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7 02:30:51 4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甲午战争的海战和陆战是同时进行的。而且陆战比海战更重要。清政府就是因为陆战打不下去了,才最终决定求和。

1894 年 7 月 25 日,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朝军舰“济远”号、“广乙”号,丰岛海战爆发。

这一事件,被视为甲午战争的开端。

同一天,日本陆军第九混成旅,约四千人由汉城出发,进犯牙山附近的成欢驿。

四天后,清军与日军交火,甲午战争第一场陆战——成欢之战爆发。

说起成欢之战,很多人并不了解。但其实这场战役很具有代表性。

因为从这场战役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了解清朝陆军为什么打不过日本陆军。

当时,清军也有近四千人,主将有两人,分别是叶志超和聂士成。

叶、聂二人在听说丰岛海战后,都预料到日军下一步必然要来攻牙山。所以他们都立刻部署所部在成欢驿一带就地布防。

事情到这里,都还算正常。但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就是活见鬼了。

首先,战斗还没打响,就有探子来报:“倭队聚梁川、水原,众约三万”。

清军侦查人员低下的情报收集能力,硬是把日军兵力足足夸大了七倍!

叶、聂二人都不相信日军真有三万人。但他们又不敢不相信情报。故而,在错误情报的影响下。战斗还没开打,驻守成欢驿的清军就丧失了坚守的决心。

紧接着,日军进入战场,战斗打响。

清军因为早有准备,提前派三百人在日军必经之处设下埋伏,所以战斗打响初期,清军占了上风,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当日军后续大部队赶到后,清军的增援却迟迟不见人影。没办法,设伏的三百清军只好无奈后撤,放弃了防线。

聂士成是事后才知道,他派去的增援,因为不了解地形,在行进中遇到一片沼泽,不知道怎么绕开,直接就撤退了。

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知道,打仗前,要提前派人踩点。就算在战场上真遇到麻烦,也可以找当地老百姓帮忙带路嘛。

哪有战前不知道地形,战争中遇到一点小麻烦就直接跑路的道理?

然而,清军就是这么的莫名其妙。

之后,由于前沿阵地丧失,四千多清军又分别统属于叶志超和聂士成,兵力分散了,无法与日军继续死磕。

于是在日军大举围攻,叶、聂只得退兵。

而这一撤退,就是足足 400 里。清军“一鼓作气”,直接由汉城附近退到了平壤附近。

打了这么窝囊的仗,战后得总结教训吧?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打了败仗不可怕。只要清军能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制订正确的作战方针,努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未来战局或尚有望,亦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然而事后,清军却没有任何教训总结。

身为统帅的叶志超,在战后不但讳言清军在成欢之战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反而恬不知耻的给老长官李鸿章谎报战果,说什么“倭兵漫山遍野,约近二万,枪炮弹如骤雨”。自己指挥得当,“血战六时之久,倭兵死一千数百名”,打得“倭先逃遁”。(日军实际伤亡仅 120 人,清军 200~500 伤亡)

李鸿章拿到叶志超的“捷报”后,估计是嫌叶志超吹的牛皮不够大,大笔一挥,把“倭兵死一千数百名”,改成了“叶军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建议朝廷给有功人员加巴图鲁头衔,赏穿黄马褂。

而朝廷竟然也不调查,直接派人嘉奖了叶志超等人。

结果正是叶志超的恬不知耻,以及李鸿章和朝廷的不作为,为后来清军在平壤之战的惨败埋下伏笔。

成欢之战后,清朝于 8 月 1 日对日宣战,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清日正式开战。

一个月后,日军经过休整后,对驻守平壤的清军发动攻击。

当时清军有一万五千人,分属五个系统。除前面提到的叶志超部和聂士成部外,还有马玉昆的毅军,卫汝贵的盛军,以及左宝贵统领的奉天练军。

至于日军,约一万六千人。与清军兵力大体相当。

按正常情况,清军是守方,有坚固工事。这样的战斗,清军应该能与日军一战。

但从之前的成欢之战中,也能看到,分属不同系统的清军,配合作战能力很差。

而且清军主帅叶志超打了败仗,仅靠谎报战功就能免于处罚,且居然还有封赏。

这样的赏罚模式,不出问题才奇怪呢。

所以接下来的战斗,也就可想而知了。

9 月 12 日,日军抵达平壤外围。有逃跑经验的叶志超主张直接跑路。左宝贵坚决反对。

虽然叶在左的强烈反对下,未敢跑路。

但左宝贵让叶志超下令,主动出击,趁日军立足未稳,掌握战场主动权,叶也不同意。

叶志超拿出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命令,反对任何人主动出城出击。

结果在高层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清军坐视日军将平壤团团包围。

9 月 15 日,日军兵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左宝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听说左宝贵战死,早就想跑路的叶志超立即下令撤退,率一万多清军于六日内,狂奔五百余里,逃回了鸭绿江西岸。

清军逃跑期间,丢弃大炮 48 尊,各式枪械一万余枝。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至此,清军完全退出朝鲜半岛。而接下来的战斗,就都发生在中国境内了。

就在叶志超跑路期间,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遭遇。随即双方爆发战斗。这一战就是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再巡海迎敌。

结果,日本轻轻松松就夺取了制海权。

掌握了制海权后,日军在黄海水域如入无人之境,想打哪就打哪,想在哪里登陆就在哪里登陆。

因此,这就导致清军在辽东的陆上防线,如同破船一般,到底都是漏洞。

10 月 24 日,日军在休整一个月后,向清军布防的鸭绿江防线发动攻击。

在这之前,清廷为保“龙兴之地”,曾从各地抽调精锐布防辽东。

截止至日军进攻前,部署在辽东的清军有大约三万人。

日军方面,两个师团,也是三万人。

双方兵力再次相当。

但前面再三提到了,清军临时从各地抽调不同单位,强行拧成一股绳的操作模式,在日军面前没啥战斗力。日军专攻一处,其他方向的清军肯定不会救。不仅不会救,反而跑的肯定比鬼都快。

所以鸭绿江江防战打响后,清军的防线迅速被日军击溃。驻防的清军争相逃命。

清军在溃败期间,再次丢失大炮 78 尊,枪四千余支。

10 月 26 日,即日军越过鸭绿江的次日,大连东北方向的庄河也陷落了。

日本海军载着两万五千陆军在庄河的花园口登陆,从中间位置将辽东半岛一刀劈开。

此后,日军趁热打铁,又在旅顺登陆。金旅之战爆发。

由于李鸿章不允许海军出战,陆军也被挡在了辽东半岛北部。驻守金州、旅顺的一万多清军得不到任何援助。因而这一战,仅打了不到一个月,就以清军败走而告终。

在这不到一个月的作战中,清军前后没打死多少日军,但遗弃的物资依然不少。

大炮丢了 270 多尊,炮弹丢了几十万发,子弹丢了近千万发以上。

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拢共也就消耗了子弹 124.18 万发,炮弹 34090 发。

日军缴获的军火,比他们打出去的多得多。

日军在围攻金州、旅顺期间,清政府急调两江总督刘坤一率三万陆军北上,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督办辽东军务。

刘坤一到了前线后,从 1895 年 1 月 17 日开始,指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但由于清军战斗力稀烂,配合差,且指挥也不力。因而四次反击皆被日军击退。

1895 年 1 月 20 日,日军趁清政府的目光集中在辽东战场时,以两个师团,三万兵力,对胶东半岛发动登陆战。

前面说了,清军情报搜集能力不行,加之又没有制海权。山东巡抚搞不清楚日军会在哪里登陆,就处处设防。

然而处处设防的结果就是处处不设防。日军想在哪登陆都没问题。

所以这场登陆战,日军几乎是没遇到一丁点抵抗,就轻松从威海卫东面的荣成登陆。

1 月 25 日,三万日军完成登陆后,兵分两路夹击威海卫和北洋水师所在的刘公岛。

此后八天,清军陆战连战连败。丢失的军火不计其数。

到了 2 月 3 日,日军攻占威海卫,并将炮台上的炮口调转,瞄准刘公岛的北洋水师。

自此,北洋水师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2 月 12 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巨大压力下自杀。

两天后,北洋水师中的主降将领与日军签署投降协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2 月 17 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岛上仅存的济远,广丙,镇中,镇东等 10 舰,被日军俘虏。仅有一艘康济舰,被日军允许,由后来民国海军司令萨镇冰驾驶,载着丁汝昌等六人灵柩,离开刘公岛。

自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胶东半岛的陆战也随之结束。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日军于 2 月 28 日,在辽东发动攻势。

辽东清军一战即溃,仅十天时间,六万清军就被日军赶过了辽河西岸。

清军在溃败辽河西岸期间,再次发扬其丢盔卸甲传统,丢弃 300 多门炮,7000 多支各式枪械,七位数的炮弹,八位数的子弹。

估计是感觉存货快败完了,再打下去,手上也没东西打了。于是在慈禧的授意下,李鸿章于 3 月 20 日,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之后,谈判因李鸿章挨了日本好战分子的一枪而差点终止。

但在慈禧的坚持下,清政府最终还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所有苛刻条件,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回看甲午战争,不难发现:

对日本来说,海战比陆战重要。因为日本与朝鲜并不接壤,如果日本海军输了,那日本的侵略就无从谈起。

而对清朝而言,陆战比海战重要,因为清朝与朝鲜接壤,海军输了不要紧,还有救。但如果陆军输了,那么清朝就彻底输了,直接被日军从朝鲜平推到国内。

而当清政府统治核心区域的直隶,直接暴露在日本刺刀之下时。清政府与日本,那是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

所谓《马关条约》,其实就是城下之盟。

所以,甲午战争,清朝即便海军不行,只要陆军给力,尚有回旋余地。但无奈,清军的陆军更无能,一坨翔一样。清政府正是因为陆战打不下去了,才决定投降的。

【2】、来自网友【王司徒吃瓜】的最佳回答:

甲午战争分陆战和海战两个阶段,海战输了个底朝天,陆战也输了个底朝天。

只不过后世更多地接触的是北洋水师的惨烈战斗,对甲午的陆战提得很少,以至于渐渐被人所淡忘。

实际上这场战争就是因陆地纠纷而起,战争的根源是日本与满清王朝对朝鲜半岛控制权的争夺。

说简单点,日本看上了朝鲜半岛,于是他们想借机揍满清一顿,抢走这个清朝属国做殖民地。

为了打好这一仗,勒紧裤腰带发展起来的日本,朝英国借了大笔的战争贷款,发放了 1.5 亿日元的国债。

当时朝鲜在闹“东学党”,这个党派有点像太平天国,是由一群不得志的书生组织起来的农民武装。

他们反对封建王朝的统治,反对西方宗教的渗透,结果反被朝鲜王朝打为邪教。

被逼到极点的东学党遂发动了起义,想要造朝鲜王朝的反。

腐朽的朝鲜朝廷当然挡不住,于是他们在 1894 年 6 月祈求满清政府出兵帮忙镇压。

就这样,一大批清军随即开赴朝鲜。

早就看好机会的日本趁机先清军入朝,从仁川将朝鲜半岛截断,然后疯狂占领城市,甚至连朝鲜王宫都被轻易占领,被他们成立了大院君为首的伪政府。

在日本的要挟下,傀儡大院君发布了与中国断交的命令,还授权日军驱逐清军,东学党也不闹了,与政府和解。

就这样,日清之间开始了撕破脸的战争。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遭遇战,但其实这都是日方早就布置好的陷阱,就等着清政府往里面跳。

日清之间打的第一仗是 1894 年 7 月 23 日早上开始的丰岛海战。

当时清朝运兵舰“高升”、“操江”正准备在“济远”、“广乙”两舰的护航下运兵,突然遭遇日舰吉野、秋津洲、浪速的袭击,满清两炮舰败沉,两兵舰种的“操江”投降被俘,“高升”宁死不降,被日军击沉,连漂在水上的人员都被日军射杀屠戮。

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上的“高升号事件”,也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战略目的很明晰,先用联合舰队骚扰引战,将陆军第五师团送进朝鲜抵挡清军,继而陆军大举进军,配合海军干掉中国北洋水师,继而进军中国,学洋人当年那样登陆直隶,威逼清王朝。

日军第五师团派出了一个“大岛混成旅团”,在旅团长大岛义昌的率领之下杀向了朝鲜,他们在 7 月 27 日在首尔附近的成欢与清军遭遇。此战清军不敌,最后溃逃回了牙山。

这下日本彻底看清了满清的实力,发现对方的军队实在是糟糕的可以,便完全抛掉了此前的不自信,开始大踏步的与清军作战。

大岛旅团很快就在 9 月攻陷平壤,清军提督叶志超等人在恶战数次后弃城而逃,把部队全部拉回了中国境内。清军遂沿着鸭绿江布防,战战兢兢地做了一道鸭绿江防线。

也就是 9 月这段时间,因为丰岛海战变成缩头乌龟的北洋水师让出了黄海的制海权,让日本舰队得以带着军队四处横行。

本来北洋水师的算盘是“保船”,他们认为只要舰队不失,至少也能遏制日军更大的动作。但满清朝廷不这么想,早就对李鸿章北洋系不满的朝廷在平壤之战前就严令北洋军死战,军舰也要出去运兵。

这直接导致了 9 月 17 日的大东沟海战,即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场惨烈的黄海海战。

海军全完蛋了,日军也就不再客气。同年 10 月,日军开始对鸭绿江的江防展开攻势。

清军镇守江防的是宋庆和依克唐,两个提督带着 3 万人居然麻痹大意到连日军中午渡河都没发现。日军在查清水文后在夜间架起浮桥,清军居然还是没看见。

10 月 25 日日军对清军发动了全面进攻,虽然有聂士成等在虎山拼死御敌,但终归寡不敌众。其余清军见虎山失守,居然吓得纷纷溃逃,日军仅用 3 天就轻松占领了安东和九连城。

这时日军已经通过舰队在辽东半岛登陆,准备一举插入奉天,刚还在为北洋系倒霉弹冠相庆的朝廷,立即就陷入了“祖陵失陷”的慌张之中,开始疯狂从其它地方调兵,甚至再次启用湘军。

日军步兵在舰队的输送下,在 10 月末和 11 月开始在旅顺一带登陆,然后还拿下了大连,清军全在观望,并不主动进攻。

于是日军开始进攻旅顺,这座北洋的老窝没顶住几下就土崩瓦解,兴高采烈的日军为了恐吓清政府和鼓励军心,居然对旅顺进行了屠城。

到这时候甲午战争还没打完,1895 年 1 月,日军开始“山东作战”,对威海卫发动了攻势。

清政府为了“休战”,硬是蹲在窝里不动弹,直到日本人杀上门来。

这下瑟缩在刘公岛的北洋水师再也无处可逃,他们在 1995 年 2 月 12 日向日军投降,丁汝昌等高官自杀殉国,要么逃散而去,要么被日人掠去做了奴隶,军舰也被拖走,有些残骸至今还放在靖国神社里扇中国人的脸。

同期被攻破的鸭绿江防线也在一塌糊涂的溃败,尽管被朝廷视为希望的湘军开始加入战斗,可他们的表现还不如北洋系,唯一值得赞扬的是他们至少知道反攻了。

可清军在 95 年 1 月对海城的几次反攻全都惨败,几次下来没了脾气,反倒被日军接着反攻,一口气把清军的辽东部队打得尽数溃败,哭爹喊娘自相践踏无数,被日本人轻蔑地称为“清国奴”。

辽东沦陷后,清朝再也坐不住了,不停地找日本人乞和,以致这会儿心如刀割的李鸿章还得跑去日本巴巴地找人谈判,被日本人崩了一枪都不敢说什么。

怎么回事呢?因为谈判时日本不答应停战,他们要中国军队让出天津,还得给日军提供休战期的军费。

李鸿章认为“要挟过甚,碍难允行”,不敢答应,要求先停战再谈判。

当时已经将中国电码全破解的日本,将清朝的动向看得一清二楚,为了继续扩大战争或逼迫清朝做出表示,他们自导自演,让一个叫六之助的人,跑到行馆中将李鸿章一枪打伤。

于是甲午战争的中国彻底输了,满清王朝为此签订了猪脑一样的《日清讲和条约》,也就是《马关条约》,赔偿了日军白银 2 亿辆,割让辽东、台湾、澎湖,增开重庆、苏州、杭州、沙市为对日通商商埠,也成功引起了其它帝国主义的注意,掀开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何止是陆战,整个甲午战争清朝从朝堂政治到海陆作战,从军人血气到民族精神,全部输了个干干净净。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