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战争史上都出现过哪些严重的放水事件?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1937 年 10 月打响的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战例,28 万中央军、晋绥军和八路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统一指挥下,将板垣和东条两个侵华日酋的部队死死挡在了忻口以北,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跟鬼子的飞机大炮誓死相搏,战事胶着而激烈。然而忻口血战 21 天最终失利的重要原因,不是忻口阵地没顶住,而是太原东边的娘子关开了口子。
(第 27 路军总指挥冯钦哉)
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是由河北进入山西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关隘,相传是因唐朝平阳公主(李世民胞姐)曾率兵驻守于此,而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遂有此名。娘子关西去太原仅有 300 多华里,一旦此处有失,则太原必然不保,所以也被称为“三晋门户”。
早在忻口战役前哨战刚刚打响时,延安方面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娘子关的重要性,主席专电已经到达太原的周、朱、彭等八路军首长,建议敦促蒋、阎重视娘子关的防御,同时指出:“娘子关不失则太原虽失仍可坚持,如娘子关失守则华北战局立即变为局部战,失掉了全局的意义,须知华北战局重点并不在太原,而在娘子关、龙泉关一带之太行山脉”!
(陕军第 17 师赵寿山)
说得够清楚的了吧?因为娘子关若失,则山西北部的日军板垣、东条兵团(第 5 师团和蒙疆兵团)将与河北日军的第一军合流,届时山西东部的屏障将彻底不存,而忻口前线的 20 多万中国军队也将面临后路被抄的腹背受敌险境。这种对全局判断的战略眼光,那不是盖的,可惜老蒋和老阎真的差了一个段位,他们好像听进去了,但是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在忻口一线打得如火如荼时,阎锡山决定派遣新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赶赴娘子关统一指挥守军,然给这位原桂系大佬拨了多少兵呢?计有中央军曾万钟第 3 军的两个师、陕军冯钦哉第 27 路军的两个师、陕军第 38 军的赵寿山一个师,拢共五个师不到 6 万人,由一位桂系将领指挥中央军和陕军部队,并且还没有晋绥军一个兵,简直有点玩笑。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把两拨陕军分开说是有原因的,杨虎城将军的第 17 路军原辖第 7 军和第 38 军约 60000 余人,“西安事变”后第 7 军军长冯钦哉投蒋,被扩编为第 27 路军(仍然只辖第 42 和第 169 两个师),其实属于陕军的“叛徒”,而第 38 军才是真正忠诚的部队,故而也就被分拆使用。所以这五个师当中,真正敢战并且善战的只有赵寿山的第 38 军第 17 师。
1937 年 10 月 11 日,隶属于华北日军第一军的第 20 师团,在师团长川岸的指挥下向娘子关发起进攻,这虽然是个常设师团,但是在华北作战的损失尚未得到补充,并且还在石家庄留驻了一部,真正叩关攻击的仅有万人左右,在 20 师团一份报告中,记载当时师团动用兵力只有 9804 人。按理说,黄绍竑的五个师据险顶住一万日军的进攻,应该问题不大吧?麻烦大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因为这五个师全部被顶在北至龙泉关、南到九龙关 150 里宽的第一线,后面既无战略纵深也没有预备队,这样的一字马平摊部署倘若日军捅破一个地方,以国军的战术素养,立马就会全线崩溃。果然,日军分头钻隙发起进攻后,整个娘子关防线一片混乱,一股日军甚至从曾万钟和赵寿山两部之间,直接钻过去攻陷了旧关。
尤其是冯钦哉的部队表现最为糟糕,黄绍竑得知旧关失守后,急令第 27 路军派出一个师回救,然而冯部第 169 师却在路上被遭遇的日军一个加强大队“包围”,拼死突围后全师基本溃散。该路军另外一个第 42 师,因为阵地没有遭到日军进攻,就在山上干呆着,既不增援其他阵地,也不琢磨怎么去帮助 169 师,反正就是“遵令防御”。
(第一军团长孙连仲)
战局倾刻间就恶化了,日军在娘子关正面防线猛攻一点,重点打击赵寿山的第 17 师,而在战线后方,曾万钟的第 3 军经过反复争夺,也未能克复旧关,至于冯钦哉的第 27 路军,自 169 师溃散后干脆无所作为,说该部放水一点都不冤枉。陕军第 17 师独自硬抗日军第 20 师团主力,营以下军官阵亡 27 人,全师 13000 余人拼得只剩下 3000,娘子关危矣。
黄绍竑一看情况不妙,急电阎锡山请援,阎老西还是没有派晋绥军主力前来,而是将原拟增援忻口的孙连仲第 26 路军(番号已改为第一军团)调往娘子关,于是黄绍竑的大杂烩里又多了西北军。在第 17 师的拼死阻击下,终于坚持到了第 26 路军到来,然而到了 10 月 19 日,日军第 20 师团全部开抵前线,同时还增援了第 109 师团的一个旅团,人马不足 20000 的孙连仲部队,仍然改变不了被动局面。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卫立煌)
战至 10 月 26 日,娘子关终于全面失守,这等于给整个忻口前线的侧后放了水,阎锡山试图做最后一搏,再命令川军第 41 军、八路军第 129 师前往堵截,可惜已经晚了,到 11 月 1 日日军已经通过山岳地带攻陷晋东的寿阳,兵锋迅速进逼重镇榆次,太原已危在旦夕。1937 年 11 月 2 日上午 10 时,鉴于娘子关保卫战已然失利,忻口前线部队有被包抄的巨大危险,卫立煌下令全军撤出阵地,忻口会战遗憾落幕。
娘子关保卫战的失利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先后以“添油战术”上阵的 10 万中国守军,未能挡住 15000 多鬼子的突破,实在可叹!倘若娘子关在手,那么日军第 20 师团就无法与北面板垣师团遥相呼应,进而对太原形成夹击之势。结果是日寇东路第 20 师团 11 月 5 日占领榆次,11 月 6 日北路第 5 师团兵临太原城下,11 月 7 日起两路日军对太原发动总攻,11 月 9 日太原沦陷
阎锡山战略上的短视,以及一心消耗其他派系军队的小心眼,终于让太原会战功败垂成,他曾在日记中无不惋惜地写道:“假使娘关不失败,岂只念三任敌攻”,可是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2】、来自网友【葭明通半瓶历史】的最佳回答:
当然是朱棣的最大对手李景隆给朱棣放水了,放了一次不算完,连放三次。
朱棣感激至极,李景隆虽然是令人不齿的降将,朱棣也拜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极品至极 ,官大的不能再大了。每次朝廷开会,他都坐在百官之首,朱棣的一班子文臣武将皆愤愤不平。
最后多少人诬告他谋反,朱棣只是了 来了个一概不问,以“国公”之爵位闲养了他一生。
李景隆并非不知兵,他爹是朱元璋亲外甥李文忠,李文忠自十四岁开始跟着朱元璋南征百战,有勇有谋,战功卓著,深得朱元璋喜欢。
虎父无犬子,朱元璋同样也喜欢李景隆,认为他是可造之才,加意培养,曾多次派他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方练兵,练兵之外,还让他管过一段时间的边境茶马贸易,最后更是了不得,朱元璋让他掌管了左军都督府。
朱元璋时期的左军都督府管辖的是保卫南京的部队,浙江的部队,辽东的部队,山东的部队。这个时候,南京是大明的都城。
朱元璋怎么要算识人知兵的吧!可见李景隆并不是绣花枕头。
到朱允炆给了他五十万人马让他北伐燕王朱棣,他率大军过了黄河之后,慢悠悠到德州停了一下,又进至河间。
朱棣怎么应付的呢?
两个人商量好了似的,朱棣反而带着精锐主力跑出北平到河北永平转了一圈,得粮草无数,紧接着又远程奔袭内蒙古宁城,挟持了宁王朱权一大家子人,夺了宁王的精兵“朵颜三卫”归于麾下,把北平城留给了朱高炽领着老弱兵将守卫。
李景隆将五十万精兵在河间不去寻找朱棣主力决战,反而大张旗鼓调兵谴将围打北平城。
北平城倒也不难打,一度李景隆手下大将翟能几乎就攻破了北平城,就差最后一个冲锋了,北平城眼看不守。
可是李景隆忽然传令,“暂停进攻”。
燕军得以修城固守,守了两个月,李景隆慢悠悠继续围着北平城,结果等回来了带着“朵颜三卫”回来的朱棣。
那还有个好吗?
李景隆大败,丢弃粮草武器无数 ,肥了朱棣。
转过年,李景隆又领了六十万大军和朱棣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又败,败则败矣,撤退撤的 好看点也行啊!
不,李景隆丢弃了全部辎重逃跑了,简直是朱棣的“运输大队长”啊!
那么是不是朱允炆的明军不能打呢?是不是部队素质不行耽误李景隆发挥呢?
当然不是。
李景隆白沟河失败之后,朱棣南追,追到了济南,遇到了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盛庸和铁铉,这两个人领着不多的明军反而把朱棣打的狼奔豕突,朱棣爱将张玉战死,朱棣仅以百骑得以逃脱,不得已回师北平。
这个时候李景隆早已回到了南京。
朱棣一不做二不休,绕过了济南盛庸和铁铉,直追李景隆往南京而去。
李景隆果然不负朱棣,他打开了南京“金川门”。
朱棣得以入南京,终于夺得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