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在清朝被别人上折子参一下会很严重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03:11:43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在清朝被别人上折子参一下会很严重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炒米视角】的最佳回答:

在清朝,上折子参人,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弹劾的手段。至于这个折子上去之后,是什么效果,那得看参人的人是什么人,被参的又是什么人,参的什么事?最终还得看皇上的态度。

明清两季,上折子参人最多的,那必然是御史言官。因为“风闻言事”,他们干的就是这个活。不参人,留着他们那就是白吃饭。

但“风闻言事”,绝大多数的折子其实没有杀伤力。弹劾只是敲打的一个手段而已。如果每个参人的折子必然有惩罚结果,那也就乱了。

但是怕就怕那种匿名折子,说的事有根有据,一下子就抓住被参的人的要害,扎了皇帝心的折子,后果很严重。

比如《康熙王朝》里,在明索党争的关键时刻,康熙收到了两个匿名折子。

一个是说皇长子胤禔曾经被噶尔丹俘虏过;另一个是说在紫金山杨起隆用红衣大炮准备刺杀康熙,是索额图指使的。

这两个折子扎了康熙的心,看起来是明珠和索额图互撕,但更像是李光地的手笔。无论是谁,都让康熙脊背发凉。最终无论是明珠、索额图、李光地还是胤禔、胤礽,没有一个好下场。

有时候被参劾的折子越多,反而被参的人越安全,越得圣宠。反而是没人参劾的时候,也就意味大难临头了。

比如年羹尧被封为“抚远大将军”,在西北平叛的时候。明里暗里参劾年羹尧的折子,可以说堆成小山。可是年羹尧越是被参,雍正越是宠幸得深。

后来干脆把参劾年羹尧的折子,全部打包,送给年羹尧自己欣赏。这么一搞,别人一雍正偏袒年羹尧,怕年羹尧报复,谁还敢参年羹尧?

但是就连雍正派在年羹尧身边的密探 都开始在折子里夸奖起年羹尧的时候,风向就开始转了。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也就开始堆积了,年羹尧的结局从那一刻也开始注定了。

不过还有一种骚操作,自己参劾自己,但最终结果,会让人大跌眼镜。

溥仪搬出紫禁城之后,在天津的生活可谓很洋派。但是跟在他身边的陈宝琛、胡嗣瑗这派遗老们,可仍然视他为皇上,仍然遵守着万事“上折子”这种沟通方式。

溥仪出门穿西服、戴金丝眼镜、戴钻戒、喷古龙水、执文明棍、带着 3 条猎犬,一个夫人,一个妾,出入咖啡馆、电影院。这些被陈宝琛、胡嗣瑗他们看到,那可不得了。

必须上折子,但是折子不直接指责溥仪,所以写得特别有意思。他们参劾自己,说自己才浅德薄,不配当溥仪的老师,都是自己教育得不好,才让溥仪如此不成体统,辜负祖宗社稷。总之动不动就要以死谢罪或者去职谢罪。

溥仪一看洋洋洒洒万字的折子,立马主动认错,保正自己不再犯,安抚几个老师,并且“赐”给些贵重物品,予以挽留。老师们收了溥仪的“赏赐”之后,才勉为其难地原谅溥仪。

所以参劾别人的折子,最终不在于谁参谁,怎么参,而在于皇上怎么看?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2】、来自网友【洛云非】的最佳回答:

  

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在 1911 年落下了帷幕。然而围绕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话题依然不决,甚至随着网络宫廷剧的持续热播,人们对于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民风、习俗、制度等都有了浓厚的兴趣。还有甚者,不喜欢正史,而喜欢稗官野史。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关于折子的一些普遍知识。

 

一、关于折子的常识

 

1、折子的来源

 

 折子又称为奏贴或折奏,官方多称为“奏折”

。据可考资料,奏折的称呼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但因为是孤证且实物至今还没有发现,因此历史学家们对此颇有微词。

  现在比较认同的说法则是,

折子开始于康熙帝时期

。相传,康熙帝为了让官员相互监视和探查民情民意,常常责令亲信的官员或督抚大员密奏。这是密折文书的最初情况。密折就是奏折的一种。汉代以前,臣子给帝王陈书叫作“

表或书

”,比如著名《出师表》《谏逐客书》等。汉代以后,细化为“

章、奏、表、议

”也有用为

剳(即札)

的,等同于“书”。

  清朝时,随着机密文书数量的增加和作用的凸显,奏折也逐渐成为定制。

乾隆帝

十三年(1784)时,

朝廷又特意下旨停止使用奏本

,使得奏折与题本不分伯仲。又因为许多机密要务都是用奏折先行上达,而题本则成了例行公事,因而

光绪二十七年(1901)终于取消题本而专用奏折。

  

2、折子分类

  从现存历史资料来看,折子按其内容可分为

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

四类,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

  

最初

主要用作

请安致贺

。据资料显示,清朝有大量的垃圾折子都是请安折子。据说,雍正在位时,有一个地方官员叫孙文成三天两头上折子,只是问一下“皇帝还好吗?”皇帝回复说“我很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除了请安折子,

还有用作奏事、谢恩,尤以奏事折为最多

。在康熙及雍正初年,折子还没有统一制式,也没有列入国家正式官文书范围之内。

3、使用范围

  

起初

,京府内外,官员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

都可以

上折奏事和谢恩。到了

雍正帝后期,尤其是乾隆时期

奏折才成为国家正式官文书,并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

  首先,

只有高级官员

,如文官的京官三四品以上或翰詹科道官员;地方官按察使以上或负有特殊使命的钦差官员;武官须总兵以上等员

才拥有资格用奏折奏事

。其次,在

公文程式、运转关系以及缮写的字体

等方面,也都

有繁琐的规定

,违者会受到严厉处分,轻则丢官,重则丧命。

 

 4、管理方法

  奏折

送达

皇宫后,皇帝会用

朱笔批示

,即称”朱批奏折”。雍正王朝后,奏折经朱批后,在发还具奏人遵行之前,会照例要由

军机处抄录一份

,以供有关衙门传抄执行和

存案备查

,称为”录副奏折”,简称”录副”。也有

少数

奏折(如言官风闻奏事之折)皇帝

不加批示

,即以

原折

交军机处

存档

,不再录副传抄。还有

个别

事关机密之件,或因具奏人的请求,或皇帝认为不宜公开,即

留在宫中

发交军机处

抄录

,称作”留中”。

  

雍正帝继位

不久,还下令凡康熙帝的朱批奏折及他本人批过之折,在发还具奏人遵行后,必须于年终

汇总缴还皇宫保存

,个人

不得私自留存

和抄录,并且从此成为定制。

 

二、问题解答

  回到我们的问题,假如在清朝被人参了一本,会很严重吗?我们着重从

两个方面

来说明一下:

1、参的事儿决定了参的后果

  正如前边我们所了解到的,如果有人上折子跟皇帝请安并连带参了某人说“谁谁谁,没有给您请安”。如果是这样

无关痛痒

的折子,但凡有点度量的帝王都

不会责罚

被参之人;若是上折子的人参了

重要的事

,比如河道治理等问题,那么皇帝一定

会高度重视并严查严办

。但凡这样触及封建王朝

核心利益

的问题,一定是

高格处理

。所产生的

后果

也往往比较

严重

。轻则罚俸禄、丢官职,重则发配或丧命。

2、上折子的人决定了参的后果

  上折子的

官员品级大小也决定着被参之事被参之人的命运

。理论上来说,

官级越大

,参下某人或动议某人的

几率越多

官职越小

参下他人的

几率越小

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

  

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统治,在各个方面都会制定无比严格的规定和制度。无论是折子,还是其他方面,都有很多禁忌和章程,不能逾越。

  好在我们进入了 21 世纪,历史已经走远,我们应该了解过往,主要是为了启迪未来和珍惜当下的美好。难道,不是吗?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