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多交流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