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李鸿章的爱将叶志超打仗一直不要命,在甲午海战中怎么变成逃跑将军了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青史如烟】的最佳回答:
提起叶志超,有时候令人不得不感慨,历史上一些奸臣的形象,真是由后世这群键盘侠们随意塑造的。
站着说话不腰疼,以结果论事的人以前有,现在也不少,就叶志超当时在朝鲜所面临的态势,可以说,甭管是谁都很难以善终收场,用逃跑来形容叶志超,确实有失偏颇。
叶志超
从名将到跑逃将军,反常的背后,水挺深
对于叶志超来说,光绪二十年(1894 年)带兵入朝,成为了自己人生荣辱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他是淮军将领之内的翘楚,被淮军大佬李鸿章屡次拔擢,并称其为:
“骁勇坚强,饶有智略,讲求利器,训练得力,随剿粤捻,战功卓著,其才可当一面。”
淮军将领叶志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拥有赫赫战功、被朝廷寄以厚望的悍将,却在甲午战争爆发之时,作为驻朝鲜的清军总统领,表现之差,令人大跌眼镜。 叶志超不仅作战失利,最终导致全军溃败,更是毫无骨气地一路狂奔逃回鸭绿江,丢尽了清廷上下的颜面。 平壤失利,使得日本从容地进入了朝鲜,并自此依托朝鲜跳板,进窥中国之地。 而回到国内的叶志超,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朝廷的严惩,不仅被朝廷下令革职,送到京师,后来又经刑部审讯之后下狱,定了个斩监侯。 按说这种误国之贼死有余辜,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每到了秋后,朝廷在勾决人犯名单之时,叶志超总能神奇地逃过一劫。从光绪二十一年一直到二十五年,叶志超连续四年都能让朝廷法外开恩,并于光绪二十六年获免释放。
“刑部依律拟定为斩监侯,秋后处决,光绪二十六年获释。次年病死。”
那么叶志超为何会从淮军悍将堕落为逃跑将军,又为何身犯误国重罪,却让朝廷最终赦免其身呢?
重重的迷雾之下,让我们一起来仔细探索,当年叶志超在朝鲜逃跑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甲午战前的朝鲜,选帅一波三折
1894 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军发展迅速,朝鲜国内局面逐渐失控。
东学党起义
随后应朝鲜方面要求,清政府派兵入朝,前去协助朝鲜镇压国内起义,直隶提督叶志超奉命率领一支 2000 将士的队伍,由海路入朝,并在朝鲜牙山一带驻扎了下来。 这个时候的叶志超根本没有想到,明明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配角,随后局面的发展,却强行将自己推到了背锅主角的舞台之上。 当时,一直觊觎朝鲜、中国的日本,借朝鲜国内起义混乱局面,打着保护日侨、使馆的名义,出动大军进入朝鲜。一时间,朝鲜这片三千里锦绣江山之上,阴云密布,各方势力剑拔弩张。
中日甲午战争,陆地上从牙山开始
刚开始清廷已经从情报中得知,此番日军准备调集五万大军入朝,而作为朝鲜历来的宗主国,清廷想要抵御日本不仅要派遣与之实力相当的军队,还要派出一名得力善战的统帅,能够抗击倭寇、抵御外辱。最初李鸿章想到的首选之人,是淮军宿将、前台湾巡抚刘铭传,但接到朝廷令其入京觐见的刘铭传,最终却以病重不出,拒绝了前去朝鲜抗日的重任。
刘铭传
随后,清廷再次发旨调已告病还乡的湘军名将、前新疆巡抚刘锦棠,然而,圣旨到达刘锦棠湖南老家之后不久,刘锦棠却突然暴病身亡。
一病重,一暴卒,顿时打乱了朝廷原已定好的,清军驻朝鲜统帅人选。而就在这段时间内,日军不断向朝鲜增兵,总兵力已经达到近两万人。6 月 26 日晚,一万多日军偷袭驻扎在牙山附近的聂士成 2000 清军,随后,清、日两军在成欢接战之后,清军不支,迅速向北而退,一直退到了平壤城内。
木版画,牙山之战
此时的叶志超和其他败军将领一样,看着朝鲜战场日益不利的局面,急切希望朝廷能够派遣一位得力之人,弹压、处理朝廷危急局面。 然而,他是怎么也没有想到,朝廷最终将这个力挽狂澜的任务,交给了自己。 当时清军驻扎在平壤有五路大军,分别是: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宁夏镇总兵卫汝贵,副都统丰升阿,记名提督马玉崑,以及直隶提督叶志超。这里面,叶志超的职衔最高,同时还是淮军名将,深受李鸿章器重,在日军紧逼、朝鲜局面危急的情况之下,清廷直接点名让叶志超挑起了重担,别盼领导来担责了,就是你了!
“现在驻扎平壤各军为数众多,亟需派员总统,以一事权。直隶总督叶志超战功凤著,坚忍耐劳,著即派为总统,督率诸军相机进剿,所有一切事宜,仍随时电商李鸿章,妥筹办理。”
对于朝廷的这次器重,叶志超的心态有些崩,朝鲜战场上的状况有多烂,他最清楚,成欢之战,一战溃退,已经能够看出清军的势弱。
如今日军不断增兵,而清廷方面却迟迟未见动静,这仗怎么打?提升自己当领导,明显是要背锅,叶志超的求生欲自然也很强。在接到这道任命当天,叶志超就致电天津海关盛宣怀,请他代自己向老大李鸿章告辞直隶提督一职,你们说现在朝鲜我官最大,所以让我统兵,这总督,我不干了还不行?我有病,你们另选贤能吧。
盛宣怀
“忽得头眩心跳之症,每日犯数次,十数次不等,眩迷不由自主,兼寝不成寐,祈兄转恳中堂,准超开缺,回津就医调养。”
盛宣怀很快就将这个私下求情转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一看小弟要撂挑子,立即发电驳斥了叶志超的请求,别想了,好好干吧。 但叶志超还不死心,27 日,又公开发电报给朝廷认怂,他这是想最后争取一把,活的可能。
“惟超望浅才庸,实难当此重任,况诸将才智均胜超数倍,深惧指挥未协,督率乖方,贻误大局,必须威望卓著,老成练达知兵方可胜任,务求详叙超不能胜任实情,奏请收回成命,另派知兵大臣总统此任。”
对于叶志超的请辞,清朝政府的态度也很明确:
“叶志超堪胜总统之任,现虽暂时患病,著毋开缺,在营安心调理,待痊愈,即统帅全军合力进剿。无许推辞。”
就你了,病了也不准请假,好好干吧。一方面主帅苦苦求辞,说自己实在干不了,一方面清廷、李鸿章都死压着叶志超,你必须干,不干不行。 如此反常的动作,不能不让人感慨,看来当时朝鲜战场里面的水,很深呀!
兵临城下,困难重重
屡次请辞不成的叶志超最终认命了,男人嘛,既然逃不过去,那就咬牙勇敢面对吧。 八月初,叶志超腰也不酸,腿也不疼了,开始奉旨视事,此刻的他心情应该是相当压抑的,因为大战在即,而清军方面的情况非常不乐观。首先清军在朝 1.9 万人,其中驻扎平壤守军为 1.4 万人,另外五千分布后方,以防止日军断掉清军的后路。最初左宝贵、叶志超等人发电朝廷,要求增兵到三万人,但李鸿章最终表示,给不了,最多再增兵五千,而且还不能立即给。
李鸿章
而此刻,日军调入朝鲜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五万人,先期到达平壤城下的日军 1.7 万人,已经超过了驻守的清军,同时大批日军还在赶来增援的路上,清军倘若据城防守的话,越拖战况只会越不乐观。 面对前方敌我力量悬殊,朝廷之内,李鸿章最终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没办法。
“现我续调各营难虞齐集,望诸君尽此兵力,同心奋勇,出奇制胜。”
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求人不如求己,加油吧,我看好你们。其实,人不够也不算什么,最坑的是想要防守的话,没有枪炮火力压制对方的话,很困难。从叶志超发给清廷的电报里就能看出,当时清军刚开始出来是为了镇压朝鲜起义的,对付农民起义军自然用不着从国内费劲调来重武器,因此,清军刚开始根本没有做好跟日军开战的准备,重型武器一概没有运来。
“各兵随身只携枪一杆,子百粒,其余锅、帐、炮、雷各件均无,亟需接济。”
七月底李鸿章指示向平壤运送军火,山炮十尊,洋枪 500 杆。然则此时,丰岛海战已经爆发,日军既然敢公然偷袭清军运兵船,中朝之间的海路运输自然已经相当困难。而加之从中国运到朝鲜海路又比较迟缓,到岸后尚需牛车拉送,时间根本来不及。
丰岛海战
到八月十日,清、日已经开始在平壤外围交战了,平壤城内的叶志超还是没有盼到那批亟需的军火,从他抓狂的电报上就看出,叶志超当时的崩溃心态。
“昨据义州报,今晨始由义起程,至早十日到,诚恐缓不济急,各军亦以转运不及为虑。”
大哥,看你这物流慢的,等咱们枪炮来了,我这边黄花菜都凉了。 即便如此,叶志超最初依然没有想过不战而退。李鸿章让他们想办法,出奇制胜,叶志超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兵力虽然不多,但依然可以集中力量,主动出击,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叶志超的胃口不小,他想吃掉逼近黄州的日军,打疼对方,让对方知难而退。 为此,他和众位将官拟定了一个进攻日军的详细方案,分三路进攻日军,一路为清兵主力,出击黄州日军,另派一路届时抄了兔山、平山的日军后路,然后再分一路,阻击前来增援的日军。 8 月 8 日,日军到达黄州,叶志超抽调驻扎平壤的主力清军,准备亲率部队,干掉这股日军。
“即会齐卫、左、马、丰诸统领筹商,各挑精锐计七千余人,酌带行粮,明晨渡江至中和,相机迎击。超优悬赏号,严申军令,同心合力,奋勇血战,以期歼灭此敌,嗣后便有声势。”
叶志超是准备拼了,然而,当他按照惯例将自己的作战计划发报,上报朝廷之后,李鸿章却连发数封急电,反对其抽调精锐出击日军计划,要求其坚守平壤。清军已经进攻黄州,后面该如何继续,进攻还是撤退?在逡巡之际,叶志超发现黄州之外,其他方向也出现了大规模日军,战机转瞬即逝,此时再继续攻击黄州日军,已经不太能够全身而退了。
本来清军已经进驻黄州,逼近黄州的日军得知清军大军来攻,纷纷四散逃匿,隐藏在山涧、树丛当中,不敢与清军接战。
然而,随后清军却不得不退回平壤,因为,除了叶志超的撤军命令,大家身上带的粮食也实在是不够了。 清军粮草短缺最大的原因就是,朝鲜内部有些人怂了,变心了。
随着战事的进行,朝鲜政府之内也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最初清军驻扎在朝鲜的军队,粮草是由朝鲜官方供应的,粮草根本不是问题,请人来帮忙,哪有不管饭的,因此清军此番来,刚开始纯粹是出人出力,没带粮食。 然而后来牙山战败、成欢战败之后,清军颓势已显,使得昔日的小弟朝鲜政府内部,开始分化起来。 一部分人为了自保、留条后路,开始和日军方面眉来眼去,而日军逼近平壤之后,平壤附近储存粮食的地方官员悉数被换亲日新官,这些官员自然为日本马首是瞻,断了清军的粮草。朝鲜本土无粮草供应,而从大清运送粮草需要从旅顺海运到义州,然后卸货上岸,用马、牛畜力经过二十多站运输,最终抵达平壤。 因此,叶志超此刻还面临着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那就是部队没粮,快饿肚子了,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没有,军队很难持久。
“现五大军,只存军粮数日,天寒兵冷,夜间守营均无棉衣。”
人数不足、兵器短缺,粮食供应不上,想出奇制胜,领导还喊停,这个时候的叶志超肯定很郁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仗要啥没啥,该怎么打?确实没法打,但由不得不打,在以往的历史书上,大家总是看到了叶志超的怂,却没看到当年那群在平壤城内清军们的刚。
血战平壤
8 月 13 日,日军开始大举进攻平壤城南门,当天在叶志超的率领之下,日军被击退。第二天,日军换了个攻城方式,四面进攻,打的就是清军人手不足,无法集中力量抵御。
进攻平壤的日军
危急时刻,叶志超重金悬赏敢死之士,激励士气,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战,清军击退日军七八里,毙敌不计其数,提督马玉崑更是率众夺下日军七尊大炮。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当日从江东县北面涌来一万多日方援军,叶志超、左宝贵、丰升阿等三位大佬亲自上阵打伏击,两军从下午战到晚上,日军最终扛不住,大溃,此战叶志超率军追斩日军四里,击毙不计其数。从叶志超率军刚开始与日交战的战绩来看,朝廷和李鸿章当初强派叶志超为统领,确实颇有眼光。
叶志超这位就是抗压能力强,越糟糕的条件,这位反而能爆发出惊人的潜力,淮军悍将,名不虚传。
然而大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叶志超也是人,是人的话,就有抗压的底线。14 日的大胜鼓舞了清军上下,大家都准备接下来跟日本血拼,然而第二天,却发生了一个意外,有人提前怂了,不过不是叶志超。叶志超先前派了 3000 清军驻守安州,以备日军抄了平壤后路,切断自己与清廷联系。
甲午之战地图
然而 15 日这一天,7000 日军分两路偷袭安州,安州的清军一看,这么多日军,真是干不过。结果安州的清军没放一枪,秒怂了,龟缩在城内不敢出来,眼睁睁地看着日军切断了平壤与清廷的联系和运输道路。 如果能够明白为何当年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顿时一溃千里,就不难理解,当叶志超得知后路被断,自己只能依托孤城奋战,周边又是源源不断来战的日军,作为主帅的叶志超,此时的心理压力,绝对是压力山大。
不止是叶志超,当时其身边的猛将左宝贵此刻也是非常焦虑,战局不利,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左宝贵抗日情绪虽然很高,但对战场不利情况,也很清楚。
左宝贵
“大敌当前,连日血战,而成川之贼数千人今日窜顺安,后路已为截断,辎重均在途中,殊深焦灼。”
身陷重重包围,困守平壤低矮城池,周边日军架起百余尊火炮日夜轰击平壤。不久,叶志超的心理防线便开始动摇了,在万般无奈之际,叶志超向国内发出了对于平壤防守的预判——万不能守。
“电线已断,倭兵四面合围,倭架炮百余尊,俯击城中,人马皆糜烂,又无处汲水,万不能守。”
兵力不足、枪械不够、粮草不足、城内无水,后路被断、敌人架着炮四面轰击,这种情况之下,李鸿章能说什么?历史上没有记载朝廷收到叶志超电报之后的反馈。
日军攻击平壤城池
让叶志超继续死顶,同归于尽?可能性不大,对于朝鲜战局的糜烂,清廷也是没有任何高招可以支了,而且从叶志超电报中可以看出,当时平壤城电力被切断,接收电报已经成了问题,叶志超想要得到朝廷指示,也很困难了。
撤还是死扛,作为朝鲜战场上的最高领导,只能由叶志超自己来决定了。
而压垮叶志超心理防线最后的一根稻草,是猛将左宝贵的阵亡和部将江自康的跑路。
一溃千里,铸成骂名
8 月 16 日,轰击了一天一夜的日军,开始全力冲击平壤城,对于城内清军来说,能不能守得住,就看今日了。
此时的叶志超摆出了死守的架势,亲自督战清军部队与日寇血拼,战争是残酷的,此战叶志超看到了战友的倒下,也经历了战友的背叛。
“超在潘营督战,寿庵在左,谭在右,芦三营、榆两营在寿庵之左,左军门在谭之右。”
激战之中,左宝贵中弹身亡,主将阵亡,使得防御玄武门的清军顿时溃败下来,日军攻入城中,局势大坏,闻讯赶来的叶志超开始调集军队堵截日军,却发现,部将江自康已经擅自撤退出城。
此时的叶志超面对军队子弹匮乏、日军突入城中,大将阵亡,部将逃跑的恶劣局面,最终无奈和部将们匆匆商议,放弃平壤,向安州方面撤退突围。
当时撤退的局势非常混乱,大雨倾盆而下,日军前后围堵,溃败的清军如同惊弓之鸟,夺路而逃。
“前军既遭敌人截击,只得回头向后,而后兵欲逃身命,直顾前奔,进退往来,颇为拥挤,黑夜昏暗,南北不分,前面来兵,敌我难分,挥刀开炮,混乱相杀。”
溃退之中,清军战死两千人,被俘五百余人,这里面叶志超溃败虽然情有可原,但突围的指挥失当确实也难辞其咎。
归国之后,朝野上下都将怒火迁到了叶志超的头上,而朝鲜失败的这口大锅,叶志超背起来的话,朝廷和李鸿章都能轻松很多。
于是,叶志超也就成了最终的替罪羊,而深谙潜规则的朝廷,也最终“法外开恩”,虽然鉴于国人众怒,判叶志超斩监侯,却始终没有执行。
光绪二十六年,叶志超被释放出狱,而这位身负误国大罪的罪臣,于第二年便猝然离世了,背着个误国贼的骂名,社交全面死亡之后,其心里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2】、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早年的叶志超,以打仗不怕死著称。他一刀一枪打出名堂,做到了直隶提督,获得了额浑巴图鲁名号。
然而,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却留下了“狂奔五百里”的恶名,身败名裂。
同样一个人,为何会有这样的“神反转”呢?
不怕死的“叶大呆子”
叶志超幼年时父母双亡,是在舅父的收养下长大的。早年,他以放牛,干杂活为生。
太平军攻到安徽后,他参加了团练。每次作战,叶志超都冲锋在前,屡屡立功,渐渐打出了名声。
1862 年,李鸿章组建淮军后,叶志超转投淮军,参与平定江浙的作战,无役不从,悍不畏死。
其后,叶志超都被调入刘铭传所部,随之参加了剿捻作战。
其间,由于叶志超作战勇猛,获得了额浑巴图鲁(勇士)名号。
平捻后,李鸿章办理北洋军务,叶志超也就留在北洋,统领马队,参与“剿匪”,勤勤恳恳,每战不擒首领,不解散其众,绝不罢兵。
1885 年,他成了直隶正定镇总兵,率新式练军驻天津新城。
1889 年,他又擢升为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
1891 年,热河发生教民起义,叶志超率军镇压,不到一月,擒拿首领,获穿黄马褂。
可以说,在长达 30 年的时间里,叶志超表现得敢战、善战,不取全胜不罢兵的气势。
然而,仅仅 3 年后,叶志超却迎来了“神反转”。
勉强赴朝
1894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朝廷令叶志超率部赴朝协助镇压起义。
从来都是“无役不从”的叶志超犹豫起来,托周馥找李鸿章说情,“不欲往”。
李鸿章表示:未必一定会真打起来,你怕什么?
怎么怕起死来了呢?
从李鸿章“亦未必便战,何怯”来看,叶志超的犹豫之处,是不确定是否会与日本开战。
朝廷决定派兵时,依《天津条约》约定,照会日本。
接到照会当日,日本便做出反应,有派兵的迹象。
当时,朝廷计划分三波派兵,合计 2464 人,由叶志超统领。
如果单纯是镇压东学党起义,2464 人是足够的,但如果是与日本接仗,2000 多人孤悬于千里之外,危险很大。
淮军自成军以来,以“立稳脚跟”、“稳扎稳打”为基本战法,这样的情况确实为他们此前所未遇到过的。
李鸿章之所以坚持派兵,也是出于日本“必无他意”的判断。
事实上,从后面的情况看,叶志超“不欲往”,并非贪生怕死。
叶志超、聂士成等人迅速平定东学党时,日本出兵的消息已经确定。
聂士成致电李鸿章,“请班师”,请求以轮渡接军回国。
聂士成的理由是:我们此来是平叛,而非与倭争雄。现在日本已大队来战,我们在此地利人和均落后,不应在此与战。应趁机内渡,使日本失去口实。我军驻扎到边境,到秋天,陆军下平壤,海军塞仁川,一鼓破敌!否则,我们就会让倭人先发制我,大局可危!
在确定日军来的情况下,聂士成也反对在牙山与敌对峙。
叶志超则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其中,速派大军南下是上策!聂士成的建议是中策。
由此来看,叶志超“不欲往”,是出于对形势的判断,并非惧死。
然而,这也说明:叶志超在镇压国内起义时积累的经验,确实不足以应付近代战争。
他初则“不欲往”,到了牙山后,面对聂士成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又提出不切实际的上策,致使牙山清军长期孤悬在外,陷入被动。
暴露问题的成欢之战
接下来的牙山之战,则暴露了叶志超更为严重的问题。
战事开始后,聂士成提出建议:海道已绝,援军难来,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地形有利,您可以驻公州。如果我军战胜,您可为后援,如果我军战败,还可以绕道北归。现在最重要的是各营竭力防御,相机进止。
这个计划与叶志超不谋而合,大家依此计划而行。
然而,开战后,聂士成初战于安城渡,次战于成欢驿,拼力死战,一度陷入围困,叶志超一直没有相救,聂士成“不得已率众溃围而出”。
聂士成突围后,退到天安,与叶志超会合。
聂士成请叶志超先往公州,自率军断后。
熟料,次日,聂士成行到公州时,见叶志超正率军北撤。
此时,叶志超才告诉聂士成:公州不可守,不如绕道至平壤。
此战中,叶志超身为后援,在聂士成激战不支时,不曾相救,在与聂士成约定退守公州后,又不打招呼,直接更改部署,放弃公州。
可以说,即便是湘军、淮军早年“败则相救”、“协力进止”的传统都已经被叶志超丢掉了!
之所以如此,一则是因为情报失误。
当时,日军来攻的,不过 4000 余人,叶志超在得到前来增援的仁字营后,兵力也达到 3880 人,兵力基本相当,如果组织得到,完全可以一战,即便不利,也应当可以从容进退。
然而,清军各方情报却显示:日军“众约三万”!
在这种错误情报的引导下,叶志超也就急于“走”了。
二则是因为叶志超指挥问题。
如果说一开始还因为情报问题而做出错误判断的话,那么,当聂士成已经与日本作战,而且战事胶着的情况下,叶志超理应对战场形势有新的判断。
如果说这些都还是“能力”问题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态度”问题了。
叶志超明明败归,却发电“奏捷”,宣扬说自己以死伤 200 余人的代价打死日军 2000 余人!
朝廷因此赏银 2 万两犒军!
看来,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使叶志超也沾染了各种劣习!
如此叶志超,怎能不败呢?
平壤之战:问题大爆发
退到平壤后,叶志超会合了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丰升阿四路大军。
当时,诸将军地位相当,互不统属。
李鸿章以叶志超为帅。
叶志超在牙山的败绩,瞒得了朝廷,如何瞒得了前方将士呢?众将都不服!
因此,当时,军中就有人认为必败了!足见选择叶为帅对士气的影响!
叶志超自己也懂,屡屡推辞,请求易帅,但李鸿章在先后尝试请刘铭传等人挂帅无果后,也只有继续以叶志超为帅。
随即,叶志超提出了”兵齐秋收后合力前进“的计划,被李鸿章称为”老成之见“。
其实,叶志超的计划,完全就是拍脑袋决定的。
当时,清军探子只能侦察平壤附近,对日军的兵力、路线、补给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提出待秋后进军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叶志超所谓“秋后前进”的计划,本来就是糊弄人的,连他自己都不信!
叶志超的真实想法,是退出平壤。
他曾召集诸将商议:敌人乘胜而来,锋芒正锐。我军弹药不齐,地势不熟,不如暂退。
左宝贵怒斥:国家养兵干什么吃的?现在敌人悬兵长驱,正因出奇痛击!
随后,李鸿章与叶志超开始了一段奇葩“合唱”。
得知日军由元山登陆后,李鸿章要求叶志超准备进击。
叶志超回复:听说敌人准备由海路登陆,断我后路!
李鸿章坚决要求叶志超趁敌人兵力分散,设伏打击。
其后,叶志超抽调 7000 余人,准备相机在中和歼一部分敌人。
然而,李鸿章又表态:敌人可能抄我后路!应该去元山方向设伏阻击!
结果,出击的清军一番混乱的行军后,又回到了城内。
自此,清军失去了战机,只能婴城而守!
开战后,战事十分焦灼。
当时,平壤南、西两个战场打得很不错,北路失利,左宝贵牺牲,但敌人只是突破玄武门外门,尚难以进城。
而且,日军长途奔袭,一日未曾进餐,粮食、弹药都遇到了困难。
此时,叶志超如果下定决心,组织反击,平壤仍可坚守,战事仍然有可为。
然而,叶志超却下令逃跑!
日本历史学者都认为:清军仍有继续战斗的可能,是总指挥的失败主义导致了大溃退!
身败名裂
退出朝鲜后,聂士成建议:安州地势险要,可以在此暂时安顿下来,稳定形势,组织反击。
叶志超不听,放弃安州,狂奔五百里,直到回国。
同时,叶志超再次谎报:倭人以三四万人来猛攻,我军苦战五昼夜,子尽弹绝,被迫退出平壤···
朝廷再次降旨抚慰:此次退出平壤,实因寡不敌众···加恩免其议处。
不过,这样的败绩,到底瞒不住人。
很快,其捏造战功的事情被揭发,经查办,叶志超被判“斩监侯”。
当年的巴图鲁,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总的来说,将叶志超“狂奔五百里”单纯归结于贪生怕死是不客观的。
整个甲午战争中,清军一溃再溃,但溃散的清军将士未必都是贪生怕死之徒。
之所以一溃再溃,其根本在于积弊的总爆发。
洋务运动后,清军的装备上来了,但其总体水平仍然很低。
叶志超等人,以勇武成为武将,但完全没有接触、学习过近代战争的经验。
凭借他们过去的经验,在国内镇压起义尚可,但应付近代战争,则完全不知所措!
因此,几次作战,叶志超从来没有搞清楚对方的兵力、路线,始终都是在懵懂的情况下挨打,不知所措!
黄海大战后,日军控制了制海权,叶志超就更是蒙圈了。
他担心日军威胁其后路,却对日军的运力、兵力、补给一无所知,根本拿不出应对之法,一旦遇到严重威胁,自然就担心被包饺子,赶紧来溜了。
而清官场的陋习,也使这些当年朴素的勇士变成了虚伪官吏。
跟上级汇报的作战计划,不是其本来计划;跟上级汇报的战绩,都是谎报的;众将拟定的协作方案,自己不去执行···
上下之间,全部都是虚文,根本没有一句实话!
这样的军队,能打什么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