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什么明军面对日军尚可一战,20 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1592-1598 年的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的战斗力十分惊人。尽管在指挥上出现了不少失误,但他们还是自始至终压制了日军。
然而,仅仅 20 年后,在面对崛起的八旗时,明军的表现却一落千丈,屡战屡败。
短短 20 年,为何变化如此之大呢?
短暂的复兴时刻
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时,雄心勃勃,要“征明”,以为可以轻易征服大明。
秀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不只是狂妄而已,事实上,按照早年倭寇入侵时的表现,大明确实已经不堪一击了。
一些浪人就能搅动大明东南,秀吉公的大军那还不横扫天下?
然而,当秀吉发起征朝鲜的作战时,大明却已经赢来了短暂的复兴时刻。
首先,是募兵制的发展,使大明的军队素质得到了迅速恢复。
当初倭寇能横扫东南,大明无力阻挡,是因为大明过去的卫所制已经衰落,承平日久,军户不堪用。
因此,自嘉靖年间开始,谭纶、戚继光等人为代表,开始以募兵来应付危机。
募兵中所组建的新军队,没有军户那些乱七八糟的陋习,素养极高,因此,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其次是张居正变法。
贤相张居正,通过丈量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国库收支基本平衡,财政状况大大改善。
同时,通过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大明也建立了强大的野战兵团。
戚继光、李成梁等人通过募兵所建立的军队,也成为大明抗倭的主力。
丰臣秀吉这个时候企图“征明”,算是一脚踢到了铁板上···
因此,万历朝鲜战争中,尽管大明在指挥上也出了不少洋相,但明军所表现出的雄厚战力,依然挫败了秀吉的野心。
然而,这样的复兴局面,却是短暂的。
募兵之殇
大明军力的这次复兴,得益于募兵制的推行。
募兵制,虽然短期内替大明恢复了军力,但却足以使大明统治者警惕。
募兵制下,兵为将有,容易形成大将拥兵自重的局面。
戚家军、李家军,这些响当当的名号不仅仅只是荣誉,更是令统治者警惕的危险。
大明为了避免出现兵为将有的局面,对募兵制做出了调整。
即:募者一官,统者一官,彼此不相照应。
如此,尽量避免兵为将有的局面出现。
然而,这却毁了募兵的战斗力。
募兵者只管募兵,以后兵能不能打仗不关他的事,所以,他只管草草招人,应付了事。
当初,戚继光募兵时,多是“乡野老实之人”,如今,所募者多是“游食无赖之徒”。这些人今天在这个营当兵,领了工资就逃走,跑到另一个营当兵,只想着混饭吃,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这些暮东朝西的士兵,又给统兵将领开了财路。
反正每次发了军饷就会有一群人不见,不如多报一些人。
本来是 30 个人混饭吃,我只要上报有 50 人来混饭吃,不就多领了 20 人的军饷了?
于是,“挂虚冒饷”,盘剥士兵司空见惯。
当初,卫所兵腐败了,募兵顶上,如今,募兵也腐败了。
大明可以依靠的,只有戚继光、李成梁时代留下的老本了,一旦老本报销,就“举天下之兵,不足以人战守”了!
辽东强兵的没落
而辽东强兵的老本,也确实消耗殆尽了。
辽东强兵,是李成梁一手组建的。
当年,已经年满 40 岁的李成梁大器晚成,深感时不我待,作战身先士卒,以优厚待激励三军,“锐意封拜,师出必捷”,打造出了一支朝气蓬勃、战斗力强悍的李家军。
然而,功成名就后,李成梁却奢侈无度,沾染了一堆官场坏毛病,使李家军的朝气也渐渐消失。
1581 年,李成梁去职。
李成梁去职期间,“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驰”,这种大环境下,李家军手下的将官自然也“暮气难振,又转相倍克,士马萧耗”。
1591 年,李成梁自镇辽东。
然而,年事已高,又已沾染一身坏毛病的李成梁,不再是当年那个“锐意封拜”的中年人了,加之土蛮去世,开原、广宁马市复开,辽东战事渐少,因此,军队没有得到整顿。
此时,李家军还剩下以早年部曲为核心的精锐部队。
万历朝鲜战争,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皆率军参战。
李家军在万历朝鲜战争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碧蹄馆之战,李如松一度陷入日军重围,“官军丧失甚多”。其中,李如松、如梅的李家家兵损失惨重。
因此,在此后的征战中,李家军的精华损失殆尽。
李如松在与土蛮的作战中中伏战死。
李如梅也在袭击镇西堡的作战中,“血战重创”,死伤惨重。
“至是,父兄故部曲已无复存,而如柏暨诸弟放情酒色,亦无少年之锐”。
萨尔浒之战中,赋闲二十年的李如柏领兵为一路,然而,这支军队,与当年的“父兄弟部曲”已不再是一回事了。
战争指导能力持续退化
从万历朝鲜战争到明清战争,大明的军力确实在迅速衰退。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之八旗,大明仍有拿得出手的能战之兵。
只萨尔浒之战,刘綎、杜松等人的军队其实在正面作战中都不错。
萨尔浒之败,倒不是明军将士一触即溃,而是明军在战役指挥上的错误,使明明兵力占优的明军每每要在不利情势下展开作战,自然失败!
此后的明清战争中,大明依然能组建战力强悍的军队。
关宁铁骑、天雄军等足以与八旗一较长短的军队。
然而,大明统治者在战争指导上昏招迭出,使这些精锐无法发挥,有的军队在内部矛盾中报销(如卢象升的天雄军),有的军队则最终成了对手的帮手(如关宁铁骑)。
这种指导下,纵有雄兵,也无能为。
募兵制变形,以及张居正去世后朝政的迅速混乱,使大明“造血功能”丧失,仅剩下一些“老本”可以吃。
而这些“老本”,也随着优秀将领的离去,连年战争的消耗而损失殆尽了。
因此,明清战争爆发时,明军的战斗力比万历朝鲜战争时出现了不小的退步。
而大明在战争指导能力上的退化,则使明军每每在不利战略形势下仓促与敌人交手,战斗力难以充分发挥,使军力看起来更不堪一击了。
此后,大明仍不伐能人志士,能够新组建强大、能战的军队。
然而,由于大明的战争指导能力持续退化,大明虽不断涌现出精兵强将,但却难以挽回其最终的崩溃。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壬辰倭乱是在 1592 年,萨尔浒战役 1619 年,相差了 27 年之久。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27 年并不短了,比如蒙元也不过 100 年历史。
这 27 年变化就大了。
原因如下:
第一,大明经济不同。
在壬辰倭乱期间,大明还处于张居正新政期间。
之前大明的国库仅有 130 万两白银,但需要支付官军俸银 135 万、边饷银 236 万、补发年例银 182 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 553 万两。国库存粮只是够支在京的官军月粮的 2 年时间,维持全国官兵也就二三个月而已。
也就是说,财政已经赤字 400 多万两,粮食储备也基本破产。
而张居正改革以后,国库存银达六七百万两(每年收入三四百万两),储备的粮食多达 1300 多万石,足够军队用 10 年。
在这种财政的支持下,12 万明军才能和强大的日军鏖战很多年。
为此,大明 6 年耗费白银 800 万两以上,国库勉强还是可以支付的。
对满清 10 年战争,战争规模要大得多。比如萨尔浒会战,满清辫子兵就有 6 万人,明军 11 万(包括朝鲜兵)。
10 年战争耗费白银 6000 万两,平均每年 600 万两。自然,如果是张居正时代,赤字还不算多大,拆东墙补西墙还可以维持。
而大明财政收入却降低,到了崇祯时期每年收入只有 160 万两,大家算算赤字有多大,就算把紫禁城拆卖了也付不起啊!
这种情况下,战争如何能够支持下去。
第二,大明军事战略问题。
大明的转折在于萨尔浒战役的惨败,导致大明北方边境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大概 8 万多人,加上朝鲜兵 1 万 3000 人,女真叶赫部 1 万,一共是 11 万多。
其中朝鲜兵是打酱油的,叶赫部也不可靠,明军其实只有 8 万多人。
众所周知,明军由于卫所制度的腐败,战斗力下降明显。
但满清辫子兵有高达 6 万人,实际上满清辫子兵总战力并不亚于明军。
这种情况下,明军如果倾全力和辫子兵决战,未必会完败。
然而,明军总指挥杨镐错误判断局势,认为辫子兵战斗力低下,竟然将兵力分为 4 路,每路只有二万人。
相反,辫子兵集中主力,以多打少。比如总兵杜松的明军大约 2 万多人,而辫子兵出动 4 万 5 千人,兵力一倍优势,那还打不赢吗?
萨尔浒战役导致明军共损失兵力约 45800 余人,占参战明军的一半还多。战死将领 300 余人,丧失骡马 28000 余匹,损失枪炮火铳 20000 余支(!),元气大伤。
以大明的经济能力,这么惨重的损失是无法补充的。
随后明军就彻底陷入战略被动,始终没有扭转,最终在洪承畴时代彻底崩盘。
相反,和日军作战,明军的战略则很正常。
由于日本水军战斗力低下,明军和朝鲜军联手首先掌握制海权。日军的补给必须通过水军跨海运输到朝鲜,这就等于掐住了日军脖子。
在具体的战争中,明军采用稳扎稳打,持久战的模式。激战中,双方都有胜负,大体是一个平手,明军和朝鲜军略占优势而已。
但日军无法经受长期消耗,又被朝鲜人民切齿痛恨,失败是必然的。
第三,大明的战术问题。
日军和明军为什么打平手,并不是日军弱。
其实,日军也和满清鞑子兵交过手。
追到朝鲜北部的日军遭遇海西女真部,轻松攻陷二十营。其余女真部落纷纷溃散,可见已经开始逐渐强盛起来的女真人,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
但日军就战术上,不能占据明军上风。
日军骑兵非常弱,又没有装备野战火炮,作战以步兵为主。
明军则有强悍的骑兵部队,在步兵战术上占据很大的优势。
同时,因装备野战火炮,明军具有超射程的打击力,这是日军没有的。明军战术上又有优势!
实战中,日军步兵一旦遭遇大明骑兵,就容易被击溃。
步兵和步兵队长,日军往往又会吃大炮的亏。
自然,日军的强于武士近距离肉搏和足轻的火绳枪,各有各的强,互相无法压倒对方。
但满清则不同。
满清有更强悍的骑兵,只是火炮上差了一些。
但那个年代火炮技术落后,只能用于防御,不能用于野战进攻。
在野战中,明军火炮发挥的作用有限。所以一到野战,明军在满清步兵和骑兵的联合冲击下,往往坚持不住,会溃散。
所以,明军在野战几乎不能胜利,只能坚守城池。
好在有火炮还有火器的优势(野战中火器也难以打败满清弓箭),所以防御战中明军还是比较牛的,才有袁崇焕的宁远大捷,气死了野猪皮努尔哈赤。
不过,在辫子兵也装备了火炮以后,明军也就没有优势,一败涂地也就难免了。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懒得打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