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20:30:28 2次浏览

关于问题管理的本质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管理者的地图】的最佳回答:

管理的本质是站在人性需求的角度,设计合理的机制,满足人性需求的过程。

管理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公司运营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2.解决员工的人性问题。

管理不是要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要聚焦,聚焦在目标,聚焦在瓶颈,解决掉高维度的问题,低维度的自然不存在了。

管理就是管理人与事:事是目标、流程、架构、措施等;人是工作动力激励与赋能等机制。

长期是管人,短期是管事。通过事来调整人;事只是一时的,人是长期的。

但人不是工业品不是标准品,不会有“完美合适的”人,所以要管一部分,放一部分——对事情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管,其他的可放。

很多企业管理而言,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制定标准比管人实用。

把管理的重心放到事情(目标)上,把关注点放到流程与操作标准上,如此更容易有实质性的改善和提升。

管人的本质是做人,管人的基础是信任,管人的办法是流程,管人的效率是机制,管人的根本是影响力,管人的目的是共同成就。

管理的核心在于利润,利润的核心在于经营,经营的核心在于人才,人才的核心在于激励,激励的核心在于分配,分配的核心在于绩效,绩效的核心在于预算,没有预算谈不上绩效,没有绩效谈不上分配,没有分配谈不上共享共赢,没有共享共赢,就没有员工的自动自发。

一、企业管理实务的本质就是表单,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标准,业务的本质就是流程。企业管理有九大核心工具:

1.三表:工作分析表、绩效考核表、晋升标准表。2.三图:战略规划图、组织架构图、晋升通道图。3.二书:目标责任书、高级人才引进说明书。4.一设计:薪酬设计。

二、员工不作为,90%是工资不对;企业没利润,90%是没有目标;企业没人才,90%是分钱错了;没有绩效管理,就谈不上管理;没有目标管理,就谈不上经营。没有系统机制,就谈不上共赢。

管理中处处有尺度,事事可量化,成功才可以复制。系统化、标准化已是常态,人的智力绝大多数相差无几,做事的工具和步骤不同,这才导致了差距。

三、管理不是分配任务,而是分配责任。

1.三流公司没有《工作分析表》,只分配任务,没有清晰的责权利,管理混乱。

2.二流公司有《工作分析表》,但是都形同虚设,没有按责任定目标,没有按目标定考核。

3.一流的公司不仅有《工作分析表》,而且让员工非常清晰围绕责任来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建立明确的考核标准自我管理。

四、确保目标达成的技术,叫管理。目标是一切管理的基础和开始。有目标的人,就会无中生有;没有目标的人,就会无事生非。没有目标的航行,叫漂流。没有目标的走路,叫流浪。统一目标是凝聚力量背后的总开关。用目标管人,而不是用人管人。

团队管理从效果看,就看目标一致性的程度。一致性的程度越高,说明管理的效果越好,管理的痕迹越少。团队与员工目标一致是最高原则,奖励,惩罚,劝退都是基于这个最高原则。

管理者应该抓住每一次和团队成员反馈的机会,传达团队目标一致性的概念。与员工沟通思想工作的时候需要从目标的一致性出发,引导出其工作的初心。

在员工倾听你反馈的时,TA 是最专注的,也是气氛最合时宜的时候,这个时候跟 TA 说公司的愿景,团队的目标,是最好的时机。发奖金时,需要强调的是员工的努力与我们期望的方向一致。员工离职时,需要给在职员工传递离职员工的发展方向与我们不符。

即使个人能力十分突出,如果无法协作、帮助团队进步,管理者应理直气壮地进行干预。开始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自己的目标和公司的目标一致。哪怕不一致,也能在公司愿景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契合点。如果找不到,只能说明不合适。但不要否定公司,否定自己的能力。

员工和团队的目标保持一致,团队才会以最快的速度成长,更快达成目标。高质量的关系可以得到逐步加强,反之,反而成为一种消耗。一支内耗的团队甚至不用竞争对手的打击,哪怕发展机会递到手里,这种团队也只会浪费机会而已。

五、评价一个管理体系的好坏的标准是:

1.大批优秀人才通过这个体系取得的结果是不好的,那么管理体系就是不好的。

2.如果一般的人才通过这个体系取得好的结果,那么管理体系就是好的。

3.企业的价值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能否实现员工价值潜能的释放。

4.管理体系中的奖罚分明可以设计为:容易做到的事情只有罚,相对困难做到的事只有奖。

六、管理哲学涉及的是理念 、文化 、信仰和自律 ,而管理科学涉及的则是制度 、流程 、方法和工具 。

有了科学的方法论 ,理念和文化才可以复制 ,才可以重复 ,才可以延续 。管理科学上升到管理哲学才有生命力 ,管理哲学落实到管理科学才有执行力 ;因为管理科学探讨的是 “是什么 ” (What)而管理哲学探讨的是 “为什么 ” (Why) 。

无论是制定发展目标 、战略规划 ,还是设计管理制度 ,都要描述背后是基于哪些特定的管理哲学 ,即我们到底是基于什么假定 ,基于什么理念 ,基于什么信念 ,想达到什么目的 ,等等 。

没有弄明白管理哲学 ,没有想清楚到底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之前 ,就匆匆忙忙制定管理制度的做法一定是徒劳的 。因为没有管理哲学做基础 ,任何制度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甚至有可能违背人性 。

尊重人 、相信人并不意味着纵容 ,千万不能把人性化管理误解为人情化管理 ,制度一定是无情的 、严格的 ,但处理人的方法却是有情的 、合理的 。

确切地说 ,要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白 ,自由是有边界的 ,没有出界之前充满了自由 ,出了边界就失去了自由 。

【2】、来自网友【耕然夫】的最佳回答:

如果让你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你会怎么解析这个问题?它是问“管理究竟是什么”吗?还是问“管理到底管什么”?还是问“究竟应该怎么管理”?还是问“管理的核心是什么”?仰或是问“管理的范畴究竟是什么”?如果还没有解析好这个问题,上来就回答,很可能无法真正回答题主想问的问题。

依据我个人的分析,题主想问的问题是以上问题的集合,但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怎么管、管什么才能让管理有效,才能让组织有执行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打蛇打七寸。抓住管理的本,提纲挈领,才能让管理有效。我们来逐条解释管理的本质。

第一,管理的前提条件。

当我们面对客户时,必须摸清客户的心理,满足他们的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才能把东西卖出去。而当管理者面对员工想要把公司的“岗位职责”“卖”给员工,让员工心甘情愿用勤奋和努力“购买”公司的“岗位职责”时,就要摸清员工的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这是管理的前提条件。摸不清员工的需求,摸不清员工的心理,管理就管不到关键之处,胡子眉毛一把抓。

第二,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当我们对人性有深刻认知之后,才能对症下药,让管理出成效,有结果。人性中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而同一个人“既恶又善”,这是人的本性。在某种环境和条件下,善会胜出,员工会展现“善”的一面;换一种环境和条件,员工又会展现出“恶”的一面。当这种环境和条件不清晰的时候,员工就会在“恶”与“善”之间斗争和犹豫。所以,公司应该针对各种环境和条件出现的可能性,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这些方法包含了“抑恶”与“扬善”的具体措施,也包含了员工在“恶”与“善”之间犹豫时的争取策略。他们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体的一套管理体系。

第三、管理的职能的执行。

大家都在谈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前把领导拆分成协调与指挥两项),这些学术性的东西,说实话,比较好掌握,但所有这些“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内容都是由员工来拟定和执行的。这四个职能执行的好坏,都以“识得人性”为前提。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公司都知道这四项管理职能,但绝大多数的公司这四项职能走做得不好,就是因为没有以“识得人性”为前提。他们只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以自己的意愿和好恶,在指挥着这四项职能的拟定、实施。所以,这四项职能应该在最前面加一条:识得人性。管理者时常要问自己:这个计划能够在“恶”的人性下执行吗?这个计划能够在“善”的人性下得以执行吗?组织的时候如果有“恶”出现怎么应对?当员工不愿意被“领导”怎么办?或者员工都是“你说咋办就咋办”怎么办?在控制的过程中,除了科学方法之外,还有没有什么“人性”需要考虑以便达成控制目的的?

人性是最难管理的,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忽东忽西”、“忽左忽右”、“忽好忽坏”,这也是为什么“管理很难”、“管理不出成效”的原因所在。

中国乃至国外的这些商界大佬、管理界大佬,比如任正非、马云、董明珠、曹德厚等等等等,就是一层一层把人性剥开,看了个清清楚楚,才能够把公司管理成现在这个样子。任正非心里清楚“我的股份 1.4%,其余的都是员工的”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员工才会认为被激励;董明珠知道房子在员工心中的地位,所以才出台“格力员工一人一套房”的政策……

所以,管理的本质就是识破人性、破解人性、系统解决人性。归结成两个字,就是“激励”。公司制定每一项政策、制度、体系甚至每一个条款都应该问自己:能激励吗?有激励作用吗?至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都不难,只要持续读书、学习、实践就会习得,所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能成为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激励。抓住它,管理的基本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