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抗战时期,哪些日制武器在我军手中成为了明星武器?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10:51:29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抗战时期,哪些日制武器在我军手中成为了明星武器?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交易哲学家】的最佳回答:

三八大盖,搞到鬼子自己都怕;

有人问,《亮剑》里面,赵政委能 500 米距离击毙鬼子,可能吗?

你说别的枪,例如汉阳造,没可能,但是三八大盖可以;

三八大盖步枪,算是本子的主要步枪

三八大盖有效射程 460,但是它的标尺却有 2400 米

本子对步枪的射程,准确度要求还是很高的,实战中,三八大盖在 1000 米后还有相当的杀伤力。

曾经有记载 3500 米的流弹击中,不过伤害很轻

因此,500 米,不算离谱。

日寇 101 师团 101 联队联队长饭冢国五郎,少将,

武汉会战中,非要去前线拍照摆 POSS,饭冢国五郎之所以名气大,并不是因为他的战功有多突出,能力有多强大,只不过是因为他的外形十分符合本人心目中的传统军人形象。其实大家都清楚,日本人的个子十分矮小,但是他们的野心十分膨胀。为了营造高大威猛的形象,日本人便刻意模仿德国人在鼻子底下留起卫生胡。

在日本算是前线家喻户晓的人物。

饭冢国五郎

不过这家伙,虽然在日本人那里算个“大 V”,但作战十分拉胯,被国军打退多次,这让他倍感沮丧,另外战场太忙了,德国那种小胡子需要精心修剪,来不及了,他胡子长了,反而显得粗狂,被日本记者看中,让他摆造型。

当时两军阵地相隔大约 800 米,看见鬼子在摆造型,我方哨兵,想开枪击毙,但无奈手中拿的汉阳造,不行,够不着。当时是国军 160 师,

鬼子在上蹿下跳好久,这边国军官兵拿他没办法,这丫太嚣张了,非要想办法治治他。

但汉阳造 600 米外很难击中目标。

这时候,阵地巡逻队来了,几个老兵,突然大家眼前一亮,这几个老兵背的可是刚缴获的三八大盖。

于是国家士兵,就尝试用这步枪干掉对方嚣张的鬼子,但是吧,又怕一枪打不中,他躲起来就不好办了,这怎么办,于是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有:几杆枪一起开火呗,这保险多了。

于是这几杆枪同时对准饭冢国五郎,一起开枪后,直接将其击毙·····不过实际上只有一发子弹命中。

这距离大约有 800 米。

而当在中国去世的消息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竟然举国哀悼,并称他是一代军神,国家之栋梁。不过他没有任何军功。

这三八大盖步枪,只是比较适合中国战场。它加上刺刀长 1.7 米,比鬼子身高都高。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抗战之前,日本曾经对中国大量销售武器,所以抗战爆发后,国军有大量日式装备。

从三八式步枪到阎锡山的日式山炮,甚至日本的轻型巡洋舰,还有日式飞机。

不过,堪称国军明星武器的,恐怕就是它了。

国军的仿制和使用

国民政府早在 1934 年,就开始仿制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最初制造的掷弹筒性能很一般,并没有大量装备部队,只是培养了一批相关的技术人员。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国军在早期的华北争夺战和淞沪南京会战中,见识到了日军掷弹筒的厉害,又缺乏有效的对抗手段。

国民政府进行仔细研究以后,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还是以牙还牙。

国军方面有仿制大正十年的技术底子和一整套设备,很快在 1938 年仿制了出一款新式掷弹筒,它是大正十年式为基础改进品,命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

它的主要性能和日本大正十年大体相当,和日军主要装备的八九式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区别在于民国二十七年式采用滑膛式精度较差,它的射程也只有 250 米。虽然比大正十年式要远 100 米,但远不及八九式的 600 米射程。

不仿制性能更为优秀的八九式,并不是国军不想仿制,而是自身的技术力量不够。

整个抗战期间,国军生产了 4 万多具掷弹筒,还有多达 150 万枚的榴弹(平均每门三十多枚榴弹)。该掷弹筒技术比较落后,仍然弥补了国军在火炮上面的严重不足,深受国军基层士兵的喜爱。

——————–国军大量仿造掷弹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和日军的火力差距。不过,火力最强的中国驻印军却拒绝使用掷弹筒,而是使用美制 60 毫米迫击炮。实战中,60 毫米迫击炮虽比掷弹筒重很多倍,性能却优秀太多。总体来说,掷弹筒是一种技术含量不高的简单武器,60 毫米迫击炮则是性能优秀的技术性武器。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仿制和使用

八路军早在平型关战役就曾经和日军掷弹筒交过手,真正认识到它的厉害还是在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役中。

日军为了报复百团大战,发动了大扫荡。其中冈崎大队(600 多人)孤军深入八路军腹地,在关家垴被八路军优势部队团团围住。

彭老总下令 129 师务必全歼这股日军,不然从师长起全体军法处置。结果这支没有重武器的冈崎大队,居然挡住了 129 师长达 2 天的强攻,并造成八路军的严重损失。其中 25 团、38 团负 伤的有 1570 人,牺牲 500 多人,其他参战的还有第 772 团、第 769 团等都有相当的伤亡,伤亡总数超过 3000 人。日军伤亡也很重,冈崎大队长自己被 击毙,能够作战剩下不到百人。

关家垴战役中,日军的掷弹筒对密集冲锋的八路军战士,造成严重的伤亡。在日军掷弹筒的打击下,部分八路军连排最后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战士。

战后八路军高层开始重视掷弹筒的作用。经过详细分析以后,他们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办法只能是仿制相同的装备(这点和国军方面的认识相同)。

掷弹筒重量轻且威力大,非常适合八路军展开的游击战。

八路军由于中期的扩编,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比起抗战初期已经有很大的下降。

大多数八路军士兵没有超过十发的实弹射击(部队子弹缺乏,战斗都不够,哪来练习),这样的士兵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观点来说,连民兵都不能算。

同时八路军的步兵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榴弹和少量轻机枪。

这样的装备是无法和日军在远距离作战的,八路军只能采用近距离突袭作战的方式,以削弱敌人火力的优势。

日军士兵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八路军是不到 150 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面前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以后,八路军就已经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

这种方法一度非常有效,八路军甚至用一部分新兵手持长矛埋伏在路边后配合主力部队冲锋(步枪数量不足),消灭过日伪军一支百人的运输队。

-------使用掷弹筒的八路军战士,他们的掷弹筒经过改良,性能几乎和日军的一样。不过,日军掷弹筒数量显然更多,八路军还是占不到上风。

日军是善于学习的军队。他们很快调整了战术,大量使用掷弹筒以克制八路军的密集冲锋。掷弹筒射速很快,优秀射手每分钟可以达到 20 多发,造成敌人密集杀伤。

在八路军战士冲锋的几分钟内,掷弹筒已经可以射出大量的榴弹。一发榴弹杀伤半径就有八米左右,一发榴弹往往就可以造成冲锋的八路军士兵数人的伤亡。一段时间八路军伤亡非常严重,伤亡于掷弹筒下的高达 35%。

无可奈何之下,八路军高层于 1940 年 10 月下令,要求八路军军工部门立即仿制。

接到命令的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很快依靠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缴获的日军掷弹筒的原物,于 1941 年 4 月仿制出第一款自己的掷弹筒,一共有 40 门。

八路军方面称它为五零小炮。

在五零小炮的研制期间,八路军的军工人员克服了许多旁人看来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让各方都大为震惊。

吃到苦头的日军甚至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

整个研制过程极为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原料和加工方法。

首先说说原料

八路军的根据地在落后的中国,也是属于贫穷的地区。掷弹筒体所需要的钢管,八路军根本无法得到。

根据地无法炼钢,唯一的钢材来源是通过拆卸日军控制的铁路钢轨。

拆卸工作一般由当地的民兵和老百姓完成,之后将钢轨和八路军军工部门换取步枪和手榴弹。日军因钢轨的丢失,曾经多次沿着铁路发起报复性扫荡和屠杀。

这个原料来源也是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用命换来的。

解决了弹筒材料的问题,弹药材料问题又出现了。

弹药对于原料的需要量更大,我们得到钢轨数量又非常有限,不可能使用钢轨作为弹药的材料。

设计人员再三考虑,决定用太行盛产的白口生铁为原料。传统工艺生产白口生铁是当地农民用土法冶炼出来的,含碳量高,铁质非常脆,一经机器加工 弹体就会发生碎裂,无法使用。

在留学德国的冶金工程师陆达和技术工人孙兆熙的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八路军使用国外黑心韧化处理工艺与传统焖火技术相结,解决了弹体脆弱的问题。

1941 年就生产了 4 万枚掷弹筒榴弹,尽可能的满足前线的需求。

再说说加工技术

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加工技术的问题又凸现了出来。

制造掷弹筒体也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没有点焊焊接技术,锻接粘合造出的弹筒又无法经受高温等。设计人员用惊人惊讶的想象力将其解决,通过多次改进加快了生产速度。

日军八九式掷弹筒为了增加精度是有膛线的,榴弹上也有相应地有紫铜制的弹带。根据地的技术力量无法制造膛线,也没有紫铜资源(平时战士作战连子弹铜壳都要尽量捡回来)。

设计人员经过研究,决定效仿国军的民国二十七年式,放弃线膛结构,采用滑膛结构。但又借鉴国军掷弹筒射程近的缺点,将五零小炮的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 280 毫米增加到 400 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保持了 500 米的射程。

后来八路军又对五零小炮进行了多种改进,生产出精度更高的按式发火掷弹筒、60 毫米口径掷弹筒,甚至还有可以用来平射打碉堡的掷弹筒。总之,成为了一个系列产品。

从 1941 年处到抗战结束的 1945 年,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简 2500 具、炮弹 20 万发,装备近 30 个团。其中 129 师等八路军主力部队,基本做到每个战斗班配备一个,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和日军之间的火力差距。

新四军则和八路军不同。水乡作战的特点,新四军以生产迫击炮为主,掷弹筒生产数量较少。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只生产了 400 个掷弹筒,掷弹筒榴弹的产量有 2 万发。

整个抗战中,八路军的军工部门面对根据地极为恶劣的条件,仍然不屈不挠的创造性的完成了 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个研制的过程中,技术工人张师傅试验榴弹时牺牲,魏振样老师傅明知有危险也坚持试验,被炸断了右手。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刘鼎部长也亲自参与了试验,还遇到了严重的炸膛事故。如果不是战友及时的掩护,刘鼎部长也很可能受重伤。八路军军工人员的英勇和无畏,实在令人钦佩。

—————-掷弹筒被淘汰几乎是必然的,它最大的问题是精度不够,没有精确的瞄准设备,基本依靠掷弹筒手的感觉和经验。即便掷弹筒手再厉害,发射时候只要手一晃动,肯定无法击中目标。相比起来,60 毫米迫击炮才更实用。我军直到中越战争,都还在使用 60 毫米迫击炮!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