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被诸葛亮当作替罪羊杀死的陈式,正史上也被杀了吗?陈式的结局如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大爱无恨刘成】的最佳回答:
《三国演义》中陈式因为和魏延互相推诿扯皮,被诸葛亮以
违抗军令
的罪名斩首了。
其实《三国演义》也就是为了塑造诸葛亮赏罚分明,又通权达变的智慧形象。尽管描写得惟妙惟肖,但是仍然难以抹去诸葛亮想趁机
杀一儆百,
树立军中威严的嫌疑。至少,作者可能是有意抹黑诸葛亮的。因为,诸葛亮为什么单单是杀了陈式?而陈式正好的后主刘禅派来助战的?这难道是巧合吗?
难道不是诸葛亮在告诉众将:无论是谁,违抗了我的命令都要军法从事;哪怕是代表皇帝来的,或者是皇帝身边的人,都要一视同仁。这也对应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那句话: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这不把自己同皇帝并列起来了吗?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是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了,甚至有废立皇帝的大权。《三国演义》无中生有,描写了诸葛亮斩杀陈式的来龙去脉,其含沙射影之意可见一斑。
当时是诸葛亮准备进行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决定先取祁山,然后北伐。后主刘禅派陈式带兵五千,前来助战。于是,诸葛亮令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出箕谷,马岱、王平、张翼、马忠出斜谷,都到祁山会师。然后孔明自提大军,令关兴和廖化为先锋,随后进发。
魏延和陈式、张嶷、杜琼四将领一万人马,出了箕谷,突然参谋邓芝来传达孔明军令,叫大军原地不动等候将令,以防前面有曹魏的埋伏。陈式就率先发起了牢骚,指责诸葛亮用兵前后矛盾又太过多疑。
邓芝替诸葛亮辩护了几句。旁边的魏延也开始添油加醋,发泄对诸葛亮的不满。
陈式和魏延越说越激动,越说越离谱,就对诸葛亮展开了“揭疮疤”、“算总账”式的批判。把街亭之败也旧事重提出来了。魏延甚至把自己兵出子午谷的计策被诸葛亮否定的经过,也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陈式。
最后,陈式决定违抗诸葛亮的军令,带领自己的直属五千兵马出箕谷,抢占到达祁山,以此来证明诸葛亮的错误,顺便羞辱诸葛亮一番。邓芝苦苦劝阻,陈式干脆不理,一意孤行,径自带五千兵直出箕谷,向前而去了。邓芝只得回报诸葛亮。
陈式和魏延两人一唱一和,表面看是发发牢骚;但是,往深层次考虑,就是对诸葛亮统军的不满,想要剥夺诸葛亮的军权,阻止诸葛亮北伐。
结果,陈式果然遭遇了曹魏的埋伏,陷入曹魏大军的包围。陈式左冲右突,奋力拼杀,也难以突围。关键时刻,魏延杀入了重围,救出了陈式。陈式所带士兵只剩下五百,而且还个个带伤。
五千精兵强将被陈式带成了五百残兵败将。
陈式和魏延回去之后,两人互相推卸责任。诸葛亮就斩了陈式。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
却说孔明大驱人马,复出祁山。劳军已毕,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入帐请罪。孔明曰:“是谁失陷了军来?”延曰:“陈式不听号令,潜入谷口,以此大败。”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来。”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将令已违,不必巧说!”即令武士推出斩之。须臾,悬首于帐前,以示诸将。此时孔明不斩魏延,欲留之以为后用也。
可怜的陈式就这样被斩了。这里边最后的几句颇耐人寻味。说的是诸葛亮故意把陈式悬首示众,又侧面说明了诸葛亮避重就轻,不斩魏延的原因。
其实,的确是陈式违抗了军令。魏延虽然有在旁边撺掇之罪,但毕竟魏延并没有和陈式一起去违抗军令,而且还救了陈式。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斩杀马谡和陈式,一真一假;斩杀马谡是真,斩杀陈式则无从考究了。作者无非就是借此来描写诸葛亮的赏罚严明;另外,也为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掌握蜀汉军政大权理顺了逻辑。
但是,正史之中,并没有陈式被诸葛亮斩杀的记录。
陈式一共参加了几次战斗。第一次是随刘备参加汉中之战,负责截击徐晃;虽然他败给了徐晃,但是却被升职,说明仗打得还是可以的。
第二次是随刘备参加了夷陵之战,说明刘备是想把陈式作为蜀汉集团的第二梯队来培养的。陈式的职务也是越来越高,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魏延、高翔、廖化。
第三次是独立带兵攻打陇西三郡,说明诸葛亮也是比较重用他的。《三国演义》之所以安排诸葛亮斩了陈式,可能也是作者对陈式的史料掌握不多,无法再写下去,于是就“借刀杀人”了。书中指出是后主派陈式前来助战的,作者安排诸葛亮杀了陈式,也可能是为了表现当时诸葛亮和后主之间的默契配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总而言之,陈式是蜀汉集团的高级将领之一,如果真是诸葛亮斩杀的,不可能任何史书都没有记载。就算是诸葛亮杀的,也不大可能是因为违抗军令而杀的,极有可能是死于政治斗争。《三国演义》为了表面美化诸葛亮,就把陈式的死写成了他违抗军令,咎由自取的。
所以,我认为:《三国演义》安排诸葛亮杀陈式,是对诸葛亮的
“明褒暗贬”。
【2】、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三国演义之中,陈式可能是最饭桶的一个将领了。
无勇无谋,事前说大话,事后甩锅,几乎集中了饭桶将军的所有缺点。
事实上,陈式虽不是一位顶级名将,但绝对是一位最靠谱的将领。
遗憾的是,无论是史家还是后人,都喜欢“奇迹”,对“靠谱”似乎有所低估。
正史:被低估的“靠谱”之人
陈式,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将领。
汉中之战时,他开始走上高级将领的岗位。
1、靠谱的败仗:马鸣阁道之战
陈式的第一仗,就给徐晃刷了功绩。
刘备为取汉中,取“断绝内外”之策,让陈式等十余营封锁马鸣阁道。
结果,徐晃率军进攻,大败陈式等人,刘备军损失惨重,许多人投谷而死。
此战后,曹操大喜,赞许徐晃:马鸣阁道是汉中的咽喉。刘备想断绝内外,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取胜,善之善者也!
随后,曹操因此还使徐晃假节!
陈式这次登场,真的就是一败涂地吗?
果真如此,刘备为何后来反而加重了陈式的地位呢?
陈式的任务,是封锁马鸣阁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为徐晃所败,但马鸣阁道(阴平到汉中的通道)还是为刘备军所控制了。
因此,比较全面的情况应该是:陈式一度为徐晃所败,损失惨重。但是,陈式等人在付出惨重代价下,还是控制了马鸣阁道。
为巅峰徐晃所败并不丢人,一年后,关羽也被徐晃击败了。
陈式不是什么神人,打不过徐晃。
然而,在失利后仍能完成任务,可见陈式“靠谱”。
因此,陈式得到了刘备更多的重用。
2、“遗憾”的败仗。
夷陵之战时,陈式成了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当时,冯习为大督,张南为陆军前部,吴班、陈式为水军。
前面的马鸣阁道之战,陈式指挥的是山地作战,此时,又担任水军将领。
可见: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陈式,军事素质比较硬,能够胜任各种作战任务。
战役初期,吴班、陈式的前部表现出色,连续攻占了巫、秭归等重镇,并在夷陵击败了孙桓。
此后,占据陷入僵持后,刘备“舍水就陆”,令吴班率水军上岸,陈式也就没有再出现在记载中了。
夷陵之战的总走向,不是陈式这种级别的将领所能决定的。
尽管陈式表现不错,但随着陆路的战败,陈式也败归了。
3、靠谱的胜仗。
诸葛亮北伐,多无功而返。
唯一的成绩,就是夺取了武都、阴平。
而收复武都、阴平,就是陈式干的。
当然,收复武都、阴平,主要难点在于“打援”,也就是阻挡援军。
“打援”,是由诸葛亮亲自指挥的,陈式负责是“攻城”。
所以,夺得武都、阴平这样的大功,总指挥仍然是诸葛亮。
不过,能独当一面,完成夺城任务,一口气连夺两郡,也是可圈可点的。
要知道,诸葛亮时期,有独当一面经历的将领很少,只有赵云(佯走箕谷)、马谡(守街亭)、魏延(远出羌中)、王平(独拒张郃),以及陈式。
其中,陈式收复武都、阴平,与魏延远出羌中,是仅有的两次比较大的胜利。
所以,正史上的陈式,虽不算一流名将,但无论地位、功劳,都是名列前茅的。
其重要性,不及关张马黄,也不及魏延、姜维、王平,但不在廖华、张翼等人之下。
遗憾的是, 正史都没有给他单独列传,使这位立下不小战功的将领知名度不高。
没有被单独列传,也就注定了:只有在作战时,他才出现,而他的生平等信息则不可能得到记载了。
因此,陈式的结局,是未得记载的。
没有记载陈式的结局,不是因为陈式不配,而是史家不公。
演义“饭桶化”
到了演义中,陈式则完全被“饭桶化”了。
第一次出场。
夏侯渊来攻,陈式牛逼哄哄地跟黄忠说:将军休动,某愿当之。
然后···出战,先中了夏侯尚诱敌之计,后又被夏侯渊直接生擒了。
无勇无谋,还说大话,典型的“饭桶”。
第二次出场。
陈式与魏延、张翼、杜琼引军进军箕谷。
诸葛亮让邓芝来提醒:小心魏军埋伏,不可轻进!
陈式再次牛逼哄哄:丞相太多疑了。老子自带五千人出箕谷底,先到祁山,看丞相羞也不羞?
结果···果然中伏大败。五千人只剩下四五百人。
事后,陈式和魏延互相甩锅。
诸葛亮干脆把陈式砍了。
无勇无谋,说大话,还甩锅,这是真正的“饭桶”。
《三国演义》确实抹黑过许多人。
但是,大多数抹黑,都是对史实作“修补”,即对发生的事情作一些虚构。
而陈式,他的“饭桶行为”,则完全没有任何史实依据,从头到尾全部是虚构的,相反,陈式真实的战功、表现,演义则从头到尾一个字都不提。
真不知道老罗和陈式何冤何仇···
陈式,不是关羽魏延这样的顶级将领,他没有什么令人叹为观止的才能。
然而,他兢兢业业,坚决执行任务,是一个靠谱的将领。
读史时,人们总爱谈论“神迹”,似乎对“靠谱”不甚重视。
因此,靠谱的陈式,遗憾的没有得到单独列传,甚至连其生平也没有着重介绍。
然而,现实中,陈式这样的人,才是一支军队的基石。
毕竟,关羽、姜维这样的天赋,可遇不可求,大多数人都只能欣赏而已。
然而,成为一个靠谱的人,成为一个兢兢业业完成任务的人,是我们都可以努力争取做到的。
靠谱之人,有时会显得默默无闻,如陈式一般,其生平甚至不为人知。
然而,他们是社会的基石,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