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近体律诗一定要遵守平水韵格式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6 21:15:54 7次浏览

关于问题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近体律诗一定要遵守平水韵格式吗?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南方的风 123】的最佳回答:

看写给谁看的。写给死人看的,一定有遵守平水韵,因为死人生前不会讲当代普通话。写给活人看的新韵就好,特意搞平水韵属于卖弄。

【2】、来自网友【铁骑无声】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在这里,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了。本以为早该不是“问题”了,现在看起来,还真有必要详细说一下。

《诗韵》是什么?诗韵是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时代的流行语言对汉字的读音,总结出来的,用于诗词、戏曲等韵文创作时押韵(创作格律诗、词等还有订平、仄)的依据。

很显然:权威的诗韵特征——

第一、诗韵使用的依据,必须与时代流行的语言对汉字的读音,高度相符。

第二、必须是国家有关部门,颁佈、推行。才能让各个地域的文人们“安然”接受,共同遵守。

《平水韵》恰恰因为拥有了这个最大的优势,是朝庭以“红头文件”下发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虽然一身的毛病、虽然发行时就已经落后于流行语言…还是将就使用了近千年。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平水韵》与当今推行的《中华通韵》究竟有什么区别?

因为语言是随时变化的东西。因此我国历史上,每隔一段时间(主流语言发音,与使用的韵书差异过大)就要修改一次韵书。《平水韵》就是应这种社会需求而诞生的

《平水韵》这部音韵指导,已经使用了将近千年。与我们今天,中国大陆 80%人口使用的主流语言——普通话的语音,产生相当大的差异。已经失去了音韵“指导”的意义。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不失时机的,推出了新的音韵指导——《中华通韵》。作为诗词、戏曲等韵文创作时的用韵依据。

其实,平水韵诞生之初。。已经远远落后于当时的流行语言,还带着一身的毛病。又经历了近千年的将就使用。乖离时音、有悖韵理、无法释疑……之处,俯拾皆是。使用平水韵创作格律诗时,因为毫无规律可循,必须手不“释卷”…不熟悉的字都要详查。创作起来事倍功半,费尽周折,严重影响创作的激情和效率。最为要命的是:读者在接受作品时会经常产生歧义。会怀疑作品格律有误,甚至“不押韵”!

据我粗略统计,平水韵的弊病主要有:

一、不合韵理,同音异韵,令人费解。如一东和二冬,六魚和七虞,十一真和十二文,十四寒与十五删及下平十三覃、十四盐,下平八庚和十蒸…。(以上仅含上下平声韵部,上、去声韵部类同,略过)

二、不合韵理,异音同韵。如:支、吹、谁、伊、卑、馗同韵。愚、巫同韵。佳、街、崽、娃…同韵,蟹、洒、买同韵。屋、肉、读、菊、粥…同韵。屯、魂、元同韵。日、出、笔、帅、茁…,同韵。石、客、白、泽、只…同韵。职、国、食、力、仄、德、北、黑同韵。以上例子俯拾皆是,不用一一列举。

三、韵部划分琐细,至使大多韵部涵盖字数量少难用。据本人粗略统计:一百零六韵部的平水韵,单个韵部字数不足二十的就有十多个。不足五十字的占了一少半。这些韵部,都被古人称为“险韵”。創作时除非指定,避之犹恐不及。这就造成了好多韵部利用率极低,另一方面却是,作者创作选择韵部时,都优先选用那些字数众多的“宽韵”。致使作品用韵雷同、内容相似。

四、基于上述原因,平水韵使用时没有规律可循,必须死记硬背,或手不释卷,让使用者耗费了很多“无用功”。大大地影响了诗词爱好者的創作进度和创作热情。

五、因为乖离时音,更兼不合韵理之处众多,让学习过程变得艰难复杂,颇费周折,影响学习兴趣。

六、因古今音异,用平水韵创作的诗词,只有懂平水韵的人能无惑接受。广大读者诵读时,可能经常会产生岐疑。影响对作品的理解,更不利于作品的传播,实际上阻碍了诗词的繁荣和发展。

七、顺便谈一下:平水韵中的入声韵部。古代汉字,读音有平、上、去、入(四声)区别。入声,是一种短促的发音。入声字全部属于仄声。这种读法,在南宋末年就已经从官话中消失了!元朝泰定二年出版的《中原音韵》,就直接取消了入声生韵部。47%的入声字。根据当时官话的读音,划归平声韵部。约有 53%的入声字依官话读音划归仄声。史称“入派三声”,这是语言变化的客观规律使然。与其它因素无关。更于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没有一点关系。

【中华通韵】的优点:契合时代主流语言–普通话,科学、简明。规律性强,易学易懂。如果会说普通话、熟悉汉语拼音。押韵、平仄,基本已经了然于心。几乎不用再去翻韵书。用新韵创作,读者诵读无障碍、理解透彻,易产生联想和共鸣。

因为目前,诗词创作属于民间行为,故此,国家在推出新韵时,并没有硬性规定废止旧韵。但是,仍然使用了指导性很强的措辞“倡今知古”,就是大力提倡使用今韵。而对古韵,做适当的了解就可以。

中华诗词学会 2005 年在推广(试水)新韵时,曾经有一条指导意见,就是:使用平水韵创作可以不用标注,使用新韵的时侯必须注明……结果到了今天,使用新韵创作的作品,大多无需注明,因为读者接受起来非常方便,没有什么歧义。而以平水韵作为创作依据的作品,往往都自觉的注明,有些作品后面要缀上几十字的“注释”说明某字的平仄,某韵脚的读音与当今语言不同云云——自找麻烦!

从理论上讲:同一个作者,在创作诗词作品时,无论依据哪种韵书,并不会影响其作品的质量。实际情况是:

诗词创作,依据何种《韵书》确实非常重要!有几个问题,一定要弄明白:

一、韵书只是一种诗词创时依据的“尺度”。它本身,不属于应该传承的传统文化——落后了就要更换

二、韵书必须与时代流行的法定语言读音相同,使用时间过久,与流行语言差异过大时,重新修订韵书,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必然的行动!

三、使用旧的韵书,难学难记,没有规律可循。在使用中会耗费大量的毫无价值的无用功!不仅创作效率大打折扣!读者领会起来也会疑窦频生。严重影响作品的理解和传播。四、依据国家颁佈的新韵书进行创作,能大辐提高创作的效率。读者也更容易理解,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对诗词的繁荣是极大的促进。

五、《中华通韵》是教育部牵头,委托各路专家论证推出的,与中国大多数人民广泛使用的法定语言——普通话高度吻合的用韵依据。可以认定:就是国家意志。不排除未来在需要时,列入教学大纲的可能性。所以,诗词创作的初学者。一定要首先掌握新韵、依据新韵进行诗词、韵文创作。免得误入岐途,浪费时间,将来会很被动。

【3】、来自网友【仲秋 481】的最佳回答:

学习诗词时查查平水韵,写作用新韵。小时候识字时学诗词,搞得我能跑三十里地上学校读书却不会汉语拼音,高考考五个拼音,我错了四个。现在发音不准,满口地方方言。现在有些人用平水韵写作象带着脚镣手拷似的,句式不通(拗句),也就是病句,本句不拗救,下句不拗救,出律了。呵呵呵,硬往那几个韵字靠如该死的十三元能不病句吗?

【4】、来自网友【古诗今词】的最佳回答:

写诗不必纠结于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诗是文字游戏,一首诗的高低是由文字组成的意境来评判的,与用韵无关。

其二,韵的基础是语言,无论是平水韵还是新韵,其目的都是为了读,换句话说,平时怎么说话的就用什么韵。如果以平水韵写诗,但是只会用普通话读,无异于张冠李戴。

因此,写诗用什么韵,根据自身的语言习惯来选择就可以。

但如今就平水韵或是新韵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息,我认为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古韵系统一直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基础,而新韵缺少了入声,因此在语言表述方面,新韵不及古韵丰富。

第二,以平水韵为例,如今常用的平水韵其实指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佩文韵府》,共有 106 个韵部,而新韵只有十四韵、十六韵等。前者声韵分类繁多,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心力才能熟悉并掌握,而后者则容易地多。两者付出的成本不同,是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

第三,古代的韵书有成本记载的可以追溯到隋朝的《切韵》,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体系已经趋于完善。而新韵系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仍有待完善。况且如今诗词声韵方面研究的人才稀少,也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第四,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因方言中有四声,自诩为中原正统,便排斥其他语言支系以满足自身的优越感,颇有地域乃至民族歧视色彩。

其实所谓的平水韵,就是古代按照当时官方语言制订的韵书,与当今普通话对应的新韵地位一致,所以新韵是趋势,这点对于写诗之人来说心知肚明。

再者,新韵简单的语言体系更有助于初学者掌握格律,有利于诗词文化的普及,与其继续纠结声韵,不如多花费点时间钻研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近体律诗一定要遵守平水韵格式吗?】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