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朝为何要封禁长白山200多年?这其中隐藏了什么秘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6 12:27:56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清朝为何要封禁长白山 200 多年?这其中隐藏了什么秘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西游梦红楼】的最佳回答:

清朝封禁长白山长达 216 多年,长白山里到底埋藏了什么秘密,让清朝如此慎重?

长白山下的变迁

山水之间有人家,这是一幅很有诗情画意的图卷。

古人们不管有多大成就,老了都想在这么一个地方种种菜,钓钓鱼,颐养天年。陪着大山,伴着绿水,就着山野清风,想想曾经过尽的繁华,微微一笑之间温润如初。

长白山,就是这么一块宝地。

长白山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位邻中国与朝鲜边界,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其中松花江承接的更是天池来水。

游牧民族,逐水而居。

辽朝时长白山三十部女真人汇聚于此,“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鸭渌水之源”;金朝时在山北建建庙宇春秋祭祀,封兴王之地的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

明朝于 1409 年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流域及松花江流域,辖区内分置卫所。

当时这儿算得上是不毛之地,人们生存条件很是艰难,“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畜养惟狗……或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诸般衣食之艰,不胜为言。”

建州女真既没有蒙古成熟完善的游牧经济,又没有汉人的农耕技术,因此常常劫掠明朝和朝鲜边境,掠夺财物和人口来维持部族的生存需要。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明朝在辽东地区开放了与建州交易的马市,通过贸易,明朝换得马匹,而建州女真得到大量生产工具、牲畜、种子,开始由游牧经济转为农耕经济,“两岸大野,率皆耕垦,农人与牛,布散于野”。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粮食作物只能一年一季,并不能满足生活所需,女真族不得不在农耕之余,还必须进行狩猎、采集等活动,这就是女真人习武善射的根本原因。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 1559 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河部赫图阿拉城,百年后的建州不再贫瘠和困苦。

努尔哈赤十岁时,亲生母亲喜塔腊氏病逝,继母那拉氏对他很是刻薄,在十九岁时就不得不早早分家独立生活。

为了填补生活所需,努尔哈赤不得不上长白山挖人参、拾蘑菇、捡木耳,然后拿到抚顺关马市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换钱,所以努尔哈赤懂蒙古语,也了解汉语。

女真人通过辽东马市贸易换来的白银,让农耕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由于大量的白银涌入建州,也给建州的商品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努尔哈赤后来禁止女真诸申私自前往朝鲜贸易和采挖人参来抑制通货膨胀。

不管怎样,努尔哈赤时期,女真的农耕经济已然完善和成熟,把原本荒芜的东北变成了粮米之乡,这也就成为了清朝与明朝争夺天下的经济基础。

长白山采参的人少了,但女真的经济却蒸蒸日上。

顺治迁都与封山

努尔哈赤禁止族人私自上长白山采参,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那么后来继位的顺治帝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正式下诏封山呢?

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山海关,这份大大的功劳,换来了一个藩王的顶戴。

入关后的清朝,面对的是个巨大的烂摊子。

清军在山海关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农民军西撤,但并没有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崇祯皇帝自缢而亡,但黄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归属于明王朝,南京福王朱由崧登基建立弘光政权,更成了清朝的心腹大患。

与明朝交好的朝鲜,并不认可清朝正统的地位。

清朝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就连多尔衮的兄长阿济格也代表保守派主张捞一把就走,“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

顺治皇帝年幼,很容易被盛京的大臣所左右,入关的自己就成了孤军,面对数倍于己方的汉人兵力,结局可想而知。

占据北京,利用北京现有的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条件、成熟的制度,笼络收编汉官进行有效管理,就能迅速稳定局势和经济;控制住辽东、蒙古与中原的连接的各个关隘通道,战略物资就能源源不绝运输进来,清朝在中原就初步站稳了脚跟。

占据北京,是清朝立足中原的根本。

多尔衮利用自己掌握的军事大权、摄政王的身份、先皇“以图进取”的遗命,顺利取得顺治的“同意”,迁都北京。

彻底断绝了保守派退往关外的念头,也让八旗再次团结一心,开始进入统一中原、雄霸九州的征程。

顺治帝诏书所写的“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其实是多尔衮雄才大略的展现,正是多尔衮主张并推进的迁都——占据北京,才为清朝在虎视眈眈的强敌中提供了一处强有力的大后方,最终使清朝完成了统一大业。

顺治帝在北京登基昭告天下的同时,宣布封禁长白山,派兵驻守,禁止汉人入山,建设规模巨大的柳条边墙,把东北与中原汉地以及蒙古地区分隔开来。

这道封禁令显然出于多尔衮的手笔。

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起义军、明朝残存势力、南明新政权的众多势力、吴三桂等降兵忠诚度不高的复杂局面,封禁长白山,其实是一个攻守兼备的布局。

切断汉人与朝鲜的联系,防止汉人借兵反清,攻占老家建州;清朝若在中原争霸失败,便可以退出山海关,回到老家休养生息,他日时机成熟,再入主中原。

清朝延续封山

顺治帝封山是为了应对当时复杂的局势,保证在战败后也能够回归安身之地建州,即便无法再争霸,也可偏安一隅。

那么清朝康熙帝、乾隆帝等历代皇帝封山又是为了什么?

这更多是居安思危的对策,不仅仅只是为了遵循顺治帝的诏令,而是意图在及其危险的时候为大清留置出一条退路,所以自顺治帝之后,不仅禁止汉人进入关外,更不允许异族踏入长白山,还不断修缮柳条边墙,把中原、东北、蒙古地彻底分割开来。

康熙帝屡次下诏将长白山以及其周围地区完全封禁,却不仅仅只是这个意图。

在满清入主中原后,并非就躺平了,从平定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起义军、消灭南明与明朝残余势力,再到三藩之乱,顺治帝和康熙帝,都没真正地舒服过。

内忧未解,又添外患,那就是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在清朝入关前一年,沙俄已经试探性第一次入侵黑龙江流域,被当地居民打得狼狈而逃。

随着清朝入关,开始与汉人争夺中原的控制权,沙俄逐步加快、频繁地侵略满清的发源地黑龙江流域,并在顺治年间强占了雅克萨、尼布楚等城。

康熙帝亲政后,曾多次与沙俄交涉,但沙俄并不理会这位年轻的皇帝,如果不是康熙帝性急收权,激起了三藩之乱,早就对沙俄出手了。

平定三藩之乱的 2 年后,咽不下恶气的康熙帝正式对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开战,迅速肃清了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最后剩雅克萨还被沙俄所控制,两年后,收回雅克萨,康熙帝加派兵力防守黑龙江一带。

仅一年后,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这彻底激怒了康熙帝,派出清军 2000 人围城,最终让入侵的 826 名俄军只剩下 66 人活着,沙俄无奈求和,双方缔结下《尼布楚条约》。

康熙帝封长白山更大的目的是针对沙俄,保护黑龙江流域,保护满清的发源地。

为了加强清朝的统治,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康熙帝决定仿效金朝为长白山封号,“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敕封“长白山之神”,并率领大臣祭祀长白山。

康熙帝下旨封锁长白山,派重兵把守,加上施行隆重的祭祀典礼,便在民间传出了长白山乃是大清龙脉所在地的传闻。

小说《鹿鼎记》也将这传闻写了进去,韦小宝终究还是顾念与康熙帝的友情,最后没去破环大清的龙脉,只带着一群老婆飘洋过海去了,旁边的长白山无胜唏嘘。

乾隆帝变本加厉地维持封禁政策,让龙脉之说也越传越厉,长白山变得越加神秘莫测。

直到咸丰年间,中原地区爆发了自然灾害,民不聊生,咸丰帝无奈解禁,让中原百姓进入东北垦荒,一来解决中原人口的温饱问题,二来提振关外的经济,这便是闯关东的由来。

至此,长白山已被封禁 216 多年之久。

这样看来,清朝封禁长白山 216 多年,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意义。努尔哈赤时期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顺治时期是为了防止朝鲜与汉人联合反清,康熙帝时期是针对沙俄所作的部署,乾隆帝之后则是以长百山的神秘性来加强对中原的思想统治,已经不再具有保持后路的初始意义。历代皇帝封禁长白山的唯一共同性,那就是保护满清的发源地,以长白山为界,下是故乡乐土。

(图片均来自网络)

【2】、来自网友【湖底小虾】的最佳回答:

封禁长白山,当然是为了里面的宝贝了!

在清朝入关之后不久,就在自己的老根据地东北修建了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它采用的是柳条结成的“篱笆”,也被称为“柳条边”,靠着这 2600 里的植物墙,清政府不仅对东北部落间进行管理,还曾经将长白山封禁了 200 年。

那么,清政府为何要封禁长白山呢?

一是对民族发源地的保护

在满族的古老传说中,长白山被视为自己的发源地。《满洲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长白山东北的布库里山里有一个湖,名字叫做布库里湖,那里景色优美,吸引了天上的三位仙女前来沐浴。这三位仙女分别是大姐恩古伦、二姐正古伦和三妹佛古伦,三位仙女洗浴后上岸,此时,天空又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只神鹊,嘴里叼着一颗色泽鲜艳的朱果,并将它丢给了三妹佛古伦。

佛古伦对这么好看的果子非常喜欢,就顺手叼在嘴里更衣,不想等更衣完毕的时候,却发现果子早已不知不觉进了肚里,而更为神奇的是,佛古伦怀孕了。因为怀孕,佛古伦体重变大,无法飞回天上,两位姐姐则安慰她说这应该就是上天的安排,等她生下这个孩子之后体重变轻,自然可以再飞回天上。

就这样,佛古伦生下了一个男婴,取名叫布库里雍顺,姓爱新觉罗。

这个孩子一看就不是凡人,除了相貌伟岸之外,还成长特别的快,见风就长,很快就长大了。在飞回天上之前,佛古伦给了他一条船,让他乘船顺着牡丹江去到牡丹江与松花江的交汇处,那将是他的立足之地,而后沿大山向南发展,可成就一番大事业。交代完这些之后,佛古伦就飞回天上去了,而她留下的布库里雍顺,则成为了后来满洲的始祖。

从这个神话里不难看出,除了强调“皇权天授”这一正统之外,同时也印证了满族人的崛起和发展正是从长白山处开始的。而从历史活动来看,爱新觉罗入关之前,正是积极地活跃于长白山脉的广阔天地之中。

二是对“龙兴之地”的保护

清朝入关建立政权之后,最初,他们的自信心还是严重不足的,总想着有那么一天可能会被赶出中原,那么,最初过来的地方就成了他们最终可能要回去的地方,为了这一保底的“工程”,使得清朝政府对东北地区的存在尤其看重。

而根据风水学一说,清朝统治阶层更是将长白山看做了自己的“龙兴之地”,认为那里有着自己的“龙脉”存在,必须格外加以保护,以免被别有用心之人去破坏掉。

就如我们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看到的那样,反清者也将“断龙脉”当成推翻清朝统治的一个方法,在那个封建思想盛行的年代,很多人都对此深信,反对与反制就相互应运而生了,而清朝给出的反制措施就是:封山!

三是对长白山“宝贝”的保护

除了“龙脉”之外,长白山还真是一个盛产宝贝的地方,尤其是那里的人参和东珠,吸引了很多人前去采挖,而这些宝贝,往往都被人作为向皇室进贡的物品。

被吸引前往的人里,有一部分是从朝鲜偷跑过来的边民,尤其是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朝鲜人经常偷跑到宽甸地区挖人参、打野味、采山货,并因此时常与当地百姓产生纠纷。

还有一部分就是“移民”。

清朝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广人稀,除了乾隆以外,历朝都鼓励移民实边,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关内人民向东北流动。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多,偷采长白山“宝贝”的事情难免发生,为了鼓励移民,很多皇帝都对此类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还是会进行管制,尤其是乾隆一朝,就实行了非常严厉的封禁政策,乾隆不仅封禁长白山,连移民政策都进行了暂停,可谓是封禁最为彻底的一朝。

封禁带来的影响

其实,作为自己的大后方,清朝不止对长白山实行封禁政策,而且对整个东北地区都有封禁的韵味,尽管清朝也倡导移民,但总体上说,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是有限制的,因此而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这些封禁政策,严重地迟滞了东北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为了保护“原生态”,在清朝初期之后的两百年时间里,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一带,包括当时还属于我们的库页岛在内的很大地区都还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处于落后状态。

相对比的是,北边的沙俄逐渐发展起来,东北的落后给了沙俄侵略的时机,清代丧失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一百万就发生在东北地区。而且,这种落后还给了后来的日本可趁之机,日本侵华的开始,正是从这里着手的。

由此可见,清朝对长白山乃至东北的封禁政策,是非常失败的政策。

结束语:清朝对长白山的封禁,总让人感觉有一丝诡异,似乎里面藏了多大秘密一样,其实事实很简单,不过就是一种封闭思想作怪而已。况且,清政府对长白山的封禁也不是完全的,更多的还是针对外族和汉民,里面能知道的也就那么点东西,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

不过,封禁带来的还有一个后果,那就是长白山在清朝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也成为了保护的最为原始的一块自然森林保护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