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名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8 01:21:45 10次浏览

关于问题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名将?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天下大兵】的最佳回答:

李广,很菜的将领,很大的名声。

【2】、来自网友【这些历史要读】的最佳回答:

1、三国神将——关羽;

义薄云天的关羽,一直以来备受后人赞誉,被人们尊奉为“武圣”。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更是神勇,留下了“温酒斩华雄”、“斩杀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以及“单刀赴会”等脍炙人口的典故。

但实际上,上述的那些典故,大部分都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并非史实。如果,我们把目光回归到真实的三国时代重新去审视关羽,我们就会发现,他其实并没有那些史书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那般厉害。事实上,关羽的一生就只打过两次胜仗。第一次是阵斩颜良;第二次则是水淹七军!

阵斩颜良却是很了不起的战绩,毕竟这可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超高难度技术活啊。这充分体现了关羽卓越的个人勇武。但是,之后的“水淹七军”就有较大的运气成分存在了。因为,

在《三国志》中根本就没有关羽决堤水攻的记载。也就是说,

这水并非是关二爷他放的,而是老天爷放的。

而真实的关羽,其实是一个相当自负的将领。当初,孙权派使者前来替其子向关羽求亲,结果关羽当着使臣的面,随口就来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要知道,孙权好歹也是一方诸侯,其地位与其主公刘备相称。结果,关羽却敢如此傲慢,并且出言伤人,其自负姿态也可见一斑。而他这种性格缺陷,也最终造成了他失败。

2、千军万马避白袍——陈庆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提起陈庆之,想必大家都会想到他那七千白袍军,以及其以七千敌五十万的军事壮举。然而,陈庆之七千人讨伐北魏的战果,其实是很有水分的。

比如,陈庆之在睢阳击败魏将丘大千一战。根据《梁书》记载,当时丘大千率众七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结果,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但实际上,当时的丘大千不过是区区的一州之守,手中的兵力有限。而且,即便丘大千把辖区内所有男人都征集起来,也凑不出七万人来,这水分也太深了吧。因此,陈庆之的这些逆天战绩,大部分都是让后世给吹捧而来的。


本文作者:小贱贱

【3】、来自网友【沙眼看世界】的最佳回答:

1:李广

人们常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比喻怀才不遇,后人常常为他鸣不平。李广虽然擅骑射,武艺出众,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但他带兵随性,队伍不成规矩,人人自便,少小胜而多大败,一生也未能达到斩首两千级的封侯标准。

很多人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这应该是错误。李广除了飞将军这个名头,其事迹既不和龙城挂钩,也远远不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地步。龙城本来是匈奴的要地,李广守边能守到匈奴地盘上去?明显指的是卫青的龙城大捷,而此战,李广全军覆没,被活捉后逃跑,飞将军名头因此而得。而在历史上著名的河西之战中霍去病战绩辉煌,而李广损兵折将。最后功过相抵,没得奖赏。

李广自言“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可谓久经沙场之老将。而且李广亲历了汉匈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三大战役,但实在是建功不多,值得称道的重大军事成就几乎没有。最后还因违反军纪,延误战机,而落得“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

李广名声之所以这么响,司马迁功不可没。作为李广朋友的的司马迁为了吹捧李广在《史记》单单给李广做了一个单传《李将军列传》。在李广的传记里司马迁把李广写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写得相当感人至深。记录卫霍二人之《卫将军骠骑列传》就极显平庸,论者甚至有谓“不值一钱”的。这就导致了后人对战功赫赫的卫青霍去病如此严苛看待,对常败将军李广却大肆渲染赞美。

2:关羽

受《三国演义》影响,关羽一度被被后世神化为忠义的化身,在民间被遍及称为“关公”。在清代,其与孔子齐名,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纵观关羽一生的战绩,其实是败多胜少。水淹七军是其人生巅峰,然而还没得意太久,就被吕蒙抄了后路,丢了荆州。

而在《三国志》里的他败投曹操,败麦城,败徐州,败荆州……胜的远远没有败的多。刮骨疗伤更是毫无按照。他还爱慕虚荣,也有些好色。按照《三国志》,关羽想要获得秦宜禄妻,屡次请曹操。

总之关羽被《三国演义》过的神话了。在现实上,他并不是武圣、战神,顶多算是猛将,后世太高估他了。

3:陈庆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梁朝白袍将军陈庆之以七千之众破北魏三十余座城池,创下战争史上的神话。

而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当时北魏烽火遍地,各地的起义军层出不穷。当时陈庆之护送北魏宗室元颢杀回洛阳夺权的时,北魏的全部兵力正在和山东的邢果为首的 10 万起义军交战。所以陈庆之能率领 7000 千人,畅通无阻的杀到洛阳城。

而南朝的史书过度虚夸了这一段历史。在《魏书·元天穆传》里面也记载,陈庆之其实是“乘虚陷荥阳”。 在《梁书》等南朝史书中,浮夸风现象十分严重。郭文中“‘棋’开得胜”一节里陈庆之以 2000 战胜对手 2 万的首战,《资治通鉴》采用的正是《梁书》里的数字,但这个数字到了《南史》里面就更加夸张了,并没有记载陈庆之有多少人马,可对手那边的兵力居然上升到了 10 万。而在《魏书》里面干脆连提都没提有过这样一次战斗。

而最夸张的那一使即是北伐路上荥阳城外围以“三千破三十几万”的神话战绩(郭文里不知何故写成 3000 对 20 万),这个三十几万的数字同样来自《梁书》,到了《南史》里面更可怕,又升级到“3000 对 40 余万”了,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牛皮随便吹,卫星满天飞!

总而言之陈庆之能力是有的。再武将中也是厉害的角色。但是被史书过度的神话了。

【4】、来自网友【血染战旗红】的最佳回答:

刘峙是国军二级陆军上将。

不过,就他的才能而言,顶多也就配当个师长,再高些的职务就是才不堪用了。

可蒋介石给他的职务可比师长大得多了,像什么战区司令,剿总司令等等。原因嘛,也很简单,他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言听计从。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就算才不堪用,纵然对国对民对军不利,也是影响有限。但在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那就太致命了。

抗战时期,刘峙任战区司令。他统率的军队对日军不是“望风而逃”,而是“闻风而逃”,还没看到日本鬼子的影子呢,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戏称他为“飞将军”。

解放战争初期,他率 30 万军队,对解放军中原军区层层包围,层层封锁,长达 8 个月之久。他认为要对付包围圈中的 6 万解放军,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可谁知内战一打响,中原军区兵分三路,声东击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了他的包围圈,完成了中原突围的任务。跟着刘邓大军又过黄河,歼灭了他的整编第三师赵锡田(顾祝同的外甥)部。结果蒋介石大为恼火,恨其无能,把他的官职给撤了。

等到 1948 年 5 月,他又被重新委以重任。当时,桂系的李宗仁当了副总统,蒋介石害怕桂系的两员大将都在京幾,会被他们合起来谋了自己的位子,于是就把白崇禧的国防部长的职务给撤了,让他去当剿总司令。可他又怕白拥兵自重,威胁到他的地位,结果又把中原的兵力活生生的分成徐州和武汉两大块。白崇禧当了武汉的剿总司令。而原来驻守徐州的顾祝同升任了参谋总长,于是,刘峙就被任命为徐州的剿总司令。

此任命一下,令人哗然。当时有人说,徐州乃京畿门户,理应派一员虎将(指白崇禧)来镇守;就算派不出一只虎,起码也应该派条狗来看门。可如今却派了头猪来,怕是这门要守不住了。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把这“笑话”讲给顾祝同听。顾祝同很是无奈,说:“徐州剿总的人选,我们考虑过两个人。一是刘经扶(即刘峙),二是蒋铭三(即蒋鼎文)。蒋铭三日嫖夜赌,不理公事,比较起来,还是刘经扶好一点。”呵呵,照顾祝同的解释,原来国民党里还有连“猪”都不如的上将。

这个被部下讥笑为“猪”的司令当然指挥不了徐州剿总下属的 80 万军队了。结果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被 60 万的解放军打败,歼灭了 55 万人。蒋介石气得直发火,把他的官又撤了,还要查办。但没办法了,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连自身都难保了,哪有工夫去查办他呢?

解放后,刘峙逃到了香港做寓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时有一批他的部下也逃到了香港。由于生活无着落,就结伙上门“打土豪”,敲诈了他一大笔钱。眼看香港熟人太多,于是他赶紧拖家带口逃往南洋。

第一站是新加坡。结果人生地不熟,一下船就被打劫了。没办法,赶忙又转往印度尼西亚。由于他用的是假护照,雅加达的海关人员哪里会想到,眼前的胖子会是陆军上将呢?见他穿得像个富贵人家,就狠狠的敲诈了他一笔。俗话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刘峙虽然心里有火,但他也没办法。

经过这么一翻折腾,他的钱财也就所剩无几。他东拼西凑,弄了一笔钱,想做点生意。但将军做生意,专业不对口,连亏带蚀加被骗,钱很快就没了。好房子是没得住了,刘峙只好搬家,到郊外去。虽说郊外治安不好,但他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好不容易安顿好家,吃饭又成问题了。好在当地华人华侨多,有教授中文的学校。刘峙的太太黄偑芬(确切的说是三姨太)是师范大学毕业,懂得教书,在当地华文学校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才解决了家人的吃饭问题。而刘峙呢,无事可做,就当起了家庭主夫,除操持家务外,就是整天拿根棍子,看家护院。

不过,事情很快有了变化。1952 年初,黄偑芬接到香港打来的电报,说家人病危,要回家一趟。她舍不得扔下自己的工作,就去找校长商量,在他离开的时间里,让她的丈夫来代课。校长答应了,就让刘峙来教语文和地理。刘峙到底读过书,还当过将军,教小学语文和地理当然是小菜一碟了。特别是他教地理时,采用堆沙盘教学的方法,大受学生欢迎。唉!想不到堂堂的陆军上将,居然去当了小学教师,实在难堪。更让他难堪的是,当时印尼华人学校的教材都是从大陆买来的。在那个年代,政治色彩非常浓,语文书上都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刘峙天天面对这些课文讲课,那滋味实在不好受。后来经过他一再争取,学校终于放弃大陆课本,转而购买台湾的。这也是他日后向蒋介石邀功的地方,说经过他不懈的争取,终于避免让印尼华人华侨“受赤祸毒害”。

如果没有什么事,刘峙的后半生应该就是教书育人了。可没想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打破了刘峙生活的宁静。有一天,刘峙翻看报纸,发现居然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在当地报纸发表文章评击时政。真刘峙在此,岂能容假刘峙胡来!他愤而投书报社辟谣。这一下可就热闹了。自从淮海战役以后,关于刘峙的消息越来越少了。有人说他被蒋介石软禁了,也有人说他在香港当寓公,还有人说他被统战回大陆了,等等等等,可谁也想不到,他居然沦落到印尼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当印尼政府得知蒋介石的一名上将在本国后,也吃惊不小。因为当时印尼和新中国已经建交了。印尼国家安全局人员马上找上门来,要求他不要发表不利于中印关系的言论,遵守印尼的法律。由于刘峙为补贴家用,当了两所学校的老师。这两所学校为了提高声誉,都嚷着要给刘峙上将举行祝寿活动。两个学校为争主办权还打起了官司。经过新闻媒体一报道,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也知道了刘峙的下落。他害怕这个饭桶将军再闹出什么有损他本人和国民党声誉的事,赶紧派人去印尼把他接回台湾。后来,刘峙在台湾当上了“总统府国策战略顾问”、“大陆光复委员会委员”等等虚职直到去世。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名将?】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