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感觉后世诗人多在诗词中多怀念李广而不怎么推崇卫霍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29 15:30:46 5次浏览

关于问题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感觉后世诗人多在诗词中多怀念李广而不怎么推崇卫霍呢?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东山半坡】的最佳回答:

1、因为李陵事件,司马迁受宫刑,司马迁对李广家族一直同情和褒扬。

2、卫青、霍去病的起家靠外戚关系,天生富贵,不为士大夫所齿

3、卫青和霍去病的战争,在那个时代,造成民不聊生、国家空虚

【2】、来自网友【渭郃】的最佳回答:

大家好,我是一个人吃饭喝酒看书写文章的渭郃。

李广一直是一个千百年来被人们议论的人物,今天渭郃就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李广,说道说道。

战斗英雄——李广

李广如果放在今天,那绝对是全军一顶一的兵王。

个人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不但技战术能力优秀,而且作战异常勇猛,战斗素质非常的高。可以说是当时汉朝军队中有名的勇士。

战斗力强有哪些表现呢?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追随周亚夫,就曾经夺取叛军军旗,立下大功。之后在上郡,汉朝的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双方交战,这几十名汉军居然被射杀将尽。李广说,这三个匈奴人,不是普通人,是匈奴的射雕手。

注:射雕手——匈奴中射箭最好的大力士。因为一般的弓箭手根本不可能把箭射的那么高,足以射下大雕来。所以射雕手不但箭法准,而且力量也非常的大。是匈奴的精锐部队,特种部队,整个匈奴也没有多少射雕手。

但是李广立刻带人去追这三个射雕手,李广亲自射击那三个射雕手,当场射杀两人,活着一人。这说明李广的战斗力,那是远远的高于匈奴最强战力的射雕手的。

就是说汉军的兵王李广对战匈奴人的兵王射雕手,那是完全的战斗碾压。

所以李广的个人战斗力那是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

再一个,李广作战很有胆识,很有谋略。不是那种单纯的匹夫之勇,是具备指战员水准的。

也是这一次,李广刚把俘虏的匈奴射雕手绑好,准备带回去。这个时候匈奴的大部队来了,足有几千人。但是李广的部队只有一百来人。

匈奴人一看是李广,立刻摆开阵型,准备进攻。李广手下这一百来人立刻就慌了,想立刻驰马回奔。李广说不要慌,咱们这点人马如果现在落荒而逃,那匈奴人就知道我们就这么多人,一定奋起直追,就成了追击歼灭了。而且我们现在离大部队几十里,没等我们跑到大部队跟前,咱们就会被人家歼灭。

于是李广让大家前进,一百来人冲着几千匈奴人前进了二里地,然后停下来,解下马鞍,原地休息。

这一下匈奴人傻了,看不明白了,就你这一百多人碰到我们匈奴几千人的大部队,不但不跑,还居然敢前进,

进攻吧,又不进攻。

在我眼皮子底下调戏我?以为李广这一百来人是汉军派出来诱敌的部队,周围是不是埋伏着汉军的大部队,等着我们扑上去,然后吃掉我们?

这时候,有个匈奴的将领骑着白马出列,可能是想调整一下队列。李广抓住机会,立刻飞马奔驰,射杀了这个匈奴骑白马的将领,然后再迅速的退回到他一百来人的小部队的阵地里。

这一下匈奴人就更疑惑了。你看他居然还敢跑过来射杀我们的将领,这分明就是挑衅行为,想引诱我们追击他。于是更加确信李广的这一百人的小部队就是诱敌的部队,不敢出击。然后等到了晚上,大家都这么僵持着。匈奴人就先怂了,汉军的大部队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是不是打算等到天黑了偷袭我们啊?于是趁着夜色,匈奴人就悄悄撤走了。

注:大家不要觉得晚上光线多好,那是因为大家生活在城市里,有照明的路灯。不要说在古代,就是在现代,你去草原一到晚上依然是伸手不见五指,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所以李广的临时应对能力,和对战局的把握能力都是非常强的。你可以看出,他作战不但勇猛,而且军事素质是非常高的,完全符合一个指挥官的技战术要求。

所以李广的个人不光千百年来在历史中无人质疑,就是在当时,上到皇帝,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李广的能力从不质疑。李广的个人能力是一个让天下所有人都能放心的人,就好比现在一家公司里,有一个员工和李广一样能力突出,一有什么事儿,大家说让他去,所有人心里就有底。

李广和皇帝的关系

很多人觉得个人能力既然这么突出,那为什么还是难封侯呢?是不是和领导的关系闹的比较僵呢?所以领导不重视你,忽视你呢?

其实不是,李广从汉文帝,到汉景帝,汉武帝,三任皇帝的关系都不错。

汉文帝就曾经为李广感叹,你是生错了年代啊,你要是生在秦末,追随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封个万户侯都是轻轻松松的事儿。

而且汉景帝驾崩后,立刻就任命李广为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就是卫尉。负责汉武帝的人身安全。我们想想这得多大的信任才能让李广去给汉武帝当禁卫军长官?

而且你为一个臣子来说,这就等于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啊。皇帝对你不但是信任而且是亲密。

汉武帝对李广也算是格外关照,个人觉得汉武帝对李广还是非常亲密的。

举几个例子

有一次李广被匈奴活捉了,但是李广居然反杀了押送他的匈奴人,骑马跑回来了。后面几百匈奴人骑马追他,李广和部队汇合后,用夺过来的匈奴人的弓箭射杀这些追兵,把追击的匈奴人打的溃逃。

但是毕竟是战败被俘嘛,虽然战败的原因是匈奴确实兵多势重,但是打了败仗,朝廷是要给处分的。李广按罪是应该斩首的,但是最后汉武帝也只是给了个贬为庶人的处分。对李广还是宽大处理的。

再一次,李广被贬为庶人后,就郁郁不得志,心里烦闷,和朋友到南山打猎。回来的时候有点晚了,路过霸陵,被霸陵尉拦下来了。当时这个霸陵尉喝醉了酒,很不给李广面子,说别说你一个前任的将军,就是现任的将军今天也不准过去。李广没没法,就在霸陵住了一宿,第二天再回去。

其实这个事情,你霸陵尉和李广好好说,也不是说不通。从李广肯留下来住一宿,第二天天亮了再走来看,李广还是遵守国家法度的。但是霸陵尉这个话,说的就多少有点儿小人得志,落井下石,仗势欺人的意思。

然后没过多久,匈奴又入侵辽西了。汉武帝重新启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点名要这个霸陵尉和他一起赴任,结果人一来就被李广杀了,然后上书自行谢罪。结果汉武帝也没说什么,李广继续赴任,匈奴人一听李广来了右北平,几年都不敢来进犯。

可见汉武帝对李广的宠爱。

还有就是最后漠北大战的时候,李广知道这是他最后争取封侯的机会了。本来汉武帝是想让李广颐养天年的,但是李广几次三番的去请求汉武帝,让他出征。这种军国大事,汉武帝这么一个铁血的帝王,居然会为了李广实在抹不开面子,让他当前将军。

要知道,汉朝的军制来说,将军那是稀有职位。很多人一辈子混个校尉就了不得了,但是居然能封李广为前将军。后世五虎上将的关羽才是封的前将军。当然这是三国演义的杜撰,但是也不难看出李广这个前将军地位有多高。

因为李广算是汉武帝的嫡系部队,是汉武帝从继位开始就出现在他身边的原始班子成员。有点儿像李卫当官里,李卫和雍正的关系。属于汉武帝绝对信得过的将领。

而且汉武帝对李家一门也确实都信任有加,包括李广自己没封侯,他儿子李敢都是关内侯,而且对李广的孙子李陵也是非常的关照和宠信。

至于之后李陵事件汉武帝暴怒的态度,很大程度是觉得自己被欺骗,被背叛。在汉武帝看来要是普通人背叛到也没什么,但是这么信任有加,忠心耿耿的李氏一门的李陵背叛,这个打击汉武帝是受不了的。所以才会对李陵做出这么过激的反应。

因为爱的太深,所以才会狠的太深。

李广不封侯的原因

很多人都对李广封侯的事情一直纠结。

其实如果按照汉朝的制度,李广确实是达不到封侯的标准的。

不是说李广的能力不行,而是李广确实是运气不好。

李广之前和匈奴人打仗,是有来有回。虽然也杀伤了不少敌人,但是自己的损失也不小。其次,还多次被猪队友坑,导致不但失去立功的机会,还因为战败被问罪。

如:有一次李广和博望侯张骞合兵出击(就是那个通西域的张骞),李广带着四千人,张骞带着大部队一万人。大家分兵突击,约定什么什么时候到达战场作战。但是张骞耽误了约定的作战日期,导致李广的四千人被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骑兵包围。十比一的作战啊,还是野战。结果导致李广的部队战损过半,但是依然坚持到张骞的部队赶来。结果匈奴人一看汉军主力来了,就跑了。

张骞因为贻误军机,按罪是要问斩的,但是汉武帝也还是没有杀他,让他用钱赎罪,贬为了平民。而这本来是李广一个立功封侯的好机会,却因为张骞的失误,军功和罪责相抵,不封赏,不处罚。

而且也因为李广飞将军的名气太大了。所以匈奴和汉朝作战,经常都不去招惹李广。只要李广在哪儿驻扎,哪儿就立刻太平。这也导致了李广甚至沦落到没仗打的尴尬局面。

到了漠北大战的时候,李广也知道这是他想封侯的最后一个机会了,也急了。本来汉武帝和卫青也是照顾他,想让他跟着打打顺风仗,捞捞军功好封赏。但是李广立功心切,导致迷路,贻误军机。按律是要问罪的,绝望的李广不愿意面对刀笔吏的羞辱审问,拔刀自刎。

可见李广性格之刚烈。

为什么世人千百年来都同情李广呢?

这其实和古希腊式的悲情英雄一样。

因为像卫霍这些人,在生前都已经获得了他们应该获得的荣誉了。

而对于李广来说,不是没能力,而是运气不好。

就如同同样被后世感叹的项羽一样,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后人希望用另一种情怀,对这些悲情英雄给与尊重。

道尽古今多少事,诸君都付笑谈中。感谢大家点阅渭郃的文章,如果大家喜欢渭郃的文章,可以关注渭郃的头条号。渭郃会写出更多好的文章来给大家。万事千山都是情,给个关注行不行?谢谢素质三连。

【3】、来自网友【在野武將】的最佳回答:

我们看国共战争片,一定会发现国民党军队有个大问题。凡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全部美式装备,各种补给都很充足。至于那些杂牌军,不光待遇差、装备差,往往还要充当炮灰。

其实,汉武帝治下,情况有些类似。

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的近臣嫡系

,汉帝国最精锐的士兵、战马任凭他们调度。李广是边境行伍出身的猛将,没有外戚的身份,

相当于汉帝国的杂牌军

。所以,李广所部,待遇、装备都比较差,出征匈奴时,还要承担最苦、最难出成绩的任务,自然付出伤亡多,看上去收效少。

要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就需要梳理一下汉代的骑兵战法。我们会发现,卫青、霍去病突击战法的成功,需要大量支线部队的辅助。这些支线部队,由点及线,切割草原的活动空间,这样汉庭才能把我匈奴主力方向,由卫霍率领精锐,给予致命打击。至于那些支线部队,兵力、装备有限,他们的生死成败,对于汉帝国来说无关痛痒——对汉武帝来说,作为炮灰的李陵就应该死在那里。


稍稍展开的话,最近李硕有一本新书叫《南北战争三百年》,对两汉至于南北朝的军事技术有比较深入的讨论。

作者指出卫青、霍去病的主力,其实是手持长枪的枪骑兵,这和长于骑射的匈奴骑兵有很大不同。概言之,匈奴人自幼骑马,骑马射箭是其长处;如果要和匈奴人拼骑射,那正好就撞到对方枪口上了。所以卫青霍去病发明出了一种新战术,就是拿着长枪往前冲,然后在白刃战中硬碰硬。在双方都没有马蹬的情况下,汉军在铁制兵器方面有天然的优势,长枪长戟是匈奴所不具备的,这样一来,卫青、霍去病军就可以扬长避短,取得佳绩。这一看法非常精彩,作者进一步列举汉代画像石等出土文物,为读者呈现出汉代枪骑兵的面貌,这里就不剧透了。

但作者对李广的分析就比较薄弱了。

他认为,李广在战法上保守落后,基本上还在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老路。所以,作者讲:“当卫青、霍去病已经做出表率、几乎所有汉军骑兵都接受了……冲锋肉搏战时,李广仍迷恋着他已经艺术化的骑射本领。”(Kindle 版:loc 728)在他看来,既然卫青、霍去病开发出了枪骑兵冲锋肉搏的战法,全军就应该纷纷效仿;李广觉得自己了不起,硬是要和匈奴比骑射,他行他上了,可是他手下人不行啊,这样打能不输掉么?这样一来,他认为李广拒绝先进的、适合汉军的作战方式,走上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歧途。

我个人不太认同。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像对国军杂牌军说,你看,人家张灵甫的 74 师,可以快速突击,集中火力猛攻,你们怎么还在和共军瞎周旋,运动战你能打过共军?(当然,这里有一些不贴切的地方,张灵甫的 74 师也完蛋了……)

面对以骑射见长的匈奴,枪骑兵有优势,但劣势也很明显:毕竟戈矛枪戟这样的兵器,最多不过 2 米多,箭怎么也可以射几十米。大家速度差不多快,于是问题就来了:我们一队枪骑兵冲锋寻求肉搏,对方骑射手机动后撤,一边撤一边射箭——速度一样的情况下,永远追不上的……同时,长途奔袭,冲锋突击,对马匹的消耗很大。东亚战马本来身材较小,耐力有限,一旦马匹大批死亡,刀笔吏就要来兴师问罪了……

所以实战中,要实现骑兵冲锋的战法,有一些前提条件。

战役准备上

,需要有大量马匹,供主将任意使用。

战术上

要选择狭长地形(作者已经注意到)。更重要的是,

在战略上

,就需要攻其必救,打击其王庭、后方族帐。所以元朔五年(前 124 年),卫青需要,直接打击右贤王所部后方,最后俘虏“男女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这里,俘获人口牲畜的数字值得注意,这意味着汉军掌握了匈奴右贤王本部的动向,避开其外围游骑,直接向其男女老弱、牛马资产发起攻击。这样一来,匈奴弓骑不得不回师救援,由此才能迫使匈奴放弃“追逐骑射”,陷入“短兵肉搏”。(Kindle 版:loc 666)

攻其必救的战略目标,不是一支军队可以实现的。这多个战斗单位共同推进。这个时候,

谁能获得更多的战马、补给?谁能第一时间获得匈奴动向?在掌握有关情报以后,谁可以攻击匈奴薄弱的辎重,获得丰厚战利品?谁必须牵制匈奴精锐骑兵,甚至与其展开苦战?

司马迁告诉我们:这些军事决策背后,是残酷的政治现实。谁能获得皇帝的宠信,谁就能在战场上获得主动;相反,缺少坚实的政治背景,纵然有一身的武艺,也不过是大漠中的孤军,刀笔吏面前的败将。


【4】、来自网友【脑洞历史观】的最佳回答:

我在头条有个专栏,叫中学历史超好玩,里面讲了霍去病的故事。

下面贴出来请大家阅读。

到了第二年,李广的运气似乎来了,汉武帝调他跟着卫青出塞,起十万大军追击匈奴。

在队伍中,有一个特别的人,这个人是张骞。十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去寻找大月氏组团打怪,不是,是打匈奴。经历千辛万苦,张骞终于在现在的阿富汗找到了移民的大月氏。可人家生活乐逍遥,根本不想再开战。

张骞没有完成他的外交使命,但他也没有白去,一路上踩好了点,匈奴人在什么地方他一清二楚。有这样一位超级地陪,这一战大获全胜,斩获匈奴一万余人。张骞因此封为博望侯。因为张骞同学在西域各国中名气太大,在他之后,到西域出差的汉朝使者,都称为博望侯。

这是张骞用十多年的努力得到的。而除了张骞之外,最亮眼的不是卫青,而是一个年轻人霍去病。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上的女奴卫少儿,父亲是平阳县的小吏霍仲孺。

说起他的父亲霍仲孺,可能是世界上最走运的渣男。

说是渣男,是因为霍仲孺跟卫少儿生下儿子霍去病之后,拍拍屁股就走了,回了老家另外娶了老婆,连霍去病的生活费都没有付,只当没有这个儿子一样。

说他幸运,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为了大汉顶尖的人物,一个成为了军神,一个成为了名臣。

霍去病生下来第一年,父亲霍仲孺就开溜了。霍去病成为了私生子,好在第二年,他们家走运了,她的姨妈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带到了宫里,到了第二年,卫子夫再度受宠,最终成为了大汉的皇后。

以此推断,霍去病的童年虽然没有父亲,但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小时候,他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而舅舅卫青也给了他很多的关爱,使他不至于在情感上有太大的缺陷,但毕竟是没有父爱,最关键的亲情缺失让霍去病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可这个性格恰好迎合了汉武帝的性格。汉武帝就不喜欢张扬,喜欢稳定老实的。

长大一点,霍去病被召进宫,司马迁先生酸溜溜的用一个字来形容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欢:幸

到底是什么幸法,司马迁很任性,不解释。但其实,汉武帝喜欢霍去病是很正常的。

霍去病的姨妈是大汉皇后,给汉武帝生了儿子,舅舅正率领大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让那些反对跟匈奴开战的人哑口无言。这些胜利也让汉武帝的权威达到了巅峰。想当年,汉武帝的父亲想封两个匈奴降王为侯都费老鼻子劲,现在是想封谁就封谁。

这么给力的一家人,能不喜欢他们家的小孩吗?

但霍去病的受宠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而是这个孩子太懂事了,懂事得不像一个孩子。

他功成名就之后,回到山西找到他的父亲–这个抛弃他母子的人。一般来说,这是报复的好时机。霍仲孺也提心吊胆,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祸。

可是,霍去病很温和,恭敬的向父亲跪下,“以前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所以没有尽到孝道。”

霍仲孺惭愧不敢回答。

霍去病替这位没有尽过一天责任的父亲置办田宅,并将异母弟霍光带到了长安进行栽培,这才有了后面的名臣霍光。

这样低调懂事,完全不依仗姨妈的宠信,舅舅的权势胡乱飙车的孩子,汉武帝能不喜欢?

有一天,汉武帝特地把霍去病找过来,表示要教他一下孙子兵法。

霍去病回答:“行军打仗,看当时的情况去决定就好了,没有必要看古兵法。”

狂,没想到你小子平时不说话,一说话就要呛死人。

行,那就让你去试试,看你到底有多少斤两。

元朔六年,卫青率领六路大军出定襄击匈奴。李广霍去病就在其中。

这一次,卫青终于碰到了对手。匈奴的单于亲自率兵出战。汉军前锋三千骑兵一头撞上了匈奴的大军。经过一天的浴血交战,汉军伤亡殆尽。率领这三千骑兵的两位汉将,其中一位赵信因为原本就是胡人,干脆投降了。另一位苏建只身逃了回来。

出师不利,有人给卫青提了一个建议:大将军出师以来,从来没有斩过一位部将,现在苏建丢了本部人马,正好斩他立立大将军的权威。

说实话,卫青为人太低调了,出了名的汉朝好人,从不无缘无故处罚部下,在长安,也不愿意结交文人名士,这大概是他的功劳如此之大,但我们在史书上却很少找到他征战的细节的原因。反而是没立过大战功的李广同学,就是被俘了,也有荡气回荡潇洒写意的描写。

卫青否决了这个建议,表示自己以皇帝近亲统率大军,怎么还怕没有权威?我还怕大家担心我擅用权力呢。我不能诛杀大将于国境之外,这个事情还是交给陛下处理。

卫青将苏建送回了长安。汉武帝也没有杀苏建,只是将其贬为平民。

这一次大军出动,不但没有收获,还失去了两位将军,这在卫青的出征中是极为罕见的。

好在,舅舅不给力,外甥来救场。

五年前,汉武帝第一次对匈奴用兵,卫青原本是打酱油的,却意外奇袭龙城,寄于重望的李广反而大败而归。

大军军队的运势从李广转给了卫青。

大概上天准备再洗洗牌,要从这一场大仗开始,将汉军的运势过渡给一个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当然就是霍去病。

这一次,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跟随卫青出战。卫青也没打算让他帮什么忙,就给了他八百骑兵。在大家看来,也就是感受一下战场的气氛,能够安全回来就烧高香了。

就像当年舅舅卫青第一次出征,把陪练玩成了主力一样。霍去病也玩了一把喧宾夺主。

他带着这八百骑兵脱离大部队数百里,冲到匈奴的后面,一阵猛打猛冲,竟然被他斩获了二千人,抓了一堆俘虏。而且全是硬菜,这里面包括匈奴单于的祖父辈大佬。单于的叔叔被活捉 ,还有一大堆匈奴的国相当户。

汉武帝原本还有一些郁闷,听到霍去病的战绩,大为兴奋,表示霍去病的战绩冠于全军,所以给了他一个响亮的侯名:冠军侯。

第一次出征,就捞了一个侯,而我们的李广将军这一次又是空手而归,没有任何收获。

人比人,实在不能比。

霍去病的胜利几乎是克隆了卫青的龙城之捷,在友军吸引主力时,他长途奔袭,攻击匈奴的薄弱点,然后大胜而归。

那么是李广又一次输给了运气?

历史似乎要给李广一个彻底的答案,将他跟霍去病摆到了同样的战局上。

两年后,霍去病再次出征,第一次大放光彩之后,十七岁的霍去病就成为了汉武帝最喜欢用的大将,甚至已经超过了卫青。

这一次,升为骠骑将军的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转战六日,击五国,杀匈奴的折兰王,斩卢胡王,又抓了一大堆的匈奴相国都尉,还把人家的祭天的小金子都抢了回来。

至于霍去病是怎么完成六日击五国这样的神奇战绩,我们的司马迁先生并没有兴趣详加记载。

到了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征,跟老将公孙敖从北地分兵两路出击匈奴。李广跟张骞从左北平分路出击。

李广率四千骑兵前突,张骞带一万骑兵在后面殿后。可李广又倒霉了,撞上了匈奴的四万兵马。

李广这个人怎么老碰上倒霉事呢?

这不只老怪老天不开眼,是李广自己打仗不按规矩出牌,他打仗全靠随意,从来没有斥侯,这种打法,他不倒霉谁倒霉呢?

被匈奴大军包围,李广的部队也开始慌了,我们李广同志从来不怕,因为他单兵作战能力强啊。下令自己的儿子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去试一下。

李敢就去了,在敌阵里来回冲了一下,回来报告,这伙匈奴都是菜鸟,很好对付。

大军这才情绪稳定下来。这时李广才下令结阵,围成一个圆圈。

很快,匈奴的大军发起了攻击,箭如雨下,虽然有点菜,但毕竟人数占优。数次冲击下来,汉军已经折损一半,箭也快用光了。

这时候,李广让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发射,而由他用自己特制的大号黄弓进行定点清除,专门射杀匈奴的将领,一连射死好几个。

匈奴人的进攻慢了下来。

这些细节全部记载在史记里。司马迁先生真的是李广粉,李广的每一次战斗,尤其是失败,司马迁都要大书特书,将李广将军的骁勇展示出来,好像越败李广越勇,李广都是虽败犹荣。而对于屡战屡胜,屡立奇功的卫青霍去病,司马迁先生总是平铺直叙,罗列一下数字就交差了。好像这些战功的取得并没有什么出奇。不值得详细去写。

当然,李广确实是英勇的。到了晚上,李广依然面不改色加紧巡视阵地,安定军心。从这一点看,李广确实有一颗大心脏。

到了第二天,押后的张骞终于到了,匈奴人一看汉军有了援兵,转身就撤了。只是不知道张骞这位塞外老司机搞什么去了,竟然迷了路。

这一战如果张骞能够及时赶上,李广能否封侯呢?

无法得知,只是霍去病的三个部下又封侯了。

在李广跟匈奴血战时,霍去病正在匈奴的腹地大开杀戒。其实他这一路也出了同样的问题。原本要跟霍去病汇合的公孙敖半路拖延,没有按时抵达会合的地点。

霍去病没有等待公孙敖,直接率着自己的部下跨越居延海,经过小月氏,抵达祁连山,深入二千余里,又整了一堆硬菜,包括但不仅限于匈奴小王七十个,国相都尉一大堆,斩杀三万余人。

霍去病因功增邑五千户,三个部将一起封侯。

遗憾的是,我们的司马迁似乎认为这样的大胜没什么意思,没有任何的细节描写,霍去病是怎么找到匈奴人的,交战中发生了什么 ,霍去病又有什么神勇表现,司马迁一概不写。

不但不写,反而还搞起了怀疑主义。在记载时,搞起了史书中常见的春秋笔法。

比如,他记载霍去病上次的战功是这样的:

【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对于霍去病的战功,司马迁写得很简单:将万骑出陇西,有功。

有什么功呢?

按常理来说,司马迁就应该介绍了,抓获了什么人,干掉了什么重量级人物。

但是,司马迁笔头一转,不去介绍,反而引用起汉武帝的话来。“天子曰:等等等等”

又比如这一次,依然是如此:

【骠骑将军出北地,已遂深入,与合骑侯失道,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户。赐校尉从至小月氏爵左庶长。鹰击司马破奴再从骠骑将军斩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骑将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虏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虏千四百人,以千五百户封破奴为从骠侯。校尉句王高不识,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有功,封为煇渠侯。”】

对于霍去病的战绩,司马迁表示宝宝没空不想多说,只来了一句捕首虏甚多。到底怎么多呢,皇帝他老人家是这样说的嘛。

在整个霍去病的传记里,一提到霍去病的战绩,司马迁总是不肯亲自说,全部引用汉武帝的话。似乎他对霍去病这些传奇的战绩有些怀疑。

霍去病立的这些功啊,都是深入敌境两千里,谁也没看到,你汉武帝说他立了这些功,那就立了吧。

司马迁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一个卫青已经够让人惊讶的,结果你们卫氏家族又出来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伙子,领着数万大军横扫漠北。怎么听起来这么玄幻,这不会是你们虚报军功吧。

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怀疑霍去病的战绩,认为并不是真的,或者有夸大的成份。

对于这一切,只能说司马老爷子太偏心了。汉朝军纪严厉,慌报军功是要砍头的,而且汉武帝已经有了卫青这位常胜将军,还需要捧一个假榜样出来吗?

大概司马迁觉得自己的怀疑也不太靠谱,所以想了一个比较牵强的理由,霍去病这么牛,只是装备好跟运气好。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他嘛 ,还不是占了大便宜,那些好的士兵先由霍去病挑选,好的战马优先供应霍去病,所以他才敢深入大漠,自己领着精锐骑兵在前面打怪捡装备。而且运气又好,从来都没有碰到什么大事。而那些老将军(比如李广),就没这么好运了,常常是捡人家挑剩下的,遇到战机也赶不上。

我深深感受到了司马迁先生笔下的酸劲。

可是,你们这些宿将,在门口转两圈,都能倒大霉,陷入困境,人家带着兵马转战万里,深入匈奴腹地,都从来没有困绝过。一次倒还罢了,两次三次四次还是如此,这到底是实力问题还是运气问题?

运气只能解释一次。屡次的成功或者屡屡的失败就不能归于运气。

同样是友军拖后路,为什么霍去病能够深入二千里,斩获而归,而李广只能苦苦支撑呢?

秘密隐藏在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表彰里。

霍去病率一万骑兵,自陇西出发北击匈奴,六日之间,转战五国,拿到了匈奴的祭天小金人。夏天的时候,在李广被匈奴困住苦战的时候,霍去病过小月氏,至祁连山,斩获数万人。抓了五个匈奴小王。

汉武帝特地下令嘉奖, 三位跟随霍去病的校尉也因功封侯,部将赵破奴因为斩遬濮王,捕稽沮王,封为从骠候,另一位高不识,因为俘虏匈奴王子被封为宜冠侯。另一位叫仆多的也因为有功,被封为煇渠侯。

这三位是什么来头呢?

赵破奴是太原人,《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将军赵破奴,故九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骠骑将军司马。

就是说,他是一个在匈奴地区长大的人,等于半个匈奴人。

而高不识原本是匈奴的小王,后面投降过来,成为汉朝鹰击司马,这次跟着霍去病出去打怪升级捡装备。

仆多,则是匈奴的一位前王子。

也就是说,这一次跟随霍去病立功的人都是有匈奴背景的人。有这些人做为随从,霍去病当然不会迷路,还能找到匈奴人实行精准打击,并且不用带太多的粮食,而且是打到哪里就吃哪里。

那剩下的问题,为什么李广没有这样的匈奴部下,霍去病则有呢?是汉武帝特地给他指派的吗?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关键是,给你一群人,你有没有能力带好。尤其是叛逃过来的匈奴人。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来投降。这两位哥们也是走投无路了,这些年经常跟汉朝大军交战,败多胜少,损失了数万部下。匈奴单于大为生气,准备直接干掉他。

浑邪王、休屠王收到了风声,大为恐怖,想了一下,只有投靠大汉才有生机。他们也没有别的渠道,只好跑到边境上打劫个汉人,让他们回去向汉武帝报告。

接到信报后,汉武帝心里是打鼓的,这会不会是匈奴人的马邑之谋呢?

想了一下,他把霍去病叫来。

你去看一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来投降,如果是,就接纳,如果不是,就直接扫了吧。

霍去病去了,走到半路,出事了,匈奴内哄了。其中的休屠王后悔了,想拉着队伍回去。浑邪王不干了,说好了一起到大汉吃肉,咱们报告也打了,你一个人却溜了,把我凉在这里,我白开水啊。

于是,浑邪王一怒之下杀了休屠王,吞并了休屠王的部下。

等霍去病到的事情,这就麻烦了,因为休屠王的老部下原本意志就不坚定。当霍去病渡过黄河,准备收编浑邪王的部队时,一部分的匈奴人不干了,拔腿就跑。搞不好就要崩盘。

一时之间,浑邪王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候,霍去病做了一个决定,纵马冲到浑邪王的大营,跟浑邪王举行会谈,当机立断斩杀逃走的八千人。然后让浑邪王一个人先乘车到汉武帝的居所,最后才让剩下的四万人渡江。

问题来了,这八千人如何斩杀,浑邪王离开后,霍去病又如何安抚剩下的四万人。

唯一的解释是,霍去病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天才,还是一个统战天才。所以汉武帝才派他前去收编匈奴人。霍去病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在事变时,控制局势,掌握匈奴大军。

想像一下,此时的霍去病不过是二十出头,他的人格魄力要暴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此看来,霍去病最历害的不是军事能力,而是他的外交能力,统战能力。

正是这些不容易为人察觉的能力,让霍去病胜过李广,在李广家门口都迷路时,他能够转战千里,就食绝域。

这些秘密隐藏在史册中,当你不了解时,也只能附和一下司马迁的总结,霍去病嘛,不就是装备好嘛。

元狩四年(前 119 年),汉武帝组织了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为了筹集这次行动的经费,汉武帝在全国实行了盐铁专卖。

在汉初的时候,本着不折腾的黄老精神,盐铁经营是放开的,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算是踩到了大汉的风口,都发了大财。

不过,人一有钱,眼睛就容易瞎。

历史书里介绍,这些商人觉悟很低,唯利是图。那些年诸侯反叛。朝廷跟他们借点钱平叛,这些人竟然担心朝廷的偿还能力,不肯借贷。

文景那些年事情多,不好收拾,到了汉武帝唯我独尊,没事又打击下豪强,总算可以下手了。汉武帝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回来,存了两年钱,攒足了军费,足以支撑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

这一次,汉武帝派出了大汉双璧卫青跟霍去病。汉武帝没有叫上李广。

不叫李广,汉武帝给出的原因是,他年纪太大了,不再适和这样的远征。当然,汉武帝还有没说出来的理由。

李广的运气不好,每一次出征,只要有李广就没有大胜过,就是赚点小钱,也被李广给抵消了。

汉武帝的意思,李广好好休息一下,别出工了。

李广不干了。他还没有封侯啊。奋斗了大半辈子,名气也有了,可就是最后这一步没达成,他实在不心苦。于是,他专门打了报告,要求再给一次机会。

想了一下,汉武帝同意了,他实在没有办法拒绝这位老将的请求,但同时,他又给主将卫青交待了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造成了李广最大的悲剧。

大军出发了,霍去病卫青各率五万兵马,司马迁先生又重点指出,霍卫病是人民币玩家,一上线,汉武帝就给他充了最好的装备。

确实如此,汉武帝给霍去病配置的都是最强的,他就是让霍去病直接寻找匈奴单于决战,擒贼先擒王。

大将军卫青反而成为了策应的一方。

李广恰好就在卫青的阵营里,想来,大菜是吃不上了,只能搞点边角料。

但没有想到,李广的好运终于来了。

出塞之后,抓到了匈奴的俘虏,一问才知道匈奴的单于已经往东边转移,撞到了卫青的大军前面。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机会。可是李广突然接到了卫青的命令,让他从东边包抄,而前锋将由公孙敖来替代。

大家可能还记得,公孙敖是卫青的铁哥们,当年卫青被长公主刘嫖抓住准备打死,是公孙敖冲过去救了卫青回来。

那卫青是照顾老朋友,所以把这个立功的机会让给公孙敖?

大概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出来之前,汉武帝跟他打了一个招呼,说李广这个人数奇,运气不好,碰到匈奴主力,不要让李广正面上。

很多人替李广叫屈,认为汉武帝夺走了李广的机会。但是,机会也是要靠实力去获取的。汉武帝的北击匈奴大计不是为了李广封不封侯而存在的。相反,李广的封侯是为了汉武帝的军事战略而服务的,在这个大的战略面前,任何人的侯位只能服从。

说老实话,汉武帝没有说李广实力不行,只是用数奇,已经在替这位老将留面子了。

可以想像李广心中的委屈,但军令如山,他也只能服从。于是,他只好带着自己的部队离开了主力,往东方而去。

很多年前,李广曾经专门请教星象家王朔,询问自己征战匈奴,无战不与,别的平庸之辈都封侯了,为什么自己不行呢?

王朔问道:“你有没有做过后悔的事情?“李广想了一下,回答道:“有的,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降了他们八百人,然后一天之内将他们杀天。这是我最后悔的事情。”

王朔诚恳说道:“那就对了,杀降是从军的大忌。将军干了这件事,当然不能封侯了。”

这件事情一直缠绕在李广的心头,让他无法宁静。别人把他的不封侯总结为运气问题,他自己总结为杀降,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候,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在李广往东边移动的时候。卫青的大军直扑沙漠之后的匈奴单于。这回匈奴单于搞了一个诱兵之计,他们故意后撤,躲到了沙漠的后面,准备等汉军越过沙漠时,来一个以逸击劳。

他大概没有想到,汉武帝为了他准备了超级套餐。在骑兵的后面,还有数十万的后勤保障部队。

这是押上国运的一战。

碰上匈奴大军后,卫青没有急于出战,而是下令用战车围成一个圈。

我常常在想,如果卫青没有调走李广,依然用李广为前锋。当李广看到匈奴大军时,还能够按住性子,先设好防备再出击呢?以程不识的看法,这不是李广的风格。

扎稳阵营之后,卫青发起了攻击,他只是派出了五千骑兵,这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在于了解匈奴的真正实力。

匈奴人随即派出了一万骑兵应战,两军厮杀的时候,突然乱起了大风,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两方的士兵就在风沙中相互砍杀着,为自己背后代表的那一群争夺生存的空间。

这时候,卫青已经摸清了匈奴大军的实力。他意识到,经过这么多年的较量,这是第一次汉军在兵力上占优势。这是绝佳的决战时机。

从两边包抄!

卫青下达了命令。

左右翼的伏兵脱阵而出,准备将匈奴的单于包在中间。

打到晚上的时候,情况清楚了,匈奴已经大败,但单于跑了。

这一天晚上的时候,卫青抓到一个俘虏,审问之下,才知道单于已经逃了。

在黄昏,两军在黄沙中厮杀的时候,匈奴的单于撑不住了,他料定这一次讨不到便宜,在自己的侍从护卫下,不打招呼就悄悄溜了。

卫青连忙派出轻骑月下追单于,可单于比韩信难追,毕竟一个是逃命,一个是辞职。匈奴单于跑得太快,以至于匈奴人都认为单于已经死了,忙着选新的领导人。

事实上,卫青依然有机会抓住单于的。如果李广能够及时赶上的话。

没追上单于,卫青开始攻下匈奴的赵信城,在里面好好的补充了一把,然后一把火烧掉了剩余的物质之后,才起大军而还。

走到漠南,才碰到灰头灰脸的李广。

我们的李广迷路了,完全没有赶上大会战。

卫青想了一下,先派人给李广送去了美酒,慰劳一下李广。卫青是个很厚道的人。这一次,他调离李广,心里还是有点过意不去。

但是,报告还是要写的,怎么碰到的单于,战是怎么打的,为什么单于跑了,为什么李广没有跟上。

想了一下,卫青派个人找到李广,让他给一个说明。这并不是一个过份的要求,但对李广来说,这无疑是一道摧命符。

在得知自己错过了会战,又走了单于之后,李广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结局。以汉武帝的性格,犯了错就要处罚,没有人有意外。这一次就算他出赎金,也一定会被贬为平民。

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再也没有机会等到下一次的机会。

李广叹了一口气:“我这一辈子跟匈奴打了七十余回,这一次有幸跟着大将同单于交战,可大将军把我调走,让我去迂回。我又偏偏迷路。这不是天意吗?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怎么还能去接受刀笔吏的污辱。”

说完,李广拔刀自尽。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情的将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世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千古憾事。

而霍去病依然在沿继着自己的传奇,在与单于错失之后,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前进,一路上抓获匈奴人,让他们带路一直穿插到大漠的深处,终于找到了匈奴的左贤王,用一万人的损失斩杀左贤王七万余人。

左贤王是匈奴实力最为强劲的部下,这一仗后,左贤王彻底废掉了,匈奴单于失去了自己最有力的臂膀。

最牛的是,霍去病还追到了居胥山,在居胥山上祭了天,又跑到姑衍山祭了地,这才率军回朝。

这是汉朝跟匈奴之间最具决定的决战,从这一天开始,匈奴的势力开始从北方消退。

这才有了那首传唱至今的民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位我嫁妇无颜色。

让人惋惜的是,这是霍去病的绝唱。这一仗,汉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马损失严重,汉武帝也再没有发起对匈奴的大战。

而两年以后,霍去病因病去世。

他活着的时候,汉武帝曾经要给他修一个大宅子。霍去病拒绝了,表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汉武帝没想到的是,他只能给霍去病修一座阴间的房子。他仿造祁连山的模样,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坟墓,以彰显他力克匈奴的战功。

唐朝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的龙城飞将是谁呢?

是李广,还是卫青,还是霍去病。也许,是千千万万在汉朝边疆洒下热血的将士。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关注我的专栏《中学历史超好玩》,不讲深奥的历史道理,就讲讲历史故事。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感觉后世诗人多在诗词中多怀念李广而不怎么推崇卫霍呢?】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