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在《沙家浜》中,阿庆嫂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去救胡传魁?对此你怎么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想当初,老子地队伍才开张,总共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这唱段熟悉不,是忠义救国军某部胡司令的名言,并且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就是解放后被镇压的胡肇汉。
历史上由黄埔系控制号称“别动队”的特务武装前后有两支,其一是康泽于 1931 年成立的“南昌行营别动总队”,其骨干队员主要是收容来的黄埔军校“失业”学员,针对的目标是红军根据地和地方实力派,高峰期发展到数万人,军事素质较强。其二就是戴笠于 1937 年组建的“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总队”,这是为了抗日而建的游击武装,但是一开始就被军统控制了。
这个“苏浙行动委员会”是在淞沪会战爆发后,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广大民众支持正规军作战,由军事委员会下令筹组的,除了由上海地方官员和一批名流外担任委员外,特别以杜月笙、戴笠、刘志陆三人为常务委员,戴笠为书记长。在委员会之下成立准军事武装“别动队”,普通成员多是工人、学生、教员、失业青年等等,但是骨干却是戴笠调来的黄埔军官和“青浦训练班”毕业的军统特务分子,他通过这样的手段,很快把别动队掌握在自己手中。
别动队初建时就已经有了 10800 人,主要是各界青年纷纷想抗日杀敌,而没有严格门槛的别动队就成为参加队伍的首选,因为也不需要新兵训练时间或者身体检查,拿到武器就可以杀鬼子。在整个淞沪会战期间,“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伤亡了 2700 多人,为抗日战争也是做出贡献了的,上海沦陷后别动队大部散掉,所余 2000 余人撤至浙江和苏南地区,继续坚持敌后游击作战。
1938 年 3 月 13 日,戴笠接奉老蒋电令::“收容整编流散浦东及京沪、沪杭沿线之部队,期以加强敌后游击”,遂以这 2000 人为基干,收拢散兵游勇补充军官军士,重新把别动队拉起成为一支人员上万的队伍。而为了与康泽的别动队区分开来,戴笠报请将队伍名称更改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于是历史上挺有名的忠义救国军就这么出现了,戴笠兼总指挥,作战序列归属第三战区,简称“忠救军”。
应该说,在抗战初期忠义救国军还算是真心抗日的,在日军后方的太湖地区不断实施小规模游击作战,而“沙家浜”也确实是位于苏南常熟市境的真实地名。南京保卫战失利后,整个宁沪沿线都成为了沦陷区,在这一区域坚持的抗日武装,只有地方上的自卫队和半官方的忠义救国军了,因为此时新四军刚刚成立,还没有大规模东进。
蒋系部队和地方武装打起敌后游击战来非常笨拙,经常在日军的扫荡下溃不成军东躲西藏,《沙家浜》里面的胡传魁,原本就是警察局长出身的地方抗日武装头目,“拢共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起家,后来在与日军作战中打了败仗逃到了沙家浜。戏文中介绍:“被鬼子打得东躲西藏,多亏得阿庆嫂,水缸里面把身藏”,既然他还抗日,既然阿庆嫂是爱国的百姓,掩护和搭救胡传魁当然是正常的。
以粟裕将军率先遣队东进为标志,新四军主力一部挺进到沪宁线周边,一度破袭了日军的虹桥机场,苏南浙北的抗日形势掀开了新的篇章,第三战区虽然不满,但是对以“江抗”名义活动的新四军部队也是无可奈何,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茅山抗日根据地都是这一时期建立的。而忠义救国军配合顾祝同的部队,多次与新四军发生摩擦,再加上汪伪政权的成立,使该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变得异常复杂。
真正的拐点是 1941 年“皖南事变”的发生,顾祝同已经诬新四军为“叛军”,所以日军、汪伪军和蒋军都成为了新四军的敌人,斗争环境日趋残酷,《沙家浜》故事里新四军的伤员,就是在与日伪顽的作战中负伤的,而苏南地区又没有山区可以依托,只能隐蔽在湖边的芦苇荡里。此间忠义救国军的立场也日趋反动,对日伪作战消级,却不断协助蒋军搜捕新四军地下工作者和伤员。
这些新四军的伤病员们,同时要应付日军、汪伪军和忠救军的围剿,多亏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他们和提供粮食,这是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反映,阿庆嫂这个人物正是这些群众的代表性缩影。与此同时,黄埔一期的军统大特务马志超到任忠救军总指挥,他上任后大力扩充队伍,将大批游杂武装甚至土匪、水匪都收拢进来,此时的忠义救国军虽然拥兵有三个纵队,五个行动总队、若干地方支队和独立大队 31000 余人,但是部队性质已经彻底变了。
胡传魁所部也是这些被收编的游杂武装代表,为了加强对这些队伍的控制,军统派遣大批特务前往任职,比如胡部的参谋长刁德一等等。而胡传魁的部队,也从一度抗日变成了蒋军攻击新四军的帮凶,那么这个时候,为了掩护新四军的伤病员,“阿庆嫂们”就不得不视其为敌人了。所幸之前有过搭救胡传魁的经历,所以无论是胡传魁、刁德一还是忠救军的士兵们,还不太好意思过分为难当地百姓。
随着二战形势的变化,其实汪伪内部许多的汉奸,也开始跟军统勾勾搭搭,所以在苏南地区汪伪军和忠救军基本是“和睦相处”,在日军的扫荡中,也确有部分忠救军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汪伪军。如此混乱的局面,难怪阿庆嫂要怀疑胡传魁的部队“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其实姓哪个都一样,都把新四军当作攻击的目标,都是失去战斗力的伤病员们的大敌。
所以《沙家浜》讲述的就是这个特殊时期、特殊环境里面发生的故事,只有了解了历史背景,才能理解故事中的细节,尤其是阿庆嫂、胡传魁和刁德一最脍炙人口的“智斗”那一段。最终,新四军伤员们在群众的掩护下康复归队,重新踏上了抗日的战场。
这个故事最早被改编的是样板戏,尤其是京剧的唱腔和台词流传甚广,前些年又改编成为一部电视剧,陈道明、刘金山、许晴等组成的演员阵容还是蛮强的,可惜没有火起来,主要是没什么火爆的战斗场面,既然这样的题材没有什么收视率,那就难免让抗日神剧大行其道了。
【2】、来自网友【春日之虎】的最佳回答:
京剧《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被曾经的岁月称为是“七个样板戏”之一。
剧中的阿庆嫂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与沙家浜的父老乡亲一切,掩护了十八位新四军的伤病员,与日伪敌特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剧中正是阿庆嫂利用了救过胡传魁的事情,并取得胡传魁的信任,来掩护新四军伤病员。那么,阿庆嫂救胡传魁,起初的原因就是为了利用胡传魁吗?当然不是的,当初阿庆嫂救胡传魁是为了什么呢,主要原因如下。
当初阿庆嫂救胡传魁时,胡传魁是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的,根据胡传魁及其队伍被日寇追杀的情节可以判断出,当初胡传魁是抗过日寇的,还并非是汉奸队伍。只是后来经不住考验,才投降了日寇而成了汉奸。正是因为当初胡传魁抗日,当日寇追杀他,他跑到了沙家浜,跑到了阿庆嫂的茶馆里,阿庆嫂才将其藏在了水缸里躲过一劫。
当胡传魁成为汉奸后,开始为日寇的走狗后,尽管胡传魁仍念及救命之恩,但阿庆嫂坚定与其斗争,巧炒机智地与其周旋,并利用救过胡传魁一事,掩护新四军十八位伤病员。
阿庆嫂的形象是光辉灿烂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而胡传魁后来成了汉奸并为日寇服务,是民族的败类。
历史的潮流在滚滚向前,但无论何时何地,如果背叛民族利益与敌苟且,甚至为敌服务,都将是民族的败类,都将成为历史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