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三国演义》中,你喜欢哪个人物?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豹眼看历史】的最佳回答:
闲谈三国人物,说起来个个喜欢。
沧海横流,他们都显示了英雄本色。
不可能一一说来,就简单说一下郭嘉吧。
郭嘉(170 年-207 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当初,郭嘉先是投奔了袁绍。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占据冀州后,天下英才蜂拥而至。兵精粮足,野心勃勃,意欲与天下诸侯争霸。
对于郭嘉的到来,袁绍十分高兴,非常客气。
但经过交流、观察,郭嘉认为袁绍成不了大事。
郭嘉就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意思就是说,聪明的人就要善于选择主公,只有如此才能够凡事皆成。袁公虽然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的谋略;想法很多,却无法实施;喜欢谋算,却不能决断。要想跟他共救天下危难而成就一番大业,很难啊。
此时,郭嘉仅仅二十一岁。
郭嘉如此年轻,但看问题非常深刻、老辣。用少年老成来形容,毫不为过,真正是英雄不在年高。
人们喜欢把郭嘉与诸葛亮对比,也有人说“郭嘉不死、孔明不出”。豹眼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具体出处,但从郭嘉这番言论来看,跟诸葛亮未出茅庐时,自比管仲、乐毅,有得一拼。他们都是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才。
不同之处在于,郭嘉主动出击,去寻找明主。诸葛亮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但也不是守株待兔,而是不断的发布广告。
共同之处,在于不是明主决不伺候。
辛评、郭图等人还在贪恋职位,存有幻想,但郭嘉却义无反顾地离开。
回到老家,郭嘉一呆就是六年。宁可闲着,也不肯将自己的旷世才能轻易付出,这本身就是不一般的格局和境界。
但郭嘉跟诸葛亮一样,纵然有冲天志向、旷世绝才,也仅仅把自己定位在辅佐明主的谋臣上,绝不做天下枭雄。
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一位非常倚重的谋臣戏志才病逝,荀彧、程昱共同推荐了郭嘉给曹操。
曹操与郭嘉经过一番交流,君臣彼此感觉非常满意。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曹操很高兴地说:”能够辅佐我成就大事的人,就是这个年轻人啊。“
郭嘉出来后,也兴奋地说:“这才是我苦心等待的明主哦。”
从这番对话,就看出君臣之间是多么投缘,这真正是一段佳话。
豹眼也喜欢看演义,但越来越不受演义的影响,更喜欢独自去品味那些历史故事。
在豹眼看来,曹操与郭嘉这段对话,绝不次于刘备、诸葛亮之间的隆中对。
郭嘉经过荀彧等的引荐,直接就来投奔曹操。如果曹操也如袁绍一样,郭嘉一定会弃之而去。但如果郭嘉自视清高,等待曹操三顾茅庐,恐怕就会失去这个机会。
这给豹眼以感悟,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不必恃才傲物。只有去追求,才能掌握主动权。追求不等于苛求,也不等于委曲求全。这才是面对现实、理性的处事哲学。
诸葛亮的做法,似乎更为超然一些,但也就脱离了一些现实。
今天去阅读这些故事,不是为了去品评古人的是非,为得是给自己一些教益。
郭嘉投奔曹操后,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功勋。曹操曾经想把自己的事业托付给郭嘉,但郭嘉年仅三十八岁就病逝啦。这令曹操伤怀不已,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感慨和哀叹: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君臣相知相得,这是多大的荣耀。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郭嘉一向不拘小节,不遵礼法,经常被负责督察官吏行为的陈群打小报告。但曹操在褒扬陈群的同时,却对郭嘉的事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作为人臣,混到这个份上,也就可以啦。
郭嘉不仅仅是凭借能力,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忠诚得到了曹操足够的信任。这才是他人生成功的关键。
像孔融、许攸、祢衡等人,也不缺乏能力,也不按套路出牌,不得善终,不能不说是人生的遗憾。他们与郭嘉相比,应该说做人是失败的。
尽管诸葛亮也成就了人生的辉煌,寿命也远大于郭嘉,但给人的感觉,诸葛亮就是累死的。而郭嘉却貌似潇洒很多,寿命在天,不是人力可为。
郭嘉人生短暂,但却没有遗憾。
【2】、来自网友【再起涟漪】的最佳回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引
说起三国,我们平常人脑海里可能闪现出“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系列计谋以及诸葛孔明、赵子龙、刘关张、曹孟德等一批鲜活的形象。但这只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人物以及情节,后世人颇受小说的误导以至于里面的人物颇受后人的误解。真正的说起三国,我就不得不为一个人正名了,他就是周瑜周公瑾!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之一,今天,我就要用我的笔为他正名!
理由其一—为臣忠
他力排众议,坚决拥护孙权继位。当初孙权继位之初,年轻并且没有威望,江东的臣子对他并不信服,而此时功勋显赫、手握重兵的周瑜却站出来支持孙权,他从不自恃身份为难孙权。对于孙权的命令,他坚决执行,从不打任何折扣。举个例子,当初赤壁之战后刘备来吴借地,他看出了刘氏集团的威胁竭力反对借给刘备,但是孙权作出决定后,虽竭力反对,还是执行了孙权的命令。
那一年,周公瑾三十五岁,英年早逝,孙权亲自穿上素服主持丧礼,进行哀悼。后来,孙权经常与别人追忆周瑜的功绩,称赞公瑾“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理由其二—为人仁
周瑜为人豁达,常常推贤举能。“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三气周瑜,把周瑜给活活气死了。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如此心胸狭窄之人吗?恰恰相反,他善于发现并且提携有真正才能的人,提拔了一批真正有政治和军事才能的人。再谈到他的胸怀,当初程普早年就追随孙坚,跟随孙坚打下了半壁江山,身为江东政权的元老,自然是看不起年少的周瑜,曾在公开场合多次欺辱他,而周瑜却处处谦让,对他十分尊敬。
时间一长,他也真正看出了周瑜的君子之风,程普大受感动,后来老人越来越钦佩周瑜,遂成忘年之交。后来还成了一桩美谈,他感慨的对人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理由其三—为谋慧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纵观周瑜一生,大小战役无数,但是最出名的一战还是赤壁之战。当时东吴兵力只有三万,虽然孙刘联合抗操,但实际上主力依旧是东吴的兵力,而反观曹操军队,足足有二十多万。如果是一般人,听到三万对阵二十多万,早就吓得投降了,哪还有心思抵抗?可周瑜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还十分自信地告诉刘备“三万足矣”!而正是赤壁之战,奠定了后来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成为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时,周公瑾年龄方才 34,豪情万丈,联刘抗操,以少胜多,建功立业。
理由其四—善音律
“曲有误,周郎顾”。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此外,他虽是是“高富帅”,却还不忘发展自己的才华,他精通音乐,即使在酒宴之中喝了很多的酒,但只要乐队演奏有误,他立刻便能察觉。“曲有误,周郎顾”本是指周郎精通音律,后来民间便传出这样一种说法,一些女乐师因为周公瑾的俊美便为了多看几眼常常故意弹错几根弦。而范成大更是将周瑜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为臣忠,为人仁,为谋慧,善音律,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胜赤壁,定三分,官至东吴大都督,试问这样一个世间的美男子,有谁不爱?
部分资料选自:《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