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陈寅恪和王国维在国学领域谁更厉害些?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1 17:15:31 5次浏览

关于问题陈寅恪和王国维在国学领域谁更厉害些?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乐观的清风拂柳】的最佳回答:

陈寅恪和王国维都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国学大师。

王国维从小受到的教育没有陈寅恪那么好,但他确实是真正的天才。在文学批评领域、戏曲研究领域、甲骨文研究领域、历史领域、红学领域都做出了极为重要的开创性的贡献。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众望所归的国学大师,但却没有一个人的成就能够涉及如此广泛。值得一提的是,王国维五十岁时就英年早逝了,五十岁之前做出的成果就达到了让人无法超越的地步,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相比较而言,陈寅恪的研究的领域比较专一,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以及明清历史。陈寅恪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如果有之前人已经做出过相同的结论,他就不再研究。这使得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独创性以及启发意义。比如他提出的关东豪杰、关中集团等概念就很好地解释了隋唐时期的种种历史现象,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讨论。

可以看到,王国维涉及的领域更广泛,而陈寅恪更为专一,两人是各有所长,难分高下。但陈寅恪能够在目盲之后坚持著书,并在暮年完成了百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堪称史学奇迹。其风骨之傲岸,学养之深厚,已经是神州第一人。如果对国学大师的考量还要算上品格因素的话,那王国维就不如陈寅恪了。陈寅恪是用生命实践了他给王国维写得悼词,践行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真谛。

【2】、来自网友【无聊到巅峰】的最佳回答: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没有学贯中西的通儒——–有则是两个“半个”:半个是王国维,半个是陈寅恪。

什么是国学?

在谈陈王二家造诣之前,我们不得不去了解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国学?”

“国学”这个词至今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确切定义,甚至“国学”是否成立都颇有争论:

有如陈独秀、曹聚仁、何兆武等人便是“无国学说”的既定支持者。

陈独秀:“就是再审定一百年也未必能得到明确的概念,因为‘国学’本身就是一个含糊不清的名词”

曹聚仁:“国学无确定之界说、无确定之范围,笼统不着边际,人乃得盗窃而比附之”

(民国学者曹聚仁)

而支持国学论者,也颇多论述:

有章太炎、黄节等人倡导的“国粹说

”:章太炎、邓实、黄节等人彼时便以“国粹”相号召,并以“研究国学,保护国粹”为要旨,创办了《国粹学报》,邓实更是在学报的致辞中这么写道:

“一国之立必有所以自立之精神焉,以为一国之粹,精神不灭,则国亦不灭。”

(章太炎和黄节)

而胡适紧随其后,在章、黄等人的提出的“国粹说”之后,又提出了

“国故说

”;更后者张岱年则直接将“国学”定义成了“中国学术说”;甚至季羡林、马一孚都分别提出了“大国学说”以及“六艺说”——–有意思的是,不管是谁家的“国学说”都是有“一争执鼎”的学术私心在里头,业已不拘于独为“中国文学”而纯粹发声了。

(胡适曾为清华学子开出来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并不为清华学子接纳)

但我们今天谈王、陈之学术成就,自然是需要将国学定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去衡量——-虽然我认为“国学”最佳的定义是“凡国人所学即是国学”。

西力东渐&唯二的“通儒”

谈完了“国学”概念的嬗变,我们再反过头看看王国维和陈寅恪在“国学”领域的贡献,或是是时人特重的列位分席。

窃以为,就算是王陈二人分列清华四导师之二,其旧学造诣也算不得完美的句号,我们讲他们的贡献,更多的是在“西学东渐”时期对古典文学的承前启后之功。

  • 旧学领域:于同代称雄,却比上不足

晚清以来,西方文学思想大量涌入国内,尤其以严复与林纾的西学译著,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学术界,彼时日、美等国的学者以实证化论述中国文学史的域外汉学,竟让国内学术界动荡不已———还能这么分?还能这么谈?到此,国内的目录学遂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渐分崩离析。

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结构,是以经史子集的四库而分类。其中自是以儒家学术的经学为中流砥柱,以史学为贯通脉络,并复翼子部、集部等边缘化的知识——-盖因为这些东西无关乎名教旨意、无关于古典文化之“精髓”。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王国维也好、陈寅恪也罢,他们作为学者本身的成就,仅是继承了乾嘉时期笃实的考据学风,虽然在那个时代他们(王、陈)已称翘楚,但就旧学而言,还是不能上并乾嘉遗老。

陈寅恪立言者有五(四稿一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王国维的著作则稍多:生平著述 62 种,批校的古籍逾 200 种。(收入其《遗书》的有 42 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以文集著作观之,我们很显然的能看出来,二人的成就皆是立足在考据学之上的“反述旧学”,且王国维的贡献要大于陈寅恪的:别的不说,陈寅恪盛名之下仅有五书传世(其中一本还是无关痛痒的名妓列传)……

但除去史学方面,在诗词歌赋等本位旧学中,陈寅恪比及其父陈三立(之于诗)、王国维比及同辈朱祖谋(之于词)都相去甚远———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一流诗词人”。

因此,除去“博学通才”、“天资纵横”等褒扬互谀之词,就“国学造诣”而言,当如是观:皆以史学见长,未能比乾嘉诸老;

并可填词作诗,但难敌同辈翘楚;

(这里不是贬低二位先生,而是那个时代学者的通病,其实二人的成就在同代之中已经算是顶尖了)。

  • 伟大的贡献:参与了中国学术转型的两位“通儒”

话虽如此,但二人之于传统文学的贡献却又有别人难到之处,即他们都参与了中国知识结构的转型。

王国维和陈寅恪上承经史子集的四部旧学,同时又都经历了西方逻辑学的实证洗礼,并都极力促成了西学知识结构在我国固有学术的生根发芽:

丨 1902 年,王国维致信张之洞,极力反对将经学列为中国文化之首,应当效仿西方大学的分科制度,并特例哲学,尤其表示在分科学上不能再重蹈覆辙;

“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

丨 1925 年,陈寅恪更是为清华大学的体制建设,写下了《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

“盖今世治学以世界为范围,重在知彼,绝非闭门造车者比”

总而言之,如果要以著作定高低,那么在史学、文学上王国维自然是略胜于陈寅恪;但如果从文学史的地位以观之,二人则同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值得一提的是,时人大多热衷于对文人武将分个高低一二,但仅仅是叶公好龙罢了,对于这些个“学术明星”,大家在意的不是

学术

,而是

明星

二。

陈寅恪因题祭王国维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标记成近代之文骨,但鲜有人读完了他的”四稿一传”;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

王国维则是因《人间词话》的“人生三境界”说,被当做学海致舟的标杆,但也是鲜有人知王国维所学精要——-被奉为圭臬的《人间词话》仅是王国维的“深悔少作”罢了。

我有个朋友说的挺不错的:如今所谓的“国学大师”,不外乎是一群不懂国学的人选出来的大师罢了——–虽然略显刻薄,但却鲜血淋漓。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