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生产队时期每个社员一年分多少斤粮食?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0 23:53:26 10次浏览

关于问题生产队时期每个社员一年分多少斤粮食?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有笠冇着淋】的最佳回答:

我是个知青,七十年代初,做过几年生产队会计,每年都制订两次糧食和现金分配方案,几十年过去,还有些记忆。

我所在的队有一百七十多人,水田二百多亩,除去社员自留地和花生地四十亩,水稻实种面积都在一百六十多亩上下,还有少量坡地。

糧食亩产 750 斤左右,全年总产在十一万斤上下,每年扣除公粮 12000 斤,购糧 12000 斤,种子、饲料等 15000 斤,剩下 70000 斤分配社员。

每年收割将要结束,大队就集中各生产队会计制订糧食和现金分配方案。听老会计说,六十年代初糧食是按旧三七方案分,即三份以人口分配,七份以工分分配,这样工分多的户糧食就多,小孩多的户糧食就少,困难户都因劳力少小孩多,变得更困难,中央发现这些问题,将原三七倒过来,七份以人口分配,三份以工分分配,这样小孩多的户口糧就得多了些,按工分分的口糧虽然少些,但大人的级别口糧又多了些。

分配方案分成几个级别,一至二岁、三至五岁、六至八岁、八至十一岁、十二岁以上。以我队为例,这样十二岁以上每年可分 380 斤左右,再加上各人的工分糧 200 多斤,基夲上是每个社员全年所得的口糧。

其它还有些,比如晚糙后冬种的小麦,剩下来的种子糧,饲料糧,平常时收获的黄豆、红茹、木茹,这些都不入上分配方案的。按上年度糧食分配比例分给各户。除此以外,社员自留地还种有些稻谷,以我队的水平,在当地属中上,糧食基本夠吃。

生产队每年种二十亩花生,榨油分配给社员。

生产队收入主要是靠稻谷、黄麻、冬种烤烟和养猪,全年大概两万多元,工分值都在五、六角左右。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各地是不同的。

一般交往公粮以后,生产队会对剩余粮食进行分配。

以北方一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为例,分配粮食同工分挂钩,但差距还是有限的,按照“人七劳三”。也就是基本口粮占七成,其余三成根据工分来算。

所以很多壮汉觉得比较吃亏,觉得拼死拼活也多赚不了多少,从而消极怠工

丰收年份,一般年份每个人都维持在八九十斤小麦的原粮。

当然,秋季还有水稻、玉米、豆类、山芋等农作物分配,但数量是有限的。

说来说去,一年究竟能够分到多少粮食?

当时夏秋两季打下粮食后,首先将好的粮食拿出来交公粮,再留下种子、饲料粮食和按照国家要求留下一些储备粮(不然遇到什么天灾就会饿死人),随后就开始分配。

分配主粮比如说小麦、水稻一般是一次性的,另外一些杂粮则需要收上来的时候再分。

这也不是说什么制度,还是根据农村现实决定的。一些杂粮比较容易腐烂,库存不得,必须及时分掉。

各地的口粮其实十有标准的,大体是根据农业产量程度来计算。

比较常见的是全年 360 斤口粮,农业产量很高地区则是 420 斤,全国最高的好像是 450 斤(一说 480 斤)。

贫穷的地区比较常见的是 340 斤,也有少数 280 斤的。

如果生产队收获的实际粮食低于这个标准,国家就会补满缺额。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原粮,小麦也好、水稻也好,都是没有加工过的。

大家都知道,原粮加工以后还会损失一部分。

今天的水平高,小麦、稻谷加工环节的损失率也有 4%-5%,当年就更高了。

所以农民实际到手的粮食,是比较少的。

我们以 360 斤来计算,处理以后剩下 320 斤左右。

按照一年计算,每天不到 1 斤粮食。

在今天我们看来,1 斤米面就足够了,甚至吃不完。萨沙公司的女孩子,有的一天只吃几口主食,比猫吃得还少。

但以前农民压根没什么副食,更吃不上肉,加上吃不上油,人人都很你能吃。

一天吃 2 斤米面根本就是小意思,尤其是做重体力活的男人,基本个个都能吃。

尤其让大人头痛的是发育期的孩子,他们的配额比大人少,但吃饭绝对不亚于大人,甚至比大人还能吃。

所以,乡下都说“半个小子,吃穷老子”!

因为常年吃不饱肚子,农民往往面黄肌瘦,面带菜色,同城里人有很大区别,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看到的那种美丽的乡下姑娘,尤其是比较丰满的,在当年农村其实很难看到,大部分都比较瘦弱,而且风吹日晒,好看不到哪里去。

同时生产队吃大锅饭,干好干坏区别不大,不会拉关系的干得再好也没用,所以基本都是消极怠工,得过且过。

当时生产队时期社员有三积极,吃饭积极、睡觉积极、领东西积极,就是干活不积极。

一个资料说:只要听到队长用广播筒子喊一嗓子:”生产队里分东西了,赶快去领”。全生产队百拾户人家,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先去领东西,即使你听到广播立即去,到了队部也要排到 20 号以后去了。

对于这种情况,农民们满意吗?当然是不满意。

中国农民很能吃苦耐劳,但希望一份辛苦一份收获,不能白干。

1979 年开始考虑农业改革,农民们的情绪很高,纷纷批评以前的大锅饭:“出工一蜂窝,做事磨洋工,分配大打伙,干多干少一样穷”,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有的农民说:队长喊出工,一天要打 8 套钟;先进的坐在田里等出工,后进的挨在家里看出工;干部跑跑荡荡误工,社员慢慢腾腾磨洋工;夜里评工记工时,强的争工,弱的做长工,年终决算几头空。这个队双抢时,3 个青年用电动机扮早稻,一天只收 157 斤谷:“三秋”时 2.4 亩晚稻,24 人割了一上午,还剩下 0.5 亩未割完,田里满是撒落的禾穗。

1979 年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允许部分农村搞一种联产计酬。

简而言之,就是把按农活计工改为按产量计工。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大不同,农民多干活多生产,就有显著的回报了。于是,湖南临湘县乡下随机调查了 8 个公社,实行分组联产计酬的 240 个生产队,除 1 个公社的 17 个队,因为分来合去,搞了几次反复而减产外,其余的 223 个,即 93%的队都是增产增收。

临湘县江南公社牛湖大队,17 个生产队中有 11 个分组作业、联产计酬,1979 年夺得了历史上最大的丰收,与上年比,增产粮食 41.3%,皮棉 48%,油料 110%;收入增加 40%,人均纯收入由 99 元增至 288 元。6 个没有分组的队,其粮食和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低 9 个和 12 个百分点。

面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实惠,这些农民都要求农业改革:平均主义搞厌了,大锅饭吃怕了,捆在一起穷够了,要吃饱饭就硬要想新办法。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