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在《Science》《Nature》这种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有多难?发表了意味着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中医科院药学博士】的最佳回答:
有一个科研工作者曾经对我说过,作为一个华人,如果你能在《Science》《Nature》这种期刊发表一篇文章,那么你可以在你所从事的细分领域在国内横着走。
这句话,也许不能回答在这两个期刊上发表了文章后的意义。
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先从两个角度展开——
无论在中国多顶尖的研究,其论文必须首先发表在国外期刊才显得有分量,为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是个老问题,因为想给题主提供答案,才把这个问题拿过来,旁证一下。
其原因,一个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基本发端于西方,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在全球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像《科学》、《自然》、《细胞》、《柳叶刀》等,全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都在西方,而全球一流的科学家也都在西方,包括评判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由西方提出并打造出来的。
科学是同行评价体系,如果一个顶尖的研究脱离了同行的评价体系,其成果和地位就很难在业界认可。
而中文期刊的论文或文献,因为大多数国外科学家都不懂中文,中文也不是国际通用语言,所以中文文献在全球的影响因子很小,即使把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的顶级期刊上,也很难引起全球科学评审体系的关注和影响。
所以,我国科研考核模式都是以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以及获得的影响因子,作为考核指标,也是比较客观公正。
一项统计研究,告诉你能不能在《Science》《Nature》发表文章
一项统计研究,通过文献统计分析,得出能在国际顶级期刊杂志能发表论文的已经形成了“阶级固化:。
2018 年,PNAS 发表了一一项研究,来说明科研期刊中的“chaperone effect”,直译为伴侣效应,但其潜台词是科研界的“阶级固化”。
在 PNAS 发表的这篇文章中,研究者收集了 1960 年到 2012 年间在 386 个科学期刊上发表的 610 万论文的作者信息,按照学科分为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和跨学科期刊,其中 Nature,Science 及 PNAS 被作为跨学科综合期刊的顶级刊物单独列出。
然后,文章认为,能否在国际期刊尤其是顶级国际期刊,包括 Nature,Science 这些杂志发表,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实验室负责人,在中国可以还包括课题负责人,英文简写为 PI。
研究者分析了收集到的 610 万篇论文的属于 PI 通讯作者,因为这些论文的最为 PI 的通讯作者,其国际地位、曾经发布的国际论文的影响因子,简单说 PI 在能够发表顶级期刊的”阶级固化“中的层级,决定了你的论文能否或有多难在 Nature,Science 上出现。
研究者公布了这些 PI 的属性,并将这些实验室负责人或课题负责人分为了三类:
第一类新秀类 PI,他们既没有以第一作者也没有以通讯作者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过文章;
第二类是资深类 PI,即这类 PI 之前曾有以通讯作者在该期刊发表过文章;
第三类是传承类 PI,即这类之前在该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文章,却是首次以通讯作者发表文章。
所以,能否让你的论文在 Nature,Science 上发表,按照这项研究的结果分析,你的实验室负责人或课题负责人,应该曾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那个时候,他的导师或者前实验室负责人应该是当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一次类推)发表过论文,如今他作为课题负责人,让自己的学生或下属发表,这次 PI 作为通讯作者了。
如果你有这个机会,在这个平台,你的论文至少比其他人要容易——得多。
然而,这个研究的结果还显示,近年来,新秀类 PI 的文献越来越少,而资深和传承却在不断上升,这点在医学界尤甚。
这个结果再次验证了国际科学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阶级固化“效应已经产生。
作为新人,想发表在 Nature,Science 上更难了。
所以,作为一个新人,要想在 Nature,Science 上发表文章,就要成为在 Nature,Science 上发表过文章的 PI。
而这类 PI,通常在国内也是站在细分研究领域的顶端,或者早就是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了。
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你说,你想在 Nature,Science 上发表文章,难吗?
自然,如果真的发表了,那你也可以凭着名号,在国内横着走。
SCI 论文发表在 SCI 上的价值
说到论文,任何同学都知道 SCI,但千万不要小白同学把 SCI 论文和 Science 杂志的缩写混为一谈了,不懂可以不说,但别闹出笑话。
SCI 论文,是指被 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 SCI 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期刊论文。
发表 SCI 论文并不难,现在的 SCI 论文权重越来越低,因为这个领域也是一个产业,也存在着不入流的 SCI,收钱就给发的 SCI,成为科学领域论文发表的灌水区重灾区。
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发普通 SCI 并不困难,掌握了科研技巧,够勤奋的话,批量快速发文章也不困难。
我想人工智能领域估计也能开发出一个只能生产 SCI 不同等级的论文智能机器人。
但是,发表在四大顶级期刊《自然》《科学》《细胞》《柳叶刀》上的论文,无论 SCI 级别,都是大牛。
最后给个结论——
要想在 Nature,Science 在发文,找一个做过 Nature,Science 杂志论文的通讯作者 PI 很重要.
感谢题主邀请回答.
【2】、来自网友【斜杠哈博士】的最佳回答:
草根组想发一篇肯定比登天还难。
隔壁实验室发过 nature,我放一组数据,就知道发篇 nature science 代表什么:
2016 年 4 月,陈华伟老师老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
Continuous directional water transport on the peristome surface of Nepenthes alata
》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这是我国机械工程领域在该杂志的首篇论文。陈老师及团队也凭借这项成果轰动一时,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而这篇论文灵感的源头始于课题组成员在 2013 年观察到的“水在
猪笼草
口沿能自动地自下而上搬运”现象;
自那开始,陈华伟老师仿佛“开挂”:
-
2016 年,入选
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
;
-
2017 年,被评为
教授;
-
2017 年,入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
2017 年,入选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
2018 年,入选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
;
-
2021 年,获评
科学探索奖
;
-
……
总结——论一篇《Nature》的威力。
诚然,每一项研究成果的背后,无疑凝聚了整个团队的智慧与汗水。虽然陈华伟老师取得上面的成绩不仅仅因为这一篇 Nature,但也确实有密切的关系。在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中,有真正「突破性」的成果还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