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有人说左宗棠近妖?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7 17:43:31 13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有人说左宗棠近妖?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若愚史话】的最佳回答:

1881 年,70 岁的左宗棠娶了 17 岁的小妾。成亲当晚,小妾嫌弃不已,左公仅用一招,就让小妾死心塌地,从此心甘情愿跟着左宗棠!

两年前,章怡带着全家人的期望,以宫女的身份,进入紫禁城,她凭借少有的机智和才华,成了慈禧太后身边数一数二的大红人。

原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朝一日能到皇帝身边,受宠封妃,谁知左大帅西征凯旋归来,慈禧太后竟把她作为奖赏,赐给了年届 70 岁的左宗棠为妾!

章怡满心不愿:左帅的年龄都能当她爷爷了!可是太后赐婚,她不敢、也不能拒绝。

成亲当晚,左宗棠看着娇小可人的章怡,面露不忍地说:“这桩婚事,本是太后的恩旨,可我心里明白,跟了我,会耽误你一辈子。等过些年,太后忘了这事,我会做主,再给你寻一门好人家。眼下,你不用到我房里伺候,只当是我家的丫头吧。”

章怡惊愕不已,想不到一向雷厉风行的左宗棠,私下竟是这般体恤下人。

自此,章怡心中存了一份感激,对左宗棠的饮食起居更加用心照顾,就连日常军政大事,也积极献言献策。

英雄虽然迟暮,但正气犹存、佳人在侧,小说家们为左宗棠的晚年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

可在正史的记载中,此时,左宗棠的身边只有一位跟随多年的妾室张氏,且年老多病,左宗棠自己也深受眼疾之苦,双眼几近失明,可这丝毫不影响左宗棠的拳拳报国之心。

直到四年后,左宗棠在福州抱憾而终,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大清的朝廷和国土。

翻开晚清的历史,满篇记载的不是对洋人割地,就是对洋人赔款,当权者昏庸,大臣们无能,整个神州大地一片衰落之气。

而公然敢和洋人叫板的左宗棠,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异类。

一、屡试不第,弃文从武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一向自命不凡,20 岁就高中举人,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

可自此之后,左宗棠的科考之路就算到头了,他先后三次赴京赶考,却一连三次名落孙山。

失望之余,左宗棠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弃考、回乡教书。

这之后的 14 年里,左宗棠时刻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自勉,不再埋首于四书五经,开始遍览群书,通读兵法,研究经济、水利。

从此,这世上少了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俗儒,而多了一位经世致用的实干家。

随着才干的日益增长,落魄举人左宗棠也名声大噪,机会就这么不经意间降临了。

1838 年,左宗棠 26 岁,两江总督陶澍主动提出要和他结为儿女亲家,并赠言:“君他日功名,定在老夫之上”;

1849 年,左宗棠 37 岁,云贵总督林则徐与之秉烛夜谈, 顿时”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并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倾囊相赠;

1852 年,左宗棠 40 岁,适逢太平军围攻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力邀他出山担任幕僚,并将湖南全省的军政大权悉数托付,左宗棠开始弃文从武,“昼夜调军食,治文书”,最终不辱使命、一战成名,大挫了太平军的锐气;

1854 年,左宗棠 42 岁,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对他依然信任有加、言听计从,此时左宗棠名义上是幕僚,但代行的却是巡抚实权。

在他的治理下,湖南 “内清四境、外援五省”,成了为大清力挽狂澜的一个重要省份,以致工部尚书潘祖荫发出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千古一叹!

1860 年,左宗棠 48 岁,当时太平军已攻破江南大营,危难之际,左宗棠紧急受命,自行招募了一支 5000 人的军队,肃清了江浙一带的太平军,这就是湘军中相对独立的“楚军”。

自此,左宗棠完成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在短短的四年中,他从一个没有品级的幕僚,升任四品闲官,又一路高升为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受封二等恪靖伯,后又晋封为二等恪靖侯。

1866 年,左宗棠 54 岁,在切身体会到洋人的船坚炮利后,他上疏请奏,希望朝廷在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因为“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要发展自主核心技术!

150 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努力践行着这句话。

这,就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眼光!

一年后,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创始人”左宗棠却早已接过陕甘总督的大印、转战西北。

当时,陕西有捻军起义,甘肃有回民起义,然而,这一切对左宗棠来说,还不是最难的。

要平定陕甘之乱,少不了地方官兵的支持,可由于左宗棠与剿捻钦差大臣李鸿章不和,地方大员无人肯出兵相助,朝中大臣也处处掣肘,左宗棠举步维艰,只能对捻军围而不打,放任捻军进入河南、直隶等地,一时间,京师告急,慈禧震怒。

一天之内,朝中发出了几十封革职诏书,左宗棠一雪前耻,最终在曾国藩的调解下,和李鸿章联手,剿灭了捻军。

三年后,左宗棠又率军大举进攻甘肃,收复了肃州,陕甘回变彻底结束。

不久,左宗棠补授正一品东阁大学士,正式进入朝廷中枢,然而,前方等待他的,不仅是高官厚禄,还有一场规模更大、更残酷的战争。

二、一力主战,收复新疆

1874 年 12 月,朝中又起纷争。

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一封奏折,直接让朝中大臣炸了锅: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帝倾全国之力,收回新疆,也不过徒增百万开支。依老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元气无伤,不如不收回,省下银子,建设东南海防的好。”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李鸿章全集》

此时,李鸿章刚和日本签订完《天津专条》,合约里不仅将日军入侵台湾,说成是“保民义举”,还主动赔偿给对方 50 万两白银。

奇耻大辱啊!

李鸿章很憋屈,但他心里明白,就凭自己手里那几条老掉牙的战舰,日军一旦北上,他就是拼了老命,也没法保卫京畿之地的安全,所以,为了以防后患,他希望朝廷能多购买军舰、加强东南海防。

可此时的西北也不太平,不仅中亚浩罕汗国的军官阿古柏趁陕甘之乱,霸占了南疆,沙俄也趁火打劫、出兵强占了伊犁,陕甘总督左宗棠义愤填膺,早就跃跃欲试,想要进军新疆、讨回伊犁了。

所以,在听到李鸿章建议朝廷放弃新疆时,左宗棠立即火冒三丈,反唇相讥道:

“李中堂此言差矣!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更是惊人,所谓赤地千里,实为沃野千里!”

紧接着,左宗棠话锋一转,开始阐述新疆的战略意义:

“想保卫京师,必须保住蒙古,而要保住蒙古,必须守住新疆。新疆一旦被弃,英俄等国必然得寸进尺,到那时,我西北边疆群狼环伺,将永无安宁之日。”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李鸿章全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原本,海防与塞防,二者并重,并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可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朝廷权衡之下,只能有所取舍,说到底,这场争论的根源,不在于观念,而在于银子啊!

最终,慈禧考虑到京师的安全,决定采纳左宗棠的意见。

1875 年,清政府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新疆军务,年已 64 岁的左宗棠,再一次披挂上阵、剑指西北。

大军出征前,左宗棠认真分析了新疆的实情和地形,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原则。

所谓“先北后南 ”,就是大军先夺取北部的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再攻占吐鲁番、打开通往南疆的门户,最后全力以赴,一举收复南疆;

而“缓进速战”,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双方一旦交战,兵、粮、饷、运必须全都跟上。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为了保证战斗力,左宗棠将西北军不断裁撤,最后筛选出了 6 万精兵;

为了保证粮食的供应,左宗棠日夜督促,终于在大军开拔前,筹集了 4000 万斤粮食;

为了将士们的饷银能按时足额发放,左宗棠特意向朝廷申报了 1000 万两白银。

当时清政府入不敷出,但还是咬着牙给左宗棠下了一纸诏书:

“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眼下粮食有了,钱也到位了,左宗棠随即购买了最先进的洋枪、洋炮,把 6 万精兵武装到了牙齿。

1876 年 5 月,左宗棠万事俱备,遂率领全军正式向新疆进发,出发前,他命人打造了一口棺材,并当众立下军令状:“新疆不复,此躯捐国”!

雄关漫道,魏巍河山。

2000 年前,冠军侯霍去病饮马瀚海、封狼居胥,是何其威武!

如今,边疆不稳、列强环伺,一位倔强的湖南老人又一次踏上了河西走廊,此时,他的信念一如当年的冠军侯:国家领土,寸尺不能让人!

在左宗棠的运筹帷幄和广大将士的英勇奋战下,整个战斗进行得毫无悬念——阿古柏的部队一触即溃,接连战败。

一年半后,左宗棠终于率部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全部失地。

消息传到京师,人人都称赞左宗棠用兵如神,只有左宗棠自己知道,西征途中的每一步,走得有多么艰难。

大军出征前,妻子周氏曾写信给左宗棠,劝他不要太过拼命,可左宗棠不以为然,回信驳斥道:“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此时,左宗棠已经 66 岁高龄,早就到了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纪,可他心中始终记挂着一个地方,那就是——被沙俄趁乱占去的伊犁。

三、抬棺上阵,坐镇哈密

1871 年,沙俄占据伊犁时,曾大言不惭地照会清政府:“我们目前只是代为管理伊犁,什么时候你们能收回乌鲁木齐等新疆重镇,我们就归还伊犁。”

在沙俄看来,清政府想打败阿古柏、夺回北疆,简直是痴人说梦!

可左宗棠没打招呼就来了,他不仅率军夺回了北疆,还收复了南疆!

本该履行承诺之际,沙俄却扮起了无赖,不管你怎么说,人家就是拒不归还伊犁。

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得派崇厚为全权大臣,出使俄国谈判。

也许是伏特加喝多了,又或者是西伯利亚的北风吹傻了,崇厚到了俄国之后,未经批准,就擅自与对方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不仅把 26 万多平方公里的伊犁拱手让人,还很大方地要赔偿对方 200 多万两白银。

更奇葩的是,崇厚签完约,竟大摇大摆地回来了。

崇厚一到京师,朝野上下骂声不绝,左宗棠更是怒不可遏:仗还没打,就割地、赔款,我大清威信何在?

但和约已经签了,怎么办?左宗棠一拍桌子:重新谈!重新签!

一年后,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奉命出使俄国、重议条约。

可重新议约,谈何容易?为了给曾纪泽增加谈判的砝码,时年 69 岁的左宗棠,再次上奏,请军出征:“如沙皇一意孤行,应诉诸武力。臣虽不才,愿当此任!”

落日余晖在,黄沙漫卷天。

曾纪泽在异国他乡唇枪舌战,左宗棠坐镇哈密,屯兵四万。

曾纪泽的身后,站着以身许国的左宗棠,可左宗棠的身后,只有一口漆黑的棺材,常年征战四方,左宗棠的身体早已是强弩之末,可为了要回伊犁,左宗棠必须再次抬棺出征!

1881 年,曾纪泽与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清廷收回了伊犁九城和大部分领土,但也做出了巨大让步,允许沙俄占据部分土地,同时,赔款也增加到了 500 万两。

尽管如此,较之前的条约来说,这已经算是弱国外交的胜利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如果没有左宗棠的誓死相护,哪有我们今天 160 多万公里的新疆省!

四、中法之战,抱憾而终

1884 年 12 月,72 岁的左宗棠又一次临危受命,出任钦差大臣、南下福建。

当时,中法两国已不宣而战, 战火已由越南境内延伸到了中国东南沿海,驻扎在福建马尾的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基隆也一度落入法军手中,形势万分危急!

朝中主和派以李鸿章为首,又一次站了出来:

“现在中法和谈,失去的仅仅是越南这个藩属国,如果再打下去,恐怕边境难以安定,那时想不赔款都难,与其兵连祸结、更生变乱,不如丢卒保车、图个安稳啊!”

左宗棠向来与李鸿章政见不和,他很看不惯李鸿章一味求和的做派:

“李少荃这人就知道和,就知道在洋人面前低声下气。殊不知磕头磕不来和平,你没有战的本钱,也就没有和的本钱,如果一味赔笑脸,那只会让对手也看不起你。”

左宗棠刚到福州,就扬眉吐气了一把。

当天,守军匆忙来报,一艘法国军舰正往闽江入海口驶来,左宗棠闻言,并不惊慌:“只管放它进来!”

当法舰旁若无人行驶到长门山下时,左宗棠突然下令:“火炮全部上膛,给我狠狠地打!”

一时间万炮齐发,法舰被打得晕头转向、千疮百孔,只得开足马力,仓皇逃窜。

这之后,左宗棠在东南沿海积极布防,并组成了“恪靖军”分别东援台湾、坚守广西门户。

次年 3 月,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夺回了谅山。

就在左宗棠打算乘胜追击时,朝廷突然下令:“前线各部悉数撤军”,中法恢复和谈。

1885 年 6 月 11 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清政府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任由法国占领,自此,中国的西南门户洞开,清政府逐渐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消息传到衙署,病重的左宗棠痛骂不止:“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啊!“

9 月 5 日,左宗棠突然咳血不止、病逝于福州,临终前,他依然愤懑不已:

“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左宗棠走了,一个敢真刀真枪和洋人叫板的时代也结束了。

总结:

左宗棠一生仰慕诸葛亮,常以”今亮”自称,时人也常以诸葛亮比之 。

鲁迅先生曾评价:“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左宗棠身有硬骨,心有谋略,不仅想做事、能做事,而且还能做成事,这样的人,不就是当今诸葛亮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厦将倾,英雄柱赖其间。

有人说:左宗棠是晚清的最后一块硬骨头。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面对的是什么敌人,无论对方的枪炮有多强,左宗棠始终铁骨铮铮,他的回应只有一个字——打!

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

也有人说,如果让左宗棠取代李鸿章,估计晚清的结局会是另一个样子。

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

左宗棠敢战、能战,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脾气太臭,对看不惯的人,一言不合就开骂,人送外号“左骡子”,在官场上,左宗棠得罪的人不计其数,如果不是远离朝廷,左宗棠想做成事,是何其困难?!

可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像左宗棠这样不通人情的硬骨头,不是吗?

【2】、来自网友【成语文渊阁】的最佳回答:

古人云:“大善近伪,大智近妖。”这里的妖指的是“妖孽,远超常人”的意思。左宗棠以 2 万兵力收复英国占领的 166 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吓得沙俄退避三舍。以 73 岁高龄打得法国主动求和。

我们先来看看,跟左宗棠斗了一辈子的对手对他的评价。

曾国藩: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李鸿章: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从上面大致可以看出,左宗棠是能文能武的。

那么我们详细分析下左宗棠所做的那些事。

1865 年,中亚浩罕汗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在英国的支持下,率兵侵入新疆,建立哲德莎尔伪政权,实行殖民统治。

此时的清廷还在对抗太平天国,无暇顾及新疆,短短几个月,英军就占领了整个新疆。之后沙俄见到清廷无动于衷,于是也派兵占领了伊犁。

当新疆被英军占领的消息传回北平时,在朝堂上引起了很大争议。

然而,清廷此刻是真的无暇顾及,自太平天国之后,清廷大伤元气,国内百废待兴,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到了真正的内忧外患。

此时不仅是新疆的问题,清廷还要面对法国入侵清属国越南,日本入侵清属国朝鲜和台湾。

因此,朝堂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1. 一种是以慈禧、李鸿章为主的“求和派”。

他们主张放弃塞防,全力海防,并将日本作为主要的设想敌人。并且提出:“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意思就是放弃边疆防务,抽调银两、兵力用作海防建设。

2.另一种是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

他们认为海防塞防同样重要,

不放弃任何一寸土地,维护领土完整,强力打击敌人

左宗棠提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牵制,白白损耗兵饷,如果放任不管,则我退寸进尺”。

只是从表面上看,两方的观点好像都挺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因为经历过鸦片战争,清廷已经清楚地知道西方已经有“蒸汽轮船”的存在,清廷的水师在西方铁甲舰的攻击下,好似螳臂当车。

然而想建立一支铁甲水师岂是那般容易的!所以海防反而成了重点。

但是呢,左宗棠提出的观点好像也很重要,他认为此时的清廷还没有到无力反击的时候,要是一味地软弱、退缩,那么在西方国家眼里,清廷就是一块蛋糕,谁都可以上来吃。

要是以强硬的手段打败敌人,就可以震慑那些想来分蛋糕的人。

此事就这样僵持不下,直到 1875 年,光绪帝继位。

英军意图侵占西藏,左宗棠出兵新疆

1875 年,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得到了英军想要入侵西藏的消息,马不停蹄地赶到北平。

在朝堂之上,左宗棠与李鸿章再次为“海防、塞防”的问题吵了起来。

李鸿章还是一如既往地主张海防,他对慈禧说:“

新疆土地贫瘠,每年不仅得不到税收,还要为之拨款,还不如放弃新疆,防守陕甘要塞即可。一来可以节省花销,二来可以支援海防建设。

左宗棠听闻,再也控制不住怒气,破口大骂:

“你对得起祖宗吗?新疆 166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你说不要就不要了?我看你早有二心!”

李鸿章看着左宗棠指着鼻子骂他,当着慈禧的面直接怼了回去:

“你拿什么收复?凭你的一腔热血吗?朝廷有那么多钱让你挥霍吗?还不如放弃新疆,守住陕甘咽喉即可,剩下的银两用来建设海防。”

慈禧看着两人相互争吵,并没有打算劝架,在慈禧的心里,还是更加倾向于会拍马屁的李鸿章。

左宗棠见与慈禧、李鸿章沟通无果,便对光绪帝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意思就是说,只有重视新疆了,你才能保证蒙古不被侵犯,保住了蒙古你才能保住首都。

左宗棠的话被光绪帝听了进去,光绪同意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并且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慈禧为了给新皇帝面子,也就同意了左宗棠收复新疆。

然而,狡猾的慈禧,并不想让左宗棠痛痛快快地出兵。

于是,问左宗棠:“

收复新疆,需要多少银两,多少兵马?

左宗棠答道:

“需要白银 3000 万两,10 万人马。

慈禧思索了一会:

“朝廷也没钱了,最多给你 500 万两。要不,新疆还是不要了吧!”

在慈禧看来,新疆确实可有可无,故意不给左宗棠任何帮助,想让左宗棠知难而退。

左宗棠看到慈禧也是不情愿收复新疆,大声说道:

“既然您同意了,老夫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收复新疆。”

虽然朝廷同意了左宗棠收复新疆,但是目前的左宗棠一没人,二没钱。

千难万难,也要收复新疆

左宗棠开始思考着该怎么办,他的老婆得知后也劝左宗棠放弃:“你是臣,人家是君,他们都不想要了,你干嘛费这个力气?”

左宗棠并没有回答媳妇的话,只是第二天出门时给了媳妇一个纸条,上面这样写:

“西事艰阻万分,人人都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担,亦是欲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给世人耳!”

自此之后,左宗棠 10 年没有回过家。

就在左宗棠为钱财发愁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

此人就是左宗棠认识不久的好友胡雪岩,此时的胡雪岩可是号称“晚清首富”。

胡雪岩听说左宗棠要打新疆,二话不说就表示,钱他来想办法。

可是最少 2500 万两白银,在当时可不是那个钱庄可以轻松拿出来的,就算是首富胡雪岩也拿不出来。

于是,胡雪岩便想了一个办法,用自己的商业做抵押,向上海外滩的外国银行借钱。

自古以来借钱都是个敏感问题,左宗棠也担心会借不来。胡雪岩对左宗棠说:“谈得成功,我是代表清廷;谈不成功,我只代表我自己。”

据统计,在 1876 年到 1881 年,胡雪岩以个人名义向洋人银行借款 1595 万两白银,左宗棠以个人名义借款 1000 万两白银。

钱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装备问题。

左宗棠明白依靠现有的装备根本不足以打败英军。

于是,左宗棠在甘肃成立“兰州制造局”主要仿造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还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

装备可以制造,而人员却是大问题。

这个时期的清军刚经历完太平天国运动,战力十不存一,各方总督都不愿意率兵前往。无奈之下,左宗棠只能整合自己陕甘地区的清军。

结果,所有人马加在一起,也只有 7 万多人,年轻的士兵加上还能作战的老兵更是只有区区 2 万人。

就是这样,左宗棠也要坚持收复新疆。

1876 年,已经 65 岁高龄的左宗棠,命人带上自己的棺材随行,他以自己的决心为世人做榜样,要么功成名就归来,要么化作一堆黄土。

在左宗棠抱着必死的决心发兵收复新疆,将士们都被左宗棠的这种精神所感染,纷纷悍不畏死。结果短短一年多便收复了新疆除伊犁外的所有地区。

左宗棠:英国我能打败,沙俄我也不惧

接下来便是伊犁问题,当时的沙俄仗着比清廷强大,居然派遣军舰到天津港口给清廷施压。

李鸿章为保住自己在北京、天津的产业,上奏慈禧,表示愿意和谈。与沙俄签订了辱国的

《里瓦基亚条约》,条约中说明除了伊利城外,将周边所有地区划归沙俄,并且赔偿沙俄 280 万两军费。

当和谈的消息传到左宗棠的耳中,左宗棠立马想到的便是李鸿章。

于是,左宗棠立刻前往北平质问慈禧:

“伊犁本就是我国固有领土,他们归还理所当然,但是现在居然还想要赔款,割让伊犁周边地区,将伊犁变成一座孤城,这万万不能同意。”

可是李鸿章与慈禧执意要与沙俄签订条约,放弃伊犁地区。

也就是这个时候,李鸿章与左宗棠的矛盾彻底爆发了。

1880 年,左宗棠不顾慈禧的反对,执意发兵伊犁。左宗棠提出:“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

左宗棠知道自己此举是抗命,朝廷怪罪下来他必死无疑,但他不后悔这么做,为了国家统一,为了唤醒子孙后代,他也必须这么做。

沙俄在得知左宗棠抗命也要进攻伊犁,也是非常害怕,急忙从国内调兵。但到了真正交战的时候,沙俄认怂了,同意重新签署条约,放弃伊犁以及周边地区。左宗棠这才撤军。

伊犁以及周边地区于 1882 年,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新疆全境的收复,是我国近代与列强交战第一次主动进攻,而却获胜的战役。左宗棠的功劳牢牢地刻在新疆人民的心中。

中法战争,左宗棠力挽狂澜,法国主动求和投降

1881 年,法国趁着清廷与英国、沙俄、日本周旋之际,趁机侵占清属国越南,企图霸占越南的统治权。

清军一败再败,导致南海水师全军覆没,越南丢失大半,台湾岛岌岌可危。

在这个紧要关头,慈禧原先是派李鸿章前往统帅,结果李鸿章在广东见识到了法国水师的厉害,便停滞不前。

后来又担心自己出来久了,他在北平留下的基业会被别人侵占,竟直接跑了回去。

此时身为两江总督的左宗棠听说李鸿章不战而逃,气得大骂,主动请缨前往福州(福建)备战。

此时已经 72 岁高龄的左宗棠,马不停蹄地赶往福州,根据当时情况制定了先稳住台湾岛,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后再与法军决战越南。

结果证明左宗棠的策略是对的,法军攻击台湾失利,于是将所有兵力都用在了越南。

第二年 3 月,法军主动进攻越南边境凉山,在守将冯子材的指挥下,率领黑旗军、恪靖定边军等在镇南关大获全胜,法军久久不能突围,最后全部投降。

当法军战败的消息传回法国,当届总理儒尔·费里旋直接被罢免,法国国会为了减少国际舆论,主动向清廷求和。

左宗棠上奏朝廷《密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折》:

“表示,趁此机会收复越南全境,将法军彻底赶出去。”

然而李鸿章却上奏,主张“乘胜即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廷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

左宗棠大怒:“此次一旦主动求和,中华将永无宁日,西方列强将数之不尽。”

面对左宗棠劝告,慈禧与李鸿章完全没有听进去,执意要与法国求和,并且割让越南。

左宗棠再也没有能力阻止清廷议和,一气之下竟走到了生命尽头。

左宗棠在弥留之际痛骂李鸿章:

“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此时也是无所顾忌了,朝堂上他唯一的对手左宗棠已经不行了。于是李鸿章将左宗棠的下属以及好友胡雪岩等全部夺权发配,陷害入狱。

1885 年(光绪十一年)9 月 5 日(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三岁。

写作最后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唯一一个两次战胜西方列强的统帅。左宗棠以一介书生的身份步入仕途,面对软弱无能的清廷,左宗棠深感痛心,他明白中华想要崛起,就需要有人来起个头。

为此,左宗棠一生都在为国家的领土完整而奋斗,尽管路途艰难,但他从不畏惧,从不退缩。

当西方列强将中国视为蛋糕时,只有左宗棠力排众议,为了中国的子孙后代,毅然率军出征,收复新疆,战败法国。左公的爱国精神,得我们后人铭记。

时至今日,前往新疆的道路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上所种的“左公柳”,一边打仗一边种树,当时走那条路的艰难可想而知。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