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什么《光绪南阳县志》记载岳飞手书出师表題跋是伪造?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潇洒光束 yS】的最佳回答:
这地方什么不能伪造?
【2】、来自网友【襄阳贾芸】的最佳回答:
简单来说,这是学术界的共识,才会被写进县志当中。复杂的,听说慢慢讲。
为了避开地域之争,我推荐一篇文章:徐州博物馆藏《岳飞书诸葛亮<出师表>刻石》评介。
这篇是对岳飞书《出师表》问题研究集大成之作。作者是徐州博物馆馆长李银德,正儿八经的学术机构出身。又与襄阳、南阳无关。这样的文章,大家应该放心吧。
作者先是梳理了一下现存的石刻数量,八处,这仅仅是现存的,还有很多没保存下来的。岳爷爷名气太多,以至于大家都在抄,都在复制这样的石刻。而这些石刻的源头是铜山杨氏石刻或墨本。
其中南阳市卧龙岗这个石刻,本身就有跋文,交待很清楚,光绪二年,公元 1872 年,南阳官员任恺得到一份岳飞手书《出师表》的拓本,觉得很好,下令工匠刻了一个,放在武侯祠里。
所以南阳武侯祠里的石刻是假的,无疑。
核心问题在于:这个拓片所拓的内容是岳飞真迹,还是后人伪托之作??
作者并没有急着下定义,而是引用了明代欧阳辅的观点。欧阳辅拿到了杨氏的很多拓片。这位杨氏,真是一代大收藏家,他不仅有《出师表》拓片,还有《古柏行》、《醉翁亭记》等众多拓片,根据这些拓片,杨氏一共刻了八十多块石刻,放在自己家的园子里,供自己欣赏。欧阳辅看这些拓片,《出师表》、《古柏行》、《醉翁亭记》怎么是一个人的风格呢?明显是同一个人所作。
这是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同一个人伪托多个名人字画,风格相似,假的真不了。我们现代人只看到《出师表》,看不到《古柏行》《醉翁亭记》等拓片,才会有一部分人觉得《出师表》是真迹。
这篇文章还有其它一些观点,大家可以翻翻
光绪年间,南阳的地方官开始编撰地方志,有些有争议的问题,无法回避,只能正面回答,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学究,他们的历史学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操守也很不错,所以他们很谨慎的写下:南阳卧龙岗为虚,岳武穆手书出师表碑为虚。
到此,基本上算有个定论了。只是到了现代,一些经济利益,掺杂地域情节,让这个问题再度浮出水面,让民科有了发展的沃土,学术界虽不再争,但网上却争得热火朝天。
【3】、来自网友【淯阳侯】的最佳回答:
岳飞在南阳隆中卧龙岗武侯祠内,手书出师表的经过,非常完整的写在自己的题跋中,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容不得抹黑!
岳飞是武胜军节度使,武胜军下辖唐邓二州,唐、邓割让给金国是岳飞被害,绍兴议和以后的事。
岳飞在绍兴六年的二、三次北伐,进军到商虢地区,前锋直达洛阳外围,唐、邓就是岳家军的出发地,南阳当时属邓州,岳飞在南阳武侯祠手书前、后《出师表》,题跋中使用的“少保”印,就是职印,而不是官司印,题字做文不是官方文书,不能使用官司印的,所以只能使用职印或者私人印章图章。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两宋的职官和官司印、职印的使用,相信许多网友已经基本明白了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题跋为何使用少保印不用节度使、宣抚使的官司印。
岳王在卧龙岗武侯祠手书《出师表》时,为绍兴八年,而岳飞是绍兴五年授检校少保(从二品),于绍兴七年累加特进,拜为太尉(正二品)。
岳飞手书《出师表》题跋中写到:“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就因为岳飞在卧龙岗手书出师表,证明宋代时期,南阳隆中卧龙岗武侯祠已经形成规模,戳穿某些人的谎言,无辜被别有用心的人摸黑,说什么“少保”印章不符合事实,属后人伪做,进行贬低歪曲。
【4】、来自网友【燕赵福 48496706】的最佳回答:
回答题主问题。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光绪年间的整个历史背景:
光绪年间是公元 1875 年至 1908 年。(光绪年间是指光绪皇帝在位的时间,光绪皇帝于 1875 年 1 月继位称帝,1908 年去世,享年 38 岁一共在位 33 年。)
光绪在位期间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国变三个重大事件。
光绪元年(1875 年)至四年(1878 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1877 年为丁丑年,1878 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被称为是“大清国二百余年未有之灾。”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为严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连续两年的饥荒,农户蓄藏一空,愈来愈多的灾民被推向死亡的边缘。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延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
随着旱情的蔓延,食物越来越少,“人食人”的惨剧随之发生。大旱的第三年(1877 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活人吃死人,把老人或孩子活活杀掉吃的……无情旱魔,已经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场大旱灾持续四年,以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最为严重,干旱造成庄稼绝收,饥民逃难无数,“饿殍载途,白骨盈野”。受旱灾以及由旱灾带来的饥荒人数,多达 1.6 亿到 2 亿,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半。清廷的国库早已一贫如洗,各地粮仓更是无粮可调。粮仓无粮除了官员贪污变卖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全国良田几乎都种上了鸦片。在晚清照片中,我们看到这样一幕,上至权贵,下旨普通老百姓,大家都在疯狂吸食鸦片。
如今人们在回顾晚清这场大旱灾时,总会说这一句话,“虽曰天灾,实由人事。”为了防止民变,清廷一度同意卖官筹款,用此办法筹集赈灾款达到了 500 多万两。
诸君看到这里做何感想?
有人会说又不是南阳附近的事,扯那么远干吗?那么诸君请观南阳近邻洛阳的情况:
嘉庆十九年(公元 1814 年)夏,洛阳瘟疫流行,是年大旱,斗米 2200 文,人相食
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 年)洛阳连续大旱四年,伊洛不流,五谷不收,人饿死者十之八九,为三百年来所罕见。
光绪七年(公元 1881 年)五月冰雹大如鹅卵,城乡居民房屋多毁,庄稼损害殆尽。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 1943 年)春旱秋涝,蝗虫遮天,庄稼绝收,洛阳城乡饿殍载道,路弃尸体无人掩埋。
列举以上史实,只为说明大环境下人们的生存情绪和官府人员整体的素质,于官员来说,可以公开买官,如此大背景,资货钱财足便可买官做,也不用顾忌才能和治理水平,那么于修志而言又有多少可信度呢?可以随便找一邑庠生,乡贡便可应付差事了。
回到题目本身,以宋史证伪是不了解“衣冠南渡”这一非常时期的行在架构的。南宋建立是在 1127 年,但是建都临安却在 1138 年,之间相隔十年,其间的文书交流或者说过渡时期政府的架构是南渡迂回政府,文书在随人迁徙过程中散佚是常有的事。
查询《宋史》我们发现,从绍兴七年底到绍兴九年初,这段时间,南宋一直在与金朝议和,商谈归还先帝梓宫和河南的土地。襄论南宋虽然没有向北方的军事行动。但郾城大捷之郾城又在何方?“祖宗之地岂可与人?”尤甚是巩义皇陵怎能付之金国!
胡诠曾上书言“…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肯北面臣敌,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口,败之于淮阴,较之前日蹈海之危,已万万矣!倘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虏人下哉?…”
根据岳飞之孙岳珂的《岳鄂王行实编年》记载:“绍兴八年戊午岁,(岳飞)年三十六,还军鄂州,备金人入觐论和议之非……春二月还军鄂州……秋召赴行在。金人遣使议和将归我河南地……绍兴九年己未岁, (岳飞)年三十七……春三月以复河南赦天下。
一〉:我们注意到《光绪南阳县志》记载得很清楚,卧龙岗《出师表》从江南之彭城摩勒复刻而成。
二>:《宋史》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官品 绍兴、乾道、庆元。先后修定,间有官、勋已从罢省,而令仍不废,今具载焉。诸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传,少保,王,为正一品。”岳飞绍兴五年授“检校少保”.回溯南北宋交接时代,康王赵构行大司马,兵马大元帅职,孟太后受徽宗意,与朝中旧臣共议还政赵抅,“苗傅之变”后,赵构行太上事,朝政以行在决议,各种行政文书简便传达,有的任状甚至书信签属,赵鼎与岳飞之间的简信往来,飞书捷报而已,所以说任命亦是非常时期,非常对待。而否定论者有这个究结如同钻牛角尖,出不来了。
如果看《南渡日记》你能看出,赵鼎分析完北方情况战事,就直接下达书信指令了。因为南渡皇上,皇太后,赵鼎赱的路线根本不同,根本没有时间相互沟通。赵鼎具体负责前方军事协调调度和行在的选定。故岳飞少保职以宋史职官来定论就不妥了。
所以说,县志的学究生搬硬套地去质疑,是错误的,是从根本上不了解南宋南渡行在的意义,南渡途中的政令的非常签发的。
【5】、来自网友【明眼观世界】的最佳回答:
先看看《南阳县志》对于此事的相关记载:
《光绪南阳县志》记载“宋书出师表,存在县西南七里卧龙冈,绍兴八年岳飞草书,光绪二年刻石……按此刻后,有知府任恺跋称:此碑在江南之彭城,壬申摩勒于石。则此帖盖恺所购也。”
跋云: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鬰耳。岳飞并识……原跋,下有少保印章。考宋史本传,绍兴十年飞授少保,此帖称戊午,实绍兴八年,飞未授此阶,不应有此印章。殆浅人赝为之欤。”
《光绪南阳县志》记载
原来《光绪南阳县志》记载得很清楚,卧龙岗《出师表》从江南之彭城摩勒复刻而成。“浅人”画蛇添足的跋语更是把自己的漏洞暴露出来。从上面《宋史》记载看,岳飞当年经过不了南阳。绍兴八年岳飞也没有授“少保”之职。
宛地网友歪解“岳飞绍兴五年授检校少保”,可以署名少保。《宋史》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官品 绍兴、乾道、庆元。先后修定,间有官、勋已从罢省,而令仍不废,今具载焉。诸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传,少保,王,为正一品。”岳飞绍兴五年授“检校少保”,因屡立军功绍兴十年授“少保”(正一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低等级的“检校少保”能冒充正一品的“少保”吗?显然是绝对不可能。
这是从岳飞官职方面否定石刻为假。
岳飞绍兴戊午(也就是绍兴八年)是不是能经过南阳卧龙岗吗?我们来看《宋史》岳飞传中找答案: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绍兴)四年,除兼荆南、鄂岳州制置使.。飞奏:”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今当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李成远遁,然后加兵湖湘,以殄群盗。”……进兵邓州,成与金将刘合孛堇列砦拒飞。飞遣王贵、张宪掩击,贼众大溃,刘合孛堇仅以身免。贼党高仲退保邓城,飞引兵一鼓拔之,擒高仲,复邓州。帝闻之,喜曰:”朕素闻岳飞行军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又复唐州、信阳军。…….襄汉平,飞辞制置使,乞委重臣经画荆襄,不许。
此时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等地,最北为邓州。邓州以北的南阳等地仍然为金国占领。
(绍兴)八年,还军鄂州。王庶视师江、淮,飞与庶书:”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庶甚壮之。秋,召赴行在,命诣资善堂见皇太子。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会金遣使将归河南地,飞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桧衔之。
此年为卧龙岗所谓的岳飞经南阳之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后,没有继续向北的战争记载,南阳属金国地盘。岳飞能在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经南阳?还“宿于祠内”?何况驻军鄂州的岳飞,秋季被南宋皇帝召见。行动方向自然向南,绝对不会南辕北辙到敌占区的南阳,更加不可能在敌占区住宿一夜。
从《宋史》记载来看,岳飞经南阳手书二表,压根不存在。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为什么《光绪南阳县志》记载岳飞手书出师表題跋是伪造?】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