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如何评价郭沫若“黄帝陵”题字的书法水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06:24:09 7次浏览

关于问题如何评价郭沫若“黄帝陵”题字的书法水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瀚墨寻梦】的最佳回答:

1958 年,黄陵县重修黄帝陵,托人请求毛主席题碑名,主席推荐由郭沫若写,郭沫若领命书写了黄帝陵三字。

1961 年,岳阳楼大修,当地政府写信托人转请主席题楼名,主席将信转郭沫若,说郭是史学家、考古学家,又是书法家,由他题写更合适。郭沫若写了几张装信封里呈主席审定,主席却看中了信封上郭随意书写的“岳阳楼”三字,就定了用信封上这三字做字样。

郭沫若诸体皆能,他的楷书基础是颜体,他书稿小楷具六朝写经笔意,但仍带颜体之气,他是古文字学家,篆书自然不在话下,但笔力较弱,隶书、草书较少,他的书法,主要是行草。

郭沫若的字,取法很广,接近苏轼,又有颜真卿的影响,外敛内放,外正内欹,大形不优美,以字内笔画穿插取胜。

郭沫若的书法,正如沈尹默赠郭的诗中所说:“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参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

可作这样理解:书法,对郭沫若这样的大学问家只是余事、小道,但兴之所至,写的很多,郭沫若的字活力四射、气势夺人,郭书受苏轼影响很大,书意自造本无法,出自己意,无法之法才是最高景界。

从趣味上讲,郭书活泼有余静气不足,用笔上率意多提按少,点线上碰撞多避就少,气息上流动多沉厚少。

郭沫若回忆自己学书过程,他喜欢苏轼的不讲中锋,连真带草,不受正楷字形拘束,不受中锋笔法拘束,其实,纯粹中锋无法实现,但行笔由偏入正,起收有致,不单是合理用笔问题,而是达到收束心性,心笔合一,达到静穆平和的艺术境界,很难这样要求郭沫若。他 70 岁时曾写道:“有笔在手,有话在口,以手写口,龙蛇乱走,心无汉唐,目无钟王,老当益壮,兴到如狂。”

郭沫若是富于激情的诗人和书家,他艺术境界很高,但个性决定了他艺术上不中庸,也不无为,决定了他达到的不是传统的“复归平正”的意境。

所以,尽管他的字境界很高,但从师法角度看,郭体不是很好的学习范本,这种个性突出、才气毕现的书法很值得欣赏,但不易学也不宜学,我认为这一点在学画问题上也是如此。

回到那“黄帝陵”三字,苍健古朴,很能代表中华民族坚韧不屈、顽强努力的奋斗精神,看这三字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著作手稿一页

主席词

手札

为于立修书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之首、尾两页。

【2】、来自网友【翰墨书道】的最佳回答:

人文景观题字,我认为并不在艺术性是否有多高,关键在于能够和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格调一致。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难。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名人名家题字时并不是随便选一个名人或书法家就可以的,甚至也有非常厉害的书法家的题字因书风的不同,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场合和环境。

从所附图片看,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字还是能够和景观环境融合在一起的。

三个字点画处理也许和我们传统的书法所表现出的点画的总体印象并不一样。甚至起笔收笔都模糊,甚至点画反用,如“黄”字的最后一点。长横的处理在用笔上似乎不是中锋,因为轮廓线下光滑,上边有锯齿状的轮廓线。似乎很有些意境。还有“帝”字的部首的线条,明显不合常规。包括“帝”字的最后一笔的竖画。但线条的形与质感却是与周围的环境相一致的。特别是气韵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所附图片从各角度欣赏一下,看是否如此。

近来从媒体上读到对郭沫若的不同声音。如果就事论事,看这件题字书法,还是非常有水平的,点画线条有新意,通篇看非常大气,甚至可以说经典。并且是能够传达【黄帝陵】这三个字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信息的,没有那种不得体的感觉。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