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古代一品京官都有多大权利,为什么一品官衔会是荣誉虚职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最佳回答:
品级与实职分离,是皇帝的驭人术,是皇家与权臣争斗的经验总结。细数起来,从王莽篡西汉,曹操,曹丕父子篡东汉,司马氏篡魏,一直沿袭到隋唐。中间南朝刘裕篡晋立宋,萧道成篡宋立齐,萧衍篡齐立梁,陈霸先篡梁立陈。北朝十六国更乱。北魏统一北方后又分裂为西魏东魏,宇文泰,宇文邕篡西魏立北周,高欢,高洋篡东魏立北齐。到杨坚从女婿手中夺下江山建立大隋,全都是位高权重的宰相欺负势力弱小的皇室而改朝换代。所以,如何削弱和限制执政大臣的权力,成了皇帝的一块心病。从唐太宗,唐高宗父子开始,逐渐采取措施,不再任用功高权重的大臣当宰相,而是选用一些名气不大,职务不高的人行使宰相职权。通常中书省的副职中书侍郎,门下省的副职门下侍郎,甚至中书省的中级官员中书舍人,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称同中书门下三品行使宰相职权。对干那些功高名重的大臣,则给予很高的荣誉和待遇,如正一品的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马,司空,从一品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还有再低一些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傳,太子少保等等。而这些荣誉职衔,并非同时出现,主要看皇上的恩典。荣誉待遇虽高,并无实际执掌,对皇家不构成威胁。如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就当过太子少傅,被人称为白傅。
【2】、来自网友【妖火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在不同的朝代,正一品的官员,权力大小也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大体上来说,唐朝之前的一品官,权力一般都比较大。而唐朝之后的一品官,基本上权力就越来越小。尤其是到了明清时代,所谓的一品官,更是成了一种荣誉头衔,基本没有实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正一品的官员,如果按照正常规则授予实权,官员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而在唐朝之后,随着中央统治者不断集权,不希望下面有某个大臣,拥有这么多权力,所以就把一品官职给变成虚衔了。
中国古代官职第一次分品,是在三国时代的曹魏政权。当时正是曹丕在位的时候,曹魏的司空陈群,提出了一个叫‘九品官人法’的东西,大致就是在汉朝旧有的‘察举制’的基础之上,设置不同的品级,以此来便于国家选才,以及官员的政绩考核。
但是请注意,三国时代的这个品,和后来的几品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后来的几品几品,指的是职级水平。而三国时期的品,指的是官府对人才通过考评之后,得出的划分等级。或者是对官员政绩考核的划分等级。
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件事来:第一,在三国之前,中国其实是没有几品官几品官这个说法的。比如汉朝,汉朝施行的是三公九卿制,那请问汉朝的三公,到底是几品官呢?答案就是没品!因为在汉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几品官这个说法。
第二,九品官制的出现,其实就是为了中央集权。当时曹丕之所以同意推行这个制度,其实就是为了把任命和考核官员的权力,彻底收回中央。至于说给官职划分品阶,那其实后来的事情了。
但是后来,在整个三国时代,以及接下来的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初期,随着这套制度施行的次数越来越多,大家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时候,如果一个高品阶的官员,最后得了一个九品的考核成绩。而一个低品阶的官员,最后得了一个一品的考核成绩,是不是不太合适?
要真是这么划分,那就出笑话了。身在中央的中枢重臣,政绩反倒没有下面一个县令大,那他的工作估计也就别干了。所以后来,大家逐渐开始潜移默化,高级官员的定品,往往要比低级官员更高一些。
所以,从这时候开始,官员的品,就开始逐渐代表他的官职水平了。而到了南北朝中期的南梁时期,南梁正式把官品和官阶制度结合到了一起。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历史上开始有了几品官的说法。
随着官品制度和官阶制度结合,而南梁的官职体系,基本上又是从汉朝演变下来的。所以,秦汉时期的三公,自然就成了一品官,然后逐渐往下,以此类推。而南梁灭亡之后,这个制度也被后来的南陈以及隋朝继承。另外,到了隋朝的时候,隋朝还发明了一个‘五省六曹制’。这个制度后来又被唐朝简化,变成了所谓的‘三省六部制’。
随着三省六部制被确定,同时又有之前留下来的九品划分方法。所以,到了唐朝的时候,才真正出现我们后来印象当中的几品几品官。而后来的宋元明清,基本上也都是照抄唐朝的制度,整体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所以,真正要讨论一品官到底有多大权力,我们得从唐朝开始讨论。
那唐朝的一品官,到底都有哪几个官职呢?
按照唐朝官制记载,唐朝初年的时候,正一品的官职一共有六个,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后来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李世民在洛阳一战定双王,同时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彻底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当时李世民的功劳已经达到‘封无可封’的地步。所以在这之后,唐高祖李渊特意又为李世民单独创造了一个正一品的官职,叫做‘天策上将’。
而接下来的从一品,则是有五个官职,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
整个唐朝所有的一品官职,加在一起,也就只有十二个而已。
那唐朝的一品官,权力到底有多大呢?
如果按照正常的官制流程走,太师、太傅和太保,担任这三个官职的人,是可以直接做皇帝老师的,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帝师’。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理论上就算是皇帝想要控制军队,也得通过太尉下达命令。
司徒管财政,历史上第一位司徒出现在上古时期,当时是尧帝在位,然后舜做尧的司徒。司空管各种建设,有点像后来的工部尚书,但是权力要大很多。历史上第一个司空,同样也出现在上古时代,当时是舜帝在位,舜帝第一个设置了司空的官职,然后历史上第一个司空是大禹。
至于那个被李渊单独创造出来的天策上将,权力就更是大的没边了。按照李渊当时设置的权限,天策上将可以自行开府,然后自己招募和任命官员,自己铸币印钱。而从地位上来说,天策上将只比皇帝的那三个老师的职位稍低,在整个武将体系内,已经没有官职比天策上将更大了。
唐朝的七个一品官,基本上就是这个水平。
如果要真的任命了七个实权一品官,那估计皇帝第二天就没了。有这样七个大臣在,皇帝手里哪还有什么权力啊?
所以,就算是李渊这样的开国皇帝,也只敢让自己的儿子做正一品。其他人做正一品,那都得慎之又慎。但这样做的后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没过几年,李世民就发动了一场玄武门事变,直接抢了李渊的皇位。
正一品官职,就是这么牛。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李世民时代开始,对一品官的授予,那是慎之又慎。在李世民时代,从一品还好,得到的人不算太少。至于正一品,三师就肯定别想了,李世民估计也没兴趣给自己找三个老师。太尉和天策上将,这两个涉及军权的职位,在整个贞观年间,也没有被给出去。尤其是天策上将,在整个唐朝,都没有出现过第二个。
至于正一品当中排名最靠后的司徒和司空,李世民倒是给了出去,而且也确实是给的实权官职。在李世民时代,司徒是长孙无忌,司空是房玄龄。这俩人在唐朝历史上有多重要,稍微对唐朝有点了解的人,应该都听说过。
连李世民这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给正一品实权官职的时候,都如此谨慎。那再之后的唐朝皇帝,自然就更不敢随便给出去了。所以,在贞观年间之后,唐朝基本上很少再出现实权的一品官,基本上都是荣誉称号了。尤其是到了武则天时代以后,连二品官职,很多都成了荣誉称号,当朝宰相,能够直接插手政务安排的官员,也就是三品而已。
比如在武则天时代,大名鼎鼎的宰相狄仁杰,生前最大的官职,也就是正三品而已。但就是正三品的官职,已经足以让狄仁杰权倾朝野了。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有实权的一品官而二品官,一个都没有。一个实权正三品,已经足以权倾朝野了。
也正是因为唐朝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宋元明清四朝,也都继承了这个传统,不会再轻易授予实权的一品官职。如果某个朝代,出现了实权的一品官,那基本上皇帝就被架空了。虽然在不同的朝代,一品官的名称或者职位,会有所变动。但显然,不管是哪个朝代,一品官的权力都太大了。
对于想要进行中央集权,把所有权力都放到自己身上,下面的人只负责干活就好的古代皇帝来说,自然不希望下面有权力这么大的下属。所以,渐渐地,在唐朝之后的上千年里,一品官就逐渐成了一个荣誉称号,基本上都是授予死人的。就算给了活人,那也是一个单纯的荣誉称号,不可能真给实权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