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心脑血管疾病很可怕,能要人命,身边很多人得了,怎样才能不得这些病?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01:04:58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心脑血管疾病很可怕,能要人命,身边很多人得了,怎样才能不得这些病?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李药师谈健康】的最佳回答:

经常会听说身边的人又突发了心脑血管疾病,不管是老年人还是中年人,有的很幸运,最终救过来了,甚至恢复的还不错,而有的则很不幸,在急性的心脑血管疾病侵袭下,离开了人世,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情,往往会唏嘘不已,但面对这样的生命无常,我们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办法呢?当然不是的!虽然体质不同,年龄不同,个体情况不同,但做好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永远都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最重要方面,如何预防,今天主要为大家谈 3 个方面。

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风险,健康的生活方式永远是第一位

原来经常给大家讲药物,强调大家要坚持用药,但现在却更愿意为大家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种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善和保持,越早越好!如果身体还没有高血压、高血脂、血糖升高等方面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慢病,就能够积极的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对于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最好的预防方式。

即使有了“三高”甚至“四高”(加上高尿酸)等方面心血管疾病风险慢病,对于还未发作心脑血管疾病问题的朋友,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是辅助控制调理这些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方面。对于一起新发现的轻度的血压血脂血糖升高问题,有些时候,不用服药,通过改善原来的不良生活习惯,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很多时候,即使不服用药物,也能够使偏离正常的指标恢复,并持续保持很长时间。

即使是已经发作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在预防相关疾病的二次复发方面,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获益,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比拟的。

一项最近发表的研究文章显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比,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 75%,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56%,心血管疾病风险死亡率下降 49%,癌症死亡风险降低 31%。可以看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身体的健康获益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如果想要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赶紧先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来做起吧!

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大家都知道,只是想做到并不容易,生活中面临的各种诱惑,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积习也不那么容易改掉,但在这里仍然要给大家列一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健康饮食,合理膳食结构

2. 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尽量规律进食

3. 控制体重,保持好体重和腰围

4. 加强运动,避免久坐,坚持合理有效的运动锻炼

5. 戒烟限酒,不吸烟,也尽量不吸二手烟,酒尽量少喝

6. 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戒除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7. 尽量避免熬夜,保持良好规律作息

这些方面,你能坚持做到几条呢?

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风险,要注意做好相关疾病的调理和控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家族遗传等方面的原因影响,我们大多数人,都都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健康问题,特别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等相关慢性疾病,都是加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相关风险性慢病。因此,想要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调理和控制好这些慢性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想要调理控制好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慢病,首先要做到的是早发现早干预。因此,对于进入中老年的朋友来说,有条件的话,尽量的定期去做做体检,了解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其他方面的身体健康情况,如果出现了相关的慢病问题,也不要紧张着急,一方面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积极的控制和干预相关慢病,另一方面如果生活控制无法有效控制相关指标达标的,也要遵医嘱合理用药来控制。很多慢病需要长期的服用药物来控制,如果确实需要服药的情况,不要怕长期用药,在长期用药期间,继续坚持健康生活,同时注意监测相关指标,确认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身体耐受性,控制好相关慢性疾病带来的心脑血管健康获益,往往是巨大的。

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风险,要做好相关的预防

相关预防又分为 2 个方面,一是服用药物来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和预防,实际上,对于相关慢病的服药控制,也算是一种疾病的预防手段了,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还未发作过心血管疾病)和极高危风险(已经发作过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往往还需要结合身体情况,做好 2 方面的预防工作,一是控制好血脂,对于高危风险患者的一级预防,要求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到 2.6mmol/L 以下,而极高危风险患者的二级预防,这个值则应该控制到 1.8 以下;二是进行抵抗血小板凝集的预防,对于高危风险患者的一级预防,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需要经过综合的评估和判断,在确认身体健康获益大于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服用,而对于二级预防来说,应该根据情况,选择阿司匹林或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服用,预防梗塞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再次发生。

除了药物方面的预防以外,在生活上也要注意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诱因的规避。如果本来就是高危或极高危风险的患者,生活上多加注意,尽量避免特别剧烈的运动,特别激烈的情绪波动,洗冷水澡,过度用力排便,清晨起床过猛,避免大量过度饮酒等等方面的注意事项,都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重要方面,多多注意,也能够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来自网友【张之瀛大夫】的最佳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和脑梗塞,成了困扰欧美人们的一个幽灵。这其中最为严重的重灾区是美国和芬兰。当时的欧美世界也纳闷,怎么日子过好了,疾病却来了呢?其实,他们的昨天,正好就是我们的今天,历史是何其相似。

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芬兰,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极高,尤其是在芬兰东部的北卡这个地区,很多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人们都很恐惧。于是到了 1972 年,芬兰就启动了医学史上著名的“北卡项目”,当时就以芬兰的北卡地区作为试点,对人们的胆固醇、血压、吸烟和饮食习惯进行干预。

为什么这么做呢?主要就是当时芬兰北卡地区的人们爱吸烟,同时爱吃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说动物的内脏做的汤就是这种食物。其实,这种生活习惯就跟我们现在很多中国人一样,甚至可以说一模一样。

经过 1972-1977 年 5 年的努力,这个项目明显看到了人们因为控制胆固醇、血压、吸烟和饮食带来了很大的健康收益。于是这个项目被一直延续进行,直到 1997 年,时隔 25 年,这个北卡项目见到了巨大的健康收益,当地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于是北卡项目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全面的全国性的项目在芬兰全面铺开和推广。

芬兰的这个北卡项目很成功的降低了芬兰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今天咱们说人家芬兰的这个项目的目的,还是想提醒广大的国人,别抽烟了,别再去饭店应酬吃饭了,吃的清淡一点,那些卤煮、羊汤、牛杂汤等等一系列不健康饮食习惯改改吧,不然的话过一些年很多人就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