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陶德中士】的最佳回答:
日本 92 式重机枪使用的弹板学名叫保弹板,一般是能装 30 发子弹,这个是预置的。这个保弹板对制造工艺要求非常高,它是一个直板然后把每一发子弹卡住。实际上日本生产这个保弹板还是比较费材料的。
当时机枪的供弹主要是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日本的保弹板,一种是帆布弹链。最后一种就是金属弹链;这三种供弹方式最落后的就是帆布弹链接,其次是保弹板,最先进是金属弹链。二战德军和美军都用金属弹链。实际上日本人不用弹链跟日本人的对重机枪的使用方法有很大关系。
二战日军的作战战术中比较强调小队以上的面杀伤火力,但是不太强调用机枪作为压制武器。日本人更多喜欢用面杀伤手段,比如手榴弹、掷弹筒是这一类武器;而不像美国人、德国人、苏联人那样喜欢用重机枪来充当压制火力。
日本人对重机枪的使用一般是就将其安置在后方的专用阵地上对敌进长点射攻击,一般是 6 发长点射或 4 发短点射,正好一个保弹板够 4-6 次点射,依靠这种方式进行攻击压制。
但在战场上要拔出敌方要点时,日本人一般使用掷弹筒而不是机枪压制拔点。其实使用保弹板与二战日军的陆军战术是有很大关系。
二战日军其实也有金属弹链金属弹鼓,比如装甲车或飞机上是有使用金属弹链和金属弹鼓的。但陆军却不用金属弹链,这跟日军的轻步兵操典上的规定有关。二战日军最大的问题是重机枪不下到基层的一线部队,都是中队甚至大队才配备重机枪,下面基层部队只有轻机枪,那么需要重火力支援时都是掷弹筒来解决。基本上二战日军的重机枪与 92 式步兵炮也就是大队炮是一个火力级别,都只配备营级单位。这个武器配备的层级很高,这是二战日军的军制存在一个问题。
对于 92 式重机枪火力持续性不好的问题,其实并不准确。二战日军是有重机枪中队的编制。一个重机枪中队中伺候一挺重机枪是 11 个人的枪组,这就是它编制问题。11 个人中有 6 个人可以负责供弹,编制这么高根本不存在火力持续性不好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递保弹板就行了,这种情况下也用不到弹链。除非是枪支本身质量问题中间需要散热会停止一会射击,不然火力持续性还是不错的。而当时西方军队重机枪枪组则没有那么多人都是 3 人左右,当然人家是使用弹链,人少也能保证火力连续性。
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用保弹板是为了节省弹药,其实还真是没太多关系。他们的轻机枪用弹斗到是跟节约弹药有些关系。但重机枪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战日军的机关铳中队给一挺 92 重机枪配那么多弹药手,还设有专门的弹药搬运车,要节约弹药不会这样设置机枪组编制。这其实跟日本人对重机枪的诡异认识有关系,武器设计也是一个诡异的设计思路。
【2】、来自网友【利刃号】的最佳回答:
说到重机枪,大家的脑海里浮现的肯定是那一挺挺放在三脚枪架上带着长长弹链的霸气形象。不过在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一些机枪却不按套路走,这些机枪不使用弹链供弹,而是用一块铜板也就是常说的供弹板供弹。而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因为日本国内资源的匮乏,还有一个就是与他们的军队战术有关。
在采用保弹板供弹的日军机枪中,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 92 式重机枪了。该枪采用了 30 发的保弹板供弹,因此在作战时必须要有一名供弹手始终呆在旁边,否则会严重影响火力的持续性。而中美等国的重机枪则采用弹链供弹,一条弹链装 200 或 250 发子弹,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加长,在必要情况下只需要射手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机枪且换弹也快速方便。
其实日军并不是没有实力搞出弹链供弹的机枪,只不过日军国内资源匮乏,舍不得像欧洲那些国家那样挥霍子弹,这一点从整个战争期间日军始终没有大批量装备冲锋枪就可以看出。所以日军在设计机枪时射速都不太高,而且很重视机枪的射击精度。这样一来采用供弹板供弹也就可以满足需求了,而且供弹板的供弹数少,既可以防止士兵浪费弹药,又可以回收再利用,十分符合日本军方节约的要求。
另一方面,日军战术十分讲究精确射击,他们对重机枪的使用往往是部署在靠后的位置,利用较远的射程进行点射压制,而近距离上则依靠轻机枪和掷弹筒来对敌军火力点开展攻击。所以在此基础上,日军对弹链供弹的机枪的需求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还有一点,那就是日军一开始装备的是法国制造的哈奇开斯机枪,这种机枪就是采用了弹板供弹。日本人引进这种机枪之后觉得十分的好用,就积极的仿制并改进。而后来的日本机枪都或多或少的带了哈奇开斯机枪的影子,弹板供弹就是其中之一。
在二战爆发之前,日军的对手是装备低劣的中国军队,因此弹版供弹的机枪还是完全满足需要的。不过在此之后,面对习惯拿子弹埋人的美军时,日本人就被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了。当然,这个时候日本高层普遍不把士兵当人看,对于他们来说子弹要比士兵值钱,所以还是继续使用弹版供弹的机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