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晚清改革中,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zhouzhiyi】的最佳回答:
1861 年,同治皇帝继位,慈禧垂帘听政,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开始近代化改革,洋务派在各地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等,此外,还兴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局等,引进西方技术,发展民族工业,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还成立了同文馆,并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军事技术。 1895 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迫中断,但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改革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缺乏统一的政治基础。2、改革指导思想不明确。3、改革缺乏民主,缺乏舆论支持。4、改革措施不配套,改革步伐不协调。5、改革缺乏长远打算。6、改革没有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
【2】、来自网友【西行近勇】的最佳回答:
首先在军工方面以官办为主,而在关注民生方面的轻工业,满清没有彻底开放以民营为主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没有把山西票号为主的全融转向以投资为导向刺激加快民营企业和以国防为主的重工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在产业的快速发展中也没有相关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的现代教育体制。
【3】、来自网友【达摩说】的最佳回答:
在我看来,清末改革最大的问题有二:
第一,改得太着急了;
第二,没有抓住兵权。
清末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戊戌变法,如果能够顺利平稳过渡,完成宪政改革,清朝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
但问题就在于,改革改得太着急了。
机构改革匆匆上马,新部门一个个出来,但不少旧部门还存在,新旧部门之间权限界定不明,叠床架屋,吏治一片混乱,不少人通过机构改革大发其财。
预备立宪虽然有慈禧恋权的因素存在,但设置预备期这个思路本身是没问题的。结果慈禧一死,载沣一上来,政治威慑力全无,底下就开始一通忙活,鼓噪立宪,地方咨议局纷纷建立起来,但地方上却没几个人真正懂立宪,都只是借立宪去争权夺利。最后载沣为平息众议,搞出皇族内阁,更是昏招,立宪派眼见无利可获,心凉了。
新路走不通,老路更走不通,科举制说废就废,中国那么多没上过新学堂更没条件留学的底层读书人一下子无路可走,心更凉了。
士为四民之首,你连读书人都拢不住了,还想干啥?
改革说白了是利益重组,利益重组的过程中势必会有冲突。必要的时候,动用武力摆平冲突,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所以身为改革者,必须手握枪杆子。
但是载沣却没有握紧枪杆子。各地新军虽名为国家武装,但却被地方督抚把持;朝廷最精锐的北洋新军,始终被袁世凯遥控。
武昌起义最初不过是一省独立而已,但朝廷却调不动北洋军,各省见状,也开始纷纷观望,立时天下大乱。
没有军队的支持,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
【4】、来自网友【痴语呢喃 1988】的最佳回答:
晚清著名失败改革有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成立责任内阁。
我们倒着盘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1911 年 5 月 8 日,清朝灭亡前几个月,清政府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成立了责任内阁,而
内阁十三名成员只有四人是汉族,其余九人皆是满族,九人中又有超过半数是皇族。
名为内阁,实则是军机,立宪派要求清政府重组内阁,可是却遭到了拒绝,
立宪派和汉族官僚集团皆对此表示失望
,就这样满清丢掉了最后的救命稻草,10 月 10 日,
武昌起义
爆发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次年 2 月 12 日,溥仪宣布退位,满清的封建统治就此结束。
对于清廷来说,组建责任内阁本来可以为自己争取很多力量的支持,可是却硬生生被自己玩脱了。归根起源就是皇族太过贪婪,不愿意放权。1911 年都是什么时间了?1905 年慈溪就派人去欧洲考察宪政,1908 年就回国决定组建责任内阁,拖到了 1911 年才正式成立,没想到成立出来这么一个玩意,国人讥讽称其皇族内阁。
再看戊戌变法,光绪帝本是踌躇满志蓄意改革,可惜慈禧太后不愿意放权给皇帝,仅仅百日就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梁启超、康有为奔逃海外。主要问题还是掌权者愿不愿意放权。
清朝最失败的改革就是洋务运动,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轰轰烈烈闹了几十年,被日本一次打回原形。原因是洋务派只知道引进先进武器,而不学其先进制度;洋务派是地主阶级代表,说到底还是害怕改革制度后会影响自身利益。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清朝所有失败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当权者不愿意放弃自己既得利益,改革总是仅仅表于形式,而不注重内核,结局注定是惨淡收场。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晚清改革中,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