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东吴的六郡八十一州,是怎么一个概念?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文藻巧翁】的最佳回答:
吴,三国之一。公元 222 年孙权称吴王,229 年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亦称孙吴、东吴。统治区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孙权即位后,曾派人大规模航海,舰队到过夷洲(今台湾);又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江南的开发。然而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公元 280 年为晋所灭。共历 4 帝,59 年。
【2】、来自网友【中国传统文化集锦】的最佳回答:
三国时江东六郡就是东吴的六郡八十一州
江东六郡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吴郡富春孙氏孙坚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任长沙太守,拥兵自居,成为割据首领。孙坚长子孙策,年轻有为,领其父部下千余人,渡江削平江东,占据江东六郡而被封为吴侯。孙坚次子孙权,秉承父兄遗志,在周瑜、张昭等一批士族豪强的支持下,稳定江东局势,战败曹操、刘备,于公元 229 年称帝,定国号为吴,成为三国鼎立中的吴国。
吴郡
东汉永建四年(129 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吴县(今苏州),会稽郡仅保留浙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今绍兴)。吴郡所辖属县:吴县,娄县(今昆山东北),由拳(今嘉兴南) ,海盐(东汉治所在今平湖东南),余杭(今余杭镇),钱唐(今杭州),富春(今富阳),乌程(今湖州),阳羡(今宜兴),无锡,毗陵(今常州),曲阿(今丹阳),丹徒(今镇江)。
会稽郡
在今江浙地区。秦置,郡治吴县(今苏州),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汉初为韩信楚国所领,后属刘贾荆国、刘濞吴国。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汉成帝时领二十六县,人口逾百万,为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隶属于扬州刺史部。东汉中期,分北部十三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今绍兴),领十五县。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衢州、金华一带)。
丹阳郡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 141 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郡以境内丹阳县而名。汉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三国初郡治移至今南京市。汉辖今江苏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黄山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东汉建安后,辖境慢慢减少。三国初,孙权以吕范为太守,将丹阳郡从宛陵移至建业(今南京市)城东部,史称“吴郡”。吴嘉禾三年(234 年),诸葛恪(203-253 年)曾任吴国抚越将军,丹阳太守。
豫章郡
楚汉之际置。治南昌县(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西汉后期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汉末,孙权厘豫章郡置庐陵郡、彭泽郡、鄱阳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 年),吴置豫章郡,治南昌,辖 16 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吴平、西安、彭泽、艾、宜丰、阳乐、富城、新吴、钟陵。
庐陵郡
庐陵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均有变化,但核心区域一直在吉泰盆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吉安市辖境。东汉兴平元年(194 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 15 千米处)。辖西昌、高昌、石阳、巴丘、南野、东昌、新兴、吉阳、兴平、旧城 10 县。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迁西昌县治于今江西泰和县城西 1.5 千米。
庐江郡
西汉高祖十年(前 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元狞二年(前 121 年)七月,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治舒县)。王莽建立新朝,改舒县为昆乡.东汉复名舒县(仍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属扬州庐江郡(治舒县),堂和二年(88 年),和帝即位,复撤销六安国,并入庐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内 10 个县、侯国。它们分别是:舒县(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皖县(潜山县城梅城镇)、居巢侯国(巢湖市区东北)、临湖侯国(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村)、龙舒侯国(舒城县龙河口)、六安侯国(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霍邱县临水镇)、襄安县(无为县襄安镇)、潜县(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四年(199 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建安十九年(214 年),吴拨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阳泉(今霍邱临水镇)。
【3】、来自网友【小祁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其实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杜撰出来的行政区划,因为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东汉时期的州是大于郡的,因为当时天下总共也就 13 个州,东吴又怎么可能占据 81 个州呢?
(三国鼎立)
东汉刚刚建国的时候,沿用的是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同时设立十三个州刺史部作为监察区,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汉灵帝时期。因此在汉灵帝以前,东汉的一级行政区是郡或者王国,然后其下就是二级行政区县。
但是到了汉灵帝时期,为了平定黄巾起义等叛乱力量,于是他下令将刺史改为州牧,掌管一州军民。从此时开始,东汉的地方行政才由两级郡县制改为了州郡县三级制度。
在当时一共分为十三个州,分别为
司州(司隶校尉部)、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和交州。汉献帝时期又从凉州分了一个雍州出来,所以到东汉灭亡时期,全国一共有 14 个州!(东汉十三州)
而东吴全盛时期则拥有扬州和荆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交州全境,因此最多占了不到 3 个州,后来孙权又从交州分出来一个广州,就成了 4 个州不到!
据《晋阳秋》记载,东吴在公元 280 年(这一年灭亡)时,设
4 州(扬州、荆州、交州和广州),43 个郡,313 个县!
至于我们熟知的“六郡八十一州”中的六郡指的是由孙策草创江东的时候打下来的江东六郡,分别为
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和庐江,其中庐陵郡为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来的。
这 6 个郡几乎囊括了当时的扬州,除了北部的九江郡掌握在曹操手中,其他的都被孙策所控制。(扬州刺史部)
之所以罗贯中会在《三国演义》中杜撰这样的行政区划,即将郡设于州之上,我猜测可能是受了明朝行政区划的影响。因为当时明朝是采取的省府州县四级制(也有省州县三级制),其中的府就有点类似于汉末的郡,而明朝的州则比较类似于汉末的县,在这种情况影响下罗贯中最终就杜撰出了“六郡八十一州”这样的概念!
【4】、来自网友【李厚何】的最佳回答:
所谓“六郡八十一州”其实是个非常错误的概念。
为什么这么说?
中国有州,始于传说中的“禹贡”,而真正出现“州”的概念则是西汉武帝时将“州”作为一级监察单位设立刺史,至东汉发展成正式的行政单位“十三部州”。
而中国有郡则始于战国时各国废世袭采邑,改设不世袭的封君和主要位于边疆地带的郡县,最初郡、县地位相等,甚至县比郡高,到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两级行政体制算是建立。
到了东汉“州”从监察单位变成实际行政区划单位,州下设郡、郡下设县,州-郡-县这三级行政单位体系就此确立,此后一直到隋朝都没有变过,尽管因为州越来越多而郡、县数量变动较少,加上十六国、南北朝的割据和大迁徙,出现了边境地区同一个州名几个政权都有设立刺史、或名称相同的侨州、侨县,有的州完全是虚州,没有下属郡县,有的州只有一个郡,但州、郡、县这三级的大小次序却从未变过。隋文帝废掉郡,由州直接管县,到了武则天时又废掉州,把州改名为郡,但州比郡大、郡比县大却从来没变过。
回到三国时期,所谓东吴有六郡,这个是从刘备还寄居刘表手下时开始有的概念,其实所谓“六郡”,是指当时扬州刺史部所辖的六个郡(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江、庐陵),这六个郡在汉末一共辖 92 个县,但孙权并没有都占领,有些原本孙策占领的县后来又丧失,如扬州州治最初在历阳(安徽和县),固然一直是东吴辖区,但东汉末迁寿春,那里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曹魏的领土。
所谓“六郡”其实是扬州的六个郡
孙权占领扬州六郡大部后,不断进攻区域内的割据势力——山越,将被占领的山越地方设立新的县治,因此到赤壁之战前后号称拥有八十一个县,这八十一个县都在原来扬州六郡的范围内,简单说,“六郡八十一州”实际上是“六郡八十一县”,说的是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所控制的扬州境内版图,并非东吴建国时的版图。
扬州的两个州治都在九江郡,但实际上这个郡的大部分一直不在孙氏控制下
赤壁战后东吴陆续控制了荆州一部、广州全部和交州大部(实际上广州是孙吴从交州分割出来的),东晋孙盛《晋阳秋》称,至公元 280 年,也就是东吴灭亡的那一年,整个东吴设扬、荆、交、广四个州,四十三个郡,三百一十三个县,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陈健梅老师则认为,东吴当时有四州、四十五郡、二都尉、一典农校尉、二属国、三百二十八县。不论哪个概念准确,都远远超过了“六郡八十一县”的范畴。
交州原有南海、郁林、苍梧、九真、日南、合浦六个郡,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 年)孙权分合浦立高梁郡,吴景帝永安七年(公元 264 年)以南海、合浦、郁林、高梁四郡为广州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东吴的六郡八十一州,是怎么一个概念?】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