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什么李治在他驾崩前不效仿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那样除掉“女主武氏”这个隐患?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太原公子褐裘而来】的最佳回答:
早知三日事,富贵一千年。
【2】、来自网友【无过去不历史】的最佳回答:
武则天不是钩弋夫人,唐高宗也不是汉武帝。
而且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最关键的原因是刘弗陵年幼。而李治驾崩的时候,李显已经 27 了,李治怎么可能效仿汉武帝呢,情况都不一样。汉武帝雄才大略、杀伐决断集于一身,而李治没有汉武帝这样强大的气场,“镇不住”武则天这样的人物。
网络配图
钩弋夫人和武则天
汉武帝能赐死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在宫廷依靠的就是汉武帝,她只想做汉武帝身后的“小女人”,没有经营出自己的政治根基,估计也从来没这么想过;现在汉武帝要赐死自己,钩弋夫人没有反抗的政治资本。也就是说钩弋夫人没有拒绝的权利。而武则天就不一样了,她不仅要做后宫之主,还要走到前台,插手政治,挑战男性主导政治的社会,她有硬实力在手,连唐高宗打算废后的时候,都要密诏上官仪商议,更不要说杀武则天了。
武则天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且有清晰的实现步骤,政治斗争经验丰富,快、准、狠。
武则天是 655 年十一月登上皇后之位,直到 660 年,唐高宗才因为体弱多病不能理政,武则天才渐渐代替皇帝理政。从 656 年到 660 年这四年时间,武则天在唐高宗眼皮子底下,把不支持自己做皇后的位高权重的大臣几乎都扒拉了下来。
656 年,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中书令来济、侍中韩瑷都被武则天诬陷谋反,被赶出朝廷,贬官外放,659 年,褚遂良在爱州(今属越南)含恨而终。太尉长孙无忌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树大根深,轻易扳不倒。所以在 659 年,罗织长孙无忌谋反罪名,最后长孙无忌被贬官外放,接着被逼自杀,关陇集团开始遭到大规模的清洗,关陇集团对唐朝政局影响力被大大削弱。至此,武则天做上皇后之后,仅用了四年时间,就搞死了唐太宗留给唐高宗的长孙无忌、褚遂良两位辅政大臣,呈现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势。
武则天一面罗织政治反对派的罪名,极尽诬告之手段;另一方面再大力培植政治支持者。660 年,武则天帮助李治处理国政,武则天理政能力强,但二人也开始出现矛盾;到 664 年的时候,武则天做皇后的时间十年都没有,却有了压制唐中宗李治的能力“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皇后压制皇帝,这一定是个不好的苗头。后到 674 年,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并称二圣,这时武则天已经在渐渐侵蚀本应该属于皇帝的权力。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唐高宗与武则天最终会出现严重矛盾;所以在唐高宗李治想废后的时候,还密诏上官仪进宫,连皇帝召见个人都要密诏,这是多么怕武则天知道呀。但最后唐高宗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一事还是被武则天知悉,武则天难道连皇帝身边也安插了耳目?!这时候武则天的政治野心已经初见端倪。她一面在李治面前为自己辩解,一面为上官仪罗织罪名,665 年,上官仪被诬告谋反,后被杀,看武则天这效率,在打压政治反对派上面,一点时间都不耽误。武则天的辩解对李治心理造不成什么冲击。但对上官仪的事情就不一样了,武则天杀上官仪,然后族诛,其实就是做给李治看的,也是一种警告。唐高宗如果坚持反对,武则天可能会诉诸武力,把李治软禁,唐朝政局会因此陷入混乱。武则天已经有了庞大的实力,且代理了部分皇权,这时候的李治废不废后的问题由不得他了,他已经废不动武则天了,更不要说杀武则天了。也就可以理解李治为什么又不打算废后了。但废后的事确实提醒了武则天,要武则天以后打压政治反对派更狠,也想办法获得更多的皇帝的权力。
网络配图
所以在废后风波后,武则天攻势更猛。唐高宗坐朝听政,武则天就垂帘听政,政无大小,武则天都要过问。这时候的李治显得无可奈何。不知道武则天是不是给了李治更大的压力,到了 675 年,居然有了把皇位禅让给武则天的想法,这估计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皇帝把皇位禅让给皇后,闻所未闻,最后虽未成行。但武则天正在为自己执政谋划、准备,以修书的名义,私下培植自己的参政力量,为自己走到前台先做准备。到李治死的时候,李治的想法又变了,不是禅位给武则天,而是传位给儿子李显,李显同样是武则天的儿子,李治说武则天可以参与辅助李显执政,并没有彻底把武则天排除在外,选择李显继位估计也是武则天的原因,李治这样做,也是对武则天存在某种幻想:把你儿子扶上皇位,希望你可以收起“雄心”,好好的扶助自己儿子,李治有这样的想法法很正常,历史上无数的后宫人物,不都是在为自己儿子经营,目的就是把儿子推上皇位。但李治想错了,他遇上了亘古未有的女性,要自己走到前台,那个帘子也不要了,努力把自己推上皇位。683 年,唐高宗驾崩,李显继位。
这么来看,武则天手里真有要唐高宗慎重对待自己的实力,无论是废后风波,还是最后的遗诏。唐高宗似乎都在尽力避免与武则天发生冲突,一再的退让,导致武则天的政治野心越来越膨胀。唐高宗为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治在打算废除武则天皇后之位的时候,其实硬来,也是可以废掉的,但没有废掉王皇后那么容易,需要李治付出更大的代价。武则天当时已经树大根深,但皇帝实权还在李治手里,朝臣多数支持李治。但李治不像汉武帝,没有杀伐决断的决心,巫蛊之祸,刘彻都敢对太子刘据进行诛杀,而李治的“优柔寡断”,导致养虎遗患,要武则天的政治野心进一步膨胀。
网络配图
而钩弋夫人不像武则天。武则天在贞观朝有 12 年的宫廷生活,她有足够的时间体验宫廷生活,观察宫廷中的政治斗争。而这些钩弋夫人都没有,钩弋夫人虽然也是十几岁进入宫廷的。
钩弋夫人更没有武则天的那种政治天分和城府。
武则天在没有做皇后之前,给任何人的印象都很好,十分懂得隐藏自己。而钩弋夫人不懂政治,不会隐藏自己的心思,汉武帝这样的雄猜之主只要稍稍试探,就能把钩弋夫人看透,估计也正是汉武帝的试探,钩弋夫人给了汉武帝一种不安的感觉。
钩弋夫人十几岁被汉武帝收入宫中,钩弋夫人后在公元前 94 年生刘弗陵,当时汉武帝已经 62 岁,钩弋夫人最多二十出头。公元前 91 年发生的“巫蛊之祸”,汉武帝备受打击。汉武帝死之前,最重要的就是选定嗣位之君。刘据无疑是最佳的人选,但死了。汉武帝在其他儿子里,扒拉来扒拉去,认为刘弗陵最合适。对钩弋夫人的试探应该在内心选定刘弗陵之后,钩弋夫人给了汉武帝不安的感觉,所以才有了“子幼母少,必乱天下”的结论。假如钩弋夫人懂得掩饰自己的话,自始至终表现出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姿态,估计就是另外一种结局。我更认为如果汉武帝不处死钩弋夫人,钩弋夫人政治经验不足,极容易被人利用,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局面,钩弋夫人也会被处死。
再说汉武帝这种与匈奴打了半辈子仗的刚愎雄才的君主,五六十年的政治生涯,深知政治的无情、残酷,心早就磨得冰冷无情,就是钩弋夫人表现出无心政治的样子,汉武帝依然杀了钩弋夫人也未可知,只因为钩弋夫人太年轻,当刘弗陵被选为后继之君的时候,钩弋夫人的年龄可能就是一种罪了。汉武帝要彻底杜绝因为皇帝年幼,其母代替皇帝行使皇帝权力的可能。
【3】、来自网友【历史游戏】的最佳回答:
因为唐高宗李治和汉武帝刘彻的个人经历和当时面临的情况不一样。
汉武帝刘彻之所以赐死钩弋夫人,是因为第一汉武帝刘彻本人,经历过祖母窦太后干政全面掌控朝局,自己空有一腔抱负而无法实现;母亲王太后干政任人唯亲,祸乱朝政。汉武帝刘彻的经历,导致他对太后干政的反对意见非常大。
第二钩戈夫人当时正值妙龄,没有多少政治手腕;虽然窦太后和王太后都是干政,但由于窦太后政治经验丰富、政治手段高超,窦太后的干政对汉朝而言有利有弊。
而王太后虽然在后宫中勾心斗角的本事并不比窦太后差,但政治手腕和政治经验就比窦太后差多了,王太后干政任人唯亲,对当时的汉朝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要是问汉武帝本人最恨哪位太后干政?肯定是他母亲王太后,在汉武帝眼里钩弋夫人的政治经验和手腕,恐怕还不如她母亲王太后,如果一旦让钩弋夫人干政,造成的危害可能比王太后干政的危害更大。
如果钩弋夫人有窦太后那样高超的政治手腕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汉武帝刘彻未必会赐死她。
所以汉武帝刘彻之所以赐死钩弋夫人,是因为一旦让钩弋夫人干政,对当时的汉朝绝对是一场灾难;也是为了不让太后干政的局面在自己儿子的身上重现。
唐高宗李治幼年丧母,缺乏母爱的关怀;根本没有经历过太后干政这样女子掌权的局面。
在唐高宗李治快驾崩前,武则天已经 60 多岁,在古代已经属于属于年纪非常大的人了,是随时可能一命呜呼的存在,他想不到武则天能活到 80 多岁。
在唐高宗李治的认知中,留下武则天,最大的危害无非就是太后干政;而且在唐高宗李治快驾崩前,唐中宗李显当上太子并没有多长时间,根基不稳、羽翼未丰。在李治的预想中,武则天就算做得再过分,不过是吕后和汉惠帝刘盈的翻版,武则天正好可以充当吕后一样的角色,为他们的儿子保驾护航,等武则天死了,他的儿子也羽翼丰满了,天下永远是他们李家的,不会被别人篡夺。
只是他想不到,武则天竟然把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废了,自己当皇帝。这也没有前车之鉴,让李治怎么预防?
所以在唐高宗李治驾崩前,在他眼中武则天最多是个双刃剑,并不是能颠覆他们李家天下的隐患。
感谢您的阅读!
如果认同本文,请一定点赞和关注,支持一下;如果有不同意见或有其他补充,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留言。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为什么李治在他驾崩前不效仿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那样除掉“女主武氏”这个隐患?】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