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郑国在春秋初期就已经是“小霸”了,为何到后来会逐渐衰落?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脑洞历史观】的最佳回答:
一是郑国的位置不太好,西边是周王室,总不能抢天下共主的地盘吧,往下是楚国。这是出了名的不讲理。往东边是宋国,也是特别爱惹事的。可以说郑国处四战之地,很难发展起来,我们看春秋真正的霸主国,都是占有一边。这大概也是金角银边草肚皮的一个例子吧。
另外,郑国在郑庄公小霸时,没有抓住机会扩张,到了郑庄公去世之后,郑国马上陷入了内乱。最终导致了郑国的衰败。
我在今日 头条有一个专栏叫《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把郑庄公去世后的事情聊一聊。
桓公十一年的正月,姬寤生在恶曹与齐僖公以及卫宣公举行了一次会盟,当年的齐、鲁、郑三国,如今,鲁国已经被排除了出去,加塞进来一个卫宣公,对于这个安排,姬寤生是不太满意的,但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他是乐于接受的,因为一个好色的卫宣公显然比鲁国的国君要好控制得多。
三国君主对去年秋天的攻鲁大战进行了回顾,总结了经验与教训,认为鲁国经过这次打击,绝不敢对纪国的事情插手,接下来,就是三国灭纪了,谈好之后,姬寤生开始返回新郑。
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外事活动。在回来时,他就感觉特别的疲惫,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在国君这个光荣的岗位上奋斗了四十三年,与母后斗,与弟弟斗,与天子斗,与强邻斗,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战胜时间。
他意识到自己的大限就要来了,他的一生做过无数次选择,其中有错误的,但大多数被证明是正确的,可接下来要做的这个决定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如果犯错,他数十年的奋斗将化为灰烬,郑国的霸业也将无力为继。
他要选择自己的接班人。
世子忽作为嫡长子,是毫无疑问的候选人,但姬寤生却有另外的想法。在与周桓王的长葛一战中,公子突精到的分析让他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如果把君位交到公子突的手上,是不是对郑国更好?
但世子忽又没有犯错误,当年自己的父亲没有因为个人的喜好另立弟弟段,自己要背道而驰吗?
最后,他实在选择不下,只好请来了大夫祭仲。
在当年他封弟弟共叔段于京邑的时候,就确定了这位祭仲对自己的忠诚。这么多年,这位祭仲也没有让姬寤生失望,在割周天子的麦、长葛大战周桓王、夜探天子行营以及许多对外事务上,祭仲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祭仲来了,他的年纪比姬寤生还要大,可显然,精神跟身体状态要比姬寤生好。
姬寤生说:“我的四个儿子个个都有贵相啊!”
说完,姬寤生叹了一口气。姬寤生的判断没有错,他的四个儿子确实都是一副贵相,能力也都不错,放到他国,都是一个国君的材料,但作为父亲的姬寤生不喜反忧,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祭仲懂得国君的叹息,儿子一个比一个强当然是好事,但扎堆在一起就不太好了,毕竟郑国国君之位只有一个。他同时也猜到,领导大概对接班人产生了一些想法。
姬寤生说出了他的打算:“我想将国君之位传给突,你看可以吗?”
没用太多的思考,祭仲就给出了他的回答:“忽是嫡长子。”
姬寤生点了点头,同意了祭仲的说法。
据鲁国的史官(也就是左丘明)说,祭仲在最关键的时刻投了世子忽一票,是因为他跟世子忽的关系比较近,世子忽的母亲是邓国的邓曼,而将邓曼从邓国迎回来的正是祭仲。
决定让世子忽继位后,姬寤生开始做进一步的安排,他对自己的儿子都是了解的,尤其是世子忽跟公子突,在他看来,他们都不太像自己,但他们又各有不同。具体来说,世子忽有些木讷迂腐,看上去比自己还要迟钝。而公子突冲动好强,永远都像长不大的小孩。
要是自己去了以后,一个冲动的下属跟一个木讷的领导,这大概并不利于郑国国内的稳定。于是,姬寤生安排公子突出国定居,地点选在了邻国宋国。
宋国的国君宋庄公,当年还是叫公子冯的时候,在郑国住了十多年,而且公子突的母亲就是宋国雍氏的女儿。让儿子突到宋国居住,至少衣食无忧了。
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可是这个决定是错误的。
姬寤生料到了世子忽跟公子突之间的矛盾,他立一放一的决定也是一个解决办法,但他选错了托付的对象。
神秘的绑架案
姬寤生五月去世,世子忽继承国位,史称郑昭公。七月下葬,九月的时候,祭仲去国内一个叫留的地方视察工作,半路上被宋国人劫持了,将祭仲抓到宋国之后,宋国威胁他,必须扶持公子突回国即位,不然就杀死你。
于是,祭仲就领着世子突杀回了国内,将世子忽从还没坐热的国君之位赶了下来,扶持公子突为国君,史称郑厉公。
这是一起十分蹊跷的绑架案,孔子又写得十分简略,让一直善于揣测老师心思的儒家子弟们也有些找不到北了。
《春秋谷梁传》认为,这件事情的责任主要在祭仲身上,作为臣子,他应该为君主的危难而死,这是原则问题。可祭仲这个人在这件事情上立场不坚定,还没上大刑,只是恐吓了两句,就当了叛徒。
《公羊传》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他认为祭仲简直就是郑国的贤相,因为他被抓住后,宋国人威胁他,如果不服从他们的命令,郑国国君也会死,郑国也一定会灭亡,如果服从他的命令,郑国可以以生易死,郑国也可以以存易亡。
祭仲面对宋国人的恐吓,明白不如先答应对方,先把公子突迎回国,等以后有机会再重新把世子忽接回来。当然,这样做的危险是万一以后没办法让世子忽重新回国,祭仲就要担当逐君之罪,但在国家利益面前,祭仲没有顾及个人的声誉,毅然答应了宋国的要求,而郑国也得到了保存,《公羊传》点评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权变了。
就表面上看,《春秋谷梁传》的评价显得合情合理,祭仲要是不怕死,他就会大喊一声:“打死我也不从。”然后咬舌自尽,干吗把公子突带回郑国,引得郑国大乱?而《公羊传》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明明是祭仲干了坏事,怎么还贤上了?
尽管观点不同,但这两本书都没有说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祭仲这样一个老狐狸级的人物,会心甘情愿听从宋国的摆布呢?被抓为人质时,他可能被迫写下了保证书,但回到国内之后,他完全可以撕毁合同,向世子忽坦白,然后把公子突抓起来,顺便拉上齐、卫两国,再把宋国饱揍一顿。
而祭仲没有这么干,他突然变成了扯线木偶,听从宋庄公的遥控,《公羊传》更说出祭仲不答应,郑国就要亡国,郑国国君就要死的话。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下《公羊传》跟《春秋谷梁传》的区别。
两本虽然都是《春秋》的解释性文件,也都是孔子的学生传下来的,但《公羊传》是齐国人传播与抄录的,号称齐学;《春秋谷梁传》是鲁国人抄录并传播的,号称鲁学。也就是说,《公羊传》是外国留学生写的,《春秋谷梁传》是本国学生写的。本国学生重视传统,外国留学生注重创新。
搞懂了这个,就容易理解这两本书为什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春秋谷梁传》虽然知道祭仲有不得已的苦衷,但他毕竟干下了逐君的事情,所以说他是一个懦夫。而《公羊传》却认为,他虽然干了逐君的事情,但毕竟是从大局出发,值得表扬。
现在,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祭仲会听宋国人的摆布。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搞清楚另一个问题。
祭仲和世子忽的感情怎么样?要是祭仲和世子忽关系不好,说不定是故意跑到宋国求绑架求上刑,然后把世子突迎回来呢!
翻遍史书,你只能得出一个答案,祭仲跟世子忽的感情真的不错。
祭仲是世子忽母亲的接亲人,他在最关键的时候投了世子忽一票,而在世子忽的成长过程中,祭仲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怀,尤其是在世子忽的婚姻大事上。
祭仲屡屡劝世子忽把齐僖公的女儿娶了,他告诉对方,你要是没有强大的后援,将来一定当不上国君,而你的三个兄弟,个个都是君子之才。
当然,世子忽把祭仲的忠言当成了耳边风。
在史书中,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郑庄公。(《春秋•鲁桓公十一年》)
也就是说,姬寤生是五月死的,七月下葬的。看上去没什么,但如果你了解春秋的丧葬礼仪就会明白这里有个大问题。
在春秋,天子死了七个月后才能下葬,这是为了让天下的诸侯来参加追悼会;诸侯死了,要停五个月才下葬,以便盟国的诸侯来参加追悼会;大夫要停三个月;就是士这样的普通官员,也要停灵一个月。
堂堂的春秋第一霸,姬寤生先生死了两个月,他的老朋友们都没来得及瞻仰遗容,就匆匆埋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郑国国内局势比较紧张。
而打开地图就会发现,祭仲被绑架的留地在今天的开封市附近,离郑国的政治中心新郑很远,处在陈、戴、曹、卫国的交会点上,这种地方大家都知道,一向属于治安盲区。
作为姬寤生托孤的大夫,老国君刚死,新国君还不熟悉政务,国内的事情一大堆,他不好好留在新郑处理大事,跑到留邑去视察什么工作?
了解了这些,再看宋国人的威胁: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
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祭仲可能并不是去留地视察工作,他是去跟齐国人谈判的,之所以跟齐国人谈判,是郑国国内发生了动乱,具体来说,就是公子突到了宋国以后,并没有安心流亡生活,而是与宋人勾结,以及利用在国内的势力,把他的哥哥,也就是郑国新任国君世子忽控制住了。祭仲这才去跟宋国人接头谈判。
在这次谈判上,因为宋国人跟公子突握有主动权,如果祭仲不肯扶立他,他就会刺死世子忽。权衡再三,祭仲答应了宋国的要求。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真正的历史真相已经淹没在时光的细沙里,也许永远都不会露出它的面容。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回国之后,祭仲扶助公子突继位,而世子忽也保住了性命,逃到了卫国,等待着东山再起的一天。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关注我的专栏《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继续阅读春秋史。
【2】、来自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的最佳回答:
郑国在春秋初年的时候,就表现得极为强势,先后出现了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叱咤风云的君王。但是可惜的是,郑国最终并没有发展壮大,地盘没有变大,君王也没人入选春秋霸主的行列。说起来,连宋襄公这样的人,都能入选春秋五霸,但是郑国却没有国君入选。而且郑国最终还被韩国给灭掉了。韩国可是在战国时期,也没有过良好的表现,却敢于直接灭掉郑国。郑国的结局,也是实在有些可怜。
那么,郑国为什么会混到这一步呢?
我认为,郑国之所以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没能把自己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诸侯争霸)
一、郑国争霸的思想观念不对。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之所以能够做大,首先就是他们的争霸思想非常明确,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最早被公认的诸侯国的盟主。他们为什么会被诸侯们认可呢?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很好的争霸口号。这个口号就是,他们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礼这种制度的权威,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
这个宣传口号,是一个高逼格的口号。尽管当时很多人都不听周天子的话,不维护周礼,但是大家依然认可这种价值观。尽管后来,孔子认为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所谓维护周礼,维护周天子,是不纯粹的,是表面文章,是“王道”的皮,“霸道”的心。但只要他们这么提,就是一种极高的认识。
郑国早期的争霸恰好相反,它不是维护周礼,而是破坏周礼,不是拥护周天子的统治,而是伤害周天子的统治。比如“周郑交质”的事件。你一个小诸侯,居然敢和周天子叫板,想要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和周天子交换人质,这不是犯上作乱吗?这样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所以,当时几乎没人认同郑国,郑国自然不可能做大了。
(郑庄公)
二、郑国家族文化很糟糕。
郑庄公算是郑国早期最厉害的君王,也正是因为郑庄公的南征北战,甚至和周天子的硬刚,郑国才被称为春秋早期的小霸王。可是这个郑庄公,我们熟悉他,其实是他和他的兄弟共叔段发生矛盾的事情。古代的伦理,是强调兄友弟恭的。兄弟之间惊天动地的互相残杀,对于家族文化的建设,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事实上,郑国的没落,也是从郑庄公死后开始的。郑庄公一死,他的儿子们就开始互相残杀,内乱不已,这正是郑庄公给他们开了一个很坏的头。
统治,整个郑国的前三代,不尊重周天子,也使得郑家人,缺乏了敬畏之心,让他们不懂得,应该按规矩办事,应该懂得上下尊卑的道理。没有了敬畏,所以内部才会为了利益互相残杀。这就是悲剧。
三、郑国缺乏国际盟友。
郑国没和别的国家,建立过良好的盟友关系,所以并没有人真心地帮助他们。
当然了,事实上当时的诸侯国们,都不可能有真心的盟友关系,都是一种利益关系。所谓的合纵连横,其实就是一种利益之间的连接与分散。
不过,郑国却很少参与到合纵连横之中去,仗着自己在春秋早期曾经有过那么一阵小辉煌,不思进取,不积极地寻找做大的机会。
历史上有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例可以说明。当初晋国的公子重耳往各国逃遁躲避的时候,到了郑国。可是郑文公却并没有认真接待,反而把他撵走了。这一方面说明郑文公缺乏眼光,另一方面也说明郑文公的故步自封。最终,重耳回到国内,夺取权力,变成晋文公的时候,他就出兵攻打郑国,搞得郑国相当狼狈。
(三家分晋)
四、郑国不重视吸纳人才。
郑国因为处在周天子的边上,是皇亲国戚,所以他们那种贵族的意识极为浓烈,不重视吸纳人才。历史上从来没有郑国招揽人才的记载。
没有人才帮助郑国,郑国就没有视野,只能走向没落。
五、郑国夹在大国之间成了火药桶。
郑国居于中原核心区域,这使得它成为了晋国、楚国、秦国争夺的焦点。
历史上曾发生过弦高巧退秦国军队的故事。当他赶着一群牛去周天子的辖地做生意的时候,发现秦国的军队要来攻打郑国,于是送了 12 头牛给秦国军队,表示对他们的犒劳。从而使秦国误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准备,所以班师回朝。
但是这样的事情,只能是取巧,也不可能做第二次,改变不了郑国作为火药桶的地位。尤其是在晋楚争霸中,它长期是主战场。
后来,晋国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但是这三个国家,郑国依然惹不起。最终刚到战国初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没有好的理念,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前进的方向,郑国最终成了笑柄。
(参考资料:《史记》等)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郑国在春秋初期就已经是“小霸”了,为何到后来会逐渐衰落?】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