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美国援助他国军事设备,为什么不担心他国仿制?有特殊装置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江北陆逊】的最佳回答:
40 年了,黑鹰你依然没有仿制出来。
仿制只能仿型,但以下几个方面呢?
- 一、材料
这大概是最大的痛点。中国材料是极其落后的。我本科学材料的,知道它的难点在哪。
首先是配比,配比的比例是很精确的,这需要千百次的实验,这需要很多的时间和投入,成本非常之高。
其次,配比的材料比例你确定了,但是如何合成才是高效低成本的?合成温度、工艺流程、催化剂等等,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坑。
而每一个零部件可能都有这么多的难题,这是一
其次,则是加工工艺。
- 二、加工工艺则是另一个难点。
别小看这个,简单提一个,冷加工。冷加工和热加工都在工艺领域有广泛应用,很多的零部件咬合或者加工到一起,靠得就是利用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个温度是多少就很难说。
还有热加工,水下加工、真空加工等等,这些工艺你能搞得清楚吗?
- 三、加工器械呢?这又是一个难点
典型的当然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光刻机了。估计大家不清楚的,在最近几年都清楚了。
其实远不止这些。各种你车床,更是我们的致命弱点。国内的车床工艺不过关,控制不过关,材料不过关,这可不是开玩笑。像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苏联偷运了几台东芝机床,它的核潜艇静音技术提高了几个等级。原因就是各种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极大提高,彼此间的咬合灵敏度大大提升,极大的降低了噪音。
这不只是咬合的问题,还有表面处理技术。更高的工艺,表面越平滑,精度越高,噪音越低等等。这些车床等器械我们差得更远。
- 四、测试仪器
很多人可能对加工机械车床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测试仪器就不一定了。可测试仪器我们的差距更大。各种测温的测距的毒性测试的疲劳测试的仪器,零零总总,你可以去国内实验室看看,除了极少数如烧杯镊子等等,稍微高端一点的测试仪器都是国外的。
没有这些测试仪器,加工出那些设备更是不可能。
- 五、还有最关键的因素则是软件
国内的软件全面落后。各种设计、开发、控制、检测等方面的软件完全就是稀烂。就比如说,F22、F35 网上都有高清图,但你复制得了吗?表面看起来是直线或者曲线,但一些微小的突起、流线、孔洞等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这么设计?也许你认为不重要,但那些往往是关键的。这些都是软件的功劳,它是有严格的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等方面的依据的。
如此等等,你仿制得了吗?
sh
【2】、来自网友【梁老师说事】的最佳回答: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担不担心?那得是看什么设备了!
其实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和题目有一定的关系,现在就说说这件事。
从这件事,我们来看看仿制这件事是怎么回事?
关于仿制的一些事。
我们都知道鱼雷算是海军装备中的一款大杀器,1866 年的时候,英国人就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枚鱼雷,当时被叫做白头鱼雷。
东西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利用压缩空气驱动螺旋桨的装备,特别的简单。
所以鱼雷算是一个款老装备了,但时间走到现在,鱼雷依然是一款高科技武器。
不说别的,就说能够制造重型鱼雷的国家,放眼世界也是有数的几个国家而已。
而我们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的鱼雷最早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行研发的,基本上建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研制了,那会接受的是苏联的技术。
仿制对象就是苏联的 53 型直航鱼雷,往后就发展出了鱼 1,鱼 2 以及鱼 3。
此后又以苏联 53 型反舰鱼雷,又研发出了鱼 5 和鱼 6。
前后研发的系列也就这两个类别,所以我们的鱼雷技术到这里带着明显的苏联风格。
说个数据,就明白当时我们鱼雷的水平是啥样了。
我们在八十年代的时候,鱼雷的航速是三十五节,就这速度说实话,就算是走直线去攻击稍微厉害一点的潜艇,也不成,压根就追不上,人家一开起来速度可以达到五十节。
当然以上不是重点,算是一个科普,那么时间走到 1978 年的时候,重点来了。
话说这一年的某一天,我们海上的渔民兄弟们干了一件大事。
他们在海上打鱼,一网下去,鱼没捞到几条,到是捞上一个圆圆的粗粗的,长长的铁家伙。
渔民兄弟们,瞅了半天不认识这个东西,但知道这绝对是一个好东西,所以干脆鱼也不打了,开着船就回来了。
专家们听说,渔民兄弟们打捞回来一个好东西,急急忙忙地赶过来一瞅。
看到实物的时候,都乐了,好东西啊!
这是一枚美国造的 MK46 型鱼雷,是一种轻型鱼雷,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设计研发的。
在 1965 年开始生产列装部队的,里边好东西可不少,什么主动声纳制导,被动声纳制导,自导搜索距离可以达到四百六十米。
不仅如此,这枚鱼雷还是第一个装上热动力型的鱼雷,而且是最早采用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的自导鱼雷。
美国人生产了大约两万枚这种鱼雷,提供给二十多个国家使用,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鱼雷。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枚 MK46 型鱼雷属于早期型号的鱼雷。
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东西发射出去居然就没有爆炸,沉到大海里头了,被我们的渔民兄弟一网就给网回来了。
好东西,当然得拿回去研究研究。
我们拿到这款鱼雷实物之后,进行检测,到了 1982 年的时候,才开始有了想法。
最终在 2006 年的时候,我们研发出了先进鱼雷。
算算时间,进行检测四年,然后二十六年研发。
不容易啊!所以仿制一件东西,不是说拿到了实物,就可以很轻松的出成品,过程是很艰辛的。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仿制的一些内容,体会一下,他到底是怎么做的。
仿制的过程
其实仿制,我们更多的时候叫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也叫反求工程,方向工程,他是相对于传统概念来说的。
我们传统的设计思路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逆向工程反过来了,从有到无。
逆向工程的操作,其实说到底他就是一种对零件的一个测量工作,对得到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比如一颗子弹,弹头的长度和重量,弹壳的长度和重量,弹壳脖颈的长度,尾部底火的螺纹宽度等等。
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子弹外壳,测量的数据不下二十个,保不齐说的这个数都少了,很多想都想不到的数据都要进行测量。
然后利用这些数据,在图纸上进行建模,然后出东西。
而这些过程,也仅仅是针对一个零件,而不是一件完整的装备,所以要把一件装备完整地复刻下来,并不容易,这里边包括材料学,计量经济学,甚至是生产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
有些内容的名字,你要是把它拆成一个个字,你能理解,但把这些字合到一块变成一个项目的名称,你都不知道这个项目是干什么的?
这件事往深了说,就不能再讨论了,总之一句话,逆向工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那么难点在哪里呢?我们说几个能说的内容。
第一最困难的就是材料。
比如一个实物,我们把他拆成了一个个的零件,看起来这就是一颗螺丝钉没啥特殊的。
把他的模型数据测量出来,我们可以复刻出来,但用的材料却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这颗螺丝钉需要抗腐蚀抗高温高压的,那么抗腐蚀的程度是多少?抗高温高压的程度又是多少?靠测量能量出来吗?不能,一把尺子,怎么可能量出这些东西呢?
再有就是,这颗螺丝钉有没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抗什么的性能,一旦疏忽了这个抗性,结果会如何,我们一概不知道。
那么只能对材料本身进行研究,但一个材料,他不仅仅是各种原料混合到一块,出来就能和人家的材料一模一样。
在生产这个材料的时候,必须了解,他在什么温度下倒一种配料,什么时候倒另一种配料。
你是无法想象材料这种东西的特殊性,同样的配料,连分量都一样,就是因为制造环节的不一样,温度高低不一样,最终出来的成品很可能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特性。
材料的制造其实就是一种对规律的把控,加上一点点的偶然性。
偶然性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实验室都是平等的,但对规律的把控却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才能寻找到一条条的规律。
我们对材料的研究时间不长,可以说是很短,也就是说对于材料经验的积累,是我们的短板。
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对于材料的研究,都是有自己的数据库的。
其实,我们很多东西都能设计,最大的难关,或者说是最大的瓶颈就是材料,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追上去的。
所以在逆向工程中,材料是最大的难题。
第二个难点就是车床。
一说这个,了解的都挠头,世界上最好的车床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一台好的车床可以扯出精度更高的零部件,就拿螺旋桨来说事,相同的材料,工艺也一样,更高精度的车床,可以做当让螺旋桨保持相当低的噪音。
说一件事就明白了。
比如上个世纪的时候,美国和苏联双方还处于冷战状态。
苏联的核潜艇技术也不差,该有的都有,那也是很先进的,但无奈得很,就是因为车床不怎么好,出来的零件组装起来的核潜艇,噪音相当巨大。
比如阿尔法潜艇,在挪威巡航的时候,哪噪音美国人搁老远都能听到这潜艇的声音,想藏都藏不住的。
所以苏联很希望能搞到一批高精度的车床。
但对于车床这东西,美国人看得相当严格,毕竟这东西可以和战略挂钩的。
苏联反复尝试过,比如在 1970 年的时候,苏联就和意大利接触过,想要从达涅利公司购买几台加工螺旋桨的数控机床。
但这件事还是不了了之了,原因就是美国人从中作梗,苏联就买不到这种机床。
苏联不甘心,最终在日本人这里找到了突破口,他们找到日本的东芝公司,用三十五亿日元,也就是五百万美元,购买了四台高精度数控机床。
东芝公司知道这是美国人看管比较严格的机床,毕竟巴黎统筹委员会就有明文规定的。
所以东芝公司就耍了一个花招,他们在 1983 年的一个晚上,将这四台数控机床,打包成几十个箱子,先是转运到了挪威。
到了挪威之后,苏联通过渠道,再把这批箱子取走,就这么的这笔交易算是完成了。
哎!交易完成之后,美国人就开始纳闷了?咋回事呢?原本噪音吵吵特别亮堂的苏联潜艇,怎么声音越来越小了,以至于后来就监听不到了。
美国人很苦恼,其实日本人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数控机床居然会在这个方面大显身手。
原本这件事就这么样了,没人说,就没人知道了。
但事情后来又起了波澜,问题出在了日本人这里,当时参与这件事的有一个叫做熊谷独的日本人,他和雇主发生了矛盾,最终走到了辞职的地步。
熊谷独很不服气,最终就向巴黎统筹委员会揭发了这件事。
美国人这才知道,苏联的潜艇噪音变小的问题。
最终日本还花费了一亿日元在美国五十多家报纸上,刊登道歉广告。
所以从这件事当中,我们就能看出来,一台高精度的机床是如何的重要。
同样的工艺,同样的材料,经过高精度机床这么一制作,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不得不服啊!
越是高级装备,这种高精度车床使用率就会越高的。
目前为止,我们中低端的车床不错,但高端的车床还是不行。
当然了,这个也不用气馁的,毕竟我们建国的时候,手里啥都没有,真正的一穷二白,连一个显微镜使用的玻璃片都制作不出来,现在不也是啥也有了吗?
就如同那台外国人抱着当宝贝的光刻机一样,拿下他也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最后一个要说的就是软件。
目前为止,很多高科技东西,他不仅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
软件这个东西,虽然就是几行代码而已,但这东西是启动硬件设备的关键。
比如车床,就算是搞到了整个设备,如果没有相应的软件启动,这也是废铁一块。
哪怕是临时写了软件,凑活着能够启动,但因为不匹配,最终出来的成品可能精度就高不到那里去了。
所以仿制或者是逆向工程,虽然也就三两个字,但其中包含的东西太多了。
看到实物就能轻轻松松仿制出来,不太可能的,至少不好弄。
就拿鱼雷这件事,前后的时间很长的。
话说到这里,我们回头看看,对于装备的保护会不会有特殊装置?
还真就有。
比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曾经报道过,美国拿出一笔巨款研发自毁装置,目的是让电子设备在丢失或者是其他特殊条件下,进行自我销毁。
比如好莱坞大片《碟中谍》,就有这样对装备的自我销毁设备。
这样的自毁装置在如今的装备中,使用得很广泛。
比如导弹的自毁装置,他可以让导弹在发生故障,或者是因为某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导弹偏离原定路线,甚至是导弹发射出去之后,原定计划发生改变等等,都会启动导弹的自毁程序的。
不说别的,在 2012 年的时候,美国人卖给沙特一千三百枚集束炸弹,就是经过软件改进了传感引信,至于能干什么?你猜猜看?
还有无人机自毁技术,比如美国著名的弹簧刀,个小,威力到是不小,他们也害怕落到对手的手里,这里边自毁程序也是有的。
所以目前各种高科技武器,哪怕是一枚炸弹,都会装有这种自毁装置,就是害怕上边的技术落到对手的手里。
当然还有针对软件的自毁程序,比如一旦出现了特定情况,计算机就会启动数据重写功能。
将一些个没有任何意义的代码,写满整个硬盘,从而达到删除硬盘数据的效果,保证这些硬盘就算是被获取了,也没有办法恢复。
还有烧毁芯片,用过流电源将关键的芯片直接烧毁。
所以防备的手段多了去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