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明朝为什么会灭亡?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带上历史的心行走】的最佳回答:
因为一举铲除了魏忠贤一党,刚继位的崇祯帝以为自己是中兴之主,可是大明的根基早已腐朽,难以挽回。他继位的时候,外有强敌,特别是满洲的强大,内部满目苍痍,国库空虚,灾情遍地,贪污成风,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实现中兴大业,崇祯皇帝还是十分勤勉的,在位 17 年加班加点的工作,可是并没有缓解大明的病痛,最终还是走向灭亡。
崇祯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生母刘氏因触怒还是太子的朱常洛,被遣,早早去世了。所以崇祯帝朱由检童年是孤苦的,深宫之中,无人理会,被忽视,自己变得不相信任何人,极度自尊。粉碎魏忠贤后,他又非常自负。
他用人又不相信人,总是再派人从旁监察。17 年间,内阁大臣换了 50 人,平均一年换 3 人,明朝十六帝,只有他如此,内阁大臣人数也是非常多,这也是以往非常少见的,少的有六到八人,多的甚至有十几人。
这些人来去非常快,能任职二三年都非常少,很多人干了几个月就被驱逐离开。状元宰相文震孟,入职不到半年就赋闲了。程国祥和方逢年等都是几个月。但也有任职久的,最久的是温体仁,干了 7 年,不过与前人相比,7 年也是短的。还有一个周延儒两次入阁,共干了 6 年。
他俩能任职久一点,是因为不得众人喜爱。崇祯帝认为众人攻讦的对象,便是无党人,是可以大用的。温体仁看出了崇祯帝的想法,所以他更加贪婪,引得众臣不满,还不怕被弹劾。
不过,崇祯帝是事事都要监察的人,后来他发现温体仁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一党人,他有自己的门户,查明后,崇祯帝也不再用他了,任由他致仕。
周延儒,万历年间的状元,样貌俊美,崇祯登基之前。他已经闻名遐迩。崇祯帝也因他的声名,有所心动,但是崇祯元年推选阁臣时,11 人的名单上竟然没有周延儒。崇祯很不理解,但是转脸一想,可能是周延儒自视过高,寡合,所以才没人推荐他,更对周延儒多了一份好感。
其实,这次名单上也没有温体仁,温体仁内心不平,弹劾名单上的钱谦益等人。崇祯帝也正好借机作废这份名单。崇祯二年,崇祯帝在文华殿单独召见了周延儒,交谈到深夜。这一特殊的举动也引起很多讨厌周延儒人的不满。
他们纷纷上书弹劾周延儒,想把周延儒打压下去,结果适得其反,他们弹劾的越厉害,崇祯帝越觉得周延儒与众不同,没有帮派,准备要重用他,下特旨任命他为礼部尚书,是阁臣中最受宠信的一位。每逢岁首,崇祯帝还向周延儒作揖致敬。
朕以天下听先生!
图/纪念周延儒连中两元的牌坊(复原)
当时正值满洲大举入侵,很多阁臣被革职,但是周延儒说满洲只是来劫掠货物,不会久驻。到了秋天,果然如此,满洲人马载着颇丰的粮食离去,一时间收复城池的捷报频传,正如周延儒所说。崇祯帝更觉周延儒料事精当,心生敬意。
崇祯十五年,满洲来犯,周延儒看准又是来劫掠物资,并非长久驻留,他这回为了捞虚名,亲自领兵出征。不过他到通州就止步不前了,坐等满洲退兵,自己平时就和同僚饮酒作乐。不久满洲又如他所言,退兵了,班师回朝后,崇祯帝对其大加赏赐,周延儒除了谦辞了太师一职,其他全部坦然接受。
要知道,崇祯帝不相信任何人,什么事都会派人监察,这次周延儒也不例外,他派出了太监和锦衣卫秘密探查周延儒的一举一动。周延儒回来后,这些人也把监视的具体情况秘密汇报给了崇祯帝,崇祯帝发现周延儒汇报的功绩全是假的,本想对他严惩,可是赏赐已经给出去了,朝野上下皆知,如果现在又大张旗鼓的惩罚周延儒,那人人皆知他被骗了,丢失颜面,不如另寻罪名办了周延儒。
开始让周延儒去戍边,崇祯帝还赐他百金路费,周延儒走后,他又让人细查周延儒的过往,发现其藏污纳垢,勾结内侍等等罪行,这可不怕让人知道,命人把周延儒捉拿回京。最后周延儒被赐自裁,抄家。
对阁臣如此,那么其他部门官员更不用说了,频繁更换,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能做事的人有的自行隐退,有的因任期太短,无法施展拳脚。干时间长一点的,大多是巧于规避之人。这么下来朝野上下哪能做成什么事。
崇祯痛恨魏忠贤一党宦官,按理说不应该信任宦官,可是渐渐走了前人的老路,开始跟宦官抱怨朝臣的各种不作为,到了崇祯四年,又恢复派内侍去做监军的制度。有大臣上奏劝谏崇祯不可用宦官,结果崇祯反过来指责这是群臣不做实事造成的。
若诸臣能实心任事,朕何事乎内臣。
崇祯最宠信的是掌管司礼监的太监张彝宪,张某人也毫不客气,公然欺压户、工两部官员。横行霸道,什么部门都要横插一杠。谁弹劾他,谁就被革职,内侍们的气焰越发嚣张。张死后,曹化淳、许进忠等太监又得到重用。当监军的太监们不懂得用兵打仗,胡乱指挥,引起大军溃败是常有的事。
崇祯十七年,给李自成开城门的恰是崇祯信任的宦官。后来曹化淳等又带头投降了清朝。
面对内忧外患,崇祯帝决定先处理内部的农民起义,他认为农民起义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就能将其剿灭,之后再集中精力对付外敌,乍一看是有一点道理。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灾民遍地,起义军每到一处,振臂一呼,百姓纷纷响应,给起义军的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崇祯帝的想法也只能停留在镇压农民起义阶段,而且越剿越多。
负责剿抚的官员有的不中用,有的被农民军所杀,还有崇祯认为办事不力的,自己斩杀,在位 17 年,袁崇焕、杨一鹏、刘策、熊文灿、郑崇俭、赵光汴、范光宪等 7 位总督被杀,巡抚被杀的更多,可以说对待大臣十分苛刻,稍有不慎,就招来杀身之祸,还自视甚高。
因为疑心太重,总觉得在外领兵打仗的将帅畏首畏尾,不敢打仗,所以总是不断派人催促出兵,如此也造成了轻率进军,全军溃败的现象,比如洪承畴松山一战,崇祯不断催促出击,结果调动未妥当,贸然出师,全军覆没。
战事不息,军费匮乏,百姓赋税不断加重,生活无以为继的百姓又不断的投靠农民军,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暗中,崇祯一直与兵部秘密操作和满洲议和的事宜,他不想让人知道这件有失颜面的事情,可最终还是阴差阳错的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家童泄漏了。陈新甲又不懂得掩盖,最后被杀。这时离大明灭亡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自成张献忠发展的很快,特别是李自成,崇祯十七年,他已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所到之处,兵不血刃,地方官主动打开城门投降,同年三月,攻入北京,几乎也没有遇到阻拦。
内城的崇祯帝看着纷乱的京城,自缢于煤山,死前他在衣袍写下: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到死,他还认为是大臣误国,执政后期他也习惯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误国之臣”。可以说,至死执迷不悟,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只能加速明朝的灭亡。表面上看,崇祯帝确实勤勉,总理朝政,加班加点,不辞辛苦,但是因为自身的问题和大明早已腐朽,最后灭亡在所难免。
崇祯死后,统一的大明王朝就算终结了,南明政权也只是昙花一现。
图/崇祯自缢处
【2】、来自网友【真真假假红楼梦】的最佳回答:
看看《红楼梦》里给出的答案。
《红楼梦》第八十回
那么王一贴给出的药 是什么药呢?
叫“疗妒汤”。“妒”即“内斗”。
《红楼梦》第八十回: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刻见效的。”宝玉道:“什么汤?怎么吃法?”王一贴道:“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搪,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这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明年再吃。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一边是满清的入侵,另一边是各掌权者的鼠目寸光,明争暗斗。更有利欲熏心,阿谀奉承,不切实际之谈的东林党人和明朝遗老!
比之满清的入侵,这些无休无止的内斗,加上东林党人和明朝遗老们的治到死的“药”,实更为可恨!
王一贴的药,根本就是空谈救国。
宝玉要寻的药,也只是一剂只能治到亡国灭种的药。
南明之亡,实亡于内斗与东林党及明朝遗老的神助攻!
王一贴其形象,也是作者对那些不以恢复明朝社稷为大计,每天只打着自己的算盘,利欲熏心,目光短浅的南明掌权者的批判,是对那些只知道阿谀奉承,以及不切实际之谈的东林党人和明朝遗老的热辣嘲讽与无奈!《红楼梦》第八十回:说着,宝玉焙茗都大笑不止,骂:“油嘴的牛头!”。
宝玉之大笑,真不如说宝玉之大哭!
《红楼梦》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以假为真,以真为假,难以评说。
骂王一贴是“油嘴的牛头!”多么贴切!
这种人,不就是葬送“大明”的牛头马面吗?
《红楼梦》第 74 回探春语:“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大明之亡,可悲!可叹!
王一贴的“药”,乃亡国灭种之药!
正如文中所说:死了还妒什么?
是啊,死了还斗什么斗?
作者:真真假假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