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怎么判断湿热湿寒?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京都薇薇集团】的最佳回答:
1.看舌头
①湿热的舌头颜色是红的,舌体瘦瘦的,舌苔黄黄的、厚厚的。
②湿寒的舌头颜色是白的,舌苔也是白白厚厚的,舌体比较胖大,有齿痕,这些齿痕就像裙子的边一样。
2.看大小便
①湿热体质的人小便会发黄,味道很重。
②湿寒体质的人尿液清长没有什么味道,如水一样。
①湿热导致的腹泻又急又猛,上完厕所后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②湿寒导致的腹泻程度比较缓慢,肚子总觉得不舒服,一紧张就想上厕所,一吃油腻食品也想上厕所,尤其在夏天表现得更加明显,一天要上好几次厕所,每次都是一点点,不成形,很稀薄,在中医里叫便溏。
3.体味
①湿热体质的人体味很重,什么狐臭啊,腋臭啊,脚臭的等等。女性还可以仔细观察白带情况,如果白带量多颜色黄且味道重就是湿热。
②湿寒体质的人不怎么出汗,身上基本上没有啥味道。女性观察白带如果量少清淅如水就是湿寒。
4.自我感觉
简单来说湿寒的重点在寒,所以寒湿的人会比较怕冷,怕吹风,怕吃凉东西,寒湿容易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就痛,所以寒湿体质的人会觉得全身哪都疼。
湿热的重点在热,首先我们的身体会因为湿而运化不了太多能量,而又因为有热,吃一点滋补厚腻的东西就会上火,产生口臭,口疮,长痘痘等情况。
身体有湿气,谁都想快些祛掉体内湿气,但“欲速则不达”,中医讲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拔罐、艾灸是能祛湿气,但如果单纯通过拔罐、艾灸等却不能彻底的针对性除湿,调理寒热,因此建议大家进行综合调理,彻底将湿气排除。
湿寒体质的人,在祛湿的同时要驱寒,一定不要吃一些寒凉性食物;湿热体质的人,在祛湿时要注意清热。
【2】、来自网友【健奥科技】的最佳回答:
“湿”为阴邪,“寒”为凉性;
偏热性体质+湿=湿热;
偏寒性体质+湿=寒湿。
湿寒
中医亦叫做痰湿、寒湿。“痰”是指人体内水液凝聚不化,形成粘滞状态而形成的一种体质类型。痰湿体质人容易发胖就是因为因痰湿粘滞的特点,在体内形成淤堵,影响了代谢;机体内寒湿重,还易伤肾,引起肾阳不足、肾气虚,血液亏虚,经络不通淤堵,出现长痘、长斑,甚至身体疼痛等。
湿寒最怕冷!首先,祛除湿寒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女性朋友,一定不要为美牺牲了健康。而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尤其夏季可不要因为天气炎热就贪凉哦~!除此之外,平时喝水借助艾灸调理去湿效果也很不错哦。
湿热
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到阻碍,会引发机体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湿热伤阴,湿热人群患有慢性胃炎、或者是长溃疡或者是肝硬化以及胆囊息肉等疾病,所以一定不要轻视。反过来,各种疾病因素同样很易引发脾胃虚弱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湿热体质饮食要清淡,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应戒除烟酒,少吃辛辣助热食物(烟酒有温热作用)。湿热体质的人艾灸也要更注重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3】、来自网友【中医朱苏妮】的最佳回答:
怎么判断湿热和寒湿?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湿气,湿气重有哪些表现?
什么是湿气及表现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湿气重的表现,面部容易出油,毛孔粗大,不管怎么都洗不干净的感觉。尽管换了很多好的护肤品还是不满意。还有一些人容易感觉到疲劳乏力没有精神,也不喜欢运动总是懒洋洋的。
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除”。湿气很难去除,我们需要了解湿气的产生原因。湿气分外湿和内湿,我们也叫湿邪和湿淫。湿邪是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的湿浊,阻遏了气机与清阳,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身体比较困重,肌肉比较酸痛,而且平时容易腹胀腹泻,拉肚子的。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平时容易头昏,觉得头被东西裹住一样,有些人还会出现嗜睡,胸闷纳呆,恶心这些症状。日常门诊也遇到一些慢性的痤疮,慢性的湿疹,还有一些妇科月经方面的疾病,病症都跟湿邪有直接的关系。这些都是湿邪的一个表现。
湿邪的生成,比如说像外界经常下雨,季节交换的时候,雨水较多的时候,或者长期居住在一些潮湿的水边河边海边,这些都会造成外湿,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体内的脾虚造成的脾失健运,人体的水液不能正常地输布而化为湿浊,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经常喜欢吃一些油腻的或者饮料类酒水类,那些肥甘厚味的食物都容易造成内湿的生成。这些是内湿。
湿热的症状
湿邪和热邪蕴结在一起就形成湿热
头面部容易出油,牙龈容易红肿痛,晨起容易口中黏腻口苦,还有一些人大便臭秽黏腻不成形或者偏干。可能平时还特别爱出汗,有体味,还有一些人容易发湿疹,皮肤比较痒,有些还能抓破出水等。舌头也是偏红舌苔黄腻,舌苔清不干净,边有齿痕等都是湿热的表现。
平时要注意健脾、清热、利湿为主的思路
少吃肥甘厚味甜腻的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白扁豆,红豆,芹菜,空心菜,莲藕。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也可以去湿。
寒湿的症状
湿邪与寒邪互结在一起,就变成了寒湿。
平时很多寒湿的人会觉得怕冷,四肢凉,冬季明显。还有一些人觉得咽喉处有粘痰不易喀干净。四肢酸痛乏力。平身容易,下肢和眼睑水肿明显。平时食欲也不太好,嘴巴里总是觉得甜腻腻的不舒服。舌苔偏白腻,脸色也不太好。有很多寒湿的人偏胖,腹部比较明显不好减脂等。
需要健脾、散寒、去湿为主的思路
寒湿的人平时可以用温胆汤泡脚,不要熬夜晚睡不要吃寒凉生冷的食物,饮料,海鲜等。多吃温热的食物,牛羊肉等。所有的去湿都需要健脾,不能一味地就去湿,也要分清寒湿和湿热,有针对性才最重要。
我是苏妮,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健康问题,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希望您能为我点个赞,特别感谢您的支持!
【4】、来自网友【北大医学博士】的最佳回答:
湿、热、寒,本为中医六气中的三个,后来才有独立发展为湿热证和湿寒证。
既然邀请了,那我就从湿热、湿寒的中医历史发展,分别回答湿热和湿寒之形成和辨别。
湿、热与湿热证之溯源
湿和热
《黄帝内经》认为,正常情况下,湿和热是中医六气中的二气。
湿为长夏之气,主水,性属阴。
热为夏季主气,主火,性属阳。
湿热阴阳水火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关系密切。
异常的情况下,六气皆可转为邪,六气就表现为六淫。
这个时候,湿和热,可以单独为邪。
湿邪,为阴邪属水。
热邪,为阳邪属火。
湿邪和热邪,也可以相兼为病,成为湿热邪,还可以相互转化,湿和转为热,热也可化为湿。已认识到湿邪和热邪都是可以单独致病的,也认识到湿和热也可以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在《素问》里,对湿和热都有专门的单独论述。
比如有“湿盛则濡泻”、“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湿伤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热:
在《素问·通天生气论》里才第一次将湿和热合为一起出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并揭示了湿热病邪导致筋肉拘痿、黄疸的道理,还初步提出可以用芳香化湿法来治疗。
到了唐宋元时期,对于因湿热导致的疾病,在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临床用药都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并产生了二妙散、天水散、木香散、大橘皮汤等清热利湿、清暑益气汤健脾祛湿。并且首次提出湿热二邪相合致病。
明清时期,名医辈出,成就裴然,对湿热病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动。
比如中医温病学派创始人之一叶天士就提出了内外湿,认为湿热病是由内外湿邪共同作用而致,在湿热致病的治疗上有其独到见解,主张分解湿热,以祛湿为先,重视宣畅气机。
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学大家薛雪对于湿热病的贡献就是他创造性地将湿热病从温病学中独立出来而自成体系。并且概括性地归纳了湿热病证的辨证提纲。关于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内外合邪的致病特点。在治疗方面,以卫气营血为辨证总纲,创立了清泄宣透、辛苦化湿泄浊、苦温燥湿、清热利湿等的治疗大法。
再晚一些时期的另一位温病学大家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贡献,是对湿热致病的各种具体病证也确立了相应的病机、治法、方药,使湿热病病的治疗逐步呈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局面。创制了三仁汤、黄芩滑石汤、薏苡竹叶散等名方,明确了湿热病的治疗禁忌,大大丰富了治疗湿热病的内容和治法。
现代中医认识到,湿热病的发生是由外因、内因交互产生的。外因与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有关,脾胃功能失调是湿热病发病的内在原因。脾胃运化失司,水湿滞留,外界湿热之邪入侵,内外相合,则生湿热病。内外双重因素联合作用人体,而内因是内在主导因素。
湿热病的病理特点复杂、多变,表现为湿阻、热蕴、气滞、血瘀、气虚,各病理因素之间既相互影响,还可互为因果,这都让湿热病成为棘手的疾病,常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接下来再谈谈湿寒。
湿寒
湿热之证,因为中医发展,以及后来的中医温病学学派的系统性研究,让湿热病成为一门细分学科。
而与湿热相对的寒湿,却未能自成一派,中医古籍也未能专病来研究和论述,只散见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历代医家的医案论文中。
湿寒病多由阳气不足、湿寒过盛的人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由于当代人多喜凉食冷饮,湿寒之气直中胃肠,伤及中焦阳气,造成脾胃阳虚,不能化阴,湿寒困脾,致使升降失调,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水布失常,经络不通,水液代谢失常。
湿寒证还可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病、慢性咽炎、颈椎综合病、肺炎、胸间积液病、冠心病、湿寒造成的多种胃病、肝病、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病、坐骨神经疼等,可参考融合中西医理念结合治疗。
湿寒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阴湿寒邪,阳气被遏,不能升清降浊,化阴布水,症见身冷体倦,水谷不化,腹满肿满,呕逆泄泻等导致的。
此外,湿寒之邪与风邪相伍成湿痹,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湿寒之邪与暑湿阴邪相兼为病,成呕逆泄泻胃肠炎病。
愿上述回答对你认知湿热湿寒有帮助。
感谢邀请回答。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怎么判断湿热湿寒?】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