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请问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会打得过赵匡胤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黑水布衣】的最佳回答:
你以为李煜没努力过吗?
一说到南唐后主李煜,大家想到的就是那个文艺青年皇帝。他好读书,善于作文填词,是个词人,又工书画,精音律,和北宋的徽宗皇帝有一比。似乎李煜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昏君形象。
如果说李煜励精图治,能不能保卫国土,击败赵匡胤?
其实李煜在那个位置上已经干得不错了。自从他继位后,还是做了一番事业的。
政治上——称臣纳贡
本来皇位是轮不到李煜的,他有五个哥哥,四个早夭,大哥是太子李弘冀。这位太子可是心狠手辣,在设计逼迫其父李璟废除皇太弟李景遂的继承人之位后,尚不放心,派人把李景遂毒杀。而他也时刻提防着李煜(当时李煜算是次子了)。结果人算不如天算,李弘冀也病死了。这样,皇冠就直接落到了李煜头上。
其实李煜一直对政治不感兴趣,他流连山水,寄意诗佛。被推上这个位置,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继位后的李煜以巧妙的政治手腕与北宋周旋,积聚抵抗力量。他先是遣使入贡,得到了之前淮南战役中俘虏的南唐士兵数千人,这批老兵后来成为抵抗北宋时的重要力量。在南唐大旱之时,李煜又以巧妙的外交手段,从北宋求取到米麦十万石,缓解了境内的危机。他也基本稳住了周边小国的挑衅,算是基本完成了任务。
军事上——提拔人才
李煜重视军事,亦注重提拔人才,尤其重视选拔人才的公正和公平。所用的人才中,卢绛善战,屡挫宋军,陈乔、张洎善谋,为南唐构造防御体系,韩熙载、徐铉等也堪称一时名臣。李煜麾下人才济济,可谓知人善任。
经济上——稳住民心
继位之后,李煜便下令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生息;取消李璟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将屯田所获租税的十分之一作为官员俸禄,。此项政策推行后,既增加了赋税,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骚扰。
李煜还改革的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虽然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但也起到了安民心的作用。
应该说,在李煜的努力下,南唐基本恢复了李璟之前的生气。但要对抗北宋,显然是不够的。
腹背受敌
早在李璟时期,南唐最为肥沃富庶的淮南之地就已经被柴荣所夺,这片土地现在已经在赵匡胤手中,北宋一直对南唐保持着军事压力,毕竟当时的中国南方,能够给与北宋威胁的也只有南唐了。更可怕的是,占据两浙的吴越国是南唐的世仇。吴越钱氏不但不知唇亡齿寒之理,反而一直奉行与北方夹击南唐的国策。腹背受敌,随着北宋相继平定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国势危如累卵,李煜只能选择过一天算一天了。
固守失败
在李煜和他的谋臣们看来,北宋统一天下在即,南唐要想生存只能固守。整体来说,南唐的战略部署说得上是应对得当,可圈可点。李煜以金陵为正面,抵御北宋猛攻,江西、苏南为两翼,分北宋兵势。他想依靠南唐刚刚恢复的国力来与北宋来一场消耗战。
其实北宋灭南唐的那场战斗,也是非常艰险的。北宋名将曹彬、潘美也不足以完全掌控局面,还是靠赵匡胤的兵行险着才攻破金陵。金陵失守后,还发生了极为惨烈的巷战,所以说,南唐真的没有那么羸弱,绝对是块硬骨头。
其实李煜的失败,就是败给了大势。他上台时,中国再次一统的趋势已经无法改变,即使他在励精图治,也是无法改变这一情况了。后来,定居东京的李煜时常怀念故国,确实也有不甘之意,又遇上了猜忌心集中的赵光义,只能得到了被毒杀的下场。
传说李煜转世之后成了赵佶,以葬送了北宋江山来报复。这个说法倒是很符合那种宿命论吧,呵呵。
【2】、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打不过。
南唐的前身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国,政权奠基人叫杨行密。这个人在世时,江东有打败北方的希望。
因为一方面,当时北方军阀混战,最强的两个军阀,朱温和李克用势均力敌,且又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有你无我。朱温不敢大举南下。这给了杨行密统一南方,再大举北上的机遇。
另一方面,杨行密麾下的江东军头的战斗力也不弱,而且很多都是从北方来的精兵。靠着这班人,他多次击败朱温,打得朱温对他是无可奈何。
再一方面,杨行密本身也是从残酷战争中脱颖而出的豪杰,有才,有地位,有大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所以说,如果杨行密能活的久一点,依靠他的实力和当时南北实力差距不大的现状,他并非没有改写历史的机会。
但可惜的是,杨行密命不好,54 岁去世。他死后,儿子杨渥继位,这位小爷是个荒淫放纵的昏君,所以仅过了一年,杨渥就被江东军头之一的徐温给杀了,杨氏的权力至此也慢慢落到了徐氏手中。
徐温这个人,善用人才,对百姓也很好,吴国在他的控制下,蒸蒸日上。但是,他的权力是靠篡权得来的,难免受世人非议,因而这也就导致他性格多疑。
当时曾有人劝过他,建议他攻打吴越国。后梁咱惹不起,吴越还惹不起?如果把吴越国给灭了,再逆江而上,灭了南平和楚国,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徐温派别人出征,他不放心,他自己出征,他又不敢。就这样一直到死,他都认为能保住吴国这一亩三分地,传到儿子平稳篡位就不错了,缺乏最基本的进取心。
时间来到公元 927 年。这一年徐温病死,其养子徐知诰接过权柄。十年后,徐知诰逼吴王杨溥禅位,吴国灭亡,大齐政权建立。又过了两年,徐知诰恢复本姓,改名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齐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继位后,对现实情况看得很清楚。强兵是打出来的,北方军阀长年混战,南方却极少有战争,南北方连基本的“军事交流”都没有。这也就意味着,北方二代军阀的战斗力在这期间已远远凌驾于南方二代军阀了。
况且,经过后梁、后唐两代后,北方政权已全据江汉,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利,对南方割据政权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此时南唐已经没有灭掉吴越,再一统江南的机遇了。
所以李昪的策略就是求稳,等待机遇出现后再出击。能不能反杀北方,这另说,最起码求个自保,与北方分庭抗礼,争取搞南北朝还是可以做到的。
对此,一帮南唐老臣被气要吐血,私下里讽刺李昪是“田舍翁”。但李昪不为所动,仍然是志在固守吴国旧地,无意开拓,只待时机出现后再动手。
公元 943 年,李昪病死,他儿子李璟继位。
李璟的性格跟李昪完全相反,他老爹战略偏保守,他是偏激进;他老爹善用人,他则是尽用庸才;他老爹休养生息,勤俭朴素,他则是铺张浪费,开启了奢靡之风的先河。南唐从这位小爷开始,正式踏上了作死之路。
公元 945 年,李璟出兵灭闽国。这是自杨行密死后,江东集团第一次对外扩张地盘。
然而,李璟志大才疏。灭闽国,南唐只捞到了建、汀二州,最肥的漳,泉二州被福建清源军占走了。另一块大肥肉福州,则被隔岸观火的吴越吞进了肚子里。
公元 947 年,后晋被契丹所灭,河东军阀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这个时候,是北方最虚弱的时候。对于南唐而言,既可以趁机打后汉,也可以趁机打吴越。不管打哪个,都可以捞点好处。
但可惜的是,由于被闽国拖住了手脚,此时南唐已经腾不出手再开辟第二战场。李昪等了十几年没等来的机会,就这样被李璟给活生生给浪费了。
公元 951 年,楚国内乱,李璟见机派大军攻入楚国。但跟此前灭闽国一样,由于李璟用人不当,南唐浩浩荡荡出兵,不仅一寸土地也没占到,反而让趁火打劫的南汉吞并了大片两广北部土地,其余土地则被湖南当地的军阀占有。南唐可谓是损兵折将,什么好处也没捞到。
连受两次重创,李昪当年攒的一点家当,算是被李璟败的所剩无几。
公元 955~958 年,眼见南唐衰落,后周世宗柴荣趁机南征。后周军三次大兵压境,南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被打得全军覆没。李璟无奈之下只得上表请降,求划江为界。柴荣表示可以,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地盘自此为后周所有。
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淮南一失,南方政权的灭亡基本上可以进入倒计时了。
并且本来南唐每年就要向后周进贡,而没有淮南的南唐,财政越来越吃紧。譬如说,江北产盐,江南产茶,南唐长江两岸的老百姓原先可以商业交流,互补茶盐资源,南唐政府也可以从中收税。但失了淮南后,南唐老百姓为了吃盐,不得不花高价从后周控制的淮南买盐。南唐政府失去一大笔税收,为抹平财政亏欠,又不得不几次加税,搞得老百姓是民不聊生。南唐国力更加的衰落。
李璟留给儿子李煜的江山,跟本就是个无解的烂摊子。
公元 961 年,李璟抑郁而亡。李煜继位。
公元 963 年,北宋假途灭虢,袭占荆湖。
公元 965 年,北宋分进合击,攻灭后蜀。
公元 971 年,北宋诱歼主力,灭亡南汉。
至此,南唐被北宋三面包围。如果再算上跟北宋穿一条裤子的吴越国,此时李煜面对的四面受敌局面。
他昏庸无能,南唐要灭亡。
他励精图治,南唐也一样要灭亡。
区别只在于抵抗时间的长短而已。
所以说。李煜是否认真治理国家,结果都是一样的。江东集团从徐温开始,就失去了打败北方军阀的可能性。从李璟开始,更是埋下了灭亡的根源。李煜接手的是一副稀巴烂牌面,南唐被灭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