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长平之战,如果赵王不用赵括一直用廉颇赵国能打败秦国统一中国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01:08:07 6次浏览

关于问题长平之战,如果赵王不用赵括一直用廉颇赵国能打败秦国统一中国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一国之君历史研究】的最佳回答:

关于长平之战,绝大多数的人都把目光注视在前线拼杀的将军们身上,几乎很少有人会关注在幕后操纵战争的主使,其实长平之战的总策划师是秦国的秦昭襄王和他的丞相范睢。

从秦国开始攻打韩国,迫使韩国的上党郡成为一块飞地开始,到上党太守冯亭将上党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引发秦国对赵国的大举进攻开始,再到秦国成功拿下上党郡,与赵国在长平地区发生大会战,到最后成功迫使赵王临阵换帅,无一不有着秦昭襄王在暗中的一切策划。

秦昭襄王就像狡猾的狐狸,在暗中操纵并注视着这一切,在等到绝杀的好机会后,秦昭襄王果断地、秘密地换上了杀神白起,以身经百战、攻无不克的白起对战毫无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这场发生于秦、赵两国之间的世纪大战,其实就像一个正常人对战一个残疾人一样,注定了最后的结果。

因为长平之战引发的原因,以及一切的过程和结果,都掌控在秦昭襄王的手中。

为什么会引发长平之战?

因为上党太守冯亭不听韩王的命令,却执意把上党郡献给赵国,一个太守为什么敢这样做?除非背后有人支持,这个支持人就是秦昭襄王。

赵国不劳而获,抢夺了原本属于秦国的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秦国何时吃过这样的亏,当然要抢回了,与其说是秦国吃了亏,倒不如说这就是秦昭襄王要打赵国故意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攻击赵国,把东方六国唯一最强国赵国打败,东方六国就没有国家能抗衡秦国,这是暮年的秦昭襄王最大的野心。

秦国准备攻打抢夺上党郡的赵国,但首战派出的主将是王龁,并没有派出战神级别的将领白起,就是为了引诱赵国步步深入陷入战争,王龁显然不如白起,虽然在长平之战爆发前成功地拿下了上党郡,率领秦军推进到长平,在长平与赵国主将廉颇在长平对峙中,秦军在野战中基本上全胜,而在攻城战中则对廉颇毫无办法,使得战争双方处于消耗与对峙阶段。

赵王为什么要把身经百战的廉颇换下,而把毫无经验的赵括换上?

当时的赵王是赵孝成王,是赵武灵王的孙子,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刚即位六年,不仅年轻气盛,而且昏庸糊涂,别的不说,就说临阵换帅这事,就是兵家大忌,战场上把已经完全熟悉战事,身经百战,并且构筑了相当多防御工事的廉颇换下,换上毫无工作经验、仅仅听凭谣言,在朝中大臣和赵括母亲都极力反对的情况,将赵括换成前线 45 万赵军的主帅,这个赵王如果不昏庸无能,简直无法解释。

打仗会死人的,不像文职工作,干不好最多换一个人再干,打仗的将军可不同,换一个无能的将军上去,会导致战争的直接失败,轻则损失军队人数,重则全军覆没,国本动摇,赵孝成王却能做出这种事,

所以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责任人不是赵括本人,而是赵孝成王这个赵国国君,第二责任人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谁会把赵国举国 45 万军队交给一个毫无经验的赵括?赵孝成王会。谁会在完全不懂军事和不了解前线战事的情况下,擅自干涉前线指挥官的决策?赵孝成王会。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与老谋深算当年已经六十多岁的秦昭襄王相比,简直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完全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人物。

正因为秦国国君秦昭襄王与赵国国君赵孝成王之间巨大的能力差距,就决定了长平之战最终的结果,如果赵孝成王不把廉颇换下,把赵括换上,长平之战最终的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这可是秦昭襄王策划很多的战略,秦王换着必胜的信心来打长平之战的。

如果赵括不上,廉颇继续领兵作战,情况会如何?

在当时,不管是廉颇也好,赵国君臣也罢,一致认为在野外作战,赵国肯定不是秦军的对手,这个结果当初赵国的平原君在回答赵孝成王是否接收上党郡时,平原君也是这么认为的。

换赵括之前,廉颇在与秦军的野战中已经损失了 5 万赵军,这是长平之战赵军总损失人数的九分之一,兵法上说,对战打不过就防守,防守不住就逃走,廉颇野战打不过秦军,所以只能凭借险要地势防守秦军,而秦军对于廉颇的防守基本上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僵持。

如果赵王继续任用廉颇,那么秦昭襄王显然就会变换策略,以政治及军事双重压力,全力支援秦军打长平之战,秦昭襄王把所有能利用上的资源全部用了,比如把河内全部 15 岁以上的百姓武装起来,用来加强伏击赵军的包围圈,如果有可能的话,秦昭襄王会把秦国所有百姓全部武装起来,力争在长平一举打垮赵国。

廉颇虽然厉害,身经百战,但与秦军在对抗中始终处于下风,根本原因是秦国国力强于赵国,并且秦国将领能力都不弱,现在廉颇执行防守的战略,等于是与秦国打成消耗战,既然是消耗战,双方在前线的军队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

赵军除了廉颇在早期损失了 5 万人,还有 40 万人,40 万人一天的粮食消耗就是 80 万斤,一年就是 2.92 亿斤,这在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按照总人口与军队数量 10 比 1 的比例,就算赵国当时的总人口有 400 万人,生产 2.92 亿斤粮食,而且把全国的青壮年全部放在战场上,只能靠老弱病残来种地的话,根本是不可以想像的。

而且长平战场已经靠近了赵国的核心区域,长平的东边就是赵国都城邯郸,北边就是赵国军事重镇和起家地晋阳(今山西太原),赵国的核心区域已经快要成为战场,连个缓冲区都没有,如果抵御秦军。

秦国则不同,秦国后方的关中平原与巴蜀的成都平原都是重要产粮区,远离战场,而且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奖励耕种,农民种粮都有积极性,这是秦国经济实力强大的原因所在。

在军事上,秦国实行军功爵位制,秦国以敌人首级来计算爵位,这对秦军士兵来说,就是向上晋升的通道,是寒门上升的唯一通道,这也是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的原因所在。

秦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远胜赵国。而将领的军事能力,秦国也不输赵国,廉颇将长平之战打成了消耗战,就这么消耗下去,当赵国产生粮食危机时,还是一样要崩溃的。

如果廉颇继续坚守下去,秦国还是一样会换上白起,白起虽然与廉颇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但是能力不可同日而语,在绝对的实力与能力面前,廉颇一样顶不住白起的进攻,白起可以配合秦昭襄王从政治和军事上持续给赵国施加压力,比如秦军逼迫魏国,借道魏国攻击邯郸或者绕到长平的背后,或者从关中向北再折向东攻打晋阳,威胁长平的侧翼,都会迫使廉颇在长平的大溃败。

再或者白起可以留下部分秦军继续对峙长平的赵军,分兵北上攻打晋阳,从侧翼威胁长平,或者直接把长平当成马其诺防线,分兵攻打魏国,从魏国绕到长平的背后,廉颇即使有通天的能力,照样会发生大溃败。

秦国在长平之战的绝对实力远远大于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小于东方六国的总和,只要东方六国没有联合起来一致对抗秦国,长平之战的赵国无论换不换帅,或者让廉颇坚守下去,都免不了失败的结果,至于失败的损失大小,则要看时局的影响,至于胜利,赵国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因为这一切都在秦昭襄王的策划之中,秦昭襄王早已经预测到赵国的最终失败。

【2】、来自网友【跟我成学霸】的最佳回答:

有心移九鼎的只有秦国和楚国,事实最后时期打楚是比较难的。只不过秦手段比较阴,连楚王都捉了。楚被秦吞,楚人多数心里不服的,屈原就是个例子认为这样强大国家被人玩残是非常可悲的,痛恨对手也对统治者失望。虽然如此楚的恨意化为力量也推翻秦这是报应也是因果,所以统一根本无赵国什么事。

秦国想移鼎不是一天半天的了,其中一个明来挑战周威权举鼎终砸脚而亡,秦也和他一样惊人相似,举鼎力有余持续力不足二代而亡。秦吞天下是有长之规划的是一代一代努力积累的结果其志向恒心让其没有一个昏君相反楚赵齐等国根本没有长久规划只是个别有为君子一时兴起的目标并非长期目标 没有长期目标君主在一代接一代易迷失臣子也难团结,一盘散沙下迟早被秦吞并的。这是老虎有心吃无心,实力和战术决定了结果。廉颇李牧最后有心无力证明不是一两个人可以解决的,一群猪样队友足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再利害也顶不住背后捅刀子。吴起白起尚是如此何况廉颇!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