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民国时期,中国混乱不堪,为什么在教育这一块却是人才辈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民间砖家金姐】的最佳回答:
一个乱字是灵魂,乱了思想才会乱,思想乱了,就会有活力,有活力就有创造力。
因为乱,所以资本不会渗透到教育里,因为乱世做教育不赚钱,那个时候的学生很多都是军阀搞的公办学校,都是专心做教育的。
因为乱,国民政府没有精力去干预教育,比如今天搞检查,明天查安全,哪个老师思想飘得有点远了等等,老师不用天天去应付上面的形式主义,所以那个时候的老师,讲课不是像现在这样统一的模式,而是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讲课的内容比较发散,都能深刻的触及灵魂。
因为乱,所以招生也比较“乱”,不会受到政策调控干预,学生想考哪个学校都可以过去考,通过了就录取,不会因为你的地域而去录取低分的。
因为乱,学校不用受政策影响,校长不用每天应付上级,在一个学校里,校长就是老大,校长说了算,校长完全可以拒绝讲授某军阀指定的课程,不过军阀一般也不会去干预教育。
因为乱,家长不会过多地干预老师的教育方法,不会每天盯着老师,说老师这个做得不对,学校那个不行,他们每天要努力让自己先活着。
因为乱,需要竞争,需要真正的人才,所以各地军阀很重视教育,老师的工资普遍很高,所以老师可以专心做教育,不用一边搞教育,一边担心下个月吃什么。
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2】、来自网友【汉关驼铃】的最佳回答:
“乱世出英雄”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但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思想界、教育界,不过得改成“乱世出英才”。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越是在乱世越是感觉英才辈出,越是在和平的盛世,越是感觉大家都很平庸。为什么会这样呢?机会。
因为乱世出人头地的机会多,就象在战场上,一场战斗下来很多比你优秀的指挥员都死了,你只要活下来就有可能当上指挥员。即使你没有上过军校,但经过几十场战斗的实战后,只要你肯在实战中学总结经验,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指挥员,甚至还能成长成为出色的将军。
但要是在和平年代就不行,你只能一步一步的从基层熬,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领导只要不退休、不调走你就没有升迁的机会,甚至熬到退休也还是个小办事员。而乱世时淘汰的很快,行就是行,不行立马淘汰,是骡子是马经过一场战斗就知道,没有真本事的甚至连命都保不住,这就增加了人员上下流动的机率。
思想教育界也是一样,乱世时社会秩序混乱,没有政府的强制压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办什么报纸马上就可以办,所以思想十分活约,因此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大统一的和平盛世,社会秩序井然有条,政府对思想言论的控制强而有力,干什么事情讲什么话,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所以人们就不能想说啥说啥,想干啥事就压啥事。
春秋战国是乱世,所以才产生儒、法、道、墨、兵、纵横、阴阳等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类人才也可在各国找到施展本领的机会,这国不行那国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可是到了汉朝以后,汉武帝“罢除百家,独尊儒术″,将思想控制的死死的,只剩下儒家一家独大,后世的中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面了,反而是越来越保守,一直发展到朱明理学。
民国的时候能上大学的人很少,大学的思想很活跃,教授们想谈论什么就谈论什么,想办报就办报。而北洋政府本来就不是统一的政府,各派争斗不休,国内战争不断,压根没有心思去管教育上的事,否则五四运动爆发不了。所以那时候的教授、学者或热心于政治,或钻心于学问研究,成名的机会都很多。
而现在的教育也不差,也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你压根没有机会去展现你的才能,就是所谓的平台。干什么事都四平八稳、按步就班,你想出人头地很难,连个教授都评不上,更别想当什么大师。正所谓“千里马长有,而伯乐不长有”,即使有伯乐发现了你是千里马,还得有适合你奔腾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