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你和你的亲友有过“跳级”或“留级”的经历吗?你对此有何感想?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3 21:17:16 10次浏览

关于问题你和你的亲友有过“跳级”或“留级”的经历吗?你对此有何感想?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国国啊哥哥(提问者)】的最佳回答:

我在 90 年代教过一个跳级生,比同班同学小三岁,个子比其他同学矮一头,排座位时似乎永远坐在第一排,做操当然就站在队伍最前头,该生接受能力强,学东西快,可就是胆子特小,说话声音不大,一上台就脸红,以至于紧张到流汗。该生 14 岁参加高考,考完语文大哭,问了半天才说作文写偏题了,表示下午的数学不考了,老师和家长都来劝,一个中午都没休息。

下午考数学,他提前半个多小时就交卷了,大家见了,心里面都七上八下,也不敢去问。等到考试结束,见到不少学生因为觉得题目太难,眼圈都红了,而这家伙却如没事人一般,在操场遛跶。

不久高考分数出来了,他语文居然考了 800 分,总分 850 多分,后来被清华录取了。

后来还教了几个跳级的教工子弟,有几个学习不错,高考也考得好,一个去了南京大学,一个去了复旦。但也有学得很辛苦的,比如有个杨姓男生,字又大又丑,而且很潦草,一篇文章有一半靠猜,后来复读了一年,勉强考了个二本。还有一个黄姓女孩,文静乖巧,学习也用功,考上了一所本科,这当然属于正常发挥了。

【2】、来自网友【遥晨】的最佳回答:

‬我自己有‬过留‬级‬的经历

说起我的留级那‬是一段阴差阳错的经历。

我本人喜欢读书,自打上学起,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父母从来没有奢望我能考大学。

1977 年是中国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年,结束了十年动乱,中国关闭了十一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身为中学教师的父亲也仿佛看到了我未来的希望。

1977 年 7 月,我读初二,本该在当年的 9 月升入高中,但父亲考虑我们两年初中学的东西并不多,基础也不扎实,为了未来的高考,他要求我重读一年初中。

我自然是不愿意的,因为当时我的成绩是学校年级的前三甲。

但架不住父亲的劝说,加之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我还是同意重读初二。恰巧这一年的七月,父亲调动工作,因此我随父亲来到了另一所中学读初二。

谁料想 1977 年 11 月,根据当地教育部门要求,上了两个月高中一年级课程的学生(我本应是其中之一)改为读初三,即从 1977 年开始,原来初中二年制改为初中三年制。

这样一来,我要‬读四年初中,当时正在重读初二的我都蒙了,一个劲儿地责怪父亲的这个决定。总记得父亲的一句话:多读点书不好吗?

多读点书好是好,但那次留级其实对我的影响还是有的。主要是晚了一年上大学,晚了一年参加工作,退休时的工龄也少了一年,养老金一月少了几百元。

说归说,但我也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来自网友【晰元文斋】的最佳回答:

我“留级”过!

应该是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初的一天傍晚,刚刚出完黑板报,准备去教室的我,被炳球老师叫到办公室。

炳球老师的办公室,炳球老师一脸严肃地告诉我,学校考虑到我和其他一批同学的学习情况,认为我们应届参加七九年高考,考取的可能性有,但希望不大。

为了我们避免遭受心理打击,学校想让我们留级重读高一,不参加七九届高考,多读一年高一,直接参加一九八 O 年的高考。

炳球老师怕我没有听明白,反反复复解释了好多遍。最后,要我回家征求家里的意见,回复学校。

实际上,我听炳球老师说第一遍,就明白了学校的意思,因为那个时候,在我们七九届的一班和二班,已经有不少已经毕业的七八届的同学和我们一起上课,也就是后来全国统称的“复读”。

而炳球老师说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学校提前让我们复读,争取不要等到没有考取再复读。

基于已经对通过高考来改变人生有充分认识的我,对学校的苦心安排心知肚明,加上对自己参加七九年高考信心也不足。

于是,当听到炳球老师说要我回家征求家里意见时,想都没想就回答炳球老师说:“我同意,不用征求家里的意见。”

这是我的“留级”故事缩小版[玫瑰][玫瑰][玫瑰]

【4】、来自网友【进取风声 gW】的最佳回答:

有个亲戚,当年复读了一年。当年他高考没上线,随哥哥姐姐南下打工,不堪其苦,又见大学生工资挺高,便哭求家里让他复读。复读这一年,虽然没有做到“头悬梁,锥刺股”,但也做到了“三更灯火五更鸡”,苦读一年,考上了哈工大。

所以,跳级与留级,关键要给对的人。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你和你的亲友有过“跳级”或“留级”的经历吗?你对此有何感想?】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