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利弊?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2 03:04:29 4次浏览

关于问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利弊?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通往智慧之门】的最佳回答:

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就是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当中有用的东西。“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方针,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面的。在这样一个原则思想的指导下,使得“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改变了单一传统教育结构,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但是这样的一个思想并没有能够解决中西学之间的固有矛盾,这样直接嫁接会造成排异反应,而且它从本质上来看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我们说它对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既有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化的步伐,其次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和制度措施,对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然后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为新式教育的推广扫清了障碍。

但是“中体西用”固守“中学”为体,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读经的封建信条的支配,任何教育改革都没有能够摆脱以新卫旧、以西补中的目的,因此延缓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过程。没有解决中西学之间的固有矛盾。所以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制度,直接嫁接西方的先进的技术。这是不符合事物生长发展的规律的,所以也就不可能成功。

【2】、来自网友【平定山人】的最佳回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推行革新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的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先由清咸丰帝时大臣冯桂芬提倡,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一书中系统阐述。

其利:一、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教育单一、僵化,教条。其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打开了封建教育体制僵化的缺口,如实施留学教育,举办新式学堂,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促进了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三、中体西用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

还有一句话说得十分干脆“师夷长技以制夷”!

【3】、来自网友【匹夫之责】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怎样回答才算回答的切合实际才算正确呢?老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怎样产生共识呢?首先为什么人类于封建社会结束新经济新文化新政治诞生之际出现了本学与外学的结合?是人类的倒退还是人类的发展?中国中西结合应该是人类中最有代表性的,其中什么叫中学什么叫西学呢?

中学一般指中国人的国学传统中除直观政治学外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文化;所说的西(欧洲北美等)学指除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外,还包括政治学。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国学,不包括或不明指政治学(政治学,其实就是指的国家政权功能的)。

中西学结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除政治外一切为正常。关于政治学的,人类之初的主观愿望和想象是美好(人类进入了科学发展的的时候)的,但未曾想到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灭绝人性的战争,所以其中政治学与社会学不能混淆。以武安邦以文治国其中以文治国,指的有了自主的国家前提下的文以治国,而且是宪法政权下的万千事情的运做,而同时也更重要的是政治政权的稳定和建设发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人类文化中最正常不过的了。如较早的经济贸易往来同时就相互吸收了各种文化学术成果的。我们应该记住的是,万事万物各有不同才有万事万物之存在,相互之间有学习利用,也才促使更各有发展前途。

……现代人类,当然又已不是最初的任务型使命型传播了,而是人类依据各自的客观需要,价值选择,适者所用。(简答。谢谢。)

【4】、来自网友【海浪 292274386502】的最佳回答:

那个论题是晚清及民国早期的理论,当时还是有很大的实践和理论的突破和积极作用的。经过建国 70 年,改革开放 40 年后,这个理论没有讨论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利弊?】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