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装甲车辆损失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5 22:33:28 8次浏览

关于问题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装甲车辆损失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诺门罕战役,苏联装甲部队损失是比较大的:苏军坦克被击毁 280 多辆,装甲车损失 90 辆,日军只损失了 30 多辆战车装甲车。

原因如下:

第一,苏联坦克装甲车的性能很差。

大家熟悉的 T34 中型坦克,大量装备是在 2 年多以后的事情,而不是诺门罕的 1939 年。

在 1939 年,苏军的坦克装甲车并不好,没有明显强于日军。

苏军主要使用了 BT-5 快速坦克、BT-7 快速坦克和 T-26 轻型坦克。

所谓快速坦克,其实就是轻型坦克。

这些轻型坦克最大的问题,就是防御能力非常弱。

我们看看综合性能不错的 T-26,这种 10 吨的轻型坦克装甲就很弱,车体和炮塔正面与两侧的装甲厚度均为 15 毫米铆接装甲,后部均为 10 毫米铆接装甲。

T-26 的 45 毫米火炮精度不好,必须前进到 300 米距离才能保证炮击精度。也就是说,T-26 开炮轰击时,自己距离敌人反坦克武器是近在咫尺的,非常危险。

至于 BT-5 正面装甲只有 13 毫米,刚刚装备部队的 BT-7 正面装甲不过 20 毫米,全车重量也提高到 15 吨。

这些装甲的防御力,都太弱了。

第二,日军装备不少反坦克武器。

日军正规师团,都装备大量反坦克武器,这是制式装备。

常见的是 94 式 37 毫米反坦克炮,该炮是德国德国 KWK36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的仿制品,性能还是不错的。

在 500 米距离,可以射穿 40 毫米装甲板。即便在 1000 米距离,该炮也可以射穿 30 毫米装甲。

可见,苏军的三种坦克装甲都挡不住这种火炮,哪怕是 1000 米这么远的距离(实际上 37 毫米精确炮击距离 只有几百米)。

另外,日军基层装备最多的就是 97 式 20 毫米机关炮。

这种小炮是 20 毫米口径,重达 52 公斤,弹匣装弹 7 发。这种机关炮可以在 250 米距离,射穿 30 毫米钢板,在 420 米可以射穿 25 毫米,700 米可以射穿 20 毫米。

可见,就算是这种很烂的 20 毫米机关炮,也是可以对付苏联轻型坦克的。

第三,日军采用了正确的反坦克战术。

此次诺门罕战役中,苏军使用坦克装甲车主要是用于强攻,而日军则是防御。

日军很擅长防御,修建了很多野战工事,以阻碍苏军坦克的推进。

苏军坦克一般进入日本阵地三四百米时,就会遭遇各种反坦克障碍物的阻拦,速度大为减慢。

此时日本阵地上隐藏的 94 式 37 毫米反坦克炮和 97 式 20 毫米机关炮,就开始猛烈炮击。

因为苏军的轻型坦克装甲太弱了,被连续摧毁也没什么稀奇的。

另外,除了反坦克武器以外,日军还组织大量步兵进行单兵反坦克作战,他们使用炸药包、燃烧瓶、反坦克地雷,从散兵坑内突然冲出进行奇袭。期间,日军还搞过肉弹袭击,就是让人背着炸药包做自杀性攻击。

在这种作战模式下,苏军轻型坦克以及大量装甲车损失惨重。

战后,苏军检讨认为,虽然坦克装甲车是此战胜利的关键,但问题也是明显的:目前坦克的防御性太差了,不但被日军 37 毫米火炮连续摧毁,遇到 20 毫米机关炮也难以招架。

苏军分析被摧毁的坦克,发现有 80%是被日本反坦克火炮摧毁的,还有 10%是被日军野战炮轰击时摧毁的,而日军燃烧瓶甚至人弹造成的损失只有百分之几,无足轻重。

诺门罕战役告诉苏军,他们的坦克太弱了。苏联也吸取了教训,不惜代价的研发 T34 中型坦克。

T34 坦克 45 毫米厚 32 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 70 毫米,而 49 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 54 毫米,不是日本这两种垃圾反坦克炮可以对付的。

如果诺门罕战役苏军就装备了 T34,压根不会有什么损失。

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吸取教训,失败是成功的老妈!

【2】、来自网友【战争子午线】的最佳回答:

诺门坎战役开始双方打的还是体系化战争,到了后来短兵相接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战术可言了,基本上就是靠实力来决胜负了。

诺门坎战役爆发的原因,还是因为贪婪的日本军国主义,想要依靠优势军力,夺取外蒙古和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把整个远东收入自己的囊中,胃口比自己的肚子还要大。

我在以前的问答里,已经对苏日双方坦克的数量和性能,进行过详细的介绍,今天就不再过多叙述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在本人的主页里,查找一下。

今天主要对苏日双方的装甲车,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从用途和性能上寻找各自的差距。

苏联在二战前研发了 FAI、D、BA 三款系列,多型号的四轮装甲车。

苏军的装甲车开始是同于侦察和搜集情报的,后来结合战场实际情况,改造成装备无线电台,烟雾弹发射器,7.26 毫米口径的 DT 机枪,甚至可以布雷,以及配置炮塔,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诺门坎战役中,苏军配备了 385 辆装甲车,其中少数由 FAI 改进的 FAI-M 轻型装甲车,大部分是 BA-3 型的装甲车,在防护和机动性能上,都没有坦克好使。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投入的坦克,也只有 160 多辆,其中装甲车有 50 多辆,这款 97 式骑兵装甲车,4.7 吨左右的重量,12 毫米的防护厚度,每小时 40 公里的速度,配备有 37 毫米的速射炮,总体来说战场生存力低。

诺门坎战役,根本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坦克装甲车大战,苏军总共出动了千辆坦克装甲车,而日军只有 200 辆左右,而且还不是一次性投入战斗。

诺门坎战役,苏军坦克装甲车损失在 400 辆左右,日军只损失了 100 多辆。

苏军坦克装甲车之所以损失比日军多,是因为大部分都是被对方飞机和远程火炮摧毁的,等到双方照面的时候,日军已经没有多少坦克装甲车可用了,而苏军则依靠数量,继续源源不断的投入坦克装甲车。

日军最终靠“猪突战术”,以汽车装满油桶,迎头撞击苏军装甲力量,同时步兵手持燃烧瓶,利用苏军坦克装甲车的视觉死角,发动自杀性攻击,这才造成苏军装甲力量损失惨重。

因为苏军受大清洗运动的影响,失去了很多优秀将领,导致在通讯和战术理念上,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无法把机械化部队的整体优势,发挥出来。

在诺门坎战役损失惨重,暴露出苏军各兵种之间,没有形成联合作战体系,尤其是坦克装甲车,缺乏和步兵的配合,侧翼极容易造成日军步兵的偷袭,这也是苏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

诺门坎战役苏军的惨胜,其实也说明了,依靠数量可以弥补其他短板,最终还是由实力决定输赢。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