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红黑乱侃】的最佳回答:
这应该是一篇较为全面的,介绍三杨的文章。我将从 3 个方面告诉大家,“三杨”的班底,到底有何厉害之处:
- 1、“三杨”是如何上位的?
- 2、“三杨”有哪些贡献?
- 3、“三杨”有哪些缺陷?
文章较长,约 5000 字,请耐心观看,或者直接跳到感兴趣的部分看。
一、“三杨”是如何上位的?
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
他们不仅都姓杨,辅佐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 4 代帝王,而且都是内阁大臣,在明朝初年的政治生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人各有特点,时人称,杨士奇有相才,杨荣有相业,杨溥有相度。
虽然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是内阁的作用,相当接近宰相,因此,明朝人说到贤相的时候,也基本上会说到三杨。
- 1、杨士奇:稳妥周到
杨士奇的一生,犹如一本爽文。
他 1 岁丧父,没过多久,继父也得罪了权贵,戍边而死。穷愁潦倒的杨士奇,两次考科举都没考上,只好靠教书为生。
这是典型的,草根出身、青少年时期历经磨难的男主。按照剧情,接下来他该逆袭了。
很快,他的机遇就来了。建文年间,朱允炆召集大臣修撰朱元璋的实录。连个功名都没有的杨士奇,居然被人推荐,当上了编纂官。
推荐的理由是,此人才气逼人,不是一般的读经书生。
他也是明朝为数不多的,非科举出身的内阁大臣。
朱棣靖难之后,杨士奇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地投向朱棣,成为朱棣的得力大臣,从此平步青云。
40 多年来,杨士奇虽然也有过沉浮,地位却越来越重要,直至成为朱瞻基、朱祁镇时期的内阁首辅。
一个贫穷的少年,能做到这程度,浑身上下,可不止一把刷子。
其一,擅长行政管理
在三杨之中,杨士奇的特点就是擅长处理政务,而且非常体恤百姓。
朱棣登基之后,他是最早进入内阁的大臣之一;朱高炽好不容易当上太子之后,他也是东宫最早的官署之一;朱瞻基登基之后,杨士奇更是内阁首辅。数十年来,辅佐几个皇帝处理朝政,兢兢业业。
朱高炽登基之后,大臣上书歌颂太平盛世,唯有杨士奇敏锐地指出,如今的百姓仍未温饱担忧,明朝还需要继续休养生息,让朱高炽不至于飘飘然。
朱瞻基登基之后,又是杨士奇劝谏朱瞻基,少动兵戈,减轻百姓的负担。明朝经常有水旱灾害,杨士奇在朝廷救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体恤百姓的措施,得到采用。
其二,说话有艺术
杨士奇经常劝谏皇帝,但也很讲究语言的艺术。朱高炽当太子期间,经常被打压,杨士奇也多次巧妙地帮他化解危机。
朱棣在位期间,朱高煦多次在朱棣面前陷害太子。朱棣问起官员这件事,其他官员不敢回答,杨士奇大胆地说:臣等侍奉太子,其他人不敢和我们说汉王的事,但汉王不肯就藩,请陛下考察他的本意。
既巧妙地把朱高煦说坏话这件事揭过了,又提醒了朱棣,要处理朱高煦就藩的事。
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把朱高煦降服之后,有大臣请他一鼓作气,把三叔朱高燧也一并处理掉。又是杨士奇站出来,以亲情为理由,打消了朱瞻基的念头,让朱瞻基能更好地处理藩王们的事。
其三,善于团结同僚
有一天,朱瞻基告诉杨士奇,杨荣经常在背后说他坏话。杨士奇非但没有记恨杨荣,还请求朱瞻基对杨荣宽容一些。朱瞻基对杨荣接受边将送的马匹,非常不满,也是杨士奇为杨荣说话,打消朱瞻基的怒气。
大臣虞谦上书议论时事,却被人说是在博名声,触怒了皇帝。杨士奇连忙在皇帝面前帮虞谦说情,历数虞谦的功劳,才让虞谦得以官复原职。
此外,杨士奇还举荐了不少人才,救大明于水火的于谦、在苏州深受百姓爱戴的况钟,都是他推荐的。
杨士奇作为内阁首辅,其宽厚待人、善于团结同僚的特点,为群臣起了表率,让永乐、宣德时期的朝臣关系,相对简单,少了很多明争暗斗。
其四,才气逼人,见识广博
杨士奇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是博览群书,文采出众,青少年时期又曾游历各地,见识广博。所以,他是永乐、宣德时期的“笔杆子”,当时皇帝发布政令的官方文书,大多是出自他手。
朱棣和朱高炽时期的官方史书,《太宗实录》和《仁宗实录》,也都是他主持修订的。
- 2、杨荣:擅长谋略
1402 年,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城。他春风得意,骑马往皇宫走去。一个青年人拦在了他的马前。
那个青年人问他:您是先去拜祭太祖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还是先继位?
朱棣一惊。他刚刚打赢靖难,居然得意过头,忘了自己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如果攻破南京城之后,不去拜祭朱元璋,反而直接登基,岂不是坐实了“乱臣贼子”的称号?
朱棣马上调转方向,去朱元璋的孝陵,同时,对这个青年人另眼相看。
这个青年,就是“三杨”之一的杨荣。他在朱棣在位期间,最受重用。朱瞻基继位之后,他的地位虽然被杨士奇超越,也一直是内阁里的中流砥柱。
他的特点,和杨士奇不太一样。
其一,他擅长军事
杨荣是三杨当中,唯一一个曾亲自带兵打仗的。朱棣 5 次北征,都把杨荣带在身边。军队里最重要的印信,也交给他保管。
在朱棣身边,杨荣可不光干文书工作。他既亲自带兵迎敌,又经常参与战术的制定。一次班师回朝,军中粮草不足,也是他向朱棣建议,让朱棣把御用的粮草分给将士,又让军中粮少者向粮多者借贷,让军队度过了粮草危机。
其二,他能谋善断
杨荣非常机敏,富有谋略。面对突发事件,他常常可以处理得滴水不漏。
朱棣在第 5 次亲征中,突然去世。身边人都不知所措,杨荣却很冷静,一方面瞒住朱棣去世的消息,命令身边人像朱棣依然活着一样伺候,一方面赶赴北京,报告朱高炽这一惊天巨变。在他的操作之下,军心稳定,两代皇帝平稳交接。
朱高煦起兵造反的时候,也是杨荣建议朱瞻基御驾亲征,掌握主动权,避免重蹈朱允炆覆辙。
朱祁镇在位期间,王振把持朝政,暗示三杨,让新人进入内阁。杨荣立刻上书,举荐了一批新人。杨士奇很不解,为什么要这么轻易听王振的话,杨荣解释:如果王振真要求某人入阁,他们也拦不住,不如在他没有指定人选的时候,先把他们自己的人送进内阁,以后可以同心协力。
杨荣能谋善断的特点,让他得到了几代皇帝的信赖,遇到事情,都喜欢找他参谋。
其三,他有战略眼光
有一次,朱棣接到奏报,宁夏被围,问杨荣有什么看法。
杨荣根据已有的战场信息,以及奏报的时间,分析说,宁夏之围解除的奏报,应该很快就发来了。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和他的分析一样。
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群臣大多反对,杨荣也是为数不多看出了定都北京可以解除蒙古各部的威胁,赞同迁都的大臣之一。
这些可以看出,杨荣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分析问题相当精准。
- 3、杨溥:坚如磐石
43 岁,对于一个大臣来说,是正该大显身手的黄金年龄。可是杨溥,却为了太子朱高炽,坐了整整 10 年牢。
当时,朱棣正看太子朱高炽不顺眼,借口朱高炽迎驾来迟,处理了一批东宫官员。杨溥,就是其中之一。他被关进诏狱,家人的食物也经常送不进去,几乎饿死。
在牢里的日子,暗无天日。谁也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会突然想起他,把他处死。
他却把生死置之度外,在牢里潜心读书,10 年的时间里,把经书史籍反复读了很多遍。
10 年后,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杨溥终于从监狱里走了出来。一出监狱,立刻就得到知恩图报的朱高炽的重用。
杨溥的两大特点,一个是风度翩翩,一个是学识渊博。
他每次上朝,都沿着墙走;面对小小的官员,也从不怠慢;大臣讨论事情,有时候大吵起来,他也一直心平气和,从不生气。
他在牢里读了 10 年书,出狱之后,也充分利用他在这方面的造诣,主抓文化工作。
杨溥是三杨之中最晚入阁的,比杨士奇、杨荣晚了 20 年,但是他凭借自己为朱高炽坐牢 10 年的坚定不移,以及苦读 10 年的学识,依然成为朝中官员的中流砥柱,深得朱高炽、朱瞻基重用。
二、“三杨”有哪些贡献?
三杨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力互补,达成了 1+1+1>3 的效果。
自从朱元璋废了宰相之后,事必躬亲,渐渐地觉得力不从心,就去找了几个大学士来帮他处理政务。这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但是朱元璋找的,基本是老学究,在政务上,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
朱棣继位之后,正式设置内阁,让杨士奇、杨荣能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分享以前宰相的议政权。但此时的内阁,基本上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没有什么权力。
朱瞻基、朱祁镇时期,内阁的权力逐渐加重,加上朱瞻基设置了司礼监,明朝皇帝、内阁、司礼监三足鼎立的政治框架,开始正式形成。
“三杨”,不仅让内阁成为定式,还辅佐几代皇帝,政绩斐然,成为明朝最强内阁班子之一。
- 1、帮助朱高炽顺利继位
朱高炽虽然当上了太子,但是朱棣一直不喜欢他,而是喜欢他的弟弟朱高煦。加上年老的皇帝和年长的太子之间,向来关系微妙,朱棣便一直找机会打压朱高炽。
朱高炽的储君之位,一度岌岌可危。
三杨一方面支持嫡长子继承制,另一方面,觉得朱高炽宽仁的性格,可以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因此,一直坚定地站在朱高炽的这一边。
杨荣跟在朱棣身边,随时应对突发事件;杨士奇为朱高炽,挡住了多少来自朱棣的责问;杨溥更是为了朱高炽,入狱 10 年。
在他们的辅佐和帮助之下,朱高炽保住了太子之位,顺利登基。
- 2、帮助明朝顺利转型
朱高炽登基的时候,明朝满目疮痍。由于朱棣太能折腾,20 年间干了迁都、下西洋、无征漠北、大兴土木等多件大事,劳民伤财,百姓也不堪重负,起义此起彼伏。
此时的明朝,要做的,就是从朱棣的对外扩张,改为休养生息,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在三杨的帮助之下,朱高炽开始改变朱棣在位时期的不少政策,如停止各项大工程、减免拖欠税款等,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朱高炽仅在位 10 个月就去世,他的儿子朱瞻基接过他的重担,在三杨的辅佐下继续推行新政,完成了帮助明朝转型的历史使命。
- 3、帮助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
明朝完成历史转型之后,进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太平时期。当时的明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可以说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史称“仁宣之治”。
这和三杨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朱瞻基去世之后,仁宣之治并未戛然而止,而是在以三杨为首的内阁的带领下,延续着朱瞻基时期的盛世繁华。
直到三杨先后去世,内阁的其他人资历和能力都不够,大权逐渐落到王振手里,明朝的大好局面,开始飞速地走下坡路,不久就迎来了土木堡之变。
三、“三杨”有哪些缺陷?
三杨虽然能力出众、贡献巨大,但是他们也不是十全十美,而是有着不小的缺陷。
当他们侍奉的君主是英明神武的朱棣、宽厚仁慈的朱高炽、精明强干的朱瞻基时,这些皇帝能够帮他们取长补短,让他们最大化地发挥出自身的能力。
但是,当他们遇到 9 岁的小皇帝朱祁镇,以至于要亲自上阵,把握大明江山的航向时,他们的缺陷,就被成倍地放大。
以至于,后世有些人认为,明朝之所以会堕落到土木堡之变的程度,三杨也难辞其咎。
那么,他们究竟做了什么,让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如此辛辣呢?
- 1、过于媚上,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三杨虽然也经常劝谏,但前提是,他们知道,这些谏言不会触怒皇帝。
真正触及到皇帝逆鳞的,他们就闭口不言,相反,还经常会为皇帝歌功颂德。
就连他们写的诗,也被称为“台阁体”,其特点是,词藻端庄,粉饰现实。三杨这么超凡的学识,却无法为当时的文坛增色。
诗文事小,国事事大。
朱瞻基爱好玩乐,导致宫廷开支庞大,给百姓带来很大的负担。他特爱玩蛐蛐,更是造成不少百姓家破人亡。但是,三杨在这方面,从来不敢劝谏,还要经常陪着朱瞻基进行游园活动。
他们只敢在朱瞻基去世之后,以新皇的名义,把这些过于繁重的开销一一砍掉。
朱祁镇时期,王振当政,他们也不敢直接和王振对抗,只敢在暗地里给王振使一些不太明显的小绊子,导致王振的权势越来越大,直至可以左右皇帝的意见。
三杨去世之后,就彻底没有人可以约束王振了。
- 2、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三杨过于着眼于眼下的休养生息,却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干了不少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
朱棣好不容易收复的安南,就是在杨荣和杨士奇的力主之下放弃的。他们认为,朝廷在安南的军费开支过大,不如撤军,不再经营此地。
从那以后,安南彻底独立,明朝不仅失去了东南方向的屏障,也失去了对南洋和西洋地区的威慑力。
郑和下西洋,也是在三杨的力主之下放弃的。
朱高炽继位之后,听从三杨的建议,下令停止下西洋。可是朱瞻基继位之后,又重新启用郑和,这才有了郑和的第 7 次下西洋。与此同时,下南洋的活动,也在进行着。
三杨虽然无法阻止朱瞻基,可是,却在朱瞻基去世之后,彻底停止了这项伟大的远航活动。从此以后,后来的明朝皇帝再想下西洋,却连图纸都找不到了。
明朝彻底失去了在海上发展的机会。
- 3、过于重文轻武
从朱瞻基统治后期开始,到朱祁镇登基之后,在明朝的长城之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瓦剌趁着明朝休养生息,不再北伐,统一了草原,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力量。
可是,在瓦剌坐大的同一时期,明朝不仅没有重视起来,军纪还进一步松弛,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下降。
朱瞻基活着的时候,相当关心军队的建设,10 年 3 次巡边,3 次御驾亲征,还下令彻查军队屯田事项。朱瞻基去世之后,三杨一心扑在文治上,即便有杨荣这样擅长与打仗的官员,也依然是重文轻武,专心国内的发展,而忽略了外部的威胁。
瓦剌就是在明朝的松懈之中,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攻入明朝的国土,造成了“土木堡之变”。
写在最后
“三杨”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他们遇到的,是雄才大略的朱棣、宽厚仁慈的朱高炽、精明强大的朱瞻基。这几个皇帝,都是很有主意的人,又都很知人善任,三杨只要做好辅佐的工作,就可以让明朝这艘巨轮平稳地向前行驶。
朱瞻基的进一步放权,也成就了他们明朝最强内阁之一的名声。
朱瞻基时期,也是明朝历史上君臣关系最融洽的时期,三杨不用把精力耗费在应对皇帝的猜忌、和同僚勾心斗角上,而是可以全心全意地辅佐皇帝,为国家服务。
到了朱祁镇时期,小皇帝还不到 10 岁,年纪实在太小了,他们一跃成为这个国家的实际掌控者,他们的缺陷,也暴露了出来。
如果他们一生遇到的,都是朱祁镇这样的皇帝,或者是其他能力不足,甚至像嘉靖那种乐于看到大臣党争的皇帝,三杨也未必可以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了。
你们觉得呢?
【2】、来自网友【太宗悦史】的最佳回答:
“三杨”指的是杨荣、杨士奇、杨溥,这三位早在建文帝时期就已经在翰林院工作,只不过由于当时的翰林院是由书呆子方孝孺掌管,他们三人根本得不到出头的机会,只能默默无闻的干一些抄抄写写的活,直到朱棣推倒建文帝政权,他们三人才得到出头的机会。
出头的机会
建文四年,在明朝的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年份,这一年朱棣在李景隆、谷王的内应下,兵不血刃地攻破南京城,推倒建文帝政权,宣布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既然南京城已经攻破,朱棣的下一个目的地,自然就是皇宫。
可就在朱棣前往皇宫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跪在了朱棣的面前,挡住了朱棣的去路,气氛一瞬间变得特别紧张。
朱棣以及他的侍卫死死盯着这个人,毕竟当时南京城刚攻破,城内的局势不明,如果说有建文帝的旧臣刺杀朱棣,并不意外。
就在朱棣准备下令将这个人捉拿的时候,这个人开口了,询问朱棣,是先到皇宫继位,还是先去祭陵?朱棣大吃一惊。
原来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虽然实际上是造反,但明面上却并非造反,因为他打出来的旗号是“奉太祖遗命,清军侧”。
当年朱元璋为了防止朝中有奸臣作乱,规定藩王在危机时刻接收到皇帝的密信,可以自己出兵勤王,也可以联合其他的藩王出兵勤王。
如果说朱棣直接前往皇宫,那么就坐实了他是造反的事实。如果说朱棣前往皇陵祭拜朱元璋,那么就能够向世人说明他的的确确是清君侧,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朱棣在前往皇陵祭拜朱元璋的同时,记住了这个挡住自己路的人的名字——杨荣。而杨荣的命运也就此改变,随着朱棣的继位,他位列内阁,成为首届内阁七位成员中的一位(内阁制度是朱棣开创的)。
相比于杨荣的出头机会,杨溥出头的机会比较奇葩。杨溥是公开且铁打的太子党官员,早在永乐元年,也就是朱棣继位的第一年,他就被朱棣派到太子府当属官。
在这期间,杨溥平平无奇,并没有做过什么出色的事情,一、不像杨荣一样在朱棣的身边当秘书,二、不像杨士奇一样通过语言艺术多次力挽狂澜,只是充当一个本本分分的官员。
直到永乐十二年的“东宫迎驾事件”发生,他的命运才发生改变。
所谓“东宫迎驾事件”,就是朱棣从北方打仗回来,原本以为朱高炽会率领着百官迎接他,结果只看到了在场的礼仪,没有看到朱高炽与百官,因此大怒,认为朱高炽轻视他。
当即将一大批的太子党关入诏狱当中,身为洗马的杨溥就在其中。
杨溥与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到了诏狱当中,要么怨声载道,要么浑浑噩噩,而他呢?整天在诏狱当中读书,这一读就是十年。
正是这个举动,保住了他的性命,致使朱棣认定他是一个人才,命令锦衣卫指挥使必须保住他的性命,报效日后的皇帝。
杨溥为了朱高炽坐了十年的诏狱,只要朱高炽是个人,在日后继位之后,都不会亏待杨溥。随着朱高炽的继位,杨溥也与杨荣、杨士奇一样,位列内阁。
杨士奇出头的机会与杨荣、杨溥的都不一样,杨荣、杨溥多多少少都有点机遇在里面,而杨士奇就是单纯的靠学识。在朱棣继位的第一年,他就因为工作出色,从而进入内阁。
“三杨”的特长
在“三杨”当中以杨荣的特长最为出色,如果说在永乐年间“三杨”当中最受重用的是哪位,那么必然是杨荣。
杨士奇虽然也与杨荣一样,在内阁中工作,但论重用程度远远不及杨荣,因为朱棣将杨荣当成贴身秘书来用。
在永乐一朝的战事决策会上,基本上都会有杨荣影子。而只要朱棣出征,杨荣必然跟在身旁,随君出征。
以朱棣的精明程度而言(靠造反起家),不可能莫名其妙的重用一个人,而且这一重用就是一辈子。杨荣能够成为朱棣的贴身秘书,主要是因为一次突发事件。
在朱棣统治时期,蒙古部落时不时的就在边境骚扰。一天晚上,朱棣接收到宁夏的紧急军情,宁夏守将声称自己受到了蒙古军队的围攻,希望朱棣能够给予增援。
朱棣虽然身为皇帝,但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也得需要一个人在旁边参谋,而恰巧那一天晚上内阁值班的人是杨荣。
朱棣找到杨荣,杨荣一脸无所谓的表示不需要出兵,只需要等一会儿,解围的奏报就会送来。朱棣十分不解,询问他,为什么如此胸有成竹。
杨荣解释宁夏,时不时的就受到蒙古的骚扰,士兵一个个骁勇善战,再加上宁夏城池坚固,任凭蒙古军队怎么样围攻,都会安然无恙。
朱棣半信半疑,毕竟自己面前的这个人只是一个书生,哪里上过战场,但还是选择相信。果不其然,在此之后,朱棣收到了胜利的奏报。
在战场上,最缺的就是杨荣这种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军情的人,于是朱棣将他编入军队,成为自己的贴身秘书,甚至将军队中最重要的东西印信交由他保管。
杨荣利用他的身份做了一件令朱高炽一生都难以忘记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由于朱棣病逝在外(榆木川),如果病逝的消息一旦走漏,一直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的汉王朱高煦,就会做出行动。
到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安定因素,所以杨荣选择隐瞒朱棣病逝的消息,秘密回京,向朱高炽报告朱棣病逝的消息,彻底消除了各种不稳定因素。
杨士奇的本事仅次于杨荣,他的特长主要是语言艺术,无论朱棣问的问题有多么的危险,他都能够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东宫接驾事件之后,朱棣曾经询问过杨士奇,朱高炽到底有没有二心,到底是不是故意的?如果说是一般人,可能由于是太子党的原因,一听到这个问题就急急躁躁的回答,朱高炽肯定没有二心,肯定不是故意的。
而杨士奇则把一切都往自己的身上揽,表示朱高炽一直对朱棣孝顺,东宫接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做臣子的没有做好准备,以至于朱高炽承受了骂名。
朱棣并没有那么好糊弄,杨士奇的话说完,他还盯了杨士奇一会儿,直到杨士奇并没有透露出惧色,朱棣才慢慢释怀东宫迎驾事件。
由于东宫迎驾事件,太子党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作为直接得利者的朱高煦不可一世,经常在各种公开场合说自己像李世民。
要知道,李世民是通过杀兄逼父的方式登上皇位的,他敢说这种话无非是找死,更何况他的父亲是朱棣。
朱棣找到杨士奇、还有蹇义(一样是太子党),询问他们有没有听到汉王朱高煦的不法事迹。蹇义不敢回答,害怕这是朱棣给他们挖的坑,而杨士奇则回答。
他和蹇义都在东宫当官,别人看他们是太子党,就算汉王有什么不法的事情,也不会跟他们说,但是之前两次封汉王到别的地方就藩,汉王都不肯,现如今要迁都了,汉王却要求留在南京,希望能够慎重考虑一下。
这些话,加上朱高煦之前的所作所为,直接将朱高煦打入低谷。
南京身为龙盘虎踞之地,而且附近有着江浙这一块富得流油的地方,如果朱棣百年之后,朱高煦占领南京,拿下江浙,向北京发起进攻,到时候必将酿成兄弟相残,国家大乱的悲剧。
杨士奇的话提醒了朱棣,朱棣强行命令朱高煦到山东乐安就藩,处于北京的眼皮子底下,只要敢动,分分钟钟就能够收拾。
什么叫语言艺术?杨士奇就叫语言艺术。
杨溥与杨荣、杨士奇相比,黯然失色,并没有什么特长。如果硬要说特长的话,高尚的品德应该也算得上是特长。
杨溥虽然身居高位,名列内阁,但是对待任何官员都能够保持一个君子该有的风度。
走在路上碰到同僚都会主动打招呼,从来不会仗着自己是阁臣的身份嚣张跋扈,而且杨溥从来不大声嚷嚷,就算别人对他大声嚷嚷,他也不对别人大声嚷嚷。
结语
成就“三杨”的并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他们碰上了英明的皇帝,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或者朱瞻基,无一例外都是明君。正是因此,朱棣才能够开创出“永乐盛世”,朱高炽、朱曕基才能够开创出“仁宣之治”,如果没有碰上明君,“三杨”的才华再高,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