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豹眼看历史】的最佳回答:
“子午谷奇谋”后世有人认为是伪作,豹眼认为不无道理。
魏延也是名将,难道不清楚“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不高吗?如果魏延真以为可行,那还是勇武、谋略双全的魏延吗?
01
子午谷奇谋
魏延自己带领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奔长安城下,驻守长安的夏侯楙不战溃逃;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取郿县,与魏延在长安回合。
作为北伐的谋略之一,未尝不可,看起来也很高明。
但任何一种谋略,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作战不是旅游,到哪里都写着欢迎到此一游。把人召集齐了,导游喊一声“走来”,就到了。
曹魏是有名的人才济济,对于西北战局也不可能没有预判。蜀汉伐魏可能的几条路线图,其中就有子午谷一线,曹魏能不清楚吗?
因此,可能的情况是:
第一,魏延通不过子午谷,在到达长安之前被发觉、消灭,这个可能相对较小一些。
第二,魏延抵达长安城下,夏侯楙不战而逃。
第三,魏延占据长安,但诸葛亮不能按时抵达,魏延得而复失。
魏延认为: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意思是说,夏侯楙很年轻,又是曹魏家的女婿,凭借裙带关系被委以重任。其实,他不仅胆怯而且没有谋略。
鱼豢《魏略》也记载说:
“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就算夏侯楙胆怯,没有谋略。那么长安是西北重镇,不可能就一个夏侯楙驻守吧。
夏侯楙逃跑了,不要说他是曹家的女婿,就是曹家的儿子,临阵脱逃,也会被杀头的。其他的战将都不怕杀头吗?
长安城墙坚固,没有足够的器械,很难攻破。魏延长途跋涉,去哪里带这些器械呢?
即便魏延成功,但能否守住,还需要另一个前提,那就是诸葛亮必须及时抵达长安城下,诸葛亮能办到吗?
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纳魏延的建议,是因为魏延派给诸葛亮的任务,诸葛亮不可能完成。
就是说,诸葛亮没有能力按照魏延的安排,按时抵达长安城下。诸葛亮去不了,魏延自己去了,又有何用?
02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屡次北伐,最远的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北伐,越过了秦岭,到达了五丈原。
这是诸葛亮连续北伐,经过了三年精心准备之后,采取的行动。诸葛亮依然不敢渡过渭河,依北山而进,取武功,逼近长安。在武功就遇到了司马懿大军的抵抗。
这还是孙权出动大军北伐,曹叡率领主要力量抵抗孙吴的情况下。
可见,诸葛亮从斜谷也好,从箕谷也罢,能够抵达陈仓、武功就不错了,抵达长安太难。
再说,三国时期,彼此之间的情报系统都很完善,大军行动不可能做到保密。诸葛亮从汉中出发,抵达陈仓、武功等地需要时间,曹魏也会早有准备。
就说第一次北伐,马谡据守街亭,诸葛亮大军在祁山还没有行动,马谡就被张郃五万大军击败。
张郃这五万大军从哪里来的?没有预先防御,会那么快速抵达吗?
就算魏延占据了长安,就像前段时间回答过一个问题,为何不绕城而过,这就对上号了。
援救长安的曹军,如果不能及时攻克长安,完全可以绕过长安继续西进,将魏延与诸葛亮截断。就魏延五千兵力,没有能力与诸葛亮形成前后夹击。魏延就是瓮中之鳖,毫无生路。
由此看来,魏延不会不清楚这些道理,“子午谷奇谋”很可能是假的,诸葛亮不听魏延的也就对了。
【2】、来自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的最佳回答: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曾提出率精兵 5000,经子午道突袭长安。诸葛亮则率大军出祁山,两军会师于潼关,将关中地区一举拿下。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谋”。
《三国志》对魏延的这个计谋有如下详细的记载。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后没有同意,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魏延取道子午谷成功的几率很小。
诸葛亮出汉中北伐的路径一共有 5 条: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这几条道路中,子午道全长 600 多里,确实距离较短。但山势险峻,树高林密,道路崎岖,时有塌方,部分路段只容一人通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魏延能否顺利到达,是一个未知数。即使魏延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到达长安,已属强弩之末,还有多少战力?如果夏侯楙固守待援,不是“乘船逃走”,魏延区区 5000 兵马,能抵挡魏军的救援大军?
而且,子午道历来都是兵家必守之要道,夏侯楙未必不防。
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就是经子午道进入汉中的。后来刘邦出川时,也只是利用了子午道,取道陈仓,并没有直接从子午道出来。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如果夏侯楙稍有点军事常识,在子午道的出口处设伏兵,魏延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即使夏侯楙再“怯而无谋”,难道其手下也全是草包,没人知道子午谷的重要?没人提前布防?
所以诸葛亮认为太过冒险。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很多大将都曾折戟子午道,曹真率大军经子午道伐蜀时,二十多天都没能走出来;闯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孙传庭伏击,最后丢掉了性命。当然,这是后事,魏延不知道。但至少说明,在子午道用兵,成功的机会是很小的。
其次,诸葛亮还必须考虑蜀国的政治大局。
蜀国在经历了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国力孱弱。虽经过诸葛亮数年的励精图治,国力有所恢复,但和魏国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蜀国将寡兵少,五虎上将仅剩赵云,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虽号称 10 万大军,但除去留守军队之外,最多只有 6 万左右。
(魏延剧照)
即使魏延出其不意,拿下长安,魏国岂能坐视不管,长安对魏国何其重要,届时必将率大军来夺,蜀国是放弃,还是固守?如果固守,蜀国也必将倾全国之力迎战,这对于刚有起色的蜀国无疑是不能承受的,何况还有和蜀国面和心不合的吴国,早已虎视眈眈。如果放弃,就会劳而无功。因此,长安到时将成为“鸡肋”。
诸葛亮明白北伐的过程注定漫长而艰辛,不可能一蹴而就。他的战略意图是先攻占陇右,以此为跳板,后图长安,然后进攻关中,实现“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因此他说:“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所以,诸葛亮借鉴了当初韩信的计谋,先派赵云为疑兵,出褒斜道,佯攻郿城,吸引魏军曹真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乘机攻取陇右。
正当诸葛亮攻下南安、天水和安定,欲挥师长安时,忽闻街亭失守了。
街亭是蜀国的战略要地,是陇右通往长安的要道,也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跳板。街亭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一旦失去街亭,北伐计划将优势尽失,直接导致诸葛亮其后的北伐更加困难。
于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抱憾而归。
(三国战争图)
综上所述,诸葛亮和魏延所处的角度不同,考虑的重点和层面就不一样。
魏延从一场战役出发,想出奇制胜,奇袭长安,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战术上是没错的,只是实施起来不确定因数太多,成功的几率太小。
刘备去世后,此时的诸葛亮总领蜀国军政大事,他必须为蜀国的长远利益打算,着眼于蜀国的战略发展和政治全局
。因此,他选择脚踏实地,不执着于一城一池,缓图徐近,以实现当初“隆中对”中所提出的的宏大目标。
由此,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非只是区区几千兵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