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超风行者】的最佳回答:
清朝是建立包衣制度,也是区别近臣(奴才)与远臣(臣)的唯一朝代,直接地造成大臣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或人员流动控制程度较高的时代,间接地解决了官僚系统之间的“勾连性”,使得朝廷的远方影响力也不会下降,也是洋务运动中顽固派形成强大的干扰势力,最终导致甲午中日海战失败的原因之一。
清朝的大臣来源较为复杂,划分的有贰臣(前朝的遗民遗老)、前朝的遗孤、皇族皇室、民族联姻等群体结构,使得大臣的亲疏关系有别较为明显与古代家族的宗法制度或家长制度相关,能够清楚地管理用人制度的系统工程。
清朝的大臣待遇处理也有关系,奴才具有天然的免罪功效,臣只能硬抗命运的转向,使得“奴才相”成为整个家族荣耀的代名词,也造成清末“愚忠事件”现象频发,证明了清朝用人制度的恐怖性。
【2】、来自网友【怀疑探索者】的最佳回答:
【满清统治者
就是要告诉汉人,做有人格操守的君子是傻逼,做奴才才是天底下第一等最光荣的事情。通过这种表态,打击汉人士大夫最后的尊严底线。封建独裁就是要让整个社会做到人人没有人格尊严,人人以做奴才为人生奋斗的最高境界。】
从字面意思看,似乎“臣”要高雅一点,“奴才”要下贱一点,汉人自称“臣”那是普通打工的,满人自称“奴才”和奴隶社会的奴隶差不多。如果你这样想,说明你三观很正。确实是这样的。
满清统治者故意区别“臣”和奴才,那就是要故意恶心人。本来,做“臣”要比做“奴才”高雅的多,高尚的多,我做“臣”是为天下老百姓打工,而不是仅仅为你一个人做下三滥的奴才,但是,皇帝就是要利用汉人官员贪图荣华富贵的弱点,让你乖乖的放弃人格,让你想做下三滥的奴才而又没有资格,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中丧失做人的尊严。假设海瑞出生在清朝做官,他一定会骄傲的自称为“臣”,对做“奴才”不屑一顾。只有那些利欲熏心的,一心追求荣华富贵的人,才会为想做“奴才”而不可得而黯然神伤。
之所以,做“奴才”比做“臣”要被“高看一眼”,是因为“奴才”是满人的专用。满清入关之前,很多满人是后金贵族的家奴。人人是奴隶而自得,人人争当奴隶而骄傲,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高雅”,但是在一个人格扭曲的封建独裁社会,人格尊严算个屁?正人君子的人格尊严,哪里比得上小人的吃香喝辣?做了贵族的家奴,意味着从关系上来说,比“臣”要更加近一层。连奴才都做不到,这怎么不让那些一心攀附权贵的人心生悲戚?
满清政府规定,汉人不得称奴才,就是要告诉汉人,做有人格操守的君子是傻逼,做奴才才是天底下第一等最光荣的事情,你们汉人想舔我脚底的泥还不够资格,所以要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身份。满清政府就是要通过这样的表态,来羞辱汉人,打击汉人士大夫最后的尊严底线,让汉人士大夫明白自己的身份是下贱的,所以要拼命的放弃人格尊严,以做奴才为美,以做奴才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3】、来自网友【喵小姐 Abby】的最佳回答:
谢邀。“奴才”和“臣”都是大臣的自称,但并不代表“奴才”就低“臣”一等,但也不代表二者可以混淆乱叫。
在满清入关前大臣的自称并没有什么规定,就是还处于“你我他,大傻瓜”阶段,叫“奴才”和“臣”都可以的。
等到顺治康熙年间,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也形成一种习惯:
汉人一般自称“臣”,但是武将例外,汉人武将要自称“奴才”。而满人的惯例则是在朝廷上称“臣”,非正式场合则称“奴才”。
雍正年间就统一全都称“臣”,但在非正式场合“奴才”也是可以用的。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重新规定了,即“满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而汉臣则公事私事都要称臣”。在乾隆时期,自称“奴才”是显得和皇帝比较亲近,是一家人,而汉人就需要官方一点。这也就是我们在看电视剧时候,每次和珅都贱兮兮的自称奴才其实内心也是很高兴的。
最后晚清时期就又恢复都是“臣”的阶段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