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鲁迅在其《纪念刘和珍君》那篇作品中,女师校长杨荫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26 09:43:03 17次浏览

关于问题鲁迅在其《纪念刘和珍君》那篇作品中,女师校长杨荫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佚名】的最佳回答:

杨荫榆被鲁迅骂冤不冤?80 年后,杨绛帮腔无效,徐志摩日记偷骂显事实

文人的刀笔,也就几毛钱的东西,可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是很可怕的。鲁迅自己说,“文人摇笔,能使人上天入地”,他与杨荫榆的恩怨也正是如此。

传为杨荫榆照片

1924 年的春夏,他们这两人的短暂相遇,于鲁迅是“冤家路窄”:他一个人“骂”遍了整个民国,至此无非多加一人;对于杨荫榆而言,则可称“祸兮福依”:没有鲁迅,她的名字“杨荫榆”三字,或许早就被人忘得干干净净,哪可能闹得妇孺皆知,全中国中学生都知道有她这么一号主;但也正是因为鲁迅这位文坛大佬,写文章捎带了她几句,令她百年骂名至今难以洗刷。尽管,她本身也是后来另一位文坛大家杨绛的亲姑姑,后来也是由于痛斥日本人才死于非命的。

现在一般说法,二人结下深仇大恨,起因是杨荫榆当女师大校长期间,因为压制学生搞“恶婆婆”那一套,在校老师鲁迅等闻声拍案而起,公开明确表态支持学生“驱杨”,才导致的死结。实际上,从现有材料看,其实从杨荫榆掌校第一天开始,鲁迅心底就有意见,只是引发不发罢了。所以,1924 年的女师大风潮时间,鲁迅是出于公义,但坦白讲也有私怨在。

现苏州庙堂巷 22 号,杨荫榆故居

这私怨的源头来自女师大原校长许寿裳被“夺权”。我们知道,“国立女子师范大学”1924 年成立,由原先的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高师)“升级”而来。1923 年,身为民国教育部高级公务员的鲁迅,本在北大、北师大等校兼职得好好地,之所以会接受女高师这偏远小学校的邀请任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聘请他的女师大校长,就是他一生中最铁的哥们许寿裳。许寿裳是赤手空拳到此主政的,兄弟等好友也有义务帮忙。

可问题在于,好事多磨好景也不长:几个月后的 1924 年 2 月,当时臭名昭著的政客彭允彝,百般钻营下当上了教育总长,加上有人从中挤兑,许寿裳遂愤而辞职。那时的鲁迅,正跟二弟周作人闹翻不久,举债买的砖塔胡同房子,是他一生中经济最紧张的时段,自然没办法跟着拂袖而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友被逼走而爱莫能助。而这位暗中挑唆、阴损使招,进而取代许寿裳校长职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杨荫榆。

1909 年日本东京,鲁迅与许寿裳等

所以,鲁迅在给友人书信中,才会暗示说,有人用不光彩的手段谋取了女师大校长一职。可以想见,即便没有学生起而驱杨,鲁迅们也都会明里暗里抵制。更何况,那时正好 40 岁的杨荫榆,本平平无奇一教师,竟然破天荒地当上了大学校长,春风得志之日,对待学生确实不得人心。

于是,这两个同样执拗性子的江浙人,因为学生们的闹事,各自走上前台短兵交接。神仙掐架,瓜众欢腾,站队网友至今都吵个不停。


文字骂战,当然是没人可以赢得了鲁迅的。从章士钊到林语堂到施蛰存,哪位不是一等一的文章高手,可敢接仗者,无不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屁滚尿流。

女师大旧址

更何况,杨荫榆学的是西方教育理论,写文章是不行的,留下的几篇文字都是陈词滥调的“八股”,不说和一字褒贬都如雷霆万斤的鲁迅比拼了,连侄女杨绛的功力都达不到百分之一,如何招架?原本光鲜无比的“民国首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从此声名狼藉。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是具有摧毁性质的,使她从此身败名裂,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即便是日后因痛骂日寇而捐躯,也长期得不到舆论同情。这起事件后,她不仅背上了“专制魔君”、“教育界蟊贼”、“女性压迫者”骂名,直接影响也至少有二:

1,不久之后,就被迫辞掉了女师大校长职务,羞愤出京,跑回苏州赋闲;2,她堂堂一个留日本科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竟长期找不到工作。待业 4 年后,她好不容易托关系“降尊纡贵”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教点公共外语,学生们也公然鄙视她、抵制她。

杨荫榆晚年任教之地

那时的《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听闻此消息后还特意组织人写文章,想把她彻底驱除出中国教育界。“女汉子”杨荫榆,余生在苏州,过得也是狼狈不堪,整日如履薄冰。直到 2000 年前后,已过去 80 来年了,其侄女杨绛写文章,虽然意在“洗冤”,可也得写的影影绰绰小心翼翼,不敢明目张胆“翻案”。

对于近 100 年前的这桩冲突,如今的人们,回过头看,对杨荫榆是有很多同情的,认为她的初衷并无啥大错,只是处理方式欠妥:当时的女师大,女学生受到国破家亡的刺激,也喜欢到街上参与示威。杨荫榆作为一校之长,反对女学生们过度分心,一再强调校风校纪,阻扰她们课间到外面去,当劝阻无效时甚至动用了军警制止,还要开除国文系三位带头女生(其中有许广平),从而使得对抗骤然升级,独开招怨之门。

3 年后的鲁迅与许广平.鲁迅对杨的多数恶感,其实来自许广平的讲述

这就是女师大风潮的前因后果。从现在看,她与鲁迅的冲突,其实主要就是治校理念与管制方式的理解差异,是以当时的教育界也有很多人支持她。


从现在看,若要公平论定是非,这两位在历史走道狭路相逢的冤家,似乎都得“各打五十大板”:

杨荫榆动用军警,治校不当,将女学生当媳妇一样管,被骂理所当然;鲁迅爱护学生是打抱不平,可一味地偏袒闹事学生,而且人身攻击人家“寡妇”等等,这刀笔抡下来太狠,明显也是偏激了。更何况,这里面也有私人情感左右:他最好的朋友校长职务被抢,热恋中的女友要被开除,罪魁祸首都因杨荫榆。

杨绛

至于说,现在很多人好搞翻案文章,拼命为杨荫榆叫屈,甚至把她形象重塑得无比高大上,以此贬低、踩踏鲁迅,其实大可不必。至少,从现有材料看,杨荫榆在执掌女师大期间,确实很多做法都是不堪的,弄得学生们天怒人怨要驱逐不是无端获咎。她这个人,似因常年独居,言行上确实不免乖戾。女大学生们背地里嘲为“恶婆婆”,刻薄有因。

比如,在这些年渐为人知的《徐志摩日记》里,可知早在 1919 年 8 月 18 日,徐志摩眼里的杨荫榆,予人观感就很差,温和如徐公子都忍不住骂她“放毒”,到处给人“洗脑”云云,可谓深恶痛绝。杨绛日后写《回忆我的姑母杨荫榆》,把杨荫榆说得如何如何爱护学生,亲亲不相隐之下,这种“洗白”是很乏力的。

早先在日记偷骂杨荫榆,事发时帮着说话的徐志摩

至于说,后来传言,杨荫榆为保护苏州女学生,勇敢跟日寇叫板,被枪杀于苏州桥下云云,现在看知情者近年披露的证据,显然也系误传。她死于日寇没问题,但动机只是为讨要回自家被“借走”的家具而已。她是“女汉子”,可说不上是“烈士”。即便是,也是一码归一码。不能说她是大义凛然的义士了,就可以反推她当年什么言行都是对的。

只是说,适当地“缓颊”,是迟到但正当的:杨荫榆尝得到了她应有的苦果,终身臭名远扬;而鲁迅先生无意中的过火情绪,世人则缺乏省思。各位看官,我要真诚求教:再伟大的人物,也不是口含天宪,事事句句都属真理不是?

【2】、来自网友【佚名】的最佳回答:

我一直纳闷钱钟书先生对鲁迅先生评价为什么会那么刻薄。现在算明白了,因为鲁迅先生骂了她爱人杨绛先生的亲姑姑,原北师大校长杨荫榆女士。或许钱钟书先生有其它更多厌恶鲁迅先生的证据。

且看钱钟书先生怎么说鲁迅先生。据汪荣祖、钱学新《槐聚心史,钱钟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言,上世纪八十年代,钟书先生曾两次对汪荣祖谈及与胡适的三次见面的情形,曾言: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一九八五年,钱钟书先生在给李国强的信中说:“三年前鲁迅纪念时出版之传记,即出敝所人撰著,中间只字不道其原配夫人,国内外皆有私议而无声言者。”钱先生这里指的是鲁迅先生原配朱安女士的事,是钱先生对鲁先生异议的一个原因吧。文学研究圈子里,钱钟书和杨绛先生避谈鲁迅先生,似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不是什么新闻。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夫妇是杨荫榆校长的侄女和侄女婿,自然看着亲切,而鲁迅先生是被闹学潮开除许广平先生的先生和未来夫君,自然同气相和。论史者将此一搅和,吃瓜者赞成者心悦口服,自然成正统之说,大行其道了。

百年前女师大闹学潮是北洋政府专制背景下教育黑的一个缩影,亡国和列强环伺下,救国图强的青年的灵魂和专制下的暴力冲突,总是有大是大非的原则在里面,鲁迅先生,杨荫榆校长,包括旁观的钱钟书,杨绛先生都身在其时,立场不同,发声自然不同。这种公案,再加上家事,国事,天下事,非大原则,何以辨出是非。

就个体而言,都有善良之心。就当时时局而言,必须有大是大非的分别。不幸,杨荫榆校长站错了队。至于后来的表现,另当别论。

北洋和民国,就是一个乱局。挟洋甚至引狼入室的军阀混斗,自保其利的大资本,大地主,挣扎在炭火之中的贫民,前途何去的中国,胡适,杨荫榆,梁实秋,还有钱钟书先生,和鲁迅先生,他们的立场,格局,家国情怀有几,都在他们的文字里,普通民众在他们心中的位置,都在他们的文字里。

所以,鲁迅的伟大,岁月日久,光辉愈著。

论史,当有立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