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的军队数倍于湘军,为何雨花台大战还是败给了湘军?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20:35:30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的军队数倍于湘军,为何雨花台大战还是败给了湘军?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我见青史多妩媚】的最佳回答:

公元 1861 年,又一支清军把天京团团包围,对太平军来说,这次的敌人远非以往江南江北大营的清兵可比,它们是太平军的命中克星——湘军。

这次围困天京的湘军统领是曾国荃,作为曾国藩的弟弟,又是攻破安庆的功臣,曾国荃从围困天京开始,就得到了其他湘军将领享受不到的各种待遇,武器,兵粮,源源不断的给曾国荃送来,

更重要的是,整个战略层面上,曾国荃得到了其他力量的大力帮助。

天京的东部,由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从上海方面进击,牵制苏州太平军李秀成部,同时保护上海这个重要的税基财源不落入太平军之手。

天京的南部,浙江巡抚左宗棠率领他的楚军由安徽进入浙江,收复杭州,并和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对峙。

曾国藩本人亲自坐镇安庆大营,直接指挥湘军主力从天京西部,也就是长江上游向天京进军,曾国荃部直接率军由安庆沿江包围天京,曾贞干部扫清芜湖地带的太平军,并迂回从北部进攻天京。

彭玉麟则率领湘军水师,顺江而下协助陆军,清剿长江两岸太平军据点,并承担起极为重要的物资军需输送任务。

湘军另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鲍超部,则进攻安徽宁国,打通安徽门户,并从南部迂回进攻天京。张运兰部则守护徽州,防止太平军进入安徽,保护皖南和江西。

可以说,在天京保卫战打响之前,从整个战略方面,湘军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形势比人强,即使是李秀成这样的军事天才,也没法扭转整体的大局势。

再来看天京保卫战中,曾国荃部的战斗力如何。应当说,曾国荃部是湘军的精锐之师,这支部队久经沙场考验,经历过安庆围攻战这样惨烈的战事。曾国荃特别擅长打围攻战,外号“曾铁桶”。

而据当时广为流传的说法,咸丰帝曾留下政治遗嘱:谁先攻破天京,就给谁封王。要知道大清开国以来,异性王总共才封过五个,

可见这个激励措施对曾国荃来说是极大提升士气的。

当曾国荃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从安庆打到天京城下时,看似所向无敌,但隐患极大,曾国荃部孤军深入,直接导致李秀成和李世贤率领大军回护天京,把曾国荃部反过来包围起来,在这种严峻局面下,曾国荃死活不肯撤围,铁了心要拿攻破天京首功。

曾国藩屡次写信给他这位犟脾气弟弟:“凡行军最忌有赫赫之名,为天下所指目,为贼匪所必争……愿弟早定大计,趁势图之。莫为浮言所惑,谓金陵指日可下;株守不动,贪赫赫之名,而昧于死活之势。如弟之志必欲围攻金陵,亦不妨动一番,且去破东坝,剿溧阳,取宜兴,占住太湖西岸。然后折回,再围金陵。亦不过数月间事,未为晚也。”

但曾国荃就是不听。从事后来看,曾国荃此举反而成为奇兵因素,让太平军始终面对着巨大压力。

而太平军这方面呢,只能用一个词形容:内忧外患。

内政一片混乱,领导集体派系斗争非常激烈,洪秀全深居简出,得过且过,啥都不管。洪仁玕则因为安庆失守和处理外交不当,被免去了总理朝政的大权。

当时太平天国朝政的实际负责人是天王洪秀全的哥哥洪仁达负责,这种人的战略水平和军事能力怎么能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相比。

公元 1862 年 5 月底,曾国荃率领 18 营共 9000 人,驻守天京南侧雨花台,彭玉麟率领水师 18 营共 9000 人助战,不但保护了粮道,还能够让水陆两军保持联系互动。

7 月 20 日,太平军精心策划后,准备对立足未稳的湘军进行一次痛击,辅王杨辅清,干王洪仁玕率领 2 万部众,和城内太平军约定南北夹击,偷袭雨花台,失败而归。

这一年 6 月 22 日,李秀成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李秀成决定暂避锋芒,躲开湘军的凌厉攻势,靠苏州军火和粮食支援天京,和曾国荃部打长久战,等到湘军精疲力尽后,再进行决战,一举结尾。

然而,李秀成这个战略没有得到洪秀全的支持

,因为李秀成的计划中,决战时间是两年之后。洪秀全哪能等得到两年之后,他诏令一日三责,强迫李秀成回来保卫天京,李秀成不得不放弃了苏沪战场。

曾国荃呢,他虽然驻扎在雨花台围困天京,但他没有力量攻破天京,又要面对李秀成和李世贤大军的来攻,于是他只做了一件事:挖筑深沟高垒,把野战之地加固成坚强的阵地,准备和太平军打阵地战。

这一年 9 月 14 日,忠王李秀成经过多方努力,调集了 14 个王共计 60 万兵力(实际上大概 30 万兵力),从各个方向奔赴天京,开始解围大战。

李秀成亲自率领主力进攻雨花台,缺乏援军的曾国荃始终坚持曾国藩提出的“缩营自保”战略,凭借深沟高垒和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顽强防守。

曾国荃在如此巨大压力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战术安排,他把部队分为三支,两支在前线直接和太平军交战,另一支作为预备队,抓紧时间赶筑了许多小的堡垒,全力保护水陆通道,稳固粮道。

李秀成正面硬上,连续激战两日无法攻克湘军阵地,10 月 15 日,李秀成决定兵分两路,从东西两个方向进攻,同时派出一支部队去包抄曾国荃部队的后路,曾国荃和曾贞干派兵连夜在有利地形修筑了十多个堡垒,和太平军对峙在江心洲,保护粮道畅通。

10 月 18 日,李秀成的部队围攻曾国荃六昼夜之后攻势减弱,曾国荃反而趁机派兵出击,攻破了四座太平军营垒。

李秀成见势不妙,决定集中兵力,只攻击曾国荃营垒的东部,这里也是曾国荃中军所在地。10 月 23 日,李世贤也率军四万赶到,太平军士气大振,湘军一度岌岌可危。11 月 3 日,李秀成和李世贤联合出击,狂攻雨花台南面的曾国荃指挥部大营,然而这里也是曾国荃部防守最密集的地方。

曾国荃再次证明了他“曾铁桶”的名号名不虚传,不但营垒占据了有利地形,而且相当结实牢靠,湘军士兵守在壕沟里等着太平军的洋枪火炮狂轰乱炸,等到炮火停了,就冲出壕沟拼命抵挡太平军的攻势。

到了 11 月 26 日,天气进入初冬,李秀成的部队是八月份赶到的,没有准备冬衣,不得已,李秀成宣布撤退,撤掉了对曾国荃部的包围。

历时 45 天的雨花台之战,忠王李秀成没有能够解除天京之围,但曾国荃部也受创严重,无力进攻天京。这是太平军最后的一次传记,是事关气数的关键之战,然而太平军却失败了。

纵观雨花台之战,太平军和李秀成失败在以下几点:

1、战略方面,太平军选择了错误的急于决战战略。洪秀全应当负有主要责任。

2、战术方面,李秀成自恃兵强马壮,战前轻敌,低估了曾国荃湘军的战斗意志和营地强度。轻敌之师,很容易急躁,李秀成的多次指挥错误,与急躁情绪密不可分。比如没有确定主攻方向,各路部队没有配合,曾贞干部如此轻易的就能和曾国荃联手防御,这是不该发生的。

【2】、来自网友【欧巴 O2HR】的最佳回答:

雨花台大战是李秀成一生之中打的最窝囊的一次战役,将近二十万的太平军围攻三万人的湘军,最后太平军没能在湘军堡垒前迈进一步,灰溜溜的撤进了南京城。太平军数倍于湘军,为什么还是败了呢?此次战役,围城湘军主力由曾国荃率领,曾国荃善守,能打恶战。人送绰号“曾铁桶”。为什么叫这个称号呢?曾国荃善于挖战壕,以战壕围城,因此人们称他的战术为铁桶围城。而李秀成善攻,总是喜欢绕到敌人后方突然袭击,在与清军交战中屡屡获胜。两人一攻一守,堪称敌手。

先说雨花台大战前的形势,当时李秀成率军到江浙地区开辟第二战场,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击溃当地守军和进犯的外国联军(美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成功的建立了苏福省、天浙省两个独立政权,将江南的赋税和人口纳入管理,这对天京(也就是南京)是个极大的支持。1862 年 1 月,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四省总协办,统管苏、赣、皖、浙军事。曾国藩制定了南北夹击,水陆并进,围剿南京的总计划。计划中曾国荃、曾贞干、鲍超三人负责从陆路进攻,彭玉麟负责水路进攻,四人负责合围南京。左宗棠、李鸿章负责进攻江浙的李秀成,牵制南方的太平军主力。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湘军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水陆并进会师到南京雨花台附近,此时洪秀全开始意识到危险的到来。于是派人给李秀成送信,让李秀成火速回师南京支援。此时的李秀成十分尴尬,南方地区刚刚平定,政权不稳固。因此自己的事情也推进的很艰难。怎么能够两线作战呢?于是派了少量兵力火速支援南京,自己停止进攻上海,撤军到苏州,查看局势再行定夺。太平军坚持了一个月,西南屏障被湘军攻破。洪秀全急了,发诏令让李秀成火速支援。又过了两个月,实在扛不住了,洪秀全一日三令,让李秀成务必尽快增援。李秀成这时集结完十六万大军,由苏州出发支援南京。

路上走了将近一个月,太平军抵达南京城外雨花台,此时与太平军对敌的是湘军围城主力曾国荃部。曾国荃的弟弟曾国华曾经在与李秀成的作战中战死,因此曾国荃和李秀成两人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只是此时曾国荃部的湘军只有三万余人,其中一部分还由于瘟疫而生病。因此湘军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如果此时城中太平军和李秀成的军队夹击湘军,湘军必败。可惜这时的洪秀全只盼着李秀成能来救他,况且李秀成所带军队数倍于敌,因此洪秀全有理由相信,李秀成将领着太平军迅速踏平曾国荃,解了南京之围。估计李秀成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导致了后期的失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李秀成轻敌,再加上自己姗姗来迟怕洪秀全怪罪,于是急于结束战斗,一来可以解除洪秀全的误会,二来可以早日返回苏杭,巩固南方战区。谁知道此时的曾国荃一看来了这么多太平军,于是严令部下不得主动出击,然后高寨深壕,只做防守。李秀成利用人数优势,让太平军直扑湘军战壕。湘军用大炮还击,每次都是等到太平军走近了才打,一炮轰死一大片。两军交战数十日,太平军伤亡一万多人。这时李秀成才意识到湘军的厉害,于是改变策略。集中火力炮轰湘军营寨和壕沟,然后在炮火的掩护下冲击。这时湘军意识到危险到来,曾国荃不顾生命危险,骑着马四处指挥作战,不幸被流弹击中左脸,血流不止,即使这样曾国荃也没有下战场,继续在前线指挥作战。

双方戮战正酣,太平军另外一只援军赶到。这时李秀成又改变了策略,从地底下挖地道,地面上炮轰。上下双管齐下,直逼湘军战壕。

此时是湘军最艰难的时刻,生死只在一线间。正当双方激战时,突然湘军有一处营垒被炮火轰塌,几千名太平军攻了进来。生死时刻,不容多想,湘军迎着炮火就冲了上去,双方展开白刃战。凭着必死的勇气,湘军和太平军展开血战,反复争夺阵地五六次,最后,在湘军的英勇拼杀下,太平军放弃了这个缺口。紧接着湘军对太平军挖的地道进行破坏,凡是挖通的地道,湘军要么在通道口生火造烟,要么往通道里灌粪便,要么用木板将通道口封死。于是太平军挖地道的行动也被破坏。李秀成无奈,命令停止进攻。至此,从 1862 年 10 月 13 日李秀成发起进攻命令到 11 月 26 日下令撤军,双方激战四十多天,太平军死伤无数,但是没有能前进一步。那么李秀成为什么要撤军呢?

此时太平军已经被打得没有了士气,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太平军初次冲击就被湘军炮火轰死一万多人,后来挖地道和炮火冲锋双管齐下仍然没有效果。

最关键的是仓促千里行军救援,后方粮草不继。南方地区已经开始被左宗棠和李鸿章进攻。时间此时也临近冬天,士兵没有冬衣,难以支持继续打下去。与此相反,湘军确保了水陆的畅通,因此军粮和武器一直源源不断的供给,所以李秀成一直很纳闷,曾国荃的炮弹怎么就是打不完呢?这就是雨花台大战的经过,李秀成随后撤进南京城,最终南京城也被湘军攻破,李秀成逃出城外后被俘,随后被曾国藩杀害。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虽然在雨花台大战中,太平军数倍于湘军,但是由于李秀成错误的指挥,再加上没有足够的军粮支持。在曾国荃深沟高寨的严防死守之下,双方厮杀四十余日,最终李秀成没有能前进一步,以失败告终!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